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与企业的对接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q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职院校中,产品设计专业是作为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高职院校开设产品设计专业,就需要注重这个专业的应用性,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本文对产品设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作出分析,并且提出了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策略,将产品设计专业与企业更好的对接,针对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高职院校办学与企业、市场接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品设计;校企合作;应用型
  1 概述
  校企合作,是经过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协商,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今是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了一项难题。在教育领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促使高职院校更好地抓教育质量,谋求自身的快速发展,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达到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产品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比较强的设计类专业,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市场主要导向进行培养人才,利用校企合作,增加院校对外交流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 产品设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1 国家政策的引导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教学要求要从注重学科教育转变成注重专业教育。在对学生职业性培养的过程中,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对接,加大力度设计培养方案,积极地推进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产品设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高职院校中,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2 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逐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逐渐增强,我国正在从制造型大国向创新型大国转型。但是,在我国的产品设计企业中,比较缺乏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面对国家急需产品设计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增强教学任务,加大培训力度,做好专业改革,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产品设计人才。
  2.3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缺乏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照搬名校或者仿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的方法,并按照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而实际上这样照搬而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合这个学校本身,因此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有特色,在社会上无法展现其专业优势。目前从创新设计上看,我国自主创新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产品设计专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很多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标准都处于一个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改革的阶段,一些课程的设置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导致产品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与企业接轨。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根据师资力量特点及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情况展开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高职院校应与当地的相关企业进行联系并展开专业调研,从而实现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于企业发展的人才。
  3 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与策略
  3.1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在当今企业和市场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具有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和产品造型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这需要设计科学的课程目标,加强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课程的自主性,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专业知识。另外,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将企业中的设计项目安排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研发方向,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3.2 校内教师进企业,校外专家进课堂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以通过每年选派资深教师深入到企业学习实现。教师在企业中学习产品设计专业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充足的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师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实战能力。教师在返校之后将自身经历、对产品设计的感想以及工作流程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校在加强自身条件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将企业中的资深设计师和工程师请到学校来,给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开展专门的讲座。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中的实战氛围,加强学生对产品创新设计的認识。在专题讲座中,可以穿插学生和企业人员互动交流环节,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产品设计人员,形成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学习才能达到当今企业的要求的基本意识。
  3.3 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
  隔靴抓痒,已经是很多高校不能与企业对接的一种状态。很多课程改革、专业改革,都停留在表层上,并不能深入地让本质发生改变。首先,教师自身需要改变,只有教师实现了真正的改变,才能带动整个课程的改变,否则很多课改都只会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局面。让老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真正地接触企业的项目、企业的文化,感受企业的先进技术,给企业带去新东西的同时,也把企业新东西学回来。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产品设计专业是最应该走在时代前沿的,商品的繁荣,离不开产品设计。因此,产品生产开发、技术的创新、设计的创新日新月异,任何的停顿,都将致使自身成为这个行业的落伍者的后果。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高校,必须与企业保持高度的合作,甚至采用把企业办进学校,把课堂搬进企业生产车间,不拘一格的上课方式,才能让师生与企业保持一样的高度,这样的培养出来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才是企业最需要的。
  4 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
  4.1 有步骤、有目的地建设校内实验室
  目前,对高职院校中实训室面积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满足开展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实训室建设不完备,实训室设施与学生数量不匹配的情况,这在教学过程中严重地阻碍了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开展。因此,这就需要在我国教育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加强高校实训室建设,以便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例如,模拟制作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就是必要的。在实验室中需要完善产品设计专业训练所需的三维立体技术,这有利于更好地和企业实现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
  4.2 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从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来讲,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是最强的,在校企合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对于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学习到的都是虚拟的知识,作品设计也是虚拟的,没有实战感。如果能够根据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将企业中真实的产品项目导入到学生的课程中、毕业作品设计中的话,必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实战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对于学校而言,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真实的产品项目,并参与到企业的项目讨论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缺乏设计人员的企业而言,高职院校提供了人才支撑,为他们解决了人才需求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应该与企业开展合作,导入大量真实的项目让学生进行锻炼,让学生参加“实战设计”,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5 结束语
  总之,在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中,实行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式在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中,将教学过程模拟成真实产品设计工作场景,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将高职院校中产品设计专业和企业进行对接,可以使学校、企业实现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齐兵.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2).
  [2]吴琼.校企合作: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艺术探索,2010(05).
  [3]杨汝全,肖艳.对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的思考——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艺术探索,2010(03).
  作者简介:陈宜国,男,1983.12,广东雷州,汉族,教师,工业设计师产品设计方向。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有着十分广阔的天地.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规律,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地方是能激发商品经济的内在力量.价
2008上海宝马展上,德国曼(MAN)公司携其最畅销车型之一的TGA水泥泵车及曼在印度投产的车型CLA混凝土搅拌车隆重亮相。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幼儿教育也相应地走向了改革创新之路,幼儿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也出现了喜人的局面.然而,美术课教学的改革变化不大,仍然是过去的那
前言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路面坚实、平整度高、稳定性好、防水耐久、良好的抗滑性能等特点。但随着沥青路面被广泛的应用,由于气温和施工的原因导致产生的裂缝也随之而出现。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从1909年8月到1927年10月,鲁迅度过了他18年的教学生涯,曾在杭州和绍兴教过中学,后又在北京、厦门、广东的大学执
本文探讨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确立教育发展基本原则、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以及研究解决基础教育发展的紧迫问题.
一、教学案例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思路:
摘 要:就业稳定性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利类毕业生为例,提出提高其就业稳定性的对策,更好地对接“五水共治”大背景下对一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才的需求,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水利;就业稳定性;离职率;对策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
本文以中国石化管道沧州输油处为例,阐述了国有企业在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引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具有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