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敬历史or重现历史——对情景式教学法的讨论
历史不像自然科学经得起重复实验的检验,不能再现于我们眼前。这种特性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容易变成说教课,枯燥乏味。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有人创造性的设计出情景式的教学案例。如2004年广东东莞的夏辉辉老师在《雅典公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中设计了一个虚拟农民“帕帕迪”,引起了广大历史教师的注意、学习与效仿。但批评的意见也随之而来,有人称之为“人造史料”,有人称之“虚拟情境”。虚拟人物“帕帕迪”在走红中国之后,忽然陷入了苏格拉底的命运——被“审判”。其罪名是“不敬历史”、“人造史料”、“误导青年学生”。
辩方原创者夏辉辉老师:“‘帕帕迪’这个人物不只是雅典农民的一个简单还原,从‘他’一天的政治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奴隶制度下雅典公民的平等,看到了2000多年前雅典人的伟大智慧和海洋文明的独特魅力,也看到了哲人苏格拉底的勇敢与无奈,从而引发出我们对人类政治文明永恒的思考!”山东齐健教授:“夏辉辉老师的这个案例我也早已拜读过,我觉得这种探索是积极的,她并不是违背历史乱虚拟,仔细研读会发现她创设的情境是建立在特定的真实历史背景之下的,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历史。”
是“不敬历史”还是“重现历史”?笔者认为,“帕帕迪”能够迅速走红不是偶然的,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只要虚拟情景符合历史,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其绝对真实。聂幼犁先生提出:(所有历史教学模式)“仅仅相当于武术套路中一个个的‘招式’。”这种创设情景进行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招式,关键看效果好不好。下面是我运用情景式教学法在课堂的实践及反思。
二、虚拟情景vs真实情景——对情景式教学法的实践
我在上《卓尔不群的雅典》这一课时,对此案例进行修改后运用在课堂上。
原设计为:帕帕迪的妻子海伦也想跟着丈夫去公民大会瞧热闹……监察员看见他们,大声地冲着帕帕迪喊道:“喂!你的妻子不能来这个地方!”姓名做了修改,另外妇女、外邦人等非雅典公民不能参加公民大会在当时是常识性的东西,这个设计显得牵强附会,所以做了如下修改:
他的小儿子缠着他很想跟去凑凑热闹,“不行,孩子,等你长大了就能去了。乖乖地呆在家里,听妈妈的话!”
帕帕迪斯又特意叮嘱妻子:“家里就全靠你了。盯着点奴隶们,别让他们偷懒!”
“你放心去吧,记着领完津贴早点回家,别在外面喝酒!”
这样情节更加符合常理,内容也涵盖更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帕帕迪斯的出现不仅使学生感觉新奇,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老师也感到轻松,能够在比较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理论上讲最理想的状态是应用真实的史料做情景,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这一课,我从《新唐书》中找了一些史料介绍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日:“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风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乃采其语,名之日世民。从传世文献中摘引情景,一则激发学生兴趣,给予学生很好的历史感;二则也能促使教师广泛阅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然而我们要寻找系统的、能够服务于教学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是很难的。远古的史料残缺不全、难觅踪迹;古代的史料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近代的史料浩如烟海、无所适从。它们散乱在各处,甚至也真假难辨。对于中学教学来讲,教师既缺乏足够的资料,也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探寻。历史教学毕竟不同于学术研究,我们不必排斥符合历史、有助教学的虚拟情景。
三、别样情景,一样深情——对情景式教学的反思
(一)历史需要情景。《史记》就是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情景呈现在我们眼前。其中一些精彩的对话、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如《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成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被诛灭三族,他们将要被行刑的时候,他与儿子说的一句动情的话,是怎样被司马迁捕捉到的?洋洋史记,记事万千,难道都是司马迁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吗?我们会因为这些描写否定《史记》的历史价值吗?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也应该允许带有想像性质的历史情景设计。
(二)预设需要生成。情景设计能点燃气氛,但不宜喧宾夺主。我不大赞成在课堂上进行所谓的角色扮演,搞穿越剧,闹哄哄的气氛也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重心转移。此外,针对情景设计的问题要精,让学生学有余力、思有余地。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如果我们再将‘虚构’故事背后蕴涵的以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未来文明的警醒和对现实行为的反省考虑进去的话,谁又可以否认其教育意义的真实性呢?”虚构不是错,历史教学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妙设想,也需要我们及时地反思和不懈地探索。
