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来,影像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X线、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不断创新,成像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各种新技术在全身各系统的应用研究亦开展得如火如荼,并相继结出了绚丽果实。
与此同时,随着儿童医疗卫生事业被提上日程,影像医学的分支——儿科影像学也将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与设备、技术相对成熟的成人影像学相比,有关儿科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却较为少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超过4亿的少年儿童,因此唯有不断提高我国儿科影像学的诊断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彭芸16年来一直坚守在儿科影像学临床一线,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儿童常见病的影像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了颇多复杂疑难病例的影像学诊断。在关注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建设的同时,她对我国儿科影像学的发展也尤为重视。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儿科影像学是将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婴儿、儿童疾病的发现、诊断、治疗、随诊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也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囊括了常规X线、B超、CT、磁共振及各种造影检查在内的所有成像领域,被广泛用于小儿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的诊断过程。彭芸说:“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儿科影像学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众所周知,儿童是一个不断发育的个体,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都处在成长状态,其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不断发育、日趋成熟。这个时期的儿童尚不能独立向医生描述病症,只能借助哭、闹等形式表现身体的不适,需要采取适当的镇静手段,并由相关专业团体一起配合才能完成一项检查。面对如此情形,儿科需要更为完善、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帮助儿童完成疾病诊断。鉴于此,影像学在儿童疾病预防、诊断、检测、治疗方面的重要意义则不言而喻。
目前,就检查设备而言,儿科影像学与成人影像学相同,主要的差别体现在应用方面。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儿童所呈现的特征完全不相同,他们的身体构造、疾病谱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彭芸说:“医生不能简单地将儿童看成是‘缩小版的成人’,也不能把成人影像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照搬到儿童疾病研究和诊断中,应专门针对儿童的身体结构、生理代谢和疾病状况,研究真正适合儿童疾病诊断的方式方法,在诊断过程中给予儿童更多的呵护和关怀。”
正如彭芸所说,当代医学已经进入到生命科学时代,专业不断细化的同时,更要重新考虑怎样整体看待生命,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体系中,还要关注人性化和个体化因素,这些理念在儿科影像学中更应该得到充分地体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995年,彭芸正式进入儿科影像学研究,那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萌芽期,但强烈的直觉告诉彭芸,医学事业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而影像学必会成为临床医学的热门方向,得到重视和关注。
然而,儿科影像学的发展似乎和彭芸设想的有些差距,并没有像成人影像那样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据了解,儿科影像学最主要的是成像技术,设备的性能非常重要和关键。但彭芸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无论从医疗设备的配备还是儿科人才的培养来看,各界对儿科的关注和投入明显低于成人。”
彭芸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全国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几乎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拥有了成人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和设备,但直到2004年,北京儿童医院才有了第一台磁共振设备。近十年的时间里,儿科影像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被成人影像学远远地甩在身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彭芸当时最深切的体会。“没有设备支持,拥有再精湛的技术,也还是没有办法为患儿有效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CT、磁共振等儿科影像设备的落后、匮乏、更新周期长,不仅直接限制了儿科医生对影像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科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众所周知,各种影像学方法由于成像原理不同,显示人体组织和病变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只有根据诊断需要,采用正确的检查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但我国很多医院与儿童相关的影像检查设备却很难满足疾病诊断需要,致使影像诊断正确率受到影响,甚至得出一些错误结论。此外,尽管看不懂CT和磁共振片的时代已经结束,但对很多基层儿童医院来说,影像技术仍然还是“盲区”。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科影像学如不尽快跟上步伐,将会被远远抛下,这不仅是儿科医生也是全国儿童医院共同面临的严峻现实。
另一方面,落后的儿科影像设备导致儿科临床与影像发展不均衡,甚至成为儿科临床发展的阻力。这主要表现为:了解儿童成长发育和疾病特点的儿科医生,由于影像设备陈旧和落后,无法掌握新的影像技术,很难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而掌握大量新影像诊断技术的医生又非专业儿科医生,对儿童发育和疾病特点不了解,也会使某些疾病的影像诊断陷入困境,这种资源分布不均常常使儿科影像学处于尴尬地位。
加大扶持重视程度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建设和投入,可儿科发展的不平衡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记者在北京儿童医院采访时看到,医院大厅人满为患,排队等待挂号、缴费、取药的家长不计其数,整个大厅堵得水泄不通,而在各个专家诊室门口,同样也排着等待看病的长龙,医院和医务人员几乎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面对我国4亿多儿童的看病需求,儿童医院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就像彭芸所说,“没有足够多的设备、足够大的诊疗场所、充足的儿科医生,没有充足的儿科资源,又怎么谈儿科的建设和发展?”
