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創新是推动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学科协作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基于航天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创新型大学生培养是我们教育目标。针对高校大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团队提出将航空、航天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分为培养理念、培养环境、培养方案、实践方案、综合测评五个层面。通过产学研与航天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相结合,形成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国家一流重点实验室和优质科研、跨学科教师团队作为培养环境与平台。将国家精品课程、跨学科知识串联作为培养方案。以航天为应用背景,天文图像处理为研究主题,国家重点项目为依托作为实践方案。以综合、客观的考核测评体系作为激励与评价学生的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复合创新型人才 多学科交叉融合 航天图像处理 科技生态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2(a)-0208-05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aerospac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UN Jinqiu* GUO Jianguo ZHOU Ju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Astronautics, Shannxi xi’an,710072 China)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re the key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aerospace,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and innovative college students is our educational goal.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single subject knowledge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eam proposes a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integrates aviatio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model is divided into five levels: training concept, training environment, training program, practice program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with aero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formed.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key laboratory and high-qua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er team are taken as the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platform. The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re taken as the training program. Taking space as the application background, astronomical image processing as the research theme, relying on national key projects as the practical program. Th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assessment system is taken as a measure to encourage and evaluate students,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ompound innovative talents; Talent cultiv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stronomical image processing;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chain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1]。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球科技创新密集出现,这将对全球发展模式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的交叉渗透正发生在广泛的学科领域,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2-3]。因此,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复合创新型人才将成为推动和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校航天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耦合,拓展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形成了众多新的交叉性研究方向。其中航天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结合最为紧密。我团队正是结合了西工大特色航天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天文图像处理领域研究,其中包含了天文知识、航天知识、计算机视觉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从而丰富了我国航天科技生态链[4],达到了从发射、入轨、工作、数传、后期处理的全流程应用,加大了对卫星的利用率。团队成立近20余载,研发了国内首套天文图像处理软件系统,完成了多项型号任务,培养了数百名优秀学子。从培养理念、培养环境、培养方案、实践方案和综合测评五个方面,进行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点解决了大学生掌握技能单一受局限,多学科难交叉难相容的难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秀学子,并且取得了国家级成果奖在内的一系列成果。
1 五位一体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以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升大学生多学科、多领域知识技能为根本,结合本团队专业优势,团队提出“科学引领、基础培养、实践设计、创新研发、综合测评”五位一体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且制定客观、全面的测评体制,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向全面复合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5-9]。
(1)培养理念:通过产学研与航天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相结合,形成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人才培养理念。
(2)培养环境:将国家一流重点实验室和优质科研团队、跨学科教师团队作为培养环境与平台。
(3)培养方案:将国家精品课程、跨学科知识串联作为培养方案。以航天为应用背景,天文图像处理为研究主题与国家重点项目相结合作为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方案。针对航天专业特色和优势,以具有专业特色的天文图像处理作为研究方向,提高学生技能的特殊性、全面性、熟练度。
(4)创新研发:学生借助于专业优势,不仅可提高创新科技含量,且通过融合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知识,可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
(5)综合评价:以综合、客观的考核测评体系作为激励与评价学生的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2 一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2.1 国家级重点实验平台
本团队是航天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验室,依托于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无人航行实时智能感知与计算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移动平台环境感知及空天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本团队结合西工大航天特色专业,并联合计算机专业,率先在国内开展天文图像处理领域研究,其中包含了天文知识、航天知识、计算机视觉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从而丰富了我国航天科技生态链,也为培养具有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特色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打下坚实基础。
