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Woolf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教育能够实现创新思维和开发以及扩展,其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的教育,其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处于初始阶段,而这个过程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够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仍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不能对学生学习潜力和积极性进行充分发挥。为了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应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智力的有效发展。所以探讨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确保创新氛围的营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1.宽松学习氛围的营造
  创新需要心灵的放松,如果环境压抑,学生会对自己心理加以封闭,也就无法进行创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做“尊长”和“严父”,更应该做学生的协作伙伴和知心朋友。从而为学生营造宽松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创新提供合适的土壤和气候。
  2.通过科学家的故事来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激发
  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家创新故事的讲述,并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家的故事、专辑的阅读,来对科学家创新精神进行学习,使其更好的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告诉学生,在学习中也应和科学家一样不断展开想象、刻苦探索、不断思考,以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对学生好奇心进行呵护,以培养其质疑的良好习惯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其是求知的主要动力,在学习积极性中是最活泼、最现实的部分。小学生好奇心尤其强烈,他们在通常情况下会因为好奇而进行质疑,提出很多奇怪问题。如果教师认为这种问题没有意义而对学生加以责怪,就会影响其质疑的积极性。因为学生能提出这种疑问,实际上是其创新求知、积极思维的重要表现,教师应对其进行正确鼓励和引导。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从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手段十分单调,对于书本知识的讲解也只是照本宣科。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加以掌握,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所接受的数学知识都是被动的、填鸭式的,导致学生大脑成为了数学知识的大容器,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这种沉重负担对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进行了严重压抑,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限制。通过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人们只有通过自身活动,才能确保所获知识和能力具有更强的理解力,其掌握速度也更快,并且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熟练应用。其实对每一个来讲,发现是一种乐趣。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能够使用“再创造”方式来让学生对知识加以发现,以更好的对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实现创新教法的构建,确保学生能够勤于创新
  1.先学后教的模式
  先学后教的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时间,让学生能够对其思维进行充分发展。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学,发现其中规律,然后让学生通过交流来对乘法分配律加以推导,然后再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在乘法分配律中通常所提到为“两个数”,那么其适用于三个数或者四个数的情况?学生通过尝试能够发现其中答案,这样不但能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充分理解,而且也对其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培养。
  2.问题情境的创设。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将学生引入到和研究未知问题密切联系的气氛中,使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来进行数学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进行比如故事情境、游戏情景、活动情境、动面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的设置,将学生思维引入新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客观存在性,同时在心理上形成“悬念”,以积极开动脑筋来对问题解决方法加以寻找。
  3.对问题解决过程加以重视。
  过程远远重于结论,新问题的提出是进行创新的出发点。而对新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是创新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对问题解决过程和学生知识构建过程加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这个过程中创造能力进行发掘,从而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积极培养。比如,在“小数除法和异分母加减法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算。如果学生算对了,那么应问学生是如何想的;如果学生不会算,那么可以设问:是否能够将其转化为所学知识加以考虑?我们应引导学生将静态知识结论在动态思考过程中进行建立。将抽象的数学规则、概念在形象感知上加以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保持高度重视。在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进一步改革的前提下,通过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大幅提高,同时,这种能力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吴理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2]陈方林.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
  [3]陈家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J]
其他文献
一、在数学教学中讲授数学史  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中国传统数学都有辉煌的成就、优秀的传统。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介绍数学文化名人让学生认识数学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如初一学习分数乘方时,我给学生讲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题,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国内外有几十种教学模式,对中学数学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笔者总结了常见目前常用的书写教学模式,结合我地区情况,分析如下:  1.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能力  1.1 讲授模式:属于传统模式,突出都是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基本程序是: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即组织教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要使小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建立在“数学味”这一载体上,只有体现出“数学味”,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只追求外表的变化,是无法完成数学教学本质的任务要求的。以往谈到数学课,理性、枯燥就是它的代名词。但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皱了这池春水。精美的课件、丰富的情境、新颖的活动、生活的渗透,在数学课堂中轮番上演,数学课变“美”了,变“活
期刊
摘要: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练习设计上下一番功夫。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在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地反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以事实数据为依据,揭示并运用着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它的学习过程有着特殊的规律,就是带领和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索这些数学知识,并使这些数学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固化为常识,并以此作为基础再去探索和发现更高层次的数学。在认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其方法技巧举不胜举。在将认识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固化为常识的过程中,我们最常采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数学专题性训练。要想最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第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沟通师生之间感情,增进
期刊
接受自己没那么难rn我7岁感染了乙肝病毒.从小在乙肝病毒的阴影下长大,我从来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担心别人会因此害怕我、疏远我、歧视我,也害怕自己把病毒传
期刊
[摘要] 数学知识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教学、渗透  《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知识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一代新人。而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