彭芸说:“在国外,儿科影像学不光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很多社会机构对其关怀有加。”据了解,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为患儿营造舒适、安静、温馨、轻松的诊疗环境,在进行影像检查之前,医护人员会先安抚患儿情绪,并与之进行充分沟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检查。这就是彭芸所说的“关怀”。但这对我国儿科影像检查来说,近乎于天方夜谭。“国外一名儿科医生可能一天只接诊10个左右患儿,但我们可能有几十个,如此庞大的患儿数量,根本不允许我们有多余的时间去沟通、安抚,完全不能像国外那样做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彭芸说,现实条件的限制让我国很多儿科医生也感到很无奈。
彭芸还透露,我国现在还面临着专业儿科医院人满为患,综合医院儿科萎缩的问题,并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医疗解决方案。此外,她还给记者算了一下,目前我国儿童检查与成人检查的收费标准一样,但为儿童看病医生所要付出的精力、时间都要远高于成人,可各界给予儿科影像学乃至整个儿科学的关注和重视,却不尽如人意。
“以上种种都是影响我国儿科医疗事业建设的障碍,必将限制我国儿科学的发展,而想凭某家医院或某个医生的一己之力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是要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和支持,才能促进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否则儿科影像学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尽管儿科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却也在近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儿科影像学近年迎来发展高峰,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性大步提升,影像设备水平完全可以和成人相互媲美。除此之外,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儿童医院纷纷建立儿科诊疗中心,更新配套设备,竭尽所能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彭芸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及重视儿童医疗保健的作用和意义,只要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持续关注,儿科影像学一定会拨开阴霾,实现快速发展。”
注重交流与合作
据彭芸介绍,目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每天接诊约700~1000人次,全年检查近30万人次。影像中心所有设备实现数字化,能够做到儿童全身成像。同时,中心PASC和HIS影像资料也已经实现全院共享,大大缩短了临床医生获得影像资料、诊断报告及患儿的诊治时间。近几年,医院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更是积极谋求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我国儿科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1年9月16日,北京儿童医院联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以及飞利浦公司首次在中国举办了“全球儿科影像学及关护大会”。会议围绕儿科影像诊断、儿科介入治疗、儿科监护、信息化医疗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心血管疾病形成等话题展开讨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400多名儿科影像专家、介入专家及临床专家的参与,首次实现了以临床学科为中心的跨产品整合,充分讨论了MRI、CT、X线血管造影、超声、核医学、监护等医疗解决方案在当代儿科发展中的作用和趋势。
据悉,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儿科的特殊诊疗技术和解决方案已经渐成体系,提升从临床需求出发、跨产品的儿科医疗解决方案的集成和整合,成为世界各国儿科学发展即将面临的新一轮挑战。专家们会上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期3天的分析,共同探讨了全球儿童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儿科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交流。彭芸在会上做了《儿童腹部3.0T多源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通过此次大会,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加强了国际交流,增进了中外儿科专家之间的友谊,大大提升了学术水平,开阔了视野。彭芸表示:“此次大会为全球儿科影像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架起了中外儿科学沟通的桥梁,传播了世界先进儿科诊疗理念与技术。在向国外同行充分展示我国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之余,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更加明确了未来儿科学的发展方向。”
关注新领域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开始在医学上应用,核医学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科学应用,也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在我国,核医学尚属一门新兴学科,但发展十分迅速。近几年,有关儿科核医学的讨论十分热烈,彭芸对此也十分关注。“核医学在儿科临床应用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价值,然而,作为儿童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儿科核医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国内目前没有任何医院具有独立的儿科核医学技术。”
