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政产学研协作发展的语言服务体系下,政府有关部门、语言服务企业、有语言服务需求的企业、高校以及从事翻译系统研究的机构和单位应该联合起来,为翻译人才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需求的翻译人才,为大学的转型发展助力,以推动各地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语言服务体系;政产学研;协作发展;校企联合
近年来,翻译服务走出原来比较狭隘的小圈子而汇入到了当今内涵更为丰富、领域更为广阔的语言服务市场,并呈现出全球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校要想在全国语言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双赢,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政产学研协作发展的语言服务体系,与政府、社会、企业协作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翻译人才。
一、政产学研协作发展语言服务体系的建设
如今,在语言服务领域,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机器翻译等创新技术的运用,语言服务云平台以及“语联网”的发展都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翻译服务这一行业,并用开放发展、创新协作和统揽全局的精神来开拓语言服务建设的新局面。因此,中国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就要建设政产学研协作发展的语言服务体系,将高校、语言服务企业、翻译技术人才、有语言服务需求的企业以及从事智能网络系统和智能翻译系统研究的机构和单位联合起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语言技术支持,为大学的转型发展助力。政产学研协作发展的语言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校、行的协作发展联盟
不同的企业组合到一起形成企业联盟,企业、高校和行业协会组合到 一起形成协同创新联盟。企业联盟通过相互间管理、 技术和资金的相互交流合作,促进企业管理和运作水平有效提升,形成共同利益点,做大市场。企、校、行创新联盟则通过更紧密的协作和细化的分工形成,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应对越来越激烈和开放的全球化市场应该有的思维和战略。
2.加强语言与技术的集成和服务管理
就语言服务而言,国内发达城市和地区如京津、上海、广州在语言服务贸易中拥有绝对优势:服务业整体发达;成熟的行业管理经验;高科技的配合和金融体系便利。基于这些优势,这些城市和地区提供的是高附加值的语言服务,最突出的就是语言与技术的集成和服务管理。就目前而言,语言服务的供应商远未达到提供集成化服务的能力,因此需要引进系列语言服务管理的经验和技术,任务承担者就是协作发展联盟的主体和核心成员。
3.政府宏观引导,加强信息、资源和后勤网络的建设
政府应建立一种宏观引导机制,使语言服务组织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有序公平竞争而不是低價倾销。这种引导机制要提供完善的语言文化规则,硬件方面应该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这样的信息网络不仅包括国际化的企业服务门户网站,也包括定期、不定期的国际化的交易会服务和交流活动。
二、政产学研协作发展语言服务体系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1.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模式
如果想改变部分学校实习基地“名存实亡”的局面,需要从高质量人才培养高度进行思考。可以从现在的实习基地拓展到教学实践与实习基地,然后结合专业或课程特点开展校企合作,进而根据社会需求组织校企联合培养,四个层级的合作,四种有差异的办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语言服务人才,这也是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必由之路。政产学研合作办学需要建立一个平台。该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用人单位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培养计划,双方为合作关系。
中国译协及其下属各省翻译协会在该平台扮演协调人和行业监督角色,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将分散的企业/社会需求加以整合,然后根据各地区高校专业特色牵线搭桥,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提供必要的信息,推动人才培养的社会化;二是行业管理,即根据用人单位要求设定入职门槛,并培养用人单位(客户)用人的规范性,同时为高校的翻译教育提供必要的参考指标。讨论政产学研合作必然涉及到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评估体系等诸多环节。从承担教育任务的主体看,可以分为:学校、用人单位、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三部分。在遵循教育原则、尊重教育规律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共同讨论,合理调整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围绕翻译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
2.学校、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翻译人才
高校教师与用人单位资源互补共享是培养所需人才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体系或学术优势,同时引入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共同承担或分担专业课程,这是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的需要,也是培养所需人才的需要。学校可将用人单位专家承担的课程折合为学分,抵消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则按照专业要求的数量和质量划分。此外,可以将用人单位的部分经典项目引入课堂,创造真实的社会活动场景。再次,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共同搭建针对性更强的实践和实习平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只能借助联合培养得到改善。最后,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操作层面讲,双导师制、用人单位专家进课堂、用人单位带项目进课堂、专业方向选择与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双向管理、加强实习的计划性与制度化、实习与就业挂钩、从学生培养高度设定实习岗位、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实行弹性教学安排、学分的双向认定等等,这些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基本条件。
三、构建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
1.建立语言服务的高校联盟。
各省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重视语言基础教育联盟,行、校、企协同培养语言服务人才。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语言服务过程构建公共课程体系,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语言传讯能力和网络软件技术技能互相融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高校联盟应是协同创新联盟中的重要一环。
2.打造服务企业的平台、社会培训平台。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提供社会培训和职业课程,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职业素质,以适应企业与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变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顶层设计的转型升级。
3.深度融合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协同创新。
探索建立校际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专职机构,服务一线企业。行业联盟所涉及的多是一些基础性工作,从某些行业产业标准的产生动因这个角度看,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形成语言服务的行业联盟,建立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发展。
高校与地方政府下属机构、商会签订政、校、企、行全面合作意向书,借助地方商会调动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学徒培养。 建设校中厂,厂中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企业行业深度参与。
因此,政产学研协作发展语言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为大学的转型发展开拓一条新的合作发展的道路,为各地区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文化和外语语言服务支持,为身处大数据时代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葛岱克.翻译职业与职业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穆雷,仲伟合,王巍巍.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2013(10).
