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08年,当一些人在议论中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时,“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最近,德国机械及设备制造协会宣布,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继续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全球,在于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德国靠化工、电器、光学等新工业产品赢得了市场,其工业基础就是“制造科技”,是“传统+科技”助“德国制造”畅行全球。
成为“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当前,德国和中国正成为全球化的两大赢家。近年来,德国每年约有200家企业进入中国。在中国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区投资的德国企业约有4500家,员工总数达20万人。其中大多数企业从事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购买汽车、机械设备的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比如中国国内需求庞大,购买了大量德国汽车产品,其工厂还购买了大量德国高科技重型机械。这些是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即使中国在世界各地的项目,也用了不少德国机械。最重要的一点是回归传统制造业的经济模式,而不是中国的“世界工厂”或美国的信息产业。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德国在2003年后,五年稳居出口冠军的宝座。2006年,德国公司向国外出口了价值1.1万亿美元的产品,同年美国出口商品总价值为1.04万亿美元,中国为9690亿美元。
同样,占世界贸易五分之一的服务业近年来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而新兴经济体购买机械设备的数量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比如中国和俄罗斯都在中东建立工厂,大规模地升级改造交通设施和改善基础设施。1995年以来,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德国出口增长的三分之一。
借用德国的经济分析家赫尔曼·西蒙的话说:“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是德国公司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坚守“传统制造”而受益
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是德国公司成为全球化首要受益者的主要原因。如果你认为农业机械乏味无趣而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么你肯定没有见过Lexion联合收割机。这种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每小时可以收割60吨粮食。实时的感应器可以测算每一平方米的产量,并且即时调整下个季节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格拉斯公司在德国哈瑟温克尔生产的Lexion联合收割机每台标价40万欧元,比与其竞争的同级别顶级收割机价格高三分之一,但是更高的生产率让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的大农场主们趋之若鹜。有3000名工人的哈瑟温克尔工厂76%的产品都要销往国外,而且该工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9年。
类似的高端产品,德国制造在许多方面超过了美国制造。美国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业中心,从刮胡刀、洗碗机,到化工、钢铁,到汽车、飞机,几乎所有机器加工制成品无不带有“美国制造”的标签,这一趋势延续了大半个世纪。如今,德国制造在重型机械、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领域,已领先美国。尤其在医学技术、自动化设备、汽车技术等方面更是如此。
翻看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我们会看到,德国企业上榜的数量比美国、日本少很多,甚至比不过英法。这说明,德国大企业在全球并不占太大优势。而德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10年前扩大了2.5倍;市场占有率较最大的竞争对手高出2.5倍;创造了100万个就业机会。现在,有近1200个中小企业的排头兵都已成为世界市场上的顶尖品牌。这也是美国制造无法比的。如生产卷烟机器的豪尼公司拥有全球市场90%以上的份额。
曾经有人认为,全球化会让德国这样传统经济的高工资国家再也过不上舒服日子。因为未来是属于高科技和服务行业,而不是老式的制造业。但是德国颠覆了常人的看法,它为其他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德国公司在全球化浪潮里巧妙地利用优势发展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传统经济模式。自从新千年来临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IT浪潮中受益的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因为软件价格的下降而丧失了发展的劲头。德国制造业却因坚守传统制造业而受益。
靠“制造科技”取得成功
过去10年,西门子、大众汽车等公司的裁员、董事会纠纷及腐败丑闻占据了德国业界新闻的头条。但德国中小企业却成为所在领域的全球领袖,年增长率达到10%。这些小公司是德国经济的核心。这些隐形冠军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大力关注能让它们占据统治地位并在高成本的德国继续生产的细分市场;拥有开拓新市场的全球战略,以及亲力亲为的创新和生产方式;通常是家族企业或私营企业,以确保连贯性。
德国的宝马公司和经营汽车零部件的博世集团的技术创新在全球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中占1/3。创新对于公司的成功最重要。比如,西门子是全球所有大公司中人均拥有专利数最高的公司,大约每百位员工拥有10项专利。德国公司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保持紧密联系,在沼气、风能和纳米技术等新领域的崛起,也表明了它们的反应相当迅速。奔驰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占其营业额的4%,而很多中小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占其营业额的10%至20%。
