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何时màn,何时wàn?

来源 :考试·双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一个年轻教师疑惑不解地问:《爱莲说》中“不蔓不枝”的“蔓”是读màn 还是 wàn?查现代汉语词典,读前者;可是,一些教辅资料却标注读后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蔓”字,何时读màn,何时读wàn呢?在”不蔓不枝”中究竟该读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必须弄清的疑难问题。
  一、规范:看“蔓”的读音规范化要求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确定一个汉字读音是否规范,比较权威的标准和依据应该是国家有关文件与《新华字典》等官方辞书。《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5月第9版)对“蔓”字的注音有三个:
  ①wàn(~儿)细长能缠绕的茎:瓜~儿。扁豆爬~儿了。(第507页)
  ②màn 同“蔓①”,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扩展滋生。(第330页)
  ③mán [蔓菁](~jing)芜菁,二年生草本植物,春天开花,黄色。叶大,块根扁圆形。块根也叫蔓菁,可以吃。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对“蔓”字的注音也有三个:
  ①wàn(~儿)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扁豆爬~儿了/ 顺~摸瓜。(第1031页)
  ②màn 义同‘蔓’(wàn),多用于合成词。[蔓草]màncǎo 爬蔓的草。[蔓生植物]mànshēng-zhíwù 具有攀援茎或缠绕茎的植物。[蔓延]mànyán 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滋长/ 火势~。(第851页)
  ③mán [蔓菁](mán jing)见1332页[芜菁](第849页)
  对比一下,可以看出“蔓”字的读音变化存在着这样的规范:
  1.在“蔓菁”(mánjing)一词中,读mán。
  2.在典雅的合成词中,读màn时,多比如“蔓草”、“蔓生”、“蔓生植物”、“蔓延”、“枝蔓”。
  3.在单用或者口语化词尤其在儿化词中,读wàn时。比如瓜蔓儿,扁豆爬蔓儿了。至于“顺蔓摸瓜”,虽然是成语,但是,它是一个来源于口语化的成语,所以,“蔓”字也读作wàn。就如成语“一针见血”中的“血”,因为口语色彩浓厚而读作“xiě”一样,教学时比较适宜读为“màn”,而不宜读为“wàn”。
  二、溯源:看“蔓”的读音演变发展规律
  “蔓”的最初读音是什么呢?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许慎《説文解字》解释道:“蔓,葛属。从艸,曼声。”“曼”又何意?读什么呢?该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写法是:,郭沫若先生认为该字“象以两手张目,盖曼之初文”,本义是“用双手拉开眼睛的上下眼睑”,故许慎《说文解字》称:“曼。引也。从又冒声”。“引”,就是拉开、伸展、延长之意;“冒”声,说明读音类似于màn。在后来长期的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曼”在现代汉语中均读作“màn”,本着经济简单、方便记忆的原则,人们也就慢慢地把“蔓”的读音大都读成“màn”了;读作“wàn”的词,大多是儿化词或者方言性较强的词,是古代读音的遗留。
  对“蔓”字读音、意义演变,解释最详细、最权威的是《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5年12月第1版的《康熙字典》这样解释:“【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从无贩切,音万。【说文】葛属。【诗·郑风】野有蔓草。【传】蔓,延也。……又【广韵】瓜蔓。……又【集韵】谟官切,音谩。蔓靑,菜也。又【类篇】莫半切,枝长也。”这说明,在古代,“蔓”字也有wàn、màn两个读音,只是不同的时代、地区的人读法不同,但是,在表示延伸、枝长得很长的时候,应该读màn,还因此出现了“枝蔓”一词。根据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语境,可以知道:原文强调的是“外直”,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不向外斜长枝节。这里的“不蔓不枝”,实际是典雅合成词“枝蔓”的拆开使用,这里的“蔓”读màn较好。也有人认为:“蔓”可以解释为名词动用“生长藤蔓”,但是,名词活用的时候,常常伴随着破读现象,该字破读为màn,也符合《康熙字典》“【类篇】莫半切,枝长”之意。这也许是大多人不读作“wàn”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实用:看“蔓”的语音实际运用特点
  学以致用。翻阅各种辞书,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对成语“不蔓不枝”中的“蔓”字的读音均标注为“màn”,而且大多强调出处是《爱莲说》,假如教学中我们读作“wàn”,考试中也认为这样读是正确的,那么,教学、考试以外,遇到这个成语,我们应该怎么读?难道还像孔乙己认为“回”字有四种写法那样,认为这个成语有两种读法吗?所以,从学、用一致的原则,教学、考试时也比较适宜读为“màn”,而不宜读为“wàn”。
  目前,教学参考书、辅导书较多,鱼龙混杂,即使是比较正规的教材与教辅资料,也可能由于编者各种局限而出现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尤其需要我们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与鉴别能力。比如,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郑州一位老师指出有30多处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也承认有6处错误:P20“读一读 写一写”中,“沭浴”应为“沐浴”;P33“读一读 写一写”中,“权威”应为“劝慰”等。其实,人教版教参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荷花 母亲》一课,“荫蔽”的“荫”标注为yīn,《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622页上“荫蔽”也读yīn,但是,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27日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规定“荫”统读yìn,并明确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
  《孟子·尽心下》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蔓”何时读màn,何时读 wàn,还是根据国家的语音规范、正规辞书的规定来灵活确定,至于“不蔓不枝”中的“蔓”字,还是读màn合情、合理、合实际使用需要。
