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概括]
主题词:外扩比较现代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热点内容有:文言词语(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常用实词和虚词等)的解释、文言语句(特殊句子、重点句子)的翻泽、文言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概括内容、简析结构和表达的特点、品味语言等)的理解等。
阅读材料多用短小、精辟、有现实意义的文言文(如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哲理故事)。
一、课外语段大增加
据统计,2006年考查课外语段的省市占三分之一以上。
二、对比阅读猛升温
近几年,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特别盛行。以2006年为例,四川成都、云南昆明、河南实验区、湖南长沙、福建厦门和漳州、广东江门、陕西临汾、贵州六盘水等卷皆有设置。既有课内的比较,又有课内与课外、课外与课外的比较,求同、寻异,类型多样。比较典型的是湖北武汉卷将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阅读。
三、诗词赏析更常见
古诗词赏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言文阅读形式,已成为中考试卷中的常备题型。材料多以课内为主,有时与文言散文比较进行(如2006年湖北宜昌卷)。它主要考查诗词中关键字句含义的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名句中的画面(即意境);重点诗词语句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诗词句子的表达作用;语言揣摩赏析等。
四、设题走向“现代化”
文言文阅读除其特殊的文言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外,大踏步地向现代文阅读看齐。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题型、考查的角度,都已在文言文考查中出现。
如2006年河北卷第9题要求考生“从文中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第10题要求考生结合选文的阅读,写一则“小石潭简介”的文字。云南卷的13题一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五、开放题型多又多由于文言文阅读的“现代化”,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阅读考查有所加强,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不断增多,如下面各例。涉及到品味、鉴赏、拓展等方面。其主要形式是:欣赏、比较、评价、感悟、献策、联系实际等。
六、“朗读节奏”正走红如2006年辽宁沈阳卷12题、陕西毕业卷16题——给划线句子加标点等等。
[经典展示]
例一、(2006年湖北恩施卷)大海与天河相通,在西晋张华笔下,人有奇志者乘巨槎登月,与月宫中人进行了一次奇妙的对话。
天河
张华
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日:君还至蜀郡,问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1.根据“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这一句话写出一神话故事名称。
2.将“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译成现代汉语。
3.发挥想像,写出文中这个有奇志者乘坐巨槎到达月球后与月宫里牵牛饮水的男子的对话。
4.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2007年4月,“嫦娥一号”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飞向月球,迈出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你认为2000多年前张华的奇思妙想能否变为现实?
例二、(2006年甘肃兰州卷)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例三、(2006年河南课改卷)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例四、(2006年安徽非课改卷)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例五、(2006年安徽芜湖课改卷) 23.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24.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例六、(2006年广东深圳卷)“解之者”认为“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例七、(2006年吉林长春卷)
12.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13.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例八、(2006年河北非课改卷)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例九、(2006年浙江温州毕业卷)阅读全文,选择其中你欣赏的一个人物,加以点评。
例十、(2006年福建漳州课改卷)
14.文中吕蒙和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请你举一例。(课内外均可)
1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例十一、(2006年江西大纲卷)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题例解析]
一、见例十一。
解析:第1题考查比较阅读的求同能力。第2题从“炼字”角度,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第3题从诗词的情感角度设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只要把握了诗词的大意,就可顺利做出如下答案: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2.破、鸣、点。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二、(2006年福建厦门卷)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无从致书以观
(3)弗之怠
(4)家贫无资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
假①借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5.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解析:1、2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第1题可解释为:(1)因此。(2)得到。(3)懈怠,放松。(4)钱财。第2题的“假”可释为“借”,故选①。第3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正确的是B。第4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抓住重点词即可。可泽为:(1)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第5题是对文章的拓展与深化。答案为:(1)C。(2)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答题要略]
文言文阅读可采用以下的方法:(1)把握作者当时写作的背景和意图。(2)理解文言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3)掌握文言句子的几种特殊形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4)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要善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一、解答翻译类试题:首先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要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留、删、补、换、调、变。
二、解答开放性试题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必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对事物的理解除了正向思维之外,还可以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只要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推断和联想类:这类题目一定要抓住文中提供的已知信息,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导;联想题只要做到“合情合理”就可大胆想像。