(责任编校:合欢)
历史不像自然科学经得起重复实验的检验,不能再现于我们眼前。这种特性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容易变成说教课,枯燥乏味。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有人创造性的设计出情景式的教学案例。如2004年广东东莞的夏辉辉老师在《雅典公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中设计了一个虚拟农民“帕帕迪”,引起了广大历史教师的注意、学习与效仿。但批评的意见也随之而来,有人称之为“人造史料”,有人称之“虚拟情境”。虚拟人物“帕帕迪”在走红中国之后,忽然陷入了苏格拉底的命运——被“审判”。其罪名是“不敬历史”、“人造史料”、“误导青年学生”。
辩方原创者夏辉辉老师:“‘帕帕迪’这个人物不只是雅典农民的一个简单还原,从‘他’一天的政治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奴隶制度下雅典公民的平等,看到了2000多年前雅典人的伟大智慧和海洋文明的独特魅力,也看到了哲人苏格拉底的勇敢与无奈,从而引发出我们对人类政治文明永恒的思考!”山东齐健教授:“夏辉辉老师的这个案例我也早已拜读过,我觉得这种探索是积极的,她并不是违背历史乱虚拟,仔细研读会发现她创设的情境是建立在特定的真实历史背景之下的,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历史。”
是“不敬历史”还是“重现历史”?笔者认为,“帕帕迪”能够迅速走红不是偶然的,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只要虚拟情景符合历史,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其绝对真实。聂幼犁先生提出:(所有历史教学模式)“仅仅相当于武术套路中一个个的‘招式’。”这种创设情景进行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招式,关键看效果好不好。下面是我运用情景式教学法在课堂的实践及反思。
二、虚拟情景vs真实情景——对情景式教学法的实践
我在上《卓尔不群的雅典》这一课时,对此案例进行修改后运用在课堂上。
原设计为:帕帕迪的妻子海伦也想跟着丈夫去公民大会瞧热闹……监察员看见他们,大声地冲着帕帕迪喊道:“喂!你的妻子不能来这个地方!”姓名做了修改,另外妇女、外邦人等非雅典公民不能参加公民大会在当时是常识性的东西,这个设计显得牵强附会,所以做了如下修改:
他的小儿子缠着他很想跟去凑凑热闹,“不行,孩子,等你长大了就能去了。乖乖地呆在家里,听妈妈的话!”
帕帕迪斯又特意叮嘱妻子:“家里就全靠你了。盯着点奴隶们,别让他们偷懒!”
“你放心去吧,记着领完津贴早点回家,别在外面喝酒!”
这样情节更加符合常理,内容也涵盖更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帕帕迪斯的出现不仅使学生感觉新奇,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老师也感到轻松,能够在比较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理论上讲最理想的状态是应用真实的史料做情景,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这一课,我从《新唐书》中找了一些史料介绍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日:“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风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乃采其语,名之日世民。从传世文献中摘引情景,一则激发学生兴趣,给予学生很好的历史感;二则也能促使教师广泛阅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然而我们要寻找系统的、能够服务于教学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是很难的。远古的史料残缺不全、难觅踪迹;古代的史料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近代的史料浩如烟海、无所适从。它们散乱在各处,甚至也真假难辨。对于中学教学来讲,教师既缺乏足够的资料,也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探寻。历史教学毕竟不同于学术研究,我们不必排斥符合历史、有助教学的虚拟情景。
三、别样情景,一样深情——对情景式教学的反思
(一)历史需要情景。《史记》就是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情景呈现在我们眼前。其中一些精彩的对话、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如《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成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被诛灭三族,他们将要被行刑的时候,他与儿子说的一句动情的话,是怎样被司马迁捕捉到的?洋洋史记,记事万千,难道都是司马迁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吗?我们会因为这些描写否定《史记》的历史价值吗?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也应该允许带有想像性质的历史情景设计。
(二)预设需要生成。情景设计能点燃气氛,但不宜喧宾夺主。我不大赞成在课堂上进行所谓的角色扮演,搞穿越剧,闹哄哄的气氛也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重心转移。此外,针对情景设计的问题要精,让学生学有余力、思有余地。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如果我们再将‘虚构’故事背后蕴涵的以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未来文明的警醒和对现实行为的反省考虑进去的话,谁又可以否认其教育意义的真实性呢?”虚构不是错,历史教学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妙设想,也需要我们及时地反思和不懈地探索。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