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晓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主持李晓东工作室
1979-1984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
1989-1991年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城市设计专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91-1993年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建筑理论研究生, 获建筑学博士学位
1997-2004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2004-,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2005-,奥地利维也那艺术大学客座教授
2005-,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在传统的语境下进行建筑设计对建筑师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功底不深的建筑师会过度注重当代技术的表现,思想守旧的建筑师又会流连于传统建筑的表现技法。拥有学院背景的李晓东在桥上书屋这件作品当中,酣畅淋漓地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当地的地域特征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谦逊而现代的技术语言,为这座建筑赢得了尊崇。
更值得借鉴的是,这座建筑从材料加工到施工过程,完成度非常高。整个建造过程由于政府的参与,甲方对建筑师的完全信赖,以及设计方代表全程在现场参与建造,建筑师实现了对建筑的全程掌控。不仅建筑质量得到了保证,而且建筑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好地体现了建筑师的意图。
中华民居: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折腾”以后,从审美角度上讲,我们又回到原点,你认为这个审美的原点是什么?
李晓东:不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我们回到了原点。应该说改革开放的前30年,意识形态占主导,无论经济发展也好,审美也好,都处在一个劣势。你知道,艺术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但在当时,艺术是一个附属品,为意识形态服务,所以艺术不可能成熟起来。改革开放以后,等于从头开始,我们发现之前的30年,艺术上没有什么长进。再者我们对于自身的价值,包括自身文化,我们没有自信心。因为发现我们落后西方许多,于是向西方学习,否定自己的文化。
中华民居:现在这个状况理想吗?
李晓东:现在发展的太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以后,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开始出现相对独立自主的一些事,自信以后就会变得客观一些,对历史更客观。
中华民居:你怎么看当下建筑的现实?
李晓东:速度太快了就没有时间反思了。一切都GDP了,想慢都慢不下来,学术界也跟着快。围绕着GDP,实际要比理论重要,什么都换算成了价值。我们中国的建造量是世界第一,但是建筑的质量没法与之匹配,因为西方没有这个阶段,相对长的话,“活”就比较细一些。
中华民居:有人说从高层建筑上找不到我们的符号,你怎么看?
李晓东:不是要找符号,这是一个误区。符号不是找出来,没有必要。中国要是自信的话,就是当代中国,不要一定跟过去拉关系:过去的就是过去的,传统的就是传统的,现在就是现在。现在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跟过去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跟我们的环境有关,跟我们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有关。所以,建筑反映的是当代人对时下生活的一种渴望。
中华民居:和符号没关系?
李晓东: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讨民族形式和现代化,探讨不出来的。只要是围绕地域性来做,“活”就比较细了,你现在做的就是现在的东西,非要弄一个“大屋顶”干吗。
中华民居:听说,你的玉湖完小是一个贴钱的项目?
李晓东:对。这些项目都没有设计费的。我也没想过从项目中拿钱。
中华民居:它的价值在哪里?
李晓东:从微观上讲,就是要对那个社区来讲,是很大的一个刺激,激活村民的活动空间;从宏观上讲,可以影响很大一部分建筑师来关心此事,关心弱视群体,关心中国当代建筑创造。地域上的东西不要重复过去。
中华民居:建造成本高吗?
李晓东:不高,性价比很高。用的都是当地的材料。
中华民居:你觉得当下建筑师更应该反思什么?
李晓东:建筑师做事的目的应该是什么。现在的项目有的是有心作怪,有的是重复。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就好。
中华民居:但现在沉默的多了?
李晓东:挣钱去了,当然还有人在折腾,探讨中国建筑的方向。
中华民居:在国外,是建筑师说了算,国内还做不到这一点。
李晓东:所以,建筑师需要强势,不能妥协。
中华民居:从制度上,怎么能保证产生好的作品?
李晓东: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设计院这个体制和个体的建筑设计体制是并行的。但是设计院掌握很多的资源,个体建筑师就很难把事情做大。现在最大问题就是改变起来很难,我们希望放开,但是涉及面很广,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中华民居:你本人渴望有一个什么样的制度环境?
李晓东:希望建筑师地位越来越高。当前,开发商的话语权更多,这需要改变。我们国家应该建立一种对知识对专业的一种信任感,而不是谁有钱谁说话。
中华民居:在桥上书屋这个项目中,你贯彻了一个什么理念?
李晓东:针灸疗法。就是把人看成一个体系,点中穴位以后,用适当的力气,就能把这件事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是性价比要高,用最少的金钱,最少的破坏获取最大的效益,贵的建筑不是可持续的,花更多的钱去搞绿色建筑也不可能持续,这是一个平衡。
中华民居:具体一点呢?
李晓东:桥上书屋建造之前,村里是没有公共空间的。这个地点是我亲自选的,我们通过现代语言的形式,在空间上把建筑的新与旧,并结合地域特征把问题解决了,给当地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桥、学校、公共空间在一座建筑中体现出来。
中华民居:建筑的外表很洗练?