启示类:解答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划分“朗读节奏”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划分的方法——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谓宾之间要停顿。③谓语中心语和介宾之间要停顿。④“古二今一”要停顿。⑤关联词语后要停顿。⑥总领性词语后要停顿。
四、解答诗词阅读题:应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并注意两点:一要反复吟诵、品味,二要借助联想、想像。(具体可参照现代诗歌的解答策略)
总之,要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的文言篇目,掌握文中常用实词的读音、意思,了解一些虚词的用法,切实掌握一些句式特点。多阅读一些浅易的课外文言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冲刺精练]
(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分析加点词的妙处。
(1)草色遥看近却无。
(2)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1.本诗的作者是清代的————。
2.试分析诗中的内容,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三)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曰,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乙)张学宪和,正统已未廷试,已拟第一,以眚(sheng)目(眼睛长白翳)抑(贬退)置传胪(chu6n lu,科举制度中,考生经殿试后,要公布名次,状元、榜眼、探花以下,其第四名,即进士二甲中的第一名,通称传胪)。公(指张和)自言:“吾已废一目,又肩厚薄,手大小,足长短。所美而无丑者,惟此心耳。”尝见有议人得失者,必正色(严肃)日:“人当于有过(过失,错误)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其厚道如此。
(清·龚炜《巢林笔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
(2)孰视之
( )
(3)以眚目抑置传胪 ( )
(4)尝见有议人得失者( )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 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4.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人物的美,邹忌与张和的美有什么区别?
5.张和本是廷试第一,却抑置传胪,你对此如何评价?
6.揣摩下面的上联,以乙文为内容,拟一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思国事
下联:
(四)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请用“/”标出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太祖常劝以读书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
(1)普少习吏事
(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3)普颜色不变
(4)太祖乃悟
3.本文写了关于赵普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什么中心?
4.请另举历史上两个类似赵普的人。
5.假设今人要为赵普立一块纪念碑,约请你撰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你会这样写:(不超出30字)
(五)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邴原少孤( )
(2)凡得学者( )
2.翻译句子。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精神是:
4.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一点什么启发?
(六)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乙)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2)使子为使( )。
(3)殆所谓不祥也( )
(4)曷为不祥( )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B.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
C.所谓不祥,乃若此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傧者更道从大门人
B.故宜使楚矣
C.策勋十二转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把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5.简答下列问题。
(1)从甲、乙两文中,可见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2)乙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七)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也。
——选自《出师表》
(乙)墨者有钜子腹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以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
(2)引喻失义
(3)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4)天下之大义也
2.翻译甲段中划线的句子。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写出乙段中对钜子高度评价的句子并翻译。
句子:————————
翻译:————————
4.简要回答。
(1)甲文段作者先分析当前形势,然后向刘禅提出————、———— 的建议。
(2)甲文段和乙文段都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段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段中的句子概括这个道理:—— 。
(3)请结合你读了甲、乙两段文字后所获得的感悟,给你们班主任老师提一条建议吧!(不少于20个字)
(八)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①而之空旷幽绝,蕲②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关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 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之游于金沙堆 四环之水
B.相与步于中庭
月明于中秋
C.独往而远人
朝而往,暮而归
D.其具是四美者与 门人弟子填其室
3.翻译句子。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4.理解文段。
(1)甲文没有一处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一句),并说出你选择它的理由。
(2)乙文所说的观月的“四美”是哪四美?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3)这两篇文章都写了赏月,但两位作者赏月的心境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他们赏月的不同心态。
(九)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一老父衣褐( )
(2)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3)欲捐之( )
(4)是负义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3.探究: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学校团委要举办一次专题演讲比赛。请你设计一活动方案。
(十)
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时有洲人,姓刘名玄石,好饮酒,往求之。希曰:“我酒发未定,不敢饮君。”石曰:“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希闻此语,不免饮之。复索曰:“美哉,可更与之。”希曰:“且归,别日当来,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别,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经三年,希曰:“玄石必应酒醒,宜往问之。”既往石家,语曰:“石在家否?”家人皆怪之,曰:“玄石亡来,服以阕矣。”希惊曰:“酒之美矣,而至醉眠千日,今合醒矣。”乃命其家人凿冢破棺看之,冢上汗气彻天,遂命发冢。方见开目张口,引声而言曰:“快哉,醉我也!”因问希曰:“尔作何物也,令我一杯大醉,今日方醒,日高几许?”墓上人皆笑之,被石酒气冲入鼻中,亦各醉卧三日。
——选自干宝《搜神记》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遂命发冢
