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初,就在习主席参加巴黎气候峰会期间,北京经历了最严重雾霾,PM2.5指数高达1000。有文章指出,这几天北京的污染程度非常接近伦敦1952年12月的“致命污染周”。由于煤炭的过度使用,这一周伦敦每立方米的污染微粒高达1000毫克,直接导致了4000人死亡,此后还有超过8000人死于与此相关的严重空气污染。此事件迫使英国政府真正启动了“以气代煤”为主进程的能源转型。
上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以“减煤”为主进程的能源转型道路艰难曲折,甚至经历过“激烈的流血的阶级斗争”。北海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撒切尔主义坚定不移的“去国有化”进程、人类对煤炭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因果关系的不断认知、英国社会能源转型自觉性的不断提高。上述四大因素在英国能源转型的不同阶段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今天的伦敦又是个非常宜居的国际大都市,800多年历史的伦敦是当下世界房地产价格最贵的城市之一,而且其核心区域的房价还在上涨中。吸引全球富豪们聚居伦敦的理由很多,洁净的空气、优良的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煤炭、蒸汽机、工业化和资本主义,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气代煤”的能源转型也是英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之一。可惜的是,发展中国家学习模仿更多的是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对最近60年英国能源转型和修复环境的艰难努力视而不见。直到雾霾日甚一日之时,人们才想起英国“以气代煤”的能源转型示范。英国的示范告诉我们,修复环境是可能的,只要行动,永远不晚。
英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兴盛时期曾雇佣超过100万名工人在3000个井下工作。1913年,煤炭生产达到顶峰,年产量高达2.87亿吨,其中三分之一供出口。
英国煤炭工业国有化的头十年(1947年-1956年),西欧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能源需求大,英国煤炭工业曾再度处于黄金时期。短短十年,煤炭年消耗量从1.86亿吨上升到2.18亿吨。煤炭的黄金十年,也是伦敦污染最严重的十年,1952年那个“黑色雾霾周”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二战”后一段时期内,英国政府制定煤炭工业发展政策时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燃煤未加限制,煤炭消费量逐年增加。明知英国煤炭含硫量较高,由于英国强大的工会力量,政府未能对二氧化硫排放问题及时作出正面回应。英国煤矿工人工会在1984年-1985年发动了长达一年的罢工运动,使英国政府无法进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缩减规划。罢工结束后,政府并没有直接对发电站的煤炭使用量加以限制。仅1987年英国发电站就释放了2.02亿吨二氧化碳,是整个国家排放量的36%,其中大约32%的排放量来自中央电力发电站,工业部门的排放量占25%,运输业占17%,家庭占15%。当年,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的3%,电力供应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占全球总量的1%,这引起欧共体在内的国际力量的特别关注。
198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了关于大气变化的世界大会,会议主要议题有:关注由人类活动所致的污染问题、无效和过度浪费的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在许多地区快速增长的人口导致全球的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其他温室效应气体在大气层的密度问题,臭氧层损耗与紫外线辐射等问题,并规定需要在全球削减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能使大气层达到稳定的状态,还要求到2005年首先减少20%的排放量。
国际组织和国际力量要求控制燃煤的压力,迫使英国政府起初的不合作,转变为基本赞同多伦多会议的内容。
以英国首相玛特·撒切尔于1988年9月在英国皇家协会大会上发表演讲为标志,英国政府正式认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温室效应”之间存在联系。正是这一明确表态,为接下来一系列减煤减排的立法和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9年-1990年,英国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污染的法案。《1989年控制煤烟污染法案》取消了家庭排放污染性烟尘的合法性,进一步加大了对工商业建筑释放黑烟行为的打击力度;《1989年污染控制(补充)法案》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工具对环境的污染;《1989年天然气法案》、《1990年环境保护法案》,严格控制特定工业和其他场所的废物对大气、土壤、河流、湖泊及海洋的污染。根据上述法案,英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燃煤导致的温室效应和酸雨问题。