彭芸表示,我国儿科影像学本身起步比其他国家晚,面对核医学这样一个全面、挑战性高、意义重大的需求缺口,我国更应该未雨绸缪,加大建设力度,加强投入,尽快完善儿童医疗事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此外,彭芸还表示,随着人们对辐射损害认识的加深,低剂量CT检查技术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儿童比成人对射线剂量更加敏感,可目前一些放射医生和技师仍然没有‘低剂量CT检查’的概念。”据彭芸介绍,国际上对低剂量问题的关注始于2007年,而北京儿童医院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最终决定: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不降低患儿诊疗质量的前提下,所有存在辐射危害的影像技术,要尽力在降低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完成。这意味着医务人员要对所有扫描程序进行优化以满足要求。到目前为止,北京儿童医院CT扫描检查基本实现了低剂量。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彭芸说:“辐射问题直接关系儿童健康,各家医院都应该积极探索低剂量研究,提高对患儿的保护意识,所有医院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营造健康、安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治疗环境。”
国务院不久前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强调,要加强妇幼卫生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谈到我国儿科影像学未来的发展,彭芸表示“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她说:“当前儿科影像学的建设应注重‘查缺补漏’,比如尽快建立核医学等欠缺专业,加强专业儿科医务人员的培养,扩充儿科医生数量等。此外,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儿科影像学研究也不容忽视,加强临床、科研、教学三方面的结合,实现儿科影像学的全面发展。只有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我国儿科影像学才能更上一层。”
彭芸,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主任。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1年入选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学科骨干和北京市卫生系统“百”层面人次;撰写多部影像医学专著中儿科影像学部分内容,并担任《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副主编,近5年以第一或责任作者身份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曾多次在放射年会、继续教育项目等进行儿科影像学专题讲座,2004年作为大会秘书长协助召开第IV届亚大地区儿科放射年会,2008年担任亚大放射年会儿科会场主持;2011年作为大会主席,联合中华放射学会儿科学组、北京儿童医院、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举办全球儿科影像和关护大会。
2003年,彭芸在影像中心组建儿童泌尿造影室,开展小儿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等检查;2004年组建小儿多排螺旋CT室,开展儿童先天性心血管病变、呼吸和泌尿系统疾病等影像诊断工作,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多排螺旋CT低剂量临床实践工作,取得良好成绩;2011年组建3.0T磁共振室,在国内开展了儿童高场磁共振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与此同时,随着儿童医疗卫生事业被提上日程,影像医学的分支——儿科影像学也将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与设备、技术相对成熟的成人影像学相比,有关儿科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却较为少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超过4亿的少年儿童,因此唯有不断提高我国儿科影像学的诊断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彭芸16年来一直坚守在儿科影像学临床一线,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儿童常见病的影像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了颇多复杂疑难病例的影像学诊断。在关注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建设的同时,她对我国儿科影像学的发展也尤为重视。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儿科影像学是将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婴儿、儿童疾病的发现、诊断、治疗、随诊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也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囊括了常规X线、B超、CT、磁共振及各种造影检查在内的所有成像领域,被广泛用于小儿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的诊断过程。彭芸说:“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儿科影像学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众所周知,儿童是一个不断发育的个体,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都处在成长状态,其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不断发育、日趋成熟。这个时期的儿童尚不能独立向医生描述病症,只能借助哭、闹等形式表现身体的不适,需要采取适当的镇静手段,并由相关专业团体一起配合才能完成一项检查。面对如此情形,儿科需要更为完善、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帮助儿童完成疾病诊断。鉴于此,影像学在儿童疾病预防、诊断、检测、治疗方面的重要意义则不言而喻。
目前,就检查设备而言,儿科影像学与成人影像学相同,主要的差别体现在应用方面。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儿童所呈现的特征完全不相同,他们的身体构造、疾病谱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彭芸说:“医生不能简单地将儿童看成是‘缩小版的成人’,也不能把成人影像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照搬到儿童疾病研究和诊断中,应专门针对儿童的身体结构、生理代谢和疾病状况,研究真正适合儿童疾病诊断的方式方法,在诊断过程中给予儿童更多的呵护和关怀。”
正如彭芸所说,当代医学已经进入到生命科学时代,专业不断细化的同时,更要重新考虑怎样整体看待生命,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体系中,还要关注人性化和个体化因素,这些理念在儿科影像学中更应该得到充分地体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995年,彭芸正式进入儿科影像学研究,那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萌芽期,但强烈的直觉告诉彭芸,医学事业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而影像学必会成为临床医学的热门方向,得到重视和关注。