B.既往石家
C.石别,似有怍色
D.今合醒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好饮酒,往求之酒之美也,而致醉眠千日
B.方见张目开口今日方醒
C.且与一杯,得否? 且归,别日当来
D.因问希曰:尔作何物也。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3.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直接说明“饮之千日醉”的句子;侧面说明“饮之千日醉”的句子是:
4.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编造这个酒醉三年、破棺方醒的故事的用意。
(十一)
(甲)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为课。”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乙)高祖置酒洛阳南宫。……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粮,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至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既陈而后击之(2)国人皆咎公
(3)连盲万至军 (4)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此三者,皆人杰也。
3.甲文中“国人皆咎公”的原因是:————————。乙文中“高祖任用的人才”有:——————。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宋公败与高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做出简单分析。
(十二)
阳子(即杨朱,战国初哲学家)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日:“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关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日:“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带点词的含义。
(1)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之:————逆旅:————————
(2)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
2.翻译下面的句子。安往而不爱哉?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4.“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美?
(十三)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蹯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喻老》1.解释加点词。(1)楚庄王欲伐越(2)臣患智之如目也(3)王乃止(4)故曰:“自见之谓明。”2.翻译下面的句子。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3.回答下面问题。(1)“目不见睫”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请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个成语。
(2)请写出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
4.楚庄王伐越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对外政策?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楚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十四)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茵,其大盈箱,其叶九成(九层),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曰:“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同“斋”,斋戒)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
其予视之,曰:“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注释]:本文选自《郁离子》。粤,广东省的别称。芝,灵芝,传说吃了可以成仙。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1)其大盈箱
(2)食之者仙
(3)人求弗能得
(4)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光四照
B.谓其妻子曰
C.吾其仙矣
D.卜者知其指意
3.翻译下面句子。
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4.这是一则带有讽喻意义的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主题词:外扩比较现代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热点内容有:文言词语(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常用实词和虚词等)的解释、文言语句(特殊句子、重点句子)的翻泽、文言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概括内容、简析结构和表达的特点、品味语言等)的理解等。
阅读材料多用短小、精辟、有现实意义的文言文(如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哲理故事)。
一、课外语段大增加
据统计,2006年考查课外语段的省市占三分之一以上。
二、对比阅读猛升温
近几年,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特别盛行。以2006年为例,四川成都、云南昆明、河南实验区、湖南长沙、福建厦门和漳州、广东江门、陕西临汾、贵州六盘水等卷皆有设置。既有课内的比较,又有课内与课外、课外与课外的比较,求同、寻异,类型多样。比较典型的是湖北武汉卷将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阅读。
三、诗词赏析更常见
古诗词赏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言文阅读形式,已成为中考试卷中的常备题型。材料多以课内为主,有时与文言散文比较进行(如2006年湖北宜昌卷)。它主要考查诗词中关键字句含义的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名句中的画面(即意境);重点诗词语句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诗词句子的表达作用;语言揣摩赏析等。
四、设题走向“现代化”
文言文阅读除其特殊的文言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外,大踏步地向现代文阅读看齐。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题型、考查的角度,都已在文言文考查中出现。
如2006年河北卷第9题要求考生“从文中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第10题要求考生结合选文的阅读,写一则“小石潭简介”的文字。云南卷的13题一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五、开放题型多又多由于文言文阅读的“现代化”,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阅读考查有所加强,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不断增多,如下面各例。涉及到品味、鉴赏、拓展等方面。其主要形式是:欣赏、比较、评价、感悟、献策、联系实际等。
六、“朗读节奏”正走红如2006年辽宁沈阳卷12题、陕西毕业卷16题——给划线句子加标点等等。
[经典展示]
例一、(2006年湖北恩施卷)大海与天河相通,在西晋张华笔下,人有奇志者乘巨槎登月,与月宫中人进行了一次奇妙的对话。
天河
张华
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日:君还至蜀郡,问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1.根据“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这一句话写出一神话故事名称。
2.将“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译成现代汉语。
3.发挥想像,写出文中这个有奇志者乘坐巨槎到达月球后与月宫里牵牛饮水的男子的对话。
4.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2007年4月,“嫦娥一号”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飞向月球,迈出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你认为2000多年前张华的奇思妙想能否变为现实?