英国政府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降低了煤炭的使用量,其科学依据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一度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比率为 1∶0.82∶0.56。减少煤炭使用,对于煤炭行业而言,就是减产裁员。英国煤炭工业经历了“二战”之后短暂的再度辉煌后,接着是20多年的下滑,到1979年,煤炭年产量降到1.2亿吨,在整个能源消耗的比重中只占36.4%,都已不足顶峰时期的一半。1980年,矿工总数已降至25万人,仅为辉煌时期百万大军的四分之一。
煤炭行业裁员的趋势仍在继续,1983年裁员1.6万人,关闭矿井16个,矿工总数减到18万,矿井只剩175个。1984年3月,英国煤炭局宣布再关闭20个矿井,裁减矿工2万人,削减产量400万吨。这个决定触发了一场震撼英国的煤矿工人大罢工。
大罢工的激烈程度超出人们预料,最终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劳资纠纷之一。这场斗争之所以激烈,有以下主要原因: 英国煤矿工人是英国产业工人中历史最久、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他们从事最辛苦的劳动,居住集中,组织性最好,富有战斗传统。战后煤炭工业国有化,数百个小矿区合成了一个大企业,这使煤矿工人团结战斗能力大大加强,他们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进行斗争,使矿工成为工资待遇最高的工人。在战后工运中, 他们一直是英国职工大会的中坚力量,在英国十大工会中,矿工工会虽然人数不是最多,但作用却很大。 1984年-1985年冬季,矿工工会和保守党政府不可避免地走到了摊牌地步。撒切尔夫人称,这是一场针对滥用工会权力的管理权之战。她对罢工早有充足准备,提前扩大了国家储存的煤炭数量,使罢工未对发电厂供应构成影响。政府还动用了12万名警察,组建了大量的“别动队”不惜与罢工工人纠察队开展“武斗”,最终过半数矿工重回岗位,迫使工会无条件投降。
撒切尔夫人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最终战胜了矿工,而且从此彻底解决了工会问题。从英国的角度来看,这场胜利是她一生中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英国从受罢工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变成了罢工相当少见的国家。这对提振英国经济产生了近乎奇迹般的效果,并且一直持续至今。对英国的能源转型而言,这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2015年11月,英国煤炭公司宣布年底前关闭旗下最后一个深层煤矿,这意味着伴随工业革命而生的英国煤炭工业将彻底消失。煤炭造就了工业革命的辉煌,极盛时期的英国人均煤炭年产量近6吨,超过今天中国的人均煤炭年产量。
英国停止煤炭生产,用了整整60年。
在煤炭退出英国能源行业期间,石油、天然气、核电等替代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石油生产始于上世纪初,但在1968年以前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10万吨/年,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北海油田的大规模开发,英国石油产量逐年增长,1976年石油产量达1241万吨,1982年突破1亿吨大关,1999年最高达1.37亿吨。尽管英国本土的石油产量到达顶峰就快速下降了:2004年石油产量首次跌破1亿吨,2005年石油产量为8470万吨,预计2015年石油产量下降至5000万吨以下,仅为高峰产量的三分之一。
在石油快速增长的时期,石油产量的增加很好地配合了英国政府和社会“减煤减排”能源转型的历史进程。这与过去十年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很像,正是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天然气发电比例迅速增加,煤炭发电比例降低,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1991年,英国在北海海岸探测到了足够用15年的大型天然气田,英国进一步加大了天然气在电力发电中的比例。此外,英国政府还加大了能源消费中石油的消费量。1986年英国石油消费量为6620万吨,1989年上升到6950万吨,1990年达到7130万吨。
截至2008年底,英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4.67亿吨,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3429.19亿立方米(美国《oil & gas Journal》数据)。
英国政府也加强了核能、风能、水能及其他能源的应用。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初便开始了修建核电站的计划。到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两座较大的核电站——HEYSHAM II和TORNESS建成投入使用。1991年英国的核电站提供的能量相当于1520万吨石油,相比1981年增加了将近一倍;此时,英国14座核电站提供了总电力的21%,其中在1991年-1992年,苏格兰40%的电力供应由核电站承担。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煤炭主要用于电力供应工业,大约占电力燃料需求总量的75%。到2014年,煤电的比例仅为29%,气电比例为30.2%,可再生新能源的比例第一次超过核电为19.2%,核电为19%。