李晓东:这是当代语言,没有符号,是一种抽象化的概括。它也不是一座“新民居”,因为知识体系和建造过程和过去完全不一样。我的目的就是要探讨地域问题。
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主持李晓东工作室
1979-1984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
1989-1991年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城市设计专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91-1993年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建筑理论研究生, 获建筑学博士学位
1997-2004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2004-,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2005-,奥地利维也那艺术大学客座教授
2005-,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在传统的语境下进行建筑设计对建筑师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功底不深的建筑师会过度注重当代技术的表现,思想守旧的建筑师又会流连于传统建筑的表现技法。拥有学院背景的李晓东在桥上书屋这件作品当中,酣畅淋漓地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当地的地域特征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谦逊而现代的技术语言,为这座建筑赢得了尊崇。
更值得借鉴的是,这座建筑从材料加工到施工过程,完成度非常高。整个建造过程由于政府的参与,甲方对建筑师的完全信赖,以及设计方代表全程在现场参与建造,建筑师实现了对建筑的全程掌控。不仅建筑质量得到了保证,而且建筑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好地体现了建筑师的意图。
中华民居: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折腾”以后,从审美角度上讲,我们又回到原点,你认为这个审美的原点是什么?
李晓东:不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我们回到了原点。应该说改革开放的前30年,意识形态占主导,无论经济发展也好,审美也好,都处在一个劣势。你知道,艺术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但在当时,艺术是一个附属品,为意识形态服务,所以艺术不可能成熟起来。改革开放以后,等于从头开始,我们发现之前的30年,艺术上没有什么长进。再者我们对于自身的价值,包括自身文化,我们没有自信心。因为发现我们落后西方许多,于是向西方学习,否定自己的文化。
中华民居:现在这个状况理想吗?
李晓东:现在发展的太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以后,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开始出现相对独立自主的一些事,自信以后就会变得客观一些,对历史更客观。
中华民居:你怎么看当下建筑的现实?
李晓东:速度太快了就没有时间反思了。一切都GDP了,想慢都慢不下来,学术界也跟着快。围绕着GDP,实际要比理论重要,什么都换算成了价值。我们中国的建造量是世界第一,但是建筑的质量没法与之匹配,因为西方没有这个阶段,相对长的话,“活”就比较细一些。
中华民居:有人说从高层建筑上找不到我们的符号,你怎么看?
李晓东:不是要找符号,这是一个误区。符号不是找出来,没有必要。中国要是自信的话,就是当代中国,不要一定跟过去拉关系:过去的就是过去的,传统的就是传统的,现在就是现在。现在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跟过去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跟我们的环境有关,跟我们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有关。所以,建筑反映的是当代人对时下生活的一种渴望。
中华民居:和符号没关系?
李晓东: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讨民族形式和现代化,探讨不出来的。只要是围绕地域性来做,“活”就比较细了,你现在做的就是现在的东西,非要弄一个“大屋顶”干吗。
中华民居:听说,你的玉湖完小是一个贴钱的项目?
李晓东:对。这些项目都没有设计费的。我也没想过从项目中拿钱。
中华民居:它的价值在哪里?
李晓东:从微观上讲,就是要对那个社区来讲,是很大的一个刺激,激活村民的活动空间;从宏观上讲,可以影响很大一部分建筑师来关心此事,关心弱视群体,关心中国当代建筑创造。地域上的东西不要重复过去。
中华民居:建造成本高吗?
李晓东:不高,性价比很高。用的都是当地的材料。
中华民居:你觉得当下建筑师更应该反思什么?
李晓东:建筑师做事的目的应该是什么。现在的项目有的是有心作怪,有的是重复。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就好。
中华民居:但现在沉默的多了?
李晓东:挣钱去了,当然还有人在折腾,探讨中国建筑的方向。
中华民居:在国外,是建筑师说了算,国内还做不到这一点。
李晓东:所以,建筑师需要强势,不能妥协。
中华民居:从制度上,怎么能保证产生好的作品?
李晓东: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设计院这个体制和个体的建筑设计体制是并行的。但是设计院掌握很多的资源,个体建筑师就很难把事情做大。现在最大问题就是改变起来很难,我们希望放开,但是涉及面很广,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中华民居:你本人渴望有一个什么样的制度环境?
李晓东:希望建筑师地位越来越高。当前,开发商的话语权更多,这需要改变。我们国家应该建立一种对知识对专业的一种信任感,而不是谁有钱谁说话。
中华民居:在桥上书屋这个项目中,你贯彻了一个什么理念?
李晓东:针灸疗法。就是把人看成一个体系,点中穴位以后,用适当的力气,就能把这件事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是性价比要高,用最少的金钱,最少的破坏获取最大的效益,贵的建筑不是可持续的,花更多的钱去搞绿色建筑也不可能持续,这是一个平衡。
中华民居:具体一点呢?
李晓东:桥上书屋建造之前,村里是没有公共空间的。这个地点是我亲自选的,我们通过现代语言的形式,在空间上把建筑的新与旧,并结合地域特征把问题解决了,给当地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桥、学校、公共空间在一座建筑中体现出来。
中华民居:建筑的外表很洗练?
李晓东:这是当代语言,没有符号,是一种抽象化的概括。它也不是一座“新民居”,因为知识体系和建造过程和过去完全不一样。我的目的就是要探讨地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