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课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提高阅读的质量,往往需要通过交流、探讨,才能澄清认识、加深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微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认同这个观点: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这样的抽象描述并不能指导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具体操作,教师仍不能有效判断和掌握问题难易度的衡量标准。大多数教师也赞同不是个别学生踊跃发言或是全班整齐划一的回答就能说明学生答题的参与面和参与的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用什么样的反馈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就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为PWP,即Pre-reading——激发阅读动机,激活已有知识经验;While-reading——训练阅读技能,培养阅读策略;借助语境理解语言;Post-reading评价,运用,拓展。本文从选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第一模块的reading部分。
Pre-reading 不仅为了激活,更为了铺垫,所以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时,整个问题都要围绕本节课的目标而进行,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
While –reading 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帮助学生借助对上下语境的理解培养阅读策略; 因此这一环节的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思考性和创新性。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将学习的时间用在体验、感悟最终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提取与整合上。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不在于简单或复杂,一节好的课堂就在于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思考性和创新性,是否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所以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提问不能只限于“Yes” 或“No”的浅层问题上,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思考,也不能测试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问题须有层次性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以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据此调控课堂的进度和深度。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缓解英语薄弱生对课堂那个提问的畏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激发学优生的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book1 unit1 Ann’s best friend 为例,可设以下几类问题。
1.表层建构性阅读
The time of the story: World War II
The place of the story: Netherlands
The heroine of the story: Anne
Anne’s best friend: her diary--Kitty
The length of time they hid away:over two years
The date of the diary: Thursday 15,June,1944
2.深层建构性阅读
(1)以文本思想为中心的归纳型建构。
(2)以文本深层内容为中心的理解型建构;分析型因果问答;归纳型方式问答;推导型综合问答。
(3)以相关文本的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拓展型建构。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e Nazi Party persecuted the Jewish people from the angle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history etc. (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引导研究性学习)
Post-reading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评价,运用,拓展。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要体现活动的多样化。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围绕观点进行讨论及对课文内容的转述。最终达到提升(promotion)的目的,从内容到形式,挖掘课文的道德意义,美学价值及生活启迪,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仍以book1 unit1 Ann’s best friend 为例, 在这一环节有以下问题
1.自我探讨friend、 friendship 的深層意义。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体验亲近感,类属感,释放感,轻松感。达到感觉的契合,认识的同化和情感的顺应。
2.文本内容创造性叙述。(强化记忆,巩固运用,培养表达能力)
(1)提供关键词将文本内容创造性重现——记忆技能,表达技能,阅读技能有机结合。巩固运用。
(2)要求学生用第三人称转述的方式来 阅读文本框中的日记, 为下一节课的语言训练埋下伏笔,要求学生关注转述是的人称和时态。
从以上分析和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课堂设问有多个因素组成,体现在问前的设计和铺垫、问中的组织和引导及问后的反馈和拓展。每个环节紧紧相扣。设问的有效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归根到底,有效性的判断标准是学生的答,学生答对答好没有,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有没有提高都是判断的依据。学生的参与度、提问的难易度和学生的语言输出质量都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只有三方面结合才能提高设问的有效性。因为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 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 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 仍然面对问号, 怀抱好奇。
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认同这个观点: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这样的抽象描述并不能指导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具体操作,教师仍不能有效判断和掌握问题难易度的衡量标准。大多数教师也赞同不是个别学生踊跃发言或是全班整齐划一的回答就能说明学生答题的参与面和参与的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用什么样的反馈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就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为PWP,即Pre-reading——激发阅读动机,激活已有知识经验;While-reading——训练阅读技能,培养阅读策略;借助语境理解语言;Post-reading评价,运用,拓展。本文从选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第一模块的reading部分。
Pre-reading 不仅为了激活,更为了铺垫,所以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时,整个问题都要围绕本节课的目标而进行,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
While –reading 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帮助学生借助对上下语境的理解培养阅读策略; 因此这一环节的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思考性和创新性。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将学习的时间用在体验、感悟最终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提取与整合上。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不在于简单或复杂,一节好的课堂就在于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思考性和创新性,是否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所以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提问不能只限于“Yes” 或“No”的浅层问题上,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思考,也不能测试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问题须有层次性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以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据此调控课堂的进度和深度。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缓解英语薄弱生对课堂那个提问的畏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激发学优生的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book1 unit1 Ann’s best friend 为例,可设以下几类问题。
1.表层建构性阅读
The time of the story: World War II
The place of the story: Netherlands
The heroine of the story: Anne
Anne’s best friend: her diary--Kitty
The length of time they hid away:over two years
The date of the diary: Thursday 15,June,1944
2.深层建构性阅读
(1)以文本思想为中心的归纳型建构。
(2)以文本深层内容为中心的理解型建构;分析型因果问答;归纳型方式问答;推导型综合问答。
(3)以相关文本的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拓展型建构。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e Nazi Party persecuted the Jewish people from the angle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history etc. (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引导研究性学习)
Post-reading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评价,运用,拓展。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要体现活动的多样化。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围绕观点进行讨论及对课文内容的转述。最终达到提升(promotion)的目的,从内容到形式,挖掘课文的道德意义,美学价值及生活启迪,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仍以book1 unit1 Ann’s best friend 为例, 在这一环节有以下问题
1.自我探讨friend、 friendship 的深層意义。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体验亲近感,类属感,释放感,轻松感。达到感觉的契合,认识的同化和情感的顺应。
2.文本内容创造性叙述。(强化记忆,巩固运用,培养表达能力)
(1)提供关键词将文本内容创造性重现——记忆技能,表达技能,阅读技能有机结合。巩固运用。
(2)要求学生用第三人称转述的方式来 阅读文本框中的日记, 为下一节课的语言训练埋下伏笔,要求学生关注转述是的人称和时态。
从以上分析和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课堂设问有多个因素组成,体现在问前的设计和铺垫、问中的组织和引导及问后的反馈和拓展。每个环节紧紧相扣。设问的有效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归根到底,有效性的判断标准是学生的答,学生答对答好没有,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有没有提高都是判断的依据。学生的参与度、提问的难易度和学生的语言输出质量都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只有三方面结合才能提高设问的有效性。因为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 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 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 仍然面对问号, 怀抱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