作者简介:
李艳(1980-),女,汉族,河南省新野县人,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
关键词:语言服务体系;政产学研;协作发展;校企联合
近年来,翻译服务走出原来比较狭隘的小圈子而汇入到了当今内涵更为丰富、领域更为广阔的语言服务市场,并呈现出全球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校要想在全国语言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双赢,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政产学研协作发展的语言服务体系,与政府、社会、企业协作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翻译人才。
一、政产学研协作发展语言服务体系的建设
如今,在语言服务领域,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机器翻译等创新技术的运用,语言服务云平台以及“语联网”的发展都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翻译服务这一行业,并用开放发展、创新协作和统揽全局的精神来开拓语言服务建设的新局面。因此,中国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就要建设政产学研协作发展的语言服务体系,将高校、语言服务企业、翻译技术人才、有语言服务需求的企业以及从事智能网络系统和智能翻译系统研究的机构和单位联合起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语言技术支持,为大学的转型发展助力。政产学研协作发展的语言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校、行的协作发展联盟
不同的企业组合到一起形成企业联盟,企业、高校和行业协会组合到 一起形成协同创新联盟。企业联盟通过相互间管理、 技术和资金的相互交流合作,促进企业管理和运作水平有效提升,形成共同利益点,做大市场。企、校、行创新联盟则通过更紧密的协作和细化的分工形成,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应对越来越激烈和开放的全球化市场应该有的思维和战略。
2.加强语言与技术的集成和服务管理
就语言服务而言,国内发达城市和地区如京津、上海、广州在语言服务贸易中拥有绝对优势:服务业整体发达;成熟的行业管理经验;高科技的配合和金融体系便利。基于这些优势,这些城市和地区提供的是高附加值的语言服务,最突出的就是语言与技术的集成和服务管理。就目前而言,语言服务的供应商远未达到提供集成化服务的能力,因此需要引进系列语言服务管理的经验和技术,任务承担者就是协作发展联盟的主体和核心成员。
3.政府宏观引导,加强信息、资源和后勤网络的建设
政府应建立一种宏观引导机制,使语言服务组织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有序公平竞争而不是低價倾销。这种引导机制要提供完善的语言文化规则,硬件方面应该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这样的信息网络不仅包括国际化的企业服务门户网站,也包括定期、不定期的国际化的交易会服务和交流活动。
二、政产学研协作发展语言服务体系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1.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模式
如果想改变部分学校实习基地“名存实亡”的局面,需要从高质量人才培养高度进行思考。可以从现在的实习基地拓展到教学实践与实习基地,然后结合专业或课程特点开展校企合作,进而根据社会需求组织校企联合培养,四个层级的合作,四种有差异的办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语言服务人才,这也是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必由之路。政产学研合作办学需要建立一个平台。该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用人单位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培养计划,双方为合作关系。
中国译协及其下属各省翻译协会在该平台扮演协调人和行业监督角色,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将分散的企业/社会需求加以整合,然后根据各地区高校专业特色牵线搭桥,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提供必要的信息,推动人才培养的社会化;二是行业管理,即根据用人单位要求设定入职门槛,并培养用人单位(客户)用人的规范性,同时为高校的翻译教育提供必要的参考指标。讨论政产学研合作必然涉及到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评估体系等诸多环节。从承担教育任务的主体看,可以分为:学校、用人单位、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三部分。在遵循教育原则、尊重教育规律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共同讨论,合理调整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围绕翻译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
2.学校、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翻译人才
高校教师与用人单位资源互补共享是培养所需人才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体系或学术优势,同时引入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共同承担或分担专业课程,这是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的需要,也是培养所需人才的需要。学校可将用人单位专家承担的课程折合为学分,抵消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则按照专业要求的数量和质量划分。此外,可以将用人单位的部分经典项目引入课堂,创造真实的社会活动场景。再次,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共同搭建针对性更强的实践和实习平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只能借助联合培养得到改善。最后,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操作层面讲,双导师制、用人单位专家进课堂、用人单位带项目进课堂、专业方向选择与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双向管理、加强实习的计划性与制度化、实习与就业挂钩、从学生培养高度设定实习岗位、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实行弹性教学安排、学分的双向认定等等,这些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基本条件。
三、构建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
1.建立语言服务的高校联盟。
各省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重视语言基础教育联盟,行、校、企协同培养语言服务人才。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语言服务过程构建公共课程体系,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语言传讯能力和网络软件技术技能互相融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高校联盟应是协同创新联盟中的重要一环。
2.打造服务企业的平台、社会培训平台。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提供社会培训和职业课程,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职业素质,以适应企业与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变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顶层设计的转型升级。
3.深度融合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协同创新。
探索建立校际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专职机构,服务一线企业。行业联盟所涉及的多是一些基础性工作,从某些行业产业标准的产生动因这个角度看,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形成语言服务的行业联盟,建立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发展。
高校与地方政府下属机构、商会签订政、校、企、行全面合作意向书,借助地方商会调动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学徒培养。 建设校中厂,厂中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企业行业深度参与。
因此,政产学研协作发展语言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为大学的转型发展开拓一条新的合作发展的道路,为各地区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文化和外语语言服务支持,为身处大数据时代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葛岱克.翻译职业与职业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穆雷,仲伟合,王巍巍.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2013(10).
作者简介:
李艳(1980-),女,汉族,河南省新野县人,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