2.2 国家级多学科交叉科研教学团队
针对跨学科科研任务,团队组建了跨航天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的科研团队。同时该科研团队具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团队老师涵盖航天、计算机视觉、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多学科交叉培养,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生教学方面以团队老师教育为主、学校必修课为辅、慕课为自学补充。
2.3 实验室科研资源
团队研究领域为天文图像处理方向,为了更好的仿真环境,团队搭建了“空间环境仿真暗室”一处,用于半物理仿真数据验证,如图1所示。可在以下方面对空间平台下的空间目标成像进行仿真:
(1)深空背景拍摄环境的仿真。
(2)卫星目标的材质和形态仿真。
(3)空间环境下光照條件仿真。
(4)卫星平台成像时的高速运动仿真。
(5)空间环境下的跟踪成像模式仿真。
实验室建有“地面观测站”一处,如图2所示。配备了马克斯托夫-牛顿式引导天文望远镜配合SAT-Tracker软件可以引导望远镜对星点进行实时跟踪拍摄。
“空间环境仿真暗室”与“地面观测站”的建立可以支撑利用真实拍摄数据进行算法验证的需求,为团队研究员与学生的工作做好铺垫。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了实践能力,更是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实践。 2.4 国家级引智基地
面向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环境,团队与本校计算机学院强强联合,建立了国家科技合作基地“移动平台环境感知及空天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无人航行实时智能感知与计算机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构成了国家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合作交流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多学科协同与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的结合度。
3 全方位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多学科交叉的教师团队教学。团队老师涵盖了航天、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开设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课程,供学生针对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进行选择。并且课余和实践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指导。
通过慕课教学普及必备专业知识。借助于航天专业选修课程和已发布的航天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和导引系统原理三门国家MOOC精品课程(如图3所示),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每年全国有近万名学生选修这三门慕课课程,得到学生的广泛赞誉。同时,团队还正在积极建设微小卫星设计与应用等慕课精品课程。
天文图像处理作为研究方向。团队为拓宽航天科技生态链,加大卫星的利用度,联合了航天学院、计算机等学院,交叉融合了多门特色学科,率先在国内涉足天文图像处理,补充了卫星产品的生态圈。以往计算机视觉处理的都是自然图像,传统自然图像的处理算法未必适用于天文图像,天文图像是以银河或深空为背景,要从浩如烟海的星点之中进行目标检测跟踪,这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创新。
学生深入实验室,以实践促进理论。团队积极开放各类实验平台和实验课程,如天文圆顶观测站、暗室天文图像仿真平台等,让学生参与到天文图像观测采集、仿真,到最后的处理的全过程当中,锻炼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成为复合创新型人才。
4 全方位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实践方案
通过项目合作与技术交流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本研究团队与国内多家航天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航天五院、中科院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上述单位与本团队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签署了各类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项目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与锻炼,进一步将学生培养为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通过竞赛、基金来激励学生创新进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10-13]。团队十分重视学生参与竞赛,因为在竞赛中直接和其他优秀团队进行技术竞技,能够直接发现自身的短板与他人的长处,比赛的胜利或是失败都是磨练学生最好的良药,这是从课堂与书本中无法得到的。团队每年都参与国际上的“spotGEO Challenge”竞赛,今年该比赛是由欧空局先进概念小组(ACT)与阿德莱德大学联合举办,该竞赛要求参与者开发一种可对天文图像中规律运动星点进行检测跟踪的图像处理算法。而且团队从去年开始要求并辅导学生参与国内的‘天智杯’人工智能大赛。该赛事由军委装备发展部指导,航天系统部装备部主办,该竞赛着眼加快推进航天智能化发展,充分发掘航天领域优秀团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快速应用、深度应用。这两个竞赛十分切合我团队的研究领域,在参与竞赛之中,不仅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更加强了团队的核心凝聚力。
更进一步,团队还会督促学生申报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学生在一个种子基金中扮演的是负责人的角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技术水平更可以锻炼学生总揽大局的能力。在种子基金中,往往需要多人参与,所以也能锻炼第一学生负责人的领导力。所以,团队不仅从科研项目上磨练了学生的项目工程能力,在比赛项目上锻炼了学生拼搏、创新、抗压等能力,在基金项目上锻炼了学生科研、领导力、统筹等能力,做到了全面培养学生。
5 全方位的综合测评机制
學生毕业的综合学业测评最能激发学生进取与创新的动力,然而只有最全面、最客观的测评体系,才能真正挖掘出学生全方位的综合潜力,也是对学生最客观的肯定。只有这样才最能激励学生全面的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突破。
在学期期末,团队会制定考核标准来考核每个学生的学习工作情况,这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与动力。该考核标准十分丰富,团队首先根据学生成绩、团队建设与贡献制定最客观的基础评价。并且团队为每位学生选派固定的导师,由该导师对该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由导师给出学生对项目、工作、论文的具体情况完成评价。这样由学院、团队、导师三方由面到点、由总体到细节的评价体系全面且具体,客观又公正。
6 结语
团队基于天文图像处理方向,通过多个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将一流科研平台和优质科研团队转化为专业综合实践平台和跨学科教学指导团队,创建开放一流的创新人才培育环境;以多学科融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团队老师培养、学校专业选修课和大学慕课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学习,以天文图像处理技术为研究方向,以重点项目、竞赛、基金为实践手段,以综合、客观的考核测评体系作为激励与评价学生的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晓燕.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20,7(34):20-24.
[2] 董樊丽,张兵,聂文洁.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6):18-23.
[3] 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1):70-76.
[4] 靳颖.构建商业航天时代的卫星地面终端生态链——2019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召开[J].卫星应用,2019(11):74-74.
[5] 谢倩,陈清西.基于产科教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19-22.
[6] 张庆祝,朱泓,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动力及保障机制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2-165.
[7] 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4):37-42.
[8] 王凯,胡赤弟,吴伟,等.基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创新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与现实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5):110-117.
[9] 赵丽,陈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114-118.
[10] 董玉荣.高校“SYB+”创业教育:机制、模式和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74-79.
