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资料
2002~2007年引进美国Marquette公司的MARSPC型动态心电图(DCG)分析系统,已做过2000多例,DCG分析系统出现过多次伪差和误判,现将DCG检测中有明显伪差和误判且常规心电图与动态日态记录均完整的462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其中男298例,女164例,年龄3~76岁,平均51.2岁。
结 果
误判为室性早搏210例(45.5%),其中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87例(41.4%),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房性早搏43例(20.5%),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23例(11%),基线不稳33例(15.7%),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房性早搏13例(6.2%),过高T波12例(5.7%)。
误判为房性早搏162例(35.1%),其中窦性心律不齐104例(64.2%),心房颤动22例(13.6%),间位性室早后的窦性心搏19例(11.7%),逸搏-夺获9例(5.6%),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7例(4.3%),于QRS脱落前的最后一个心动周期8例(4.9%)。
短阵房速误判为正常窦性心律的18例(3.9%)。
DCG不能判定的早搏31例(6.7%),其中舒张晚期室性早搏16例(51.6%),交界性早搏11例(35.5%),室性逸搏4例(12.9%)。
干扰及伪差引起的误判:电极松动和脱落20例, 导联线内部断裂及电缆与导线接头松动3例,基线漂移引起的ST段轨迹中断18例。
讨 论
分析引起DCG发生伪差和误判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
外界原因所致:如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导线与电缆接头松动,导线断裂,交流电干扰等因素均可引起波形失真,本组有41例因此被误判为室性早搏,占19.5%。
为尽可能减少干扰,我们在为病人佩戴DCG记录盒前,应仔细检查电缆与导联线的接头有无松动,认真清洁皮肤,增强皮肤与电极的导电性,要求患者检查时不穿易产生静电的化纤内衣,佩戴后要尽量避开高频电场和强磁场,不做剧烈的扩胸运动和上肢运动(如打羽毛球等)。心电图工作者在分析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心电图条带,以提高DCG分析的准确性。
心律失常分析中的问题:DCG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定性、定量地分析心律失常,目前DCG分析软件主要是根据QRS波形态、宽度、节律、振幅、面积和R波斜率等参数,建立正常和异常模板并类聚,再根据医学判定条件确定是否正常,进而判定心律失常类型。本组误判为室性早搏的210例中,以房性早搏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最多,有87例,占41.4%,与其他心律失常被误判为早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5.7,P<0.01)。由于DCG对一些较复杂的心律失常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因此在DCG的分析当中,需要认真阅读其模板、直方图、趋势图,分辨伪差,掌握诊断标准,必要时要对照常规心电图全面分析。若能将房性早搏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准确识别,就将使室性早搏的误判减少近50%,从而提高DCG分析的准确性。
对ST段分析的伪差:因电极松动、脱落产生干扰波、基线不稳、心电波消失等现象可使DCG出现ST-T改变,因此,对DCG的ST-T的改变,判别应特别慎重,因DCG检测的导联属模拟导联,和常规导联不同,其诊断标准也各异。若平时平静心电图某些导联原已有ST段下降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0mm,持续1分钟以上才有临床意义[1]。此外要考虑诸多影响ST段的因素,如体位改变、屏气动作、副药(如洋地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外界干扰。
参考文献
1 黄大显.现代心电图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97-698.
2002~2007年引进美国Marquette公司的MARSPC型动态心电图(DCG)分析系统,已做过2000多例,DCG分析系统出现过多次伪差和误判,现将DCG检测中有明显伪差和误判且常规心电图与动态日态记录均完整的462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其中男298例,女164例,年龄3~76岁,平均51.2岁。
结 果
误判为室性早搏210例(45.5%),其中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87例(41.4%),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房性早搏43例(20.5%),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23例(11%),基线不稳33例(15.7%),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房性早搏13例(6.2%),过高T波12例(5.7%)。
误判为房性早搏162例(35.1%),其中窦性心律不齐104例(64.2%),心房颤动22例(13.6%),间位性室早后的窦性心搏19例(11.7%),逸搏-夺获9例(5.6%),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7例(4.3%),于QRS脱落前的最后一个心动周期8例(4.9%)。
短阵房速误判为正常窦性心律的18例(3.9%)。
DCG不能判定的早搏31例(6.7%),其中舒张晚期室性早搏16例(51.6%),交界性早搏11例(35.5%),室性逸搏4例(12.9%)。
干扰及伪差引起的误判:电极松动和脱落20例, 导联线内部断裂及电缆与导线接头松动3例,基线漂移引起的ST段轨迹中断18例。
讨 论
分析引起DCG发生伪差和误判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
外界原因所致:如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导线与电缆接头松动,导线断裂,交流电干扰等因素均可引起波形失真,本组有41例因此被误判为室性早搏,占19.5%。
为尽可能减少干扰,我们在为病人佩戴DCG记录盒前,应仔细检查电缆与导联线的接头有无松动,认真清洁皮肤,增强皮肤与电极的导电性,要求患者检查时不穿易产生静电的化纤内衣,佩戴后要尽量避开高频电场和强磁场,不做剧烈的扩胸运动和上肢运动(如打羽毛球等)。心电图工作者在分析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心电图条带,以提高DCG分析的准确性。
心律失常分析中的问题:DCG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定性、定量地分析心律失常,目前DCG分析软件主要是根据QRS波形态、宽度、节律、振幅、面积和R波斜率等参数,建立正常和异常模板并类聚,再根据医学判定条件确定是否正常,进而判定心律失常类型。本组误判为室性早搏的210例中,以房性早搏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最多,有87例,占41.4%,与其他心律失常被误判为早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5.7,P<0.01)。由于DCG对一些较复杂的心律失常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因此在DCG的分析当中,需要认真阅读其模板、直方图、趋势图,分辨伪差,掌握诊断标准,必要时要对照常规心电图全面分析。若能将房性早搏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准确识别,就将使室性早搏的误判减少近50%,从而提高DCG分析的准确性。
对ST段分析的伪差:因电极松动、脱落产生干扰波、基线不稳、心电波消失等现象可使DCG出现ST-T改变,因此,对DCG的ST-T的改变,判别应特别慎重,因DCG检测的导联属模拟导联,和常规导联不同,其诊断标准也各异。若平时平静心电图某些导联原已有ST段下降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0mm,持续1分钟以上才有临床意义[1]。此外要考虑诸多影响ST段的因素,如体位改变、屏气动作、副药(如洋地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外界干扰。
参考文献
1 黄大显.现代心电图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97-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