英国国家能源与气候变化部秘书长Ed Davey声称:“2014年是创纪录的一年。当年英国的碳排放量减少了8%,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而经济也在蒸蒸日上。”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时,著名的“英国病”(即过大的工会权力,通过罢工不断膨胀的工资)已经让英国经济气喘吁吁。1979年,英国因罢工损失了2950万个工作日。到1986年该数字下降到190万。
撒切尔夫人对此进行了根本性改革。通过彻底私有化以及关闭无利可图的国有企业,来缩小政府的规模。这导致撒切尔夫人在1984年-1985年同罢工的煤矿工人对峙时,公众意见产生了严重分歧,有学者毫不犹豫地称之为“激烈的阶级斗争”。
2013年4月,撒切尔夫人去世。对某些人来说,时光的流逝未能改变他们对撒切尔夫人的评价。
据《卫报》报道,煤矿工人对撒切尔夫人的去世很少同情,现年70岁的达勒姆矿工协会秘书长戴维·霍珀说:“对工会来说,这(撒切尔夫人辞世)来得不够早,我很高兴自己活得比她长。”
英国能源转型6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能源转型也是社会的转型,资源禀赋、科技创新、政府治理理念、社会价值转变和法律制度演变都与之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英国社会艰难且激烈转型的年代,铁腕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出现正当其时。
人们对改变社会进程的政治家的评价经常是多元的,甚至是黑白分明两极对立的。撒切尔夫人离开政坛25周年了。不论你是否喜欢她认同她,她的确改变了整个世界。敢于担当,是她最为鲜明的风格,故而有了“铁娘子”之称。
当今中国正处于又一次重大转型的历史阶段。与撒切尔夫人同年代的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实现了上一次成功转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这次转型成果的集中体现。
但2015年末创纪录的雾霾告诉我们,经济发展财富积累也有沉重的负面效应。 “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30年中国超常规发展的背后是超常规的环境破坏。包括中国人民在内,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国在修复环境方面再造一个人类奇迹。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煤电比例高达78%,这一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相似。在能源转型方面,中国作为、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作为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有所担当。能源转型也是社会转型,社会转型需要有担当的政治家来引领,这就是150个国家的元首出席巴黎气候峰会的原因,这就是全世界都在关注奥巴马和习近平做何承诺的原因。
作者为能源业资深人士
上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以“减煤”为主进程的能源转型道路艰难曲折,甚至经历过“激烈的流血的阶级斗争”。北海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撒切尔主义坚定不移的“去国有化”进程、人类对煤炭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因果关系的不断认知、英国社会能源转型自觉性的不断提高。上述四大因素在英国能源转型的不同阶段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今天的伦敦又是个非常宜居的国际大都市,800多年历史的伦敦是当下世界房地产价格最贵的城市之一,而且其核心区域的房价还在上涨中。吸引全球富豪们聚居伦敦的理由很多,洁净的空气、优良的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煤炭、蒸汽机、工业化和资本主义,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气代煤”的能源转型也是英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之一。可惜的是,发展中国家学习模仿更多的是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对最近60年英国能源转型和修复环境的艰难努力视而不见。直到雾霾日甚一日之时,人们才想起英国“以气代煤”的能源转型示范。英国的示范告诉我们,修复环境是可能的,只要行动,永远不晚。
辉煌煤炭业
英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兴盛时期曾雇佣超过100万名工人在3000个井下工作。1913年,煤炭生产达到顶峰,年产量高达2.87亿吨,其中三分之一供出口。
英国煤炭工业国有化的头十年(1947年-1956年),西欧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能源需求大,英国煤炭工业曾再度处于黄金时期。短短十年,煤炭年消耗量从1.86亿吨上升到2.18亿吨。煤炭的黄金十年,也是伦敦污染最严重的十年,1952年那个“黑色雾霾周”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二战”后一段时期内,英国政府制定煤炭工业发展政策时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燃煤未加限制,煤炭消费量逐年增加。明知英国煤炭含硫量较高,由于英国强大的工会力量,政府未能对二氧化硫排放问题及时作出正面回应。英国煤矿工人工会在1984年-1985年发动了长达一年的罢工运动,使英国政府无法进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缩减规划。罢工结束后,政府并没有直接对发电站的煤炭使用量加以限制。仅1987年英国发电站就释放了2.02亿吨二氧化碳,是整个国家排放量的36%,其中大约32%的排放量来自中央电力发电站,工业部门的排放量占25%,运输业占17%,家庭占15%。当年,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的3%,电力供应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占全球总量的1%,这引起欧共体在内的国际力量的特别关注。
