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o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的,毫无实际意义的。而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该问题,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我们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以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与思考,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气氛,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反之,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等,加以批评或讽刺,这就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师生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向教师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挑战和质疑,树立学生敢于怀疑权威和经典的信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肯定的支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而且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拓宽创新思维的空间。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已备基础和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也必须注意不能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和判断,而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以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三、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有”问
  
  数学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一个学生只在课堂上“听”课,没有活动,没有“做”,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标地探索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探究式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有效,因为它是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循环往复的研究思路展开的。这样的教学,追求的就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了,而是非常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探索研究,让学生“有”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在上课时提出若干个问题,经教师选择然后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
  
  四、启发示范,让学生“会”问
  
  有的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会问。教师必须“授人以渔”,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对问题的模式有所了解,让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地、更好地提出问题。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正面引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学会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定理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进行质疑。假如我们平时经常能做好提问的示范、引导,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问,并在提问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五、巧设铺垫,让学生“追”问
  
  一堂好课从“矛盾”开始,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总之,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经历有疑、释疑,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学生才能善学乐学,才能孕育创新能力,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形势的发展,过去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素质的发展,小学教育的任务不再只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掌握,而是必须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健全个性的发展。应教会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为儿童终身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了实行优质教育,教师必须进行新角色的定位。真正做好一个探求者、合作者、指导者、学习者、自省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可见,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合作学习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倡导实施的。它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1995年,
何谓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有利于会考和高考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以“人”育人,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设计文言文教学时眼中必须要有“文人”,在教学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