然而,儿科影像学的发展似乎和彭芸设想的有些差距,并没有像成人影像那样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据了解,儿科影像学最主要的是成像技术,设备的性能非常重要和关键。但彭芸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无论从医疗设备的配备还是儿科人才的培养来看,各界对儿科的关注和投入明显低于成人。”
彭芸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全国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几乎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拥有了成人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和设备,但直到2004年,北京儿童医院才有了第一台磁共振设备。近十年的时间里,儿科影像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被成人影像学远远地甩在身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彭芸当时最深切的体会。“没有设备支持,拥有再精湛的技术,也还是没有办法为患儿有效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CT、磁共振等儿科影像设备的落后、匮乏、更新周期长,不仅直接限制了儿科医生对影像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科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众所周知,各种影像学方法由于成像原理不同,显示人体组织和病变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只有根据诊断需要,采用正确的检查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但我国很多医院与儿童相关的影像检查设备却很难满足疾病诊断需要,致使影像诊断正确率受到影响,甚至得出一些错误结论。此外,尽管看不懂CT和磁共振片的时代已经结束,但对很多基层儿童医院来说,影像技术仍然还是“盲区”。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科影像学如不尽快跟上步伐,将会被远远抛下,这不仅是儿科医生也是全国儿童医院共同面临的严峻现实。
另一方面,落后的儿科影像设备导致儿科临床与影像发展不均衡,甚至成为儿科临床发展的阻力。这主要表现为:了解儿童成长发育和疾病特点的儿科医生,由于影像设备陈旧和落后,无法掌握新的影像技术,很难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而掌握大量新影像诊断技术的医生又非专业儿科医生,对儿童发育和疾病特点不了解,也会使某些疾病的影像诊断陷入困境,这种资源分布不均常常使儿科影像学处于尴尬地位。
加大扶持重视程度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建设和投入,可儿科发展的不平衡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记者在北京儿童医院采访时看到,医院大厅人满为患,排队等待挂号、缴费、取药的家长不计其数,整个大厅堵得水泄不通,而在各个专家诊室门口,同样也排着等待看病的长龙,医院和医务人员几乎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面对我国4亿多儿童的看病需求,儿童医院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就像彭芸所说,“没有足够多的设备、足够大的诊疗场所、充足的儿科医生,没有充足的儿科资源,又怎么谈儿科的建设和发展?”
彭芸说:“在国外,儿科影像学不光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很多社会机构对其关怀有加。”据了解,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为患儿营造舒适、安静、温馨、轻松的诊疗环境,在进行影像检查之前,医护人员会先安抚患儿情绪,并与之进行充分沟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检查。这就是彭芸所说的“关怀”。但这对我国儿科影像检查来说,近乎于天方夜谭。“国外一名儿科医生可能一天只接诊10个左右患儿,但我们可能有几十个,如此庞大的患儿数量,根本不允许我们有多余的时间去沟通、安抚,完全不能像国外那样做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彭芸说,现实条件的限制让我国很多儿科医生也感到很无奈。
彭芸还透露,我国现在还面临着专业儿科医院人满为患,综合医院儿科萎缩的问题,并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医疗解决方案。此外,她还给记者算了一下,目前我国儿童检查与成人检查的收费标准一样,但为儿童看病医生所要付出的精力、时间都要远高于成人,可各界给予儿科影像学乃至整个儿科学的关注和重视,却不尽如人意。
“以上种种都是影响我国儿科医疗事业建设的障碍,必将限制我国儿科学的发展,而想凭某家医院或某个医生的一己之力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是要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和支持,才能促进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否则儿科影像学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尽管儿科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却也在近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儿科影像学近年迎来发展高峰,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性大步提升,影像设备水平完全可以和成人相互媲美。除此之外,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儿童医院纷纷建立儿科诊疗中心,更新配套设备,竭尽所能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彭芸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及重视儿童医疗保健的作用和意义,只要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持续关注,儿科影像学一定会拨开阴霾,实现快速发展。”
注重交流与合作