[11] 宁芳艳,罗泽意.大学参与协同创新的适应性变革向路——基于创新资源社会化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7(5):32-38.
[12] 曹昱亮,张宇,段琪.高校科研人员学术创业教育开展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3):13-15.
关键词:复合创新型人才 多学科交叉融合 航天图像处理 科技生态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2(a)-0208-05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aerospac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UN Jinqiu* GUO Jianguo ZHOU Ju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Astronautics, Shannxi xi’an,710072 China)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re the key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aerospace,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and innovative college students is our educational goal.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single subject knowledge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eam proposes a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integrates aviatio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model is divided into five levels: training concept, training environment, training program, practice program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with aero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formed.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key laboratory and high-qua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er team are taken as the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platform. The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re taken as the training program. Taking space as the application background, astronomical image processing as the research theme, relying on national key projects as the practical program. Th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assessment system is taken as a measure to encourage and evaluate students,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ompound innovative talents; Talent cultiv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stronomical image processing;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chain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1]。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球科技创新密集出现,这将对全球发展模式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的交叉渗透正发生在广泛的学科领域,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2-3]。因此,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复合创新型人才将成为推动和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校航天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耦合,拓展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形成了众多新的交叉性研究方向。其中航天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结合最为紧密。我团队正是结合了西工大特色航天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天文图像处理领域研究,其中包含了天文知识、航天知识、计算机视觉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从而丰富了我国航天科技生态链[4],达到了从发射、入轨、工作、数传、后期处理的全流程应用,加大了对卫星的利用率。团队成立近20余载,研发了国内首套天文图像处理软件系统,完成了多项型号任务,培养了数百名优秀学子。从培养理念、培养环境、培养方案、实践方案和综合测评五个方面,进行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点解决了大学生掌握技能单一受局限,多学科难交叉难相容的难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秀学子,并且取得了国家级成果奖在内的一系列成果。
1 五位一体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以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升大学生多学科、多领域知识技能为根本,结合本团队专业优势,团队提出“科学引领、基础培养、实践设计、创新研发、综合测评”五位一体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且制定客观、全面的测评体制,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向全面复合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5-9]。
(1)培养理念:通过产学研与航天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相结合,形成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人才培养理念。
(2)培养环境:将国家一流重点实验室和优质科研团队、跨学科教师团队作为培养环境与平台。
(3)培养方案:将国家精品课程、跨学科知识串联作为培养方案。以航天为应用背景,天文图像处理为研究主题与国家重点项目相结合作为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方案。针对航天专业特色和优势,以具有专业特色的天文图像处理作为研究方向,提高学生技能的特殊性、全面性、熟练度。
(4)创新研发:学生借助于专业优势,不仅可提高创新科技含量,且通过融合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知识,可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
(5)综合评价:以综合、客观的考核测评体系作为激励与评价学生的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2 一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2.1 国家级重点实验平台
本团队是航天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验室,依托于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无人航行实时智能感知与计算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移动平台环境感知及空天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本团队结合西工大航天特色专业,并联合计算机专业,率先在国内开展天文图像处理领域研究,其中包含了天文知识、航天知识、计算机视觉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从而丰富了我国航天科技生态链,也为培养具有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特色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打下坚实基础。
2.2 国家级多学科交叉科研教学团队
针对跨学科科研任务,团队组建了跨航天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的科研团队。同时该科研团队具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团队老师涵盖航天、计算机视觉、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多学科交叉培养,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生教学方面以团队老师教育为主、学校必修课为辅、慕课为自学补充。
2.3 实验室科研资源
