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一个年轻教师疑惑不解地问:《爱莲说》中“不蔓不枝”的“蔓”是读màn 还是 wàn?查现代汉语词典,读前者;可是,一些教辅资料却标注读后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蔓”字,何时读màn,何时读wàn呢?在”不蔓不枝”中究竟该读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必须弄清的疑难问题。
一、规范:看“蔓”的读音规范化要求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确定一个汉字读音是否规范,比较权威的标准和依据应该是国家有关文件与《新华字典》等官方辞书。《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5月第9版)对“蔓”字的注音有三个:
①wàn(~儿)细长能缠绕的茎:瓜~儿。扁豆爬~儿了。(第507页)
②màn 同“蔓①”,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扩展滋生。(第330页)
③mán [蔓菁](~jing)芜菁,二年生草本植物,春天开花,黄色。叶大,块根扁圆形。块根也叫蔓菁,可以吃。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对“蔓”字的注音也有三个:
①wàn(~儿)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扁豆爬~儿了/ 顺~摸瓜。(第1031页)
②màn 义同‘蔓’(wàn),多用于合成词。[蔓草]màncǎo 爬蔓的草。[蔓生植物]mànshēng-zhíwù 具有攀援茎或缠绕茎的植物。[蔓延]mànyán 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滋长/ 火势~。(第851页)
③mán [蔓菁](mán jing)见1332页[芜菁](第849页)
对比一下,可以看出“蔓”字的读音变化存在着这样的规范:
1.在“蔓菁”(mánjing)一词中,读mán。
2.在典雅的合成词中,读màn时,多比如“蔓草”、“蔓生”、“蔓生植物”、“蔓延”、“枝蔓”。
3.在单用或者口语化词尤其在儿化词中,读wàn时。比如瓜蔓儿,扁豆爬蔓儿了。至于“顺蔓摸瓜”,虽然是成语,但是,它是一个来源于口语化的成语,所以,“蔓”字也读作wàn。就如成语“一针见血”中的“血”,因为口语色彩浓厚而读作“xiě”一样,教学时比较适宜读为“màn”,而不宜读为“wàn”。
二、溯源:看“蔓”的读音演变发展规律
“蔓”的最初读音是什么呢?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许慎《説文解字》解释道:“蔓,葛属。从艸,曼声。”“曼”又何意?读什么呢?该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写法是:,郭沫若先生认为该字“象以两手张目,盖曼之初文”,本义是“用双手拉开眼睛的上下眼睑”,故许慎《说文解字》称:“曼。引也。从又冒声”。“引”,就是拉开、伸展、延长之意;“冒”声,说明读音类似于màn。在后来长期的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曼”在现代汉语中均读作“màn”,本着经济简单、方便记忆的原则,人们也就慢慢地把“蔓”的读音大都读成“màn”了;读作“wàn”的词,大多是儿化词或者方言性较强的词,是古代读音的遗留。
对“蔓”字读音、意义演变,解释最详细、最权威的是《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5年12月第1版的《康熙字典》这样解释:“【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从无贩切,音万。【说文】葛属。【诗·郑风】野有蔓草。【传】蔓,延也。……又【广韵】瓜蔓。……又【集韵】谟官切,音谩。蔓靑,菜也。又【类篇】莫半切,枝长也。”这说明,在古代,“蔓”字也有wàn、màn两个读音,只是不同的时代、地区的人读法不同,但是,在表示延伸、枝长得很长的时候,应该读màn,还因此出现了“枝蔓”一词。根据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语境,可以知道:原文强调的是“外直”,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不向外斜长枝节。这里的“不蔓不枝”,实际是典雅合成词“枝蔓”的拆开使用,这里的“蔓”读màn较好。也有人认为:“蔓”可以解释为名词动用“生长藤蔓”,但是,名词活用的时候,常常伴随着破读现象,该字破读为màn,也符合《康熙字典》“【类篇】莫半切,枝长”之意。这也许是大多人不读作“wàn”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实用:看“蔓”的语音实际运用特点
学以致用。翻阅各种辞书,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对成语“不蔓不枝”中的“蔓”字的读音均标注为“màn”,而且大多强调出处是《爱莲说》,假如教学中我们读作“wàn”,考试中也认为这样读是正确的,那么,教学、考试以外,遇到这个成语,我们应该怎么读?难道还像孔乙己认为“回”字有四种写法那样,认为这个成语有两种读法吗?所以,从学、用一致的原则,教学、考试时也比较适宜读为“màn”,而不宜读为“wàn”。
目前,教学参考书、辅导书较多,鱼龙混杂,即使是比较正规的教材与教辅资料,也可能由于编者各种局限而出现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尤其需要我们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与鉴别能力。比如,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郑州一位老师指出有30多处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也承认有6处错误:P20“读一读 写一写”中,“沭浴”应为“沐浴”;P33“读一读 写一写”中,“权威”应为“劝慰”等。其实,人教版教参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荷花 母亲》一课,“荫蔽”的“荫”标注为yīn,《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622页上“荫蔽”也读yīn,但是,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27日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规定“荫”统读yìn,并明确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
