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我国技工学校现行选课制的现状,着重从“完善选修课”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完善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技工教育 学分制 选课制 完善
1. 技工学校实行学分制是时代的要求
1.1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多元性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学年制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有了弹性,有利于学校根据社会需求、主动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1.2适应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普高热”持续升温,技工学校的考生录取分数线逐年分化,甚至存在登记入学的现象,出现了新生间文化素质差距拉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技工教育必须根据学生基础和素质差异,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1.3适应学习化社会建立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环境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然选择。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普教与职教的渗透;有利于职教和成教的沟通;有利于技工学校和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结合,是技工教育成为终身学习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学年制、学分制和选课制
技工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年制,即学年学分制。在学年制条件下,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学年和学时有不同的规定,每一学年的课程及课时也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学年制的特点是读完“规定”的学时数与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学分制自由度的大小可将我国现行学分制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完全学分制是一种不规定具体修业年限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表现为: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生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也可中途休学或延期毕业)、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由此可见,学分制与选课制的区别在于:首先,学年制是以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数量来衡量学习总量;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度单位。其次,学年制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管理;学分制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再次,学年制是以学年计量的必修课制为基础;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的选修课制为基础。学年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刚性、整体、易控”;而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特点可概括为“弹性、灵活、兼容”。
选课制也称课程选修制,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程、任课老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学分制和选课制相伴而生,选课制以学分制为基础,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必要条件。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一般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選课,前两者一般所占的学分比重较大。必修课是指学生在本专业领域适应未来第一工作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限选课是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要求选修的纵向或横向拓展的课程。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选修的深化和拓展的课程。在教学组织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只有建立在选课制基础上的学分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越性。
3. 建立适应学分制的课程管理模式
传统的技工教育体系,强调学科中心和课程结构的严密性、衔接性,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开发适应于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建立学分制下的课程管理模式。
3.1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而非学科知识结构为依据,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模块式课程体系。按照专业方向,选择相关课程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课程模块,使毕业生形成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
3.2按照专业服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开发课程,建立灵活的课程调整反馈机制。各专业除主干课程保持相对稳定,其他前沿类、拓展类、交叉类的专业课程应由专业责任人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和专业发展的趋势每年适时进行调整,始终保持课程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先进性。
4. 完善选课制,推进学分制管理
选课制的实施在优化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深受学年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技工学校选课制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选课自由度小、选修课程质量不高、导师工作不到位、没有适用的选修课教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完善选修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适当提高选修课比例,扩大选择空间
针对现行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中总学时偏高,选修课比例偏低的状况,在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时,一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通识教育;二要精简教学内容、压缩总学时、压缩课程规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三要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比例,保证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
4.2保证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
选修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严重制约着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因此,技工学校应扩大课程资源,开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另外,各系的全部课程应向全校学生开放,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
4.3组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师队伍
学分制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师要在“一专”的基础上“多能”,对交叉、边缘、新兴学科要有所涉猎和研究,尽可能开出较多门数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4.4健全导师制
在选修制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但是由于学生本身阅历浅,知识面窄,往往对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选课时容易出现避难就易,拼凑学分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导师的指导,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选课、学习进程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给予咨询和指导。
4.5开发选修课教材
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依据,选修课程的增设,必然会涉及到教材。但是由于市面上没有现成的适用的教材,教师只能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查阅相关书籍,然后经过整合编写适合选修课的讲义,这样不便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因而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教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6实行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
技工学校应将现行的学年学分制逐渐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取消留级、试读、退学制,能否升级和毕业完全以课程修读和学分考核为依据。学校应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学生不能任意转专业的缺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技工学校学分制的探索,不仅校方有积极性,用人单位也有热情。一些关心技工教育发展的企业,会根据实习学生、接收毕业生的情况,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提出建议,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使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走上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黄克孝. 推行学分制的策略思考[J]. 职教通讯,2001,(10).