德国“制造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政府的指导协调密不可分。为了使“制造科技”持续发展,德国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德国推出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制造计划”。德国目前已有60种类型、3500个产品被授予环境标志。而关于“信息技术”研究,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部长布尔曼表示:“为明天的市场做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应该提前具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技术。”此外,极端制造是指在极端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度或极高功能的器件和功能系统,集中表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等方面。如汽车安全气囊、医疗用的微管道试剂测试设备等。
“德国制造”根植于科研机构,科研为制造业开路。300多所高等院校、数以百计的研究机构,“制造科技”都是其研究的重点。同时,德国还制定了很多制造业的“德国标准”。据统计,“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贡献约160亿欧元。尽管国库资金紧张,但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今年还是增加20%以上的预算,而去年教育研究经费已达到93亿欧元。另外,德国制造业还重视加强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联系,让中小企业参与尖端技术领域研究,促进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
职教与普教并重。“德国制造”同样也没有忘记那些投身于“制造科技”的德国老百姓,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东西,如发光的口红、卫生间电动刷子和MP3等等。从汉堡至慕尼黑,大约有10万名业余研究者。德国发明家协会称,每10项专利登记中就有一项出自百姓发明家之手。最重要的是,德国还有一支将“制造科技转变成产品”的高水准技术工人队伍。而这离不开德国的技术教育。在德国人看来,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同等重要。
给“中国制造”应有的启示
曾有人预言中国是“德国制造”的“终结者”。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前
所未有的、高速成长的市场。经济学家们对于德国公司业务稳固甚至蒸蒸日上感到吃惊。最明显的原因是德国产品更能迎合客户需求,产品质量更高并且提供终身保修、系统整合和更新服务。客户如果有问题,可以和所购机器的“跟踪工程师”直接联系,进行咨询。万一机器出现故障,技术专家会飞往全球各地。这就是德国公司能在从可可粉加工机到包装编织机等各种稀奇古怪的机械制造领域称霸全球的原因。甚至在一些中国产品称霸世界的领域,例如门锁,德国产品居然也能打入中国市场。
低成本可以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优势。要保持住自己的优势,中国企业还得提高自己的质量,并要具备超群的产品质量。当然,质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它还包括服务。对于服务密集型的产品,提供全方位的较好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不能仅仅依赖模仿,必须成为创新者,并对市场进行正确的定位。但中国企业很少仔细地分析外国市场。很多中国企业也常常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会导致一些错误的行动,急于进入到其他领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注是成为世界领先者并保持这种地位的惟一道路。
把低端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以及完善的服务打包出售是很多德国公司成功摆脱与中国产品竞争的方法。比如格拉斯公司在出售收割机的同时还提供农场管理软件。同样,只要德国工人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中国的产品就根本无法与之竞争。以多尔曼公司为例。这家公司生产的是低利润和易损耗的产品:门锁、铰链和玻璃幕墙。但多尔曼公司却是在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德国公司之一,它已经把工厂开到了上海和迪拜。
目前最大的危险是金融动荡可能持续,或者美国经济的衰退给全球经济增长踩刹车。但是即使德国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德国公司的订单还是应接不暇。虽然美国经济持续低迷让德国的经济增长放慢,但只要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能平衡这种压力,重新焕发活力的德国经济就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链接
中国人心中的“德国制造”
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滞胀的情况下,德国中小企业进入第二次创业的艰难时期。在80年代中期,“德国制造”再次崛起。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使德国形成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形成均衡的社会贫富水平。但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制造”的崛起,德国制造遭遇前所未有的竞争。不过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依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然后加以消化和吸收,在当今特别需要技术创新的时代,日本自然就落在了后面。在日本的整个科研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只有14.5%,而美国与德国大约分别占50%和40%。如今,“中国制造”又成为“德国制造”潜在的竞争对象。目前看,中国产品和“德国制造”的差距正在缩小。可以说,中国的竞争激发德国生产出更好、更具价值的产品。
“德国制造”在中国代表着高品质,奔驰宝马汽车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中国人心目中,德国品牌的总体形象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产品。这是全球最大广告公司BBDO上海分公司经过市场调研得出的结论。该公司对德国品牌在中国人心目的形象专门进行了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是,75%的被调查者都能随口说出至少一个德国品牌,当然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德国产的名牌汽车。20%的人熟知德国生产的家用电器,9%的人推崇德国机械,5%的人知道德国的化妆品品牌,3%的人认为德国时装很有名。