例二、(2006年甘肃兰州卷)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例三、(2006年河南课改卷)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例四、(2006年安徽非课改卷)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例五、(2006年安徽芜湖课改卷) 23.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24.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例六、(2006年广东深圳卷)“解之者”认为“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例七、(2006年吉林长春卷)
12.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13.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例八、(2006年河北非课改卷)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例九、(2006年浙江温州毕业卷)阅读全文,选择其中你欣赏的一个人物,加以点评。
例十、(2006年福建漳州课改卷)
14.文中吕蒙和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请你举一例。(课内外均可)
1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例十一、(2006年江西大纲卷)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题例解析]
一、见例十一。
解析:第1题考查比较阅读的求同能力。第2题从“炼字”角度,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第3题从诗词的情感角度设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只要把握了诗词的大意,就可顺利做出如下答案: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2.破、鸣、点。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二、(2006年福建厦门卷)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无从致书以观
(3)弗之怠
(4)家贫无资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
假①借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5.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解析:1、2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第1题可解释为:(1)因此。(2)得到。(3)懈怠,放松。(4)钱财。第2题的“假”可释为“借”,故选①。第3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正确的是B。第4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抓住重点词即可。可泽为:(1)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第5题是对文章的拓展与深化。答案为:(1)C。(2)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答题要略]
文言文阅读可采用以下的方法:(1)把握作者当时写作的背景和意图。(2)理解文言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3)掌握文言句子的几种特殊形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4)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要善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一、解答翻译类试题:首先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要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留、删、补、换、调、变。
二、解答开放性试题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必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对事物的理解除了正向思维之外,还可以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只要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推断和联想类:这类题目一定要抓住文中提供的已知信息,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导;联想题只要做到“合情合理”就可大胆想像。
启示类:解答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划分“朗读节奏”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划分的方法——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谓宾之间要停顿。③谓语中心语和介宾之间要停顿。④“古二今一”要停顿。⑤关联词语后要停顿。⑥总领性词语后要停顿。
四、解答诗词阅读题:应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并注意两点:一要反复吟诵、品味,二要借助联想、想像。(具体可参照现代诗歌的解答策略)
总之,要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的文言篇目,掌握文中常用实词的读音、意思,了解一些虚词的用法,切实掌握一些句式特点。多阅读一些浅易的课外文言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冲刺精练]
(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分析加点词的妙处。
(1)草色遥看近却无。
(2)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1.本诗的作者是清代的————。
2.试分析诗中的内容,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三)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曰,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乙)张学宪和,正统已未廷试,已拟第一,以眚(sheng)目(眼睛长白翳)抑(贬退)置传胪(chu6n lu,科举制度中,考生经殿试后,要公布名次,状元、榜眼、探花以下,其第四名,即进士二甲中的第一名,通称传胪)。公(指张和)自言:“吾已废一目,又肩厚薄,手大小,足长短。所美而无丑者,惟此心耳。”尝见有议人得失者,必正色(严肃)日:“人当于有过(过失,错误)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其厚道如此。
(清·龚炜《巢林笔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
(2)孰视之
( )
(3)以眚目抑置传胪 ( )
(4)尝见有议人得失者( )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 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4.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人物的美,邹忌与张和的美有什么区别?
5.张和本是廷试第一,却抑置传胪,你对此如何评价?
6.揣摩下面的上联,以乙文为内容,拟一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思国事
下联:
(四)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请用“/”标出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太祖常劝以读书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
(1)普少习吏事
(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3)普颜色不变
(4)太祖乃悟
3.本文写了关于赵普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什么中心?
4.请另举历史上两个类似赵普的人。
5.假设今人要为赵普立一块纪念碑,约请你撰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你会这样写:(不超出30字)
(五)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邴原少孤( )
(2)凡得学者( )
2.翻译句子。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精神是:
4.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一点什么启发?
