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于咸亨元年间(670)唐与吐蕃之间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较量,对唐蕃关系和西域战略格局影响极为深远.自此次战役失败之后,唐帝国几乎彻底失去了原吐谷浑所控制的青海战略缓冲地带,再也无力登上青藏高原,涉足乌海(今托索湖)以西的地区.吐蕃却日益强大,不断威胁陇右地区。进而形成了唐与吐蕃在河湟地区对峙、拉锯、乃至抗衡的军事格局。大非川之战是关乎唐朝西域乃至东北亚格局,有重要意义的转折性战役,是唐王朝迫于外族压力而进行战略目标转移的标志性事件。在古人看来,“天时”、“地利”、“人和”是影响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具体到唐蕃大非川之战,可以说薛仁贵皆不具备,故其失败恐怕并非偶然。首先,从“天时”看,薛仁贵面临着岁星星象的二重不利。其次,从“地利”看,薛仁贵面临的战争环境亦非常恶劣,乌海地区高海拔寒冷缺氧的气候和多湿地湖泊是薛仁贵军队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其三,从“人和”看,薛仁贵的“围魏救赵”和“直捣吐蕃龙庭”之举,也必然会迫使、吸引大批的吐蕃主力从西域驰援。因此,唐军在大非川之役的失利,应该是“天非时”、“地非利”、“人非和”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薛仁贵却把失败原因主要归结为“天时”,反映了战前的星占对他产生了何等重要的影响。当然,也不排除薛氏有开脱、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星占对此次战争的影响则是非常明显的。由此,可以看到影响大战役的某些微小因素也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