德国品牌在中国的形象良好。被调查者中,60%的人都说他们喜爱德国产品。具体到具体品牌,则有83%的人将宝马汽车列为德国品牌中的至爱,而奔驰汽车则仅随其后(82%),排名第三的是阿迪达斯(78%)。得到超过50%的被调查者垂青的德国品牌依次是:奥迪、大众、西门子、保时捷、彪马、贝塔斯曼(Bertelsmann)、拜尔、麦德龙、发(Fa洗发水和浴液)、MINI(宝马汽车下属的一种超小型汽车品牌)、贝克啤酒、博世(Bosch)和尼维雅化妆品(Nivea)。BBDO广告公司得出的结论是,德国品牌在中国不乏知名度,也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
编辑:卢小平
成为“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当前,德国和中国正成为全球化的两大赢家。近年来,德国每年约有200家企业进入中国。在中国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区投资的德国企业约有4500家,员工总数达20万人。其中大多数企业从事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购买汽车、机械设备的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比如中国国内需求庞大,购买了大量德国汽车产品,其工厂还购买了大量德国高科技重型机械。这些是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即使中国在世界各地的项目,也用了不少德国机械。最重要的一点是回归传统制造业的经济模式,而不是中国的“世界工厂”或美国的信息产业。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德国在2003年后,五年稳居出口冠军的宝座。2006年,德国公司向国外出口了价值1.1万亿美元的产品,同年美国出口商品总价值为1.04万亿美元,中国为9690亿美元。
同样,占世界贸易五分之一的服务业近年来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而新兴经济体购买机械设备的数量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比如中国和俄罗斯都在中东建立工厂,大规模地升级改造交通设施和改善基础设施。1995年以来,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德国出口增长的三分之一。
借用德国的经济分析家赫尔曼·西蒙的话说:“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是德国公司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坚守“传统制造”而受益
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是德国公司成为全球化首要受益者的主要原因。如果你认为农业机械乏味无趣而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么你肯定没有见过Lexion联合收割机。这种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每小时可以收割60吨粮食。实时的感应器可以测算每一平方米的产量,并且即时调整下个季节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格拉斯公司在德国哈瑟温克尔生产的Lexion联合收割机每台标价40万欧元,比与其竞争的同级别顶级收割机价格高三分之一,但是更高的生产率让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的大农场主们趋之若鹜。有3000名工人的哈瑟温克尔工厂76%的产品都要销往国外,而且该工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9年。
类似的高端产品,德国制造在许多方面超过了美国制造。美国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业中心,从刮胡刀、洗碗机,到化工、钢铁,到汽车、飞机,几乎所有机器加工制成品无不带有“美国制造”的标签,这一趋势延续了大半个世纪。如今,德国制造在重型机械、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领域,已领先美国。尤其在医学技术、自动化设备、汽车技术等方面更是如此。
翻看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我们会看到,德国企业上榜的数量比美国、日本少很多,甚至比不过英法。这说明,德国大企业在全球并不占太大优势。而德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10年前扩大了2.5倍;市场占有率较最大的竞争对手高出2.5倍;创造了100万个就业机会。现在,有近1200个中小企业的排头兵都已成为世界市场上的顶尖品牌。这也是美国制造无法比的。如生产卷烟机器的豪尼公司拥有全球市场90%以上的份额。
曾经有人认为,全球化会让德国这样传统经济的高工资国家再也过不上舒服日子。因为未来是属于高科技和服务行业,而不是老式的制造业。但是德国颠覆了常人的看法,它为其他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德国公司在全球化浪潮里巧妙地利用优势发展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传统经济模式。自从新千年来临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IT浪潮中受益的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因为软件价格的下降而丧失了发展的劲头。德国制造业却因坚守传统制造业而受益。
靠“制造科技”取得成功
过去10年,西门子、大众汽车等公司的裁员、董事会纠纷及腐败丑闻占据了德国业界新闻的头条。但德国中小企业却成为所在领域的全球领袖,年增长率达到10%。这些小公司是德国经济的核心。这些隐形冠军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大力关注能让它们占据统治地位并在高成本的德国继续生产的细分市场;拥有开拓新市场的全球战略,以及亲力亲为的创新和生产方式;通常是家族企业或私营企业,以确保连贯性。
德国的宝马公司和经营汽车零部件的博世集团的技术创新在全球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中占1/3。创新对于公司的成功最重要。比如,西门子是全球所有大公司中人均拥有专利数最高的公司,大约每百位员工拥有10项专利。德国公司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保持紧密联系,在沼气、风能和纳米技术等新领域的崛起,也表明了它们的反应相当迅速。奔驰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占其营业额的4%,而很多中小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占其营业额的10%至20%。
德国“制造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政府的指导协调密不可分。为了使“制造科技”持续发展,德国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德国推出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制造计划”。德国目前已有60种类型、3500个产品被授予环境标志。而关于“信息技术”研究,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部长布尔曼表示:“为明天的市场做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应该提前具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技术。”此外,极端制造是指在极端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度或极高功能的器件和功能系统,集中表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等方面。如汽车安全气囊、医疗用的微管道试剂测试设备等。