(六)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乙)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2)使子为使( )。
(3)殆所谓不祥也( )
(4)曷为不祥( )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B.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
C.所谓不祥,乃若此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傧者更道从大门人
B.故宜使楚矣
C.策勋十二转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把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5.简答下列问题。
(1)从甲、乙两文中,可见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2)乙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七)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也。
——选自《出师表》
(乙)墨者有钜子腹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以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
(2)引喻失义
(3)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4)天下之大义也
2.翻译甲段中划线的句子。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写出乙段中对钜子高度评价的句子并翻译。
句子:————————
翻译:————————
4.简要回答。
(1)甲文段作者先分析当前形势,然后向刘禅提出————、———— 的建议。
(2)甲文段和乙文段都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段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段中的句子概括这个道理:—— 。
(3)请结合你读了甲、乙两段文字后所获得的感悟,给你们班主任老师提一条建议吧!(不少于20个字)
(八)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①而之空旷幽绝,蕲②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关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 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之游于金沙堆 四环之水
B.相与步于中庭
月明于中秋
C.独往而远人
朝而往,暮而归
D.其具是四美者与 门人弟子填其室
3.翻译句子。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4.理解文段。
(1)甲文没有一处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一句),并说出你选择它的理由。
(2)乙文所说的观月的“四美”是哪四美?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3)这两篇文章都写了赏月,但两位作者赏月的心境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他们赏月的不同心态。
(九)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一老父衣褐( )
(2)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3)欲捐之( )
(4)是负义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3.探究: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学校团委要举办一次专题演讲比赛。请你设计一活动方案。
(十)
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时有洲人,姓刘名玄石,好饮酒,往求之。希曰:“我酒发未定,不敢饮君。”石曰:“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希闻此语,不免饮之。复索曰:“美哉,可更与之。”希曰:“且归,别日当来,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别,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经三年,希曰:“玄石必应酒醒,宜往问之。”既往石家,语曰:“石在家否?”家人皆怪之,曰:“玄石亡来,服以阕矣。”希惊曰:“酒之美矣,而至醉眠千日,今合醒矣。”乃命其家人凿冢破棺看之,冢上汗气彻天,遂命发冢。方见开目张口,引声而言曰:“快哉,醉我也!”因问希曰:“尔作何物也,令我一杯大醉,今日方醒,日高几许?”墓上人皆笑之,被石酒气冲入鼻中,亦各醉卧三日。
——选自干宝《搜神记》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遂命发冢
B.既往石家
C.石别,似有怍色
D.今合醒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好饮酒,往求之酒之美也,而致醉眠千日
B.方见张目开口今日方醒
C.且与一杯,得否? 且归,别日当来
D.因问希曰:尔作何物也。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3.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直接说明“饮之千日醉”的句子;侧面说明“饮之千日醉”的句子是:
4.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编造这个酒醉三年、破棺方醒的故事的用意。
(十一)
(甲)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为课。”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乙)高祖置酒洛阳南宫。……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粮,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至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既陈而后击之(2)国人皆咎公
(3)连盲万至军 (4)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此三者,皆人杰也。
3.甲文中“国人皆咎公”的原因是:————————。乙文中“高祖任用的人才”有:——————。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宋公败与高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做出简单分析。
(十二)
阳子(即杨朱,战国初哲学家)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日:“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关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日:“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带点词的含义。
(1)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之:————逆旅:————————
(2)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
2.翻译下面的句子。安往而不爱哉?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4.“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美?
(十三)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蹯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喻老》1.解释加点词。(1)楚庄王欲伐越(2)臣患智之如目也(3)王乃止(4)故曰:“自见之谓明。”2.翻译下面的句子。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3.回答下面问题。(1)“目不见睫”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请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个成语。
(2)请写出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
4.楚庄王伐越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对外政策?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楚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十四)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茵,其大盈箱,其叶九成(九层),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曰:“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同“斋”,斋戒)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
其予视之,曰:“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注释]:本文选自《郁离子》。粤,广东省的别称。芝,灵芝,传说吃了可以成仙。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1)其大盈箱
(2)食之者仙
(3)人求弗能得
(4)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光四照
B.谓其妻子曰
C.吾其仙矣
D.卜者知其指意
3.翻译下面句子。
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4.这是一则带有讽喻意义的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