据彭芸介绍,目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每天接诊约700~1000人次,全年检查近30万人次。影像中心所有设备实现数字化,能够做到儿童全身成像。同时,中心PASC和HIS影像资料也已经实现全院共享,大大缩短了临床医生获得影像资料、诊断报告及患儿的诊治时间。近几年,医院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更是积极谋求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我国儿科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1年9月16日,北京儿童医院联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以及飞利浦公司首次在中国举办了“全球儿科影像学及关护大会”。会议围绕儿科影像诊断、儿科介入治疗、儿科监护、信息化医疗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心血管疾病形成等话题展开讨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400多名儿科影像专家、介入专家及临床专家的参与,首次实现了以临床学科为中心的跨产品整合,充分讨论了MRI、CT、X线血管造影、超声、核医学、监护等医疗解决方案在当代儿科发展中的作用和趋势。
据悉,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儿科的特殊诊疗技术和解决方案已经渐成体系,提升从临床需求出发、跨产品的儿科医疗解决方案的集成和整合,成为世界各国儿科学发展即将面临的新一轮挑战。专家们会上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期3天的分析,共同探讨了全球儿童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儿科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交流。彭芸在会上做了《儿童腹部3.0T多源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通过此次大会,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加强了国际交流,增进了中外儿科专家之间的友谊,大大提升了学术水平,开阔了视野。彭芸表示:“此次大会为全球儿科影像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架起了中外儿科学沟通的桥梁,传播了世界先进儿科诊疗理念与技术。在向国外同行充分展示我国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之余,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更加明确了未来儿科学的发展方向。”
关注新领域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开始在医学上应用,核医学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科学应用,也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在我国,核医学尚属一门新兴学科,但发展十分迅速。近几年,有关儿科核医学的讨论十分热烈,彭芸对此也十分关注。“核医学在儿科临床应用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价值,然而,作为儿童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儿科核医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国内目前没有任何医院具有独立的儿科核医学技术。”
彭芸表示,我国儿科影像学本身起步比其他国家晚,面对核医学这样一个全面、挑战性高、意义重大的需求缺口,我国更应该未雨绸缪,加大建设力度,加强投入,尽快完善儿童医疗事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此外,彭芸还表示,随着人们对辐射损害认识的加深,低剂量CT检查技术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儿童比成人对射线剂量更加敏感,可目前一些放射医生和技师仍然没有‘低剂量CT检查’的概念。”据彭芸介绍,国际上对低剂量问题的关注始于2007年,而北京儿童医院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最终决定: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不降低患儿诊疗质量的前提下,所有存在辐射危害的影像技术,要尽力在降低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完成。这意味着医务人员要对所有扫描程序进行优化以满足要求。到目前为止,北京儿童医院CT扫描检查基本实现了低剂量。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彭芸说:“辐射问题直接关系儿童健康,各家医院都应该积极探索低剂量研究,提高对患儿的保护意识,所有医院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营造健康、安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治疗环境。”
国务院不久前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强调,要加强妇幼卫生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谈到我国儿科影像学未来的发展,彭芸表示“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她说:“当前儿科影像学的建设应注重‘查缺补漏’,比如尽快建立核医学等欠缺专业,加强专业儿科医务人员的培养,扩充儿科医生数量等。此外,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儿科影像学研究也不容忽视,加强临床、科研、教学三方面的结合,实现儿科影像学的全面发展。只有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我国儿科影像学才能更上一层。”
彭芸,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主任。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1年入选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学科骨干和北京市卫生系统“百”层面人次;撰写多部影像医学专著中儿科影像学部分内容,并担任《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副主编,近5年以第一或责任作者身份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曾多次在放射年会、继续教育项目等进行儿科影像学专题讲座,2004年作为大会秘书长协助召开第IV届亚大地区儿科放射年会,2008年担任亚大放射年会儿科会场主持;2011年作为大会主席,联合中华放射学会儿科学组、北京儿童医院、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举办全球儿科影像和关护大会。
2003年,彭芸在影像中心组建儿童泌尿造影室,开展小儿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等检查;2004年组建小儿多排螺旋CT室,开展儿童先天性心血管病变、呼吸和泌尿系统疾病等影像诊断工作,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多排螺旋CT低剂量临床实践工作,取得良好成绩;2011年组建3.0T磁共振室,在国内开展了儿童高场磁共振的临床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