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语文教学
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兴趣引路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 《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创设意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
1.意境再现法。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 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 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
2.意境再造法。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
四、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石家庄市第八十九中学)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语文教学
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兴趣引路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 《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创设意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
1.意境再现法。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 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 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
2.意境再造法。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
四、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石家庄市第八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