《孟子·尽心下》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蔓”何时读màn,何时读 wàn,还是根据国家的语音规范、正规辞书的规定来灵活确定,至于“不蔓不枝”中的“蔓”字,还是读màn合情、合理、合实际使用需要。
这个问题,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必须弄清的疑难问题。
一、规范:看“蔓”的读音规范化要求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确定一个汉字读音是否规范,比较权威的标准和依据应该是国家有关文件与《新华字典》等官方辞书。《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5月第9版)对“蔓”字的注音有三个:
①wàn(~儿)细长能缠绕的茎:瓜~儿。扁豆爬~儿了。(第507页)
②màn 同“蔓①”,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扩展滋生。(第330页)
③mán [蔓菁](~jing)芜菁,二年生草本植物,春天开花,黄色。叶大,块根扁圆形。块根也叫蔓菁,可以吃。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对“蔓”字的注音也有三个:
①wàn(~儿)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扁豆爬~儿了/ 顺~摸瓜。(第1031页)
②màn 义同‘蔓’(wàn),多用于合成词。[蔓草]màncǎo 爬蔓的草。[蔓生植物]mànshēng-zhíwù 具有攀援茎或缠绕茎的植物。[蔓延]mànyán 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滋长/ 火势~。(第851页)
③mán [蔓菁](mán jing)见1332页[芜菁](第849页)
对比一下,可以看出“蔓”字的读音变化存在着这样的规范:
1.在“蔓菁”(mánjing)一词中,读mán。
2.在典雅的合成词中,读màn时,多比如“蔓草”、“蔓生”、“蔓生植物”、“蔓延”、“枝蔓”。
3.在单用或者口语化词尤其在儿化词中,读wàn时。比如瓜蔓儿,扁豆爬蔓儿了。至于“顺蔓摸瓜”,虽然是成语,但是,它是一个来源于口语化的成语,所以,“蔓”字也读作wàn。就如成语“一针见血”中的“血”,因为口语色彩浓厚而读作“xiě”一样,教学时比较适宜读为“màn”,而不宜读为“wàn”。
二、溯源:看“蔓”的读音演变发展规律
“蔓”的最初读音是什么呢?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许慎《説文解字》解释道:“蔓,葛属。从艸,曼声。”“曼”又何意?读什么呢?该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写法是:,郭沫若先生认为该字“象以两手张目,盖曼之初文”,本义是“用双手拉开眼睛的上下眼睑”,故许慎《说文解字》称:“曼。引也。从又冒声”。“引”,就是拉开、伸展、延长之意;“冒”声,说明读音类似于màn。在后来长期的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曼”在现代汉语中均读作“màn”,本着经济简单、方便记忆的原则,人们也就慢慢地把“蔓”的读音大都读成“màn”了;读作“wàn”的词,大多是儿化词或者方言性较强的词,是古代读音的遗留。
对“蔓”字读音、意义演变,解释最详细、最权威的是《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5年12月第1版的《康熙字典》这样解释:“【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从无贩切,音万。【说文】葛属。【诗·郑风】野有蔓草。【传】蔓,延也。……又【广韵】瓜蔓。……又【集韵】谟官切,音谩。蔓靑,菜也。又【类篇】莫半切,枝长也。”这说明,在古代,“蔓”字也有wàn、màn两个读音,只是不同的时代、地区的人读法不同,但是,在表示延伸、枝长得很长的时候,应该读màn,还因此出现了“枝蔓”一词。根据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语境,可以知道:原文强调的是“外直”,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不向外斜长枝节。这里的“不蔓不枝”,实际是典雅合成词“枝蔓”的拆开使用,这里的“蔓”读màn较好。也有人认为:“蔓”可以解释为名词动用“生长藤蔓”,但是,名词活用的时候,常常伴随着破读现象,该字破读为màn,也符合《康熙字典》“【类篇】莫半切,枝长”之意。这也许是大多人不读作“wàn”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实用:看“蔓”的语音实际运用特点
学以致用。翻阅各种辞书,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对成语“不蔓不枝”中的“蔓”字的读音均标注为“màn”,而且大多强调出处是《爱莲说》,假如教学中我们读作“wàn”,考试中也认为这样读是正确的,那么,教学、考试以外,遇到这个成语,我们应该怎么读?难道还像孔乙己认为“回”字有四种写法那样,认为这个成语有两种读法吗?所以,从学、用一致的原则,教学、考试时也比较适宜读为“màn”,而不宜读为“wàn”。
目前,教学参考书、辅导书较多,鱼龙混杂,即使是比较正规的教材与教辅资料,也可能由于编者各种局限而出现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尤其需要我们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与鉴别能力。比如,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郑州一位老师指出有30多处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也承认有6处错误:P20“读一读 写一写”中,“沭浴”应为“沐浴”;P33“读一读 写一写”中,“权威”应为“劝慰”等。其实,人教版教参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荷花 母亲》一课,“荫蔽”的“荫”标注为yīn,《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622页上“荫蔽”也读yīn,但是,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27日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规定“荫”统读yìn,并明确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
《孟子·尽心下》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蔓”何时读màn,何时读 wàn,还是根据国家的语音规范、正规辞书的规定来灵活确定,至于“不蔓不枝”中的“蔓”字,还是读màn合情、合理、合实际使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