团队研究领域为天文图像处理方向,为了更好的仿真环境,团队搭建了“空间环境仿真暗室”一处,用于半物理仿真数据验证,如图1所示。可在以下方面对空间平台下的空间目标成像进行仿真:
(1)深空背景拍摄环境的仿真。
(2)卫星目标的材质和形态仿真。
(3)空间环境下光照條件仿真。
(4)卫星平台成像时的高速运动仿真。
(5)空间环境下的跟踪成像模式仿真。
实验室建有“地面观测站”一处,如图2所示。配备了马克斯托夫-牛顿式引导天文望远镜配合SAT-Tracker软件可以引导望远镜对星点进行实时跟踪拍摄。
“空间环境仿真暗室”与“地面观测站”的建立可以支撑利用真实拍摄数据进行算法验证的需求,为团队研究员与学生的工作做好铺垫。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了实践能力,更是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实践。 2.4 国家级引智基地
面向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环境,团队与本校计算机学院强强联合,建立了国家科技合作基地“移动平台环境感知及空天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无人航行实时智能感知与计算机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构成了国家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合作交流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多学科协同与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的结合度。
3 全方位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多学科交叉的教师团队教学。团队老师涵盖了航天、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开设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课程,供学生针对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进行选择。并且课余和实践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指导。
通过慕课教学普及必备专业知识。借助于航天专业选修课程和已发布的航天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和导引系统原理三门国家MOOC精品课程(如图3所示),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每年全国有近万名学生选修这三门慕课课程,得到学生的广泛赞誉。同时,团队还正在积极建设微小卫星设计与应用等慕课精品课程。
天文图像处理作为研究方向。团队为拓宽航天科技生态链,加大卫星的利用度,联合了航天学院、计算机等学院,交叉融合了多门特色学科,率先在国内涉足天文图像处理,补充了卫星产品的生态圈。以往计算机视觉处理的都是自然图像,传统自然图像的处理算法未必适用于天文图像,天文图像是以银河或深空为背景,要从浩如烟海的星点之中进行目标检测跟踪,这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创新。
学生深入实验室,以实践促进理论。团队积极开放各类实验平台和实验课程,如天文圆顶观测站、暗室天文图像仿真平台等,让学生参与到天文图像观测采集、仿真,到最后的处理的全过程当中,锻炼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成为复合创新型人才。
4 全方位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实践方案
通过项目合作与技术交流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本研究团队与国内多家航天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航天五院、中科院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上述单位与本团队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签署了各类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项目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与锻炼,进一步将学生培养为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通过竞赛、基金来激励学生创新进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10-13]。团队十分重视学生参与竞赛,因为在竞赛中直接和其他优秀团队进行技术竞技,能够直接发现自身的短板与他人的长处,比赛的胜利或是失败都是磨练学生最好的良药,这是从课堂与书本中无法得到的。团队每年都参与国际上的“spotGEO Challenge”竞赛,今年该比赛是由欧空局先进概念小组(ACT)与阿德莱德大学联合举办,该竞赛要求参与者开发一种可对天文图像中规律运动星点进行检测跟踪的图像处理算法。而且团队从去年开始要求并辅导学生参与国内的‘天智杯’人工智能大赛。该赛事由军委装备发展部指导,航天系统部装备部主办,该竞赛着眼加快推进航天智能化发展,充分发掘航天领域优秀团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快速应用、深度应用。这两个竞赛十分切合我团队的研究领域,在参与竞赛之中,不仅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更加强了团队的核心凝聚力。
更进一步,团队还会督促学生申报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学生在一个种子基金中扮演的是负责人的角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技术水平更可以锻炼学生总揽大局的能力。在种子基金中,往往需要多人参与,所以也能锻炼第一学生负责人的领导力。所以,团队不仅从科研项目上磨练了学生的项目工程能力,在比赛项目上锻炼了学生拼搏、创新、抗压等能力,在基金项目上锻炼了学生科研、领导力、统筹等能力,做到了全面培养学生。
5 全方位的综合测评机制
學生毕业的综合学业测评最能激发学生进取与创新的动力,然而只有最全面、最客观的测评体系,才能真正挖掘出学生全方位的综合潜力,也是对学生最客观的肯定。只有这样才最能激励学生全面的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突破。
在学期期末,团队会制定考核标准来考核每个学生的学习工作情况,这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与动力。该考核标准十分丰富,团队首先根据学生成绩、团队建设与贡献制定最客观的基础评价。并且团队为每位学生选派固定的导师,由该导师对该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由导师给出学生对项目、工作、论文的具体情况完成评价。这样由学院、团队、导师三方由面到点、由总体到细节的评价体系全面且具体,客观又公正。
6 结语
团队基于天文图像处理方向,通过多个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将一流科研平台和优质科研团队转化为专业综合实践平台和跨学科教学指导团队,创建开放一流的创新人才培育环境;以多学科融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团队老师培养、学校专业选修课和大学慕课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学习,以天文图像处理技术为研究方向,以重点项目、竞赛、基金为实践手段,以综合、客观的考核测评体系作为激励与评价学生的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晓燕.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20,7(34):20-24.
[2] 董樊丽,张兵,聂文洁.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6):18-23.
[3] 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1):70-76.
[4] 靳颖.构建商业航天时代的卫星地面终端生态链——2019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召开[J].卫星应用,2019(11):74-74.
[5] 谢倩,陈清西.基于产科教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19-22.
[6] 张庆祝,朱泓,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动力及保障机制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2-165.
[7] 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4):37-42.
[8] 王凯,胡赤弟,吴伟,等.基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创新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与现实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5):110-117.
[9] 赵丽,陈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114-118.
[10] 董玉荣.高校“SYB+”创业教育:机制、模式和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74-79.
[11] 宁芳艳,罗泽意.大学参与协同创新的适应性变革向路——基于创新资源社会化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7(5):32-38.
[12] 曹昱亮,张宇,段琪.高校科研人员学术创业教育开展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