其他文献
在古代的考试中,因为有一些考生在答卷上写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字,故阅卷者就“以牙还牙”,在试卷上写下使人看后忍俊不禁的批语。现撷取数例,供读者思考。  明代成化年间,陈公甫、庄孔畅、章德懋三个人到京城考进士。庄、章二人皆中进士,且都名列前茅,榜上独不见陈公甫的名字。于是,三人便去找主考官,要看卷子。这次出的题目为《老者安之》,陈公甫的卷子,开头写的是这样两句:“人各有其等,圣人等其等。”第一句还可
期刊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的主打体裁,因为它的训练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方法性强且效果明显,是高三作文训练的重头戏,而议论文训练有一个重中之重是就是它的亮化工程。  一、化虚入实,以实表虚  将“虚”抽象的论点转化为一个个的“实”,变成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生活画面、或生活场景;是一个个人,是一件件物,是一桩桩事,是一帧帧景,是借万物生动的具体形象,来诠释抽象概念含义的手法。这种手法,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寓抽象
期刊
1.糊涂的智慧:表面上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内心里比谁都清楚  糊涂的人一般呐于言,不是不会说,防祸从口出。  闲聊80%的话都是废话。  即便这样,不知不觉中,加进了感情色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此始。  有些人断章取义,把一些危言耸听的话到处传,让你百口莫辩。  不如不去说,那样别人就不知你的深浅,也就不敢对你轻举妄动,糊涂呐于言的智慧由此可见了。  2.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  
期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路不易,铺路亦难,拓路尤艰。当初共和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走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步一步,烙下“坚持”的足迹,一程一程,奏出“变通”的旋律;而今终于穿过山重水复,到达柳暗花明,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令寰宇瞩目,同胞自豪。  (一)  历史的年轮运行到清季,封建王朝风雨飘摇,神州大地夜气如磐。统治者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老百姓却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当鸦片战争的
期刊
前不久,我们去美国堪萨斯州奥弗兰帕克的蓝谷学区考察,美国学校的一些做法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思考。  “生长型”的校园文化  走进美国校园,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简单。美国学校没有我们常见的气派校门、巨幅标语口号或是文化墙、名人语录之类的东西,也没有诸如校风、教风、校训的展示;至于建筑等办学条件,也并不比中国城市学校强。  但是,美国校园却在简单中蕴含着极强的生活和活力。学校走廊上、教室墙壁上和空中,琳琅满
期刊
也许因为在烽烟滚滚的阵地上,英勇的战士以鲜血坚持出一道胜利的风景;也许因为在孤寂难耐的斗室里,顽强的智者以汗水坚持出一枚发明的硕果;也许因为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卓越的哲人以铁骨坚持出一柄真理的利剑。于是,“坚持就是胜利!”一个伟人惊天动地地一声高喊,便不可磨灭的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头脑里,永远成了神圣的行动信条。你要胜利吗?那就得坚持,坚持,再坚持!诚然,“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期刊
涉及日本人的态度,最有影响的是他们对其天皇陛下的态度。天皇拥有对他的子民什么样的控制力呢?美国的一些权威人士指出:在日本七个世纪的封建时代里,天皇一直都是没有实际权力的傀儡。每个日本人直接效忠的对象是他们的领主——大名,以及大名之上的军事统帅——将军,没有人关注对天皇是否忠诚。天皇被幽禁在与世隔绝的宫廷中,他的行为和仪式都在将军所定制度的严格限制之中。如果一位大的封建领主表示了对天皇的尊敬,那将被
期刊
我弟弟小时候和爸爸出门,回程天气很热,路上有人卖冰,爸爸问他要不要吃,他摇摇头说:“我不热,我不要吃冰。”回家后我爸爸写了一篇日记,说孩子很懂事,知道家里穷,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选择,满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弟弟是我这一辈小孩的缩影。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么可能让你做选择?就算让你选择,你也知道哪个选项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为孩子在做选择,但是他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真
期刊
马斯洛早期的需求层次理论  只要对管理学,心理学稍有接触的人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多人还能很快地说出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社会(爱与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  这张图的确是广为流行的需求层次理论,1954年,身为人本心理学中流砥柱的马斯洛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巨著《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书中提出了上述的需求五层次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
期刊
考试“多样化”  改革,在实践中改革,是近年来中高考运行中的关键词。而“多样化”是这个关键词的注脚。  《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并对改革的主要内容作出了部署。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探索高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而高考加分政策大范围缩水,北京、上海等地都提到要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向普通中学倾斜,促进生源均衡。  近日,北京市率先公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