“德国制造”根植于科研机构,科研为制造业开路。300多所高等院校、数以百计的研究机构,“制造科技”都是其研究的重点。同时,德国还制定了很多制造业的“德国标准”。据统计,“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贡献约160亿欧元。尽管国库资金紧张,但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今年还是增加20%以上的预算,而去年教育研究经费已达到93亿欧元。另外,德国制造业还重视加强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联系,让中小企业参与尖端技术领域研究,促进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
职教与普教并重。“德国制造”同样也没有忘记那些投身于“制造科技”的德国老百姓,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东西,如发光的口红、卫生间电动刷子和MP3等等。从汉堡至慕尼黑,大约有10万名业余研究者。德国发明家协会称,每10项专利登记中就有一项出自百姓发明家之手。最重要的是,德国还有一支将“制造科技转变成产品”的高水准技术工人队伍。而这离不开德国的技术教育。在德国人看来,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同等重要。
给“中国制造”应有的启示
曾有人预言中国是“德国制造”的“终结者”。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前
所未有的、高速成长的市场。经济学家们对于德国公司业务稳固甚至蒸蒸日上感到吃惊。最明显的原因是德国产品更能迎合客户需求,产品质量更高并且提供终身保修、系统整合和更新服务。客户如果有问题,可以和所购机器的“跟踪工程师”直接联系,进行咨询。万一机器出现故障,技术专家会飞往全球各地。这就是德国公司能在从可可粉加工机到包装编织机等各种稀奇古怪的机械制造领域称霸全球的原因。甚至在一些中国产品称霸世界的领域,例如门锁,德国产品居然也能打入中国市场。
低成本可以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优势。要保持住自己的优势,中国企业还得提高自己的质量,并要具备超群的产品质量。当然,质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它还包括服务。对于服务密集型的产品,提供全方位的较好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不能仅仅依赖模仿,必须成为创新者,并对市场进行正确的定位。但中国企业很少仔细地分析外国市场。很多中国企业也常常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会导致一些错误的行动,急于进入到其他领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注是成为世界领先者并保持这种地位的惟一道路。
把低端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以及完善的服务打包出售是很多德国公司成功摆脱与中国产品竞争的方法。比如格拉斯公司在出售收割机的同时还提供农场管理软件。同样,只要德国工人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中国的产品就根本无法与之竞争。以多尔曼公司为例。这家公司生产的是低利润和易损耗的产品:门锁、铰链和玻璃幕墙。但多尔曼公司却是在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德国公司之一,它已经把工厂开到了上海和迪拜。
目前最大的危险是金融动荡可能持续,或者美国经济的衰退给全球经济增长踩刹车。但是即使德国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德国公司的订单还是应接不暇。虽然美国经济持续低迷让德国的经济增长放慢,但只要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能平衡这种压力,重新焕发活力的德国经济就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链接
中国人心中的“德国制造”
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滞胀的情况下,德国中小企业进入第二次创业的艰难时期。在80年代中期,“德国制造”再次崛起。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使德国形成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形成均衡的社会贫富水平。但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制造”的崛起,德国制造遭遇前所未有的竞争。不过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依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然后加以消化和吸收,在当今特别需要技术创新的时代,日本自然就落在了后面。在日本的整个科研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只有14.5%,而美国与德国大约分别占50%和40%。如今,“中国制造”又成为“德国制造”潜在的竞争对象。目前看,中国产品和“德国制造”的差距正在缩小。可以说,中国的竞争激发德国生产出更好、更具价值的产品。
“德国制造”在中国代表着高品质,奔驰宝马汽车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中国人心目中,德国品牌的总体形象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产品。这是全球最大广告公司BBDO上海分公司经过市场调研得出的结论。该公司对德国品牌在中国人心目的形象专门进行了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是,75%的被调查者都能随口说出至少一个德国品牌,当然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德国产的名牌汽车。20%的人熟知德国生产的家用电器,9%的人推崇德国机械,5%的人知道德国的化妆品品牌,3%的人认为德国时装很有名。
德国品牌在中国的形象良好。被调查者中,60%的人都说他们喜爱德国产品。具体到具体品牌,则有83%的人将宝马汽车列为德国品牌中的至爱,而奔驰汽车则仅随其后(82%),排名第三的是阿迪达斯(78%)。得到超过50%的被调查者垂青的德国品牌依次是:奥迪、大众、西门子、保时捷、彪马、贝塔斯曼(Bertelsmann)、拜尔、麦德龙、发(Fa洗发水和浴液)、MINI(宝马汽车下属的一种超小型汽车品牌)、贝克啤酒、博世(Bosch)和尼维雅化妆品(Nivea)。BBDO广告公司得出的结论是,德国品牌在中国不乏知名度,也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
编辑:卢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