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阶段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行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进餐及行走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进餐及行走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阶段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阶段性护理;脑卒中;偏瘫;生活质量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又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已经成为我国危害人民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而且,大约75%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而使患者丧失劳动力。如何能够使患者及其家庭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和经济能力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是现阶段人们很关心的问题。而且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疾病的各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及躯体上的变化,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能力,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阶段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为临床头颅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均有偏瘫。随机将此80例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2~7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患者的急性期、稳定期及恢复期进行分阶段性护理。
1.3 阶段性护理
1.3.1 急性期护理:急性期是指患者的病情还未稳定的时期。脑卒中后,只要不影响抢救,马上就可以进行康复治疗。但是,此期的病人症状比较明显,不应过分刺激病人,应该以预防致残为主,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1]。此期我们主要是为患者按要求摆放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及仰卧位,使其处于各个卧位的功能位置。功能位置的摆放能大大减少痉挛的发展,同时也将会缩短整个康复过程。
1.3.2 稳定期护理: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肢体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应从肢体近端到远端,再由远端到近端,反复按摩[2],肢体按摩能改善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保证局部皮肤和肌肉的供血供氧,能有效解除肢体挛缩。被动运动:床上被动活动,每天3-4次,先从大关节开始,后顺序到小关节,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7次,如果患者出现痛楚表情时即停止活动[3],肢体的被动运动能进一步解除偏瘫肢体挛缩和肌肉痉挛的症状,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1.3.3 恢复期护理:病人病情好转,病情稳定,缺血性脑卒中病后 1-2 周, 出血性脑卒中 3-4 周后,可鼓励患者进行站立、坐位、站立平衡、行走、穿衣、用餐、刷牙、洗脸、用厕等主动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3.4 心理护理:针对病程的不同階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由恐惧、焦虑→愤怒→抑郁→协议→接受,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以推动康复[4]。
1.4 评价指标 2个月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进餐及行走能力进行比较。以确定阶段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 SPSS 16.0 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行走能力 经卡方检验,观察组患者的行走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8.4, 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阶段性护理是以整体护理为基础,以人为中心制定的分阶段护理措施,针对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个性化护理[5]。本文通过对8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比较,显示,通过阶段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进餐及行走能力,大大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提高了生活质量。
康复锻炼应当持之以恒,使肢体功能恢复到最好的效果,同时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对应的心理护理,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及悲观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宣教,预防此病的再次复发。
参考文献:
[1] 丁琳.分阶段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 25(10):1201
[2] 程霞.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J].山东医药,2007,47(31):104.
[3] 常润娥,周蓉.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J].临床医药实践,2007,16(2):144-145.
[4] 吴苏.阶段性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 (8):17-19
[5] 汤艳.阶段性护理干预对股骨干骨折康复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2,34(13) :2068-2069
【关键词】阶段性护理;脑卒中;偏瘫;生活质量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又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已经成为我国危害人民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而且,大约75%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而使患者丧失劳动力。如何能够使患者及其家庭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和经济能力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是现阶段人们很关心的问题。而且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疾病的各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及躯体上的变化,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能力,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阶段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为临床头颅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均有偏瘫。随机将此80例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2~7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患者的急性期、稳定期及恢复期进行分阶段性护理。
1.3 阶段性护理
1.3.1 急性期护理:急性期是指患者的病情还未稳定的时期。脑卒中后,只要不影响抢救,马上就可以进行康复治疗。但是,此期的病人症状比较明显,不应过分刺激病人,应该以预防致残为主,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1]。此期我们主要是为患者按要求摆放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及仰卧位,使其处于各个卧位的功能位置。功能位置的摆放能大大减少痉挛的发展,同时也将会缩短整个康复过程。
1.3.2 稳定期护理: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肢体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应从肢体近端到远端,再由远端到近端,反复按摩[2],肢体按摩能改善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保证局部皮肤和肌肉的供血供氧,能有效解除肢体挛缩。被动运动:床上被动活动,每天3-4次,先从大关节开始,后顺序到小关节,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7次,如果患者出现痛楚表情时即停止活动[3],肢体的被动运动能进一步解除偏瘫肢体挛缩和肌肉痉挛的症状,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1.3.3 恢复期护理:病人病情好转,病情稳定,缺血性脑卒中病后 1-2 周, 出血性脑卒中 3-4 周后,可鼓励患者进行站立、坐位、站立平衡、行走、穿衣、用餐、刷牙、洗脸、用厕等主动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3.4 心理护理:针对病程的不同階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由恐惧、焦虑→愤怒→抑郁→协议→接受,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以推动康复[4]。
1.4 评价指标 2个月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进餐及行走能力进行比较。以确定阶段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 SPSS 16.0 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行走能力 经卡方检验,观察组患者的行走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8.4, 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阶段性护理是以整体护理为基础,以人为中心制定的分阶段护理措施,针对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个性化护理[5]。本文通过对8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比较,显示,通过阶段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进餐及行走能力,大大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提高了生活质量。
康复锻炼应当持之以恒,使肢体功能恢复到最好的效果,同时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对应的心理护理,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及悲观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宣教,预防此病的再次复发。
参考文献:
[1] 丁琳.分阶段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 25(10):1201
[2] 程霞.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J].山东医药,2007,47(31):104.
[3] 常润娥,周蓉.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J].临床医药实践,2007,16(2):144-145.
[4] 吴苏.阶段性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 (8):17-19
[5] 汤艳.阶段性护理干预对股骨干骨折康复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2,34(13) :2068-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