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官与登山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wang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生旅途的后半程来看,姚鼐一定无悔于自己在乾隆三十九年所做出的选择。紧接着他又迎来了生命中一个充满活力而多层面的时刻。表面看,两者只是时间上的一种简单承接,若往细里想,背后却还有更复杂的因果关联。
  姚鼐自幼体弱,“有羸疾”,却矢志不渝,“千里飘飘向京洛”,一心想着要发扬桐城姚氏的盛德。十八岁,中江南乡试,“意气颇纵横”。谁知,“纵横”没多久,又考了十三年,直到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第。如此“上下求索”,辛苦奔波,终于谋得官位,光耀门楣。先后由兵部、礼部主事,升任刑部郎中;由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升任礼部会试同考官;四库馆开,又被举荐为纂修官,成为非翰林而任纂修官的八人中的一个。此时,距离姚鼐入仕不足八年,正是青云有路之际,他竟然在乾隆三十九年,毅然辞去官职。
  这一选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几百年来,众说纷纭。无论是“乞病归”,还是“以养亲去”,明面上的借口,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原因。
  进入中后期的乾隆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高压化,他提出了“大兴文治”的口号,圣明之治,“始之以武,终之以文”,并且集中财力物力,大规模整理历史文献,营造博大恢宏的文治气象,来证明盛世“文治之极隆”。于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鸿才硕学荟萃一堂,盛况空前。姚鼐能躬逢其盛,按说该格外荣耀才对。可实际上,并非这样。
  当时,乾隆对汉学推崇备至,庙堂列卿自然唯皇帝马首是瞻。乾隆的宠臣于敏中以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身份,出任四库馆总裁。在学、政两届合力之下,一时汉学家荟萃于此。而姚鼐尊奉的却是以程(程颢、程颐)、朱(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在他看来,圣人之学有大小精粗之别。宋学深契圣人之旨,有关身心、家国,得圣人为学之大、之精;汉学只关乎名物、制度、训诂,得圣人为学之小、之粗。在四库馆,姚鼐的见解,并没有获得认同。他写的书目,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时,被总纂官纪晓岚删改得面目全非。另外,他的考据水准和辞章趣味也没有被肯定。
  姚鼐曾直言:“大丈夫宁犯天下之所不韪,而不为吾心之所不安。”他自有一份傲然的风骨,“男儿非藤木,安得相附攀”。出生在“树德堂”的他,跻身官场,绝不是为了贪慕荣利,而是为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既然在四库馆“力小而孤”,不能“弘道”,他自然也就萌生退意,“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
  再加上,姚鼐正处于一个文字狱盛行、“有甚于秦”的專制时代,所谓“盛世”,不过是黑暗将临之前,夕阳返照大地的最后一抹余晖而已。他早嗅出了时代没落的气息。“人间得失争蜗角,末俗荣华看苇鸠”,在他眼中,官场就是如此腐朽、险恶,根本无法建功立业。主动辞官,是他洞察世情之后的理性选择,并非率性而为。
  虽然如此,但那毕竟不是急流勇退,所以心情多少有些复杂。既有“旁观拥千百,拍手笑狂生”的洒脱,又有“单车十二月,自此将何征”的迷茫;有“径辞五云双阙下,欲揽青天沧海流”的激昂,也有“自从通籍十年后,意兴直与庸人侔”的感伤。
  辞官之后,姚鼐并未返乡,而是应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之邀,登临泰山,“聊适幽怀”,与匍匐在天子脚下的那种卑微的生活拉开距离,力求活出一种高级感来。泰山,巍峨雄伟,号称“五岳独尊”,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意义。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心态,具有一种张扬意志的欲求,更成为生命精进的象征。
  与圣贤不同的是,姚鼐此次登山,选择了一个特别的时间。他“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迫切与期待之情,藏于字里行间。到达的那天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十二月为“腊月”,年岁之终。俗谚说最忙的日子就是“秋收、麦口、腊月二十八九”。鲁迅在小说《祝福》里有更为具体的描写:“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这是自西周,就代代相沿的腊祭传统。相信孔子应该不会选择这个时间,舍下家人,跑去实现自己的“泰山之志”。
  法国作家加缪说:“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从这个角度来看,姚鼐是幸运的,因为身边有个叫朱孝纯的朋友,可以“抛家舍业”,陪他在寒冬腊月、雪冷冰封的时候,一起由南麓登山。整个泰山都透着肃杀,这是一个苍茫、严酷的世界。“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二人不惧“迷雾”,不畏“冰滑”,借助攀登,砥砺意志。经一番艰辛之后,姚鼐终于立身峰巅,游目骋怀,昂首天地,俯瞰“苍山负雪”,雪光映照天南。极目远眺夕阳投射下的城郭,“汶水、徂徕如画”,那山腰停留的云雾恍若飘带一般。景象绚丽多姿,氛围安宁静谧,攀登的辛苦,也算得到慰藉。
  第二天正是除夕,五更时分,姚鼐就与朱孝纯“坐日观亭,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积雪,击打在人的脸上。天冷风猎猎,这“待日出”的背后,却也有一种气定神闲、坚毅卓绝的风度。
  紧接着,姚鼐便完全沉浸于日出的过程里面,跟着日出的节奏观察、欣赏,觉知当下。李白唱《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姚鼐的日出,也是如此。他用自己的笔墨把这一瞬间,变成永恒,“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汹涌而出的红光,摇动着,充盈着生命的活力。真的是“此地尽能开眼界”,“眼界无穷世界宽”!