[2] 梁敏,实行“学分制”管理推进教学改革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
(作者单位:黑龙江技师学院)
【关键词】 技工教育 学分制 选课制 完善
1. 技工学校实行学分制是时代的要求
1.1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多元性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学年制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有了弹性,有利于学校根据社会需求、主动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1.2适应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普高热”持续升温,技工学校的考生录取分数线逐年分化,甚至存在登记入学的现象,出现了新生间文化素质差距拉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技工教育必须根据学生基础和素质差异,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1.3适应学习化社会建立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环境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然选择。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普教与职教的渗透;有利于职教和成教的沟通;有利于技工学校和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结合,是技工教育成为终身学习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学年制、学分制和选课制
技工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年制,即学年学分制。在学年制条件下,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学年和学时有不同的规定,每一学年的课程及课时也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学年制的特点是读完“规定”的学时数与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学分制自由度的大小可将我国现行学分制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完全学分制是一种不规定具体修业年限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表现为: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生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也可中途休学或延期毕业)、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由此可见,学分制与选课制的区别在于:首先,学年制是以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数量来衡量学习总量;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度单位。其次,学年制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管理;学分制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再次,学年制是以学年计量的必修课制为基础;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的选修课制为基础。学年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刚性、整体、易控”;而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特点可概括为“弹性、灵活、兼容”。
选课制也称课程选修制,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程、任课老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学分制和选课制相伴而生,选课制以学分制为基础,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必要条件。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一般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選课,前两者一般所占的学分比重较大。必修课是指学生在本专业领域适应未来第一工作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限选课是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要求选修的纵向或横向拓展的课程。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选修的深化和拓展的课程。在教学组织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只有建立在选课制基础上的学分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越性。
3. 建立适应学分制的课程管理模式
传统的技工教育体系,强调学科中心和课程结构的严密性、衔接性,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开发适应于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建立学分制下的课程管理模式。
3.1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而非学科知识结构为依据,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模块式课程体系。按照专业方向,选择相关课程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课程模块,使毕业生形成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
3.2按照专业服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开发课程,建立灵活的课程调整反馈机制。各专业除主干课程保持相对稳定,其他前沿类、拓展类、交叉类的专业课程应由专业责任人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和专业发展的趋势每年适时进行调整,始终保持课程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先进性。
4. 完善选课制,推进学分制管理
选课制的实施在优化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深受学年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技工学校选课制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选课自由度小、选修课程质量不高、导师工作不到位、没有适用的选修课教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完善选修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适当提高选修课比例,扩大选择空间
针对现行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中总学时偏高,选修课比例偏低的状况,在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时,一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通识教育;二要精简教学内容、压缩总学时、压缩课程规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三要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比例,保证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
4.2保证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
选修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严重制约着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因此,技工学校应扩大课程资源,开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另外,各系的全部课程应向全校学生开放,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
4.3组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师队伍
学分制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师要在“一专”的基础上“多能”,对交叉、边缘、新兴学科要有所涉猎和研究,尽可能开出较多门数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4.4健全导师制
在选修制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但是由于学生本身阅历浅,知识面窄,往往对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选课时容易出现避难就易,拼凑学分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导师的指导,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选课、学习进程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给予咨询和指导。
4.5开发选修课教材
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依据,选修课程的增设,必然会涉及到教材。但是由于市面上没有现成的适用的教材,教师只能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查阅相关书籍,然后经过整合编写适合选修课的讲义,这样不便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因而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教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6实行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
技工学校应将现行的学年学分制逐渐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取消留级、试读、退学制,能否升级和毕业完全以课程修读和学分考核为依据。学校应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学生不能任意转专业的缺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技工学校学分制的探索,不仅校方有积极性,用人单位也有热情。一些关心技工教育发展的企业,会根据实习学生、接收毕业生的情况,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提出建议,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使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走上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黄克孝. 推行学分制的策略思考[J]. 职教通讯,2001,(10).
[2] 梁敏,实行“学分制”管理推进教学改革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
(作者单位:黑龙江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