198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了关于大气变化的世界大会,会议主要议题有:关注由人类活动所致的污染问题、无效和过度浪费的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在许多地区快速增长的人口导致全球的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其他温室效应气体在大气层的密度问题,臭氧层损耗与紫外线辐射等问题,并规定需要在全球削减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能使大气层达到稳定的状态,还要求到2005年首先减少20%的排放量。
国际组织和国际力量要求控制燃煤的压力,迫使英国政府起初的不合作,转变为基本赞同多伦多会议的内容。
六十年去煤路
以英国首相玛特·撒切尔于1988年9月在英国皇家协会大会上发表演讲为标志,英国政府正式认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温室效应”之间存在联系。正是这一明确表态,为接下来一系列减煤减排的立法和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9年-1990年,英国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污染的法案。《1989年控制煤烟污染法案》取消了家庭排放污染性烟尘的合法性,进一步加大了对工商业建筑释放黑烟行为的打击力度;《1989年污染控制(补充)法案》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工具对环境的污染;《1989年天然气法案》、《1990年环境保护法案》,严格控制特定工业和其他场所的废物对大气、土壤、河流、湖泊及海洋的污染。根据上述法案,英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燃煤导致的温室效应和酸雨问题。
英国政府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降低了煤炭的使用量,其科学依据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一度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比率为 1∶0.82∶0.56。减少煤炭使用,对于煤炭行业而言,就是减产裁员。英国煤炭工业经历了“二战”之后短暂的再度辉煌后,接着是20多年的下滑,到1979年,煤炭年产量降到1.2亿吨,在整个能源消耗的比重中只占36.4%,都已不足顶峰时期的一半。1980年,矿工总数已降至25万人,仅为辉煌时期百万大军的四分之一。
煤炭行业裁员的趋势仍在继续,1983年裁员1.6万人,关闭矿井16个,矿工总数减到18万,矿井只剩175个。1984年3月,英国煤炭局宣布再关闭20个矿井,裁减矿工2万人,削减产量400万吨。这个决定触发了一场震撼英国的煤矿工人大罢工。
大罢工的激烈程度超出人们预料,最终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劳资纠纷之一。这场斗争之所以激烈,有以下主要原因: 英国煤矿工人是英国产业工人中历史最久、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他们从事最辛苦的劳动,居住集中,组织性最好,富有战斗传统。战后煤炭工业国有化,数百个小矿区合成了一个大企业,这使煤矿工人团结战斗能力大大加强,他们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进行斗争,使矿工成为工资待遇最高的工人。在战后工运中, 他们一直是英国职工大会的中坚力量,在英国十大工会中,矿工工会虽然人数不是最多,但作用却很大。 1984年-1985年冬季,矿工工会和保守党政府不可避免地走到了摊牌地步。撒切尔夫人称,这是一场针对滥用工会权力的管理权之战。她对罢工早有充足准备,提前扩大了国家储存的煤炭数量,使罢工未对发电厂供应构成影响。政府还动用了12万名警察,组建了大量的“别动队”不惜与罢工工人纠察队开展“武斗”,最终过半数矿工重回岗位,迫使工会无条件投降。
撒切尔夫人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最终战胜了矿工,而且从此彻底解决了工会问题。从英国的角度来看,这场胜利是她一生中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英国从受罢工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变成了罢工相当少见的国家。这对提振英国经济产生了近乎奇迹般的效果,并且一直持续至今。对英国的能源转型而言,这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2015年11月,英国煤炭公司宣布年底前关闭旗下最后一个深层煤矿,这意味着伴随工业革命而生的英国煤炭工业将彻底消失。煤炭造就了工业革命的辉煌,极盛时期的英国人均煤炭年产量近6吨,超过今天中国的人均煤炭年产量。
英国停止煤炭生产,用了整整60年。
坚决调整能源结构
