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精神寄托。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和期待。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保护好学生的身心健康,就必须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便将情绪作为了研究的对象。
(二)课题界定
小学生的情绪,是指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小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要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抱有一定的态度,以获得某种主观体验,这便是小学生的情绪。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即情绪是由以下四种成份组成的:一是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二是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这可能跟实际行为相联系;三是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四是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大量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区别于以往对不良情绪产生原因寻找解决方法的研究,本课题旨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并探研积极情绪培养的方法策略和途径,以及积极情绪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2、通过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育成学生积极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养成爱学乐学好学的好习惯,成为能够快乐学习和生活的学生。
二、研究依据
本课题研究是以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应激理论、情绪理论及其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以义务教育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为政策论据,以小学生心理具有可逆性发展性为实践依据的教育科研立项。
三、研究目标
(一)教育目标:通过研究实践使学生成为一个知道如何克服不良情绪,时常饱有积极情绪的,能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拥有健康积极心态的人。
(二)科研目标:通过研究总结出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方法,以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改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以取得最大的绩效。
(三)工作目标:通过研究,使老师更加明确和清楚学生的心理及情绪状态,能够掌握调整学生情绪的有效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也让学生每一天都能有好心情,去积极的学习,积极的面对生活,享受快乐的人生。
四、研究意义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教学需要创新,需要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希望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积累和总结,能够让学生积极的一面更加积极更加阳光,并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
(一)理论意义:作为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学生生活在阳光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了解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工作,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二)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美好向往的驱动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谐师生关系。
五、研究内容
(一)界定积极情绪的内涵。通过理论学习和查找相关资料,来理清思路,达到对情绪、积极情绪的涵义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对其做出比较科学和准确的定义。
(二)小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克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了解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现状,针对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会学生掌握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
(三)培养小学生积极情绪的方法、途径、策略。通过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学科课堂教学、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门的情绪调节辅导课等,探索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方法、途径和策略。
(四)总结积极情绪对小学生的作用和影响。通过研究积累的资料,总结积极情绪对小学生的积极作用。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本课题有理论支撑和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有关积极心理、积极心态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以及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书籍等。
(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问卷,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行动研究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素材收集、分析、整理、比较、研究。
七、研究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严格执行计划并保证完成课题研究的内容;确保学生不良情绪得以克服和减少,争取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获得最大的成效。
(二)主导性原则:在此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明显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精心谋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能够获得积极情绪创造出最大的可能。
(三)主体性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开展活动。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参与课题的成员要认真学习,并将学得的知识迅速转化,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以期更好的完成课题研究。
八、研究策略和途径
(一)专业辅导。对学生进行情绪调控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对情绪有初步认知,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个体咨询。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认识情绪的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行为训练。开展专门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力求使学生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主观上对不良情绪进行克服和抵制,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并力图使积极情绪得以蔓延开来,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快乐生活每一天,做个快乐的读书郎。
(四)理论学习。号召全体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开展自学,广泛收集资料,定期进行交流和总结,以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课题的有效实施。
(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即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班级班队会活动、专题讲座中,都注重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家校联动。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组织家长学习,保持信息通畅,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家校形成合力,以期达成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并最终实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成长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人。
(一)研究背景
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精神寄托。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和期待。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保护好学生的身心健康,就必须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便将情绪作为了研究的对象。
(二)课题界定
小学生的情绪,是指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小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要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抱有一定的态度,以获得某种主观体验,这便是小学生的情绪。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即情绪是由以下四种成份组成的:一是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二是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这可能跟实际行为相联系;三是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四是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大量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区别于以往对不良情绪产生原因寻找解决方法的研究,本课题旨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并探研积极情绪培养的方法策略和途径,以及积极情绪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2、通过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育成学生积极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养成爱学乐学好学的好习惯,成为能够快乐学习和生活的学生。
二、研究依据
本课题研究是以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应激理论、情绪理论及其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以义务教育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为政策论据,以小学生心理具有可逆性发展性为实践依据的教育科研立项。
三、研究目标
(一)教育目标:通过研究实践使学生成为一个知道如何克服不良情绪,时常饱有积极情绪的,能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拥有健康积极心态的人。
(二)科研目标:通过研究总结出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方法,以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改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以取得最大的绩效。
(三)工作目标:通过研究,使老师更加明确和清楚学生的心理及情绪状态,能够掌握调整学生情绪的有效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也让学生每一天都能有好心情,去积极的学习,积极的面对生活,享受快乐的人生。
四、研究意义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教学需要创新,需要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希望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积累和总结,能够让学生积极的一面更加积极更加阳光,并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
(一)理论意义:作为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学生生活在阳光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了解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工作,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二)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美好向往的驱动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谐师生关系。
五、研究内容
(一)界定积极情绪的内涵。通过理论学习和查找相关资料,来理清思路,达到对情绪、积极情绪的涵义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对其做出比较科学和准确的定义。
(二)小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克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了解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现状,针对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会学生掌握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
(三)培养小学生积极情绪的方法、途径、策略。通过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学科课堂教学、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门的情绪调节辅导课等,探索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方法、途径和策略。
(四)总结积极情绪对小学生的作用和影响。通过研究积累的资料,总结积极情绪对小学生的积极作用。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本课题有理论支撑和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有关积极心理、积极心态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以及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书籍等。
(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问卷,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行动研究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素材收集、分析、整理、比较、研究。
七、研究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严格执行计划并保证完成课题研究的内容;确保学生不良情绪得以克服和减少,争取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获得最大的成效。
(二)主导性原则:在此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明显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精心谋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能够获得积极情绪创造出最大的可能。
(三)主体性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开展活动。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参与课题的成员要认真学习,并将学得的知识迅速转化,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以期更好的完成课题研究。
八、研究策略和途径
(一)专业辅导。对学生进行情绪调控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对情绪有初步认知,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个体咨询。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认识情绪的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行为训练。开展专门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力求使学生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主观上对不良情绪进行克服和抵制,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并力图使积极情绪得以蔓延开来,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快乐生活每一天,做个快乐的读书郎。
(四)理论学习。号召全体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开展自学,广泛收集资料,定期进行交流和总结,以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课题的有效实施。
(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即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班级班队会活动、专题讲座中,都注重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家校联动。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组织家长学习,保持信息通畅,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家校形成合力,以期达成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并最终实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成长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