  破晓的刹那,既是一天当中的辞旧迎新,也是年终岁尾的辞旧迎新,更是人生命途的辞旧迎新。他前半生的怀才不遇,在这一刻,获得了温暖与安顿。这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充满活力而多层面的时刻。
  登山归来的姚鼐,弃绝了仕途,没有了黄金屋,没有了车马簇,没有了千钟粟。一个人一旦决绝地跟自己前半生因循的生活撕裂,虽有脱胎换骨的难堪与阵痛,但更多的是能够开创新局面的海阔天空。之后四十年,他栖身于东南书院,振兴和发展桐城古文,致力于文化教育和诗文创作,设帐授徒,弘扬理学,扩大影响,在另一个平台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其他文献
三餐菜谱  早餐:包子、小米粥  午餐:水饺  晚餐:拔丝地瓜、酸辣土豆丝、煎鱼、西红柿炒鸡蛋、米饭、丸子汤  我的拿手菜  酸辣土豆丝  食材:土豆、花椒、盐、醋、葱姜蒜、鸡精、辣椒  做法:土豆切片切丝,把切好的土豆絲泡入冷水中,去除部分淀粉。然后锅中烧油,放入几粒花椒,稍稍炸一点花椒油,小火慢炸,加入干辣椒,放入姜丝、葱丝、蒜片一起爆香。然后下入土豆丝,翻炒均匀加入醋,再加入盐、鸡精、白醋,
期刊
我是喜欢雨的。  阴沉的天空有人工难以调出的色彩,几片阴云推搡着挤满了整片天空。先是试探性的几滴,接着便连成一片银白。斜斜的雨丝成了精美的丝线,无数根线交织在一起,便是我最爱看的雨景。或是撑一把伞漫步于蒙蒙细雨中;或是驻足于窗边,看那泼洒而下的雨点,看那经雨点压迫的枝丫无数次挣扎而起又无数次被压下。  我向往那温柔的江南水乡。试想,在烟雨朦胧的一天,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青石铺成的小巷上,再配上满眼的
期刊
生活丰富多彩,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学习观察不同的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观察人,这样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即使最熟悉的人或许你也会有新的发现。正如语文教材指出,“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文学作品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为我们学习人物的刻画提供了人物原型。如《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
期刊
悠悠千載,多少文人志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蒙着面纱。  周六补课结束的那天晚上,我捧着一本诗词鉴赏的书,读得津津有味。可还是抵不过疲倦早早地躺上了床。看着窗外的皎洁月光,思绪渐渐飘远……  “小友?小友!你醒醒。”隐约间我听到一声呼喊,一阵猛烈的晃动把我摇醒。“哎哟!你别摇了,脑仁疼。”眯了眯眼,看到一人挑一盏昏黄的孤灯,坐在那简陋而又昏暗的居室里,棒一卷磨得发青的竹简,眉头紧紧地锁着。“小友,你
期刊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每年我都去列宁格勒芬兰湾,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  我倾心于属于他的远方,便不免怅恨于圈养社会的拘囿。唯有找到或是创造出心灵的远方,方能逃出生活的逼仄,迈入精神的高蹈世界。  现在普遍流行的背包客们正时刻寻找着他们的“远方”。譬如,今日还流连在富士山的夜樱飞舞中,明日就跑去里约和耶稣合照去了。身体永远在路上,灵魂却遗留在原地。他们错误地将远方定义成
期刊
祖父祖母炸油条近四五年了,靠着自己还能挣点。  岁数大了,体质随年龄益增而弱。只是,他们想着万一哪天子女落魄了,还能勉强给他们一个投靠的地儿。为此,我很心疼的。在年少的时候,曾赌气地怪过父亲。怪他,为何不能多出息一点?现在想想,为何不能我出息一点?  有一段时间与祖父祖母在乡村住过,是在灵峰村。刚出生没多久,只听说我像猪崽子一样被奶奶搓澡和喂奶——那时的记忆我是一点也没有保留。小学三四年级以下,我
期刊
我曾翻遍书架上的书籍杂志,匆匆在积累本上摘录下警世金句,可是这些华丽的词藻记载的说教和哲思,并不能满足我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我甚至怀疑凭借人脑的逻辑论证,终将无法解释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  近百年来,科技思想领域的高速发展,让人类自以为是,让我们坚信“人定胜天”。为了满足人类对经济利益、生活舒适度的盲目追求,我们肆意破坏地球的环境,却忘了生命的基本需求。有些人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只是出于对自然灾害
期刊
亲爱的钟南山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谨以这封书信表达我对您及全体医护人员深切的感激与谢意,以及我自己的所感所想。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即将参加高考、进入大学,最终进行职业选择。原以为未来遥遥无期,无须迷茫无措。但经历这次疫情,您的身影告诉我,时间很快,担责路长,您为新一辈青年人做了榜样。  疫情来临,您过硬的医学水平与职业素养是散去疫情阴霾的前提。  您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
期刊
2020年3月10日,随着武昌方舱最后一批患者出舱,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这标志着,1200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从诺亚之舟中登岸。  他们重新回到时间当中。  不灭的灯光照射成百上千张纵横成畦的床位,方舱曾被形容为“在时间之外”。现在大门打开、春光流入,经历生死的人们重新回到流动的世界。谈起出舱后的愿望,有人说是“回家”,有人说是“献血”,有人说是“上班”,有人说是“赏樱”,有人说是“看看医生
期刊
它想荒芜  于是一片荒芜  夜光杯,琵琶 对视  仅隔一团荒草  默默厮守,待  ——铁马冰河入梦来  那时候  城池是不需要通行证的  飞身策马,高持  将军的夜光杯  回顾荒原,不见  地平线上的楼兰  只剩一缕狼烟  孤寂地燃起  荒原无语  埋葬许多破碎的诗句  荒原无语  无语也风流  ————————  大海书  风起时,它动几下  风起时,它一动不动  君不见,不见君  只因它藍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