在煤炭退出英国能源行业期间,石油、天然气、核电等替代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石油生产始于上世纪初,但在1968年以前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10万吨/年,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北海油田的大规模开发,英国石油产量逐年增长,1976年石油产量达1241万吨,1982年突破1亿吨大关,1999年最高达1.37亿吨。尽管英国本土的石油产量到达顶峰就快速下降了:2004年石油产量首次跌破1亿吨,2005年石油产量为8470万吨,预计2015年石油产量下降至5000万吨以下,仅为高峰产量的三分之一。
在石油快速增长的时期,石油产量的增加很好地配合了英国政府和社会“减煤减排”能源转型的历史进程。这与过去十年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很像,正是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天然气发电比例迅速增加,煤炭发电比例降低,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1991年,英国在北海海岸探测到了足够用15年的大型天然气田,英国进一步加大了天然气在电力发电中的比例。此外,英国政府还加大了能源消费中石油的消费量。1986年英国石油消费量为6620万吨,1989年上升到6950万吨,1990年达到7130万吨。
截至2008年底,英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4.67亿吨,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3429.19亿立方米(美国《oil & gas Journal》数据)。
英国政府也加强了核能、风能、水能及其他能源的应用。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初便开始了修建核电站的计划。到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两座较大的核电站——HEYSHAM II和TORNESS建成投入使用。1991年英国的核电站提供的能量相当于1520万吨石油,相比1981年增加了将近一倍;此时,英国14座核电站提供了总电力的21%,其中在1991年-1992年,苏格兰40%的电力供应由核电站承担。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煤炭主要用于电力供应工业,大约占电力燃料需求总量的75%。到2014年,煤电的比例仅为29%,气电比例为30.2%,可再生新能源的比例第一次超过核电为19.2%,核电为19%。
英国国家能源与气候变化部秘书长Ed Davey声称:“2014年是创纪录的一年。当年英国的碳排放量减少了8%,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而经济也在蒸蒸日上。”
政治家的责任与担当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时,著名的“英国病”(即过大的工会权力,通过罢工不断膨胀的工资)已经让英国经济气喘吁吁。1979年,英国因罢工损失了2950万个工作日。到1986年该数字下降到190万。
撒切尔夫人对此进行了根本性改革。通过彻底私有化以及关闭无利可图的国有企业,来缩小政府的规模。这导致撒切尔夫人在1984年-1985年同罢工的煤矿工人对峙时,公众意见产生了严重分歧,有学者毫不犹豫地称之为“激烈的阶级斗争”。
2013年4月,撒切尔夫人去世。对某些人来说,时光的流逝未能改变他们对撒切尔夫人的评价。
据《卫报》报道,煤矿工人对撒切尔夫人的去世很少同情,现年70岁的达勒姆矿工协会秘书长戴维·霍珀说:“对工会来说,这(撒切尔夫人辞世)来得不够早,我很高兴自己活得比她长。”
英国能源转型6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能源转型也是社会的转型,资源禀赋、科技创新、政府治理理念、社会价值转变和法律制度演变都与之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英国社会艰难且激烈转型的年代,铁腕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出现正当其时。
人们对改变社会进程的政治家的评价经常是多元的,甚至是黑白分明两极对立的。撒切尔夫人离开政坛25周年了。不论你是否喜欢她认同她,她的确改变了整个世界。敢于担当,是她最为鲜明的风格,故而有了“铁娘子”之称。
当今中国正处于又一次重大转型的历史阶段。与撒切尔夫人同年代的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实现了上一次成功转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这次转型成果的集中体现。
但2015年末创纪录的雾霾告诉我们,经济发展财富积累也有沉重的负面效应。 “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30年中国超常规发展的背后是超常规的环境破坏。包括中国人民在内,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国在修复环境方面再造一个人类奇迹。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煤电比例高达78%,这一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相似。在能源转型方面,中国作为、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作为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有所担当。能源转型也是社会转型,社会转型需要有担当的政治家来引领,这就是150个国家的元首出席巴黎气候峰会的原因,这就是全世界都在关注奥巴马和习近平做何承诺的原因。
作者为能源业资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