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利己”与“利他”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亚当·斯密被誉为经济学之父,他的著作《国富论》被喻为西方经济学“圣经”,系统分析了国民财富产生、分配与持续运转的内在规律,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举世闻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便由此提出。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1723-1790)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前者为经济学著作,它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后者为伦理学著作,其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
  提到《国富论》自然会想到“看不见的手”所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这本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市场经济,奠定了资本主义的基础。斯密对于专业分工、国内通商、信用风险、产业选择、对外贸易等原理的开创性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
  《国富论》中写道:“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国富论》共分五卷,第一卷讲述了社会分工和提高生产效率。做一枚扣针需要18道工序,一个普通人一天做不了一枚扣针,一个会使用机器的人也做不了20枚,如果在一个组织好的10个勤勉努力人的工厂里,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枚扣针。这个故事连同亚当·斯密的头像印在了英格兰银行20镑钞票的背面。第二卷中讲述了在社会分工的情况下,资本的分类、资本与货币的关系、资本如何在财富积累中起作用。第三卷讲述了不同地方和时间财富发展的不同。资本投资一般是农业、工业、贸易(服务业),罗马帝国崩溃后,产权的不明晰阻碍了财富积累,独立自由的城市市民使得城市蓬勃兴起,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第四卷阐述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他批判了“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个人富有就是他拥有很多钱,很多金银,很容易联想,国家富有就是国家拥有很多金银。斯密提出一国财富不是金银,是消费商品的积累。增加财富的方法不是赋予特权或实施限制,而是确保劳动者有正当的活动领域,不给任何人以优待。第五卷是实现国家富有的手段。他认为国家支出国防、司法、教育、公共设施、维护君主的尊严等是必要的开支。国家的收入是包括土地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人头税、消费税等,斯密讨论了这些税如何与关税、补贴一起综合设定,可以使国家获得最多的税收。国家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国债,可以解决像战争这种突发事件,让国家一下子筹集到很多钱,还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实际还款数。但是国家在非紧急时刻习惯于发国债可不是一件好事。这一卷真正解释了书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目的和达到该目的的手段。
  斯密在《国富论》中建立的“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已为思想理论界所熟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思想理论界的关注;特别是这两部著作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正确理解。《道德情操论》中写道:“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在不去考虑他人的情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三种美德中的第一种最初是我们的利己心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另两种美德是我们仁慈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
  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即《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相互矛盾的问题。他们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而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他们说,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同情作为社会行为的基础,而在《国富论》中,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影响,从利他的理论转向利己的理论。从此以后,几乎所有论及亚当·斯密著作和思想的论著,差不多都把斯密看作是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这种观点,似乎成了研究亚当·斯密的传统“信条”。这种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其实是出于对斯密著作的误解,尤其是对《道德情操论》的误解。
  事实上,两部著作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道德文化,因此,古代中国人习惯于用道德的眼光看自然、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本文重点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为例,深度剖析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社会人文中的发展规律,并对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道德理念作了一定程度的总结。  关键词:三国演义;中国;道德;文化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普遍为人们接受,还有更为深刻的传统文化心理和社会思想的因素。从文化史的
期刊
摘 要: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的一种管理新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柔性管理如果过度,将会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失去基本秩序和原则。  关键词:高校;柔性;策略  一、柔性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一)柔性管理的定义。柔性管理的概念最早是起源于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企业为了最大的激发职员对于企业的贡献能力,采取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的是职员,高校管理的是
期刊
摘 要:西周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传世文献,如《尚书》、《左传》、《礼记》、《周礼》等经典中获知一二。现在随着考古资料的出现,可以证实传世文献所言。山东高青陈庄遗址的发现是近些年探索西周时期齐文化的一次重大发现,出土了较多有价值的资料。本文主要从引簋铭文中“齐师”的问题出发,探讨西周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  关键词:引簋;齐师;周王室  山东高青陈庄遗址的发现是近些年来对齐文化探
期刊
摘 要:纳西族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滇川之间的古老民族之一,婚礼在纳西族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纳西族的婚姻文化,有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可是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深入,丽江纳西族的婚姻习俗,不断地受到周围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其内涵和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纳西族的婚姻习俗受到了周围民族的影响,但是依然保存着自身的传统特色。  关键词:纳西族;传统婚俗;婚前社交;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婚后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学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四书中的《中庸》,不仅在修齐治平方面做了精辟的阐述,同时也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学人治学应持的态度。如最为大众耳熟能祥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中体现的治学思想仍对当今学人探求真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庸》;治学态度;学人  一、志存高远 立足当下 未雨绸缪  1.学习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  中庸第十五章曾云:
期刊
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首先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获得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例如在教学《翠鸟》—文时,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经过多次的朗读后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
期刊
摘 要: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别具特色,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育体系,使其培养了很多满足行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同时其也拥有一大批具备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贯彻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本文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系统,并提炼出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澳大利亚;TAFE;终身学习  TAFE源于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即技术与继续
期刊
摘 要:佛教是泰国的传统宗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在4700万人口中,佛教徒占了95%。据说全国有3万多所寺庙,而首都曼谷更有“佛庙之都”之称。由于泰国历代国王都护持佛教,所以佛教成为泰国国教,僧侣备受敬重,在社会各阶层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王室仪式、国民教育及生活种种,都以佛教作为规范。而且规定男子结婚前,必须要出家,一般为一周至一个月,每天清晨出外托钵、过午不食。大部分青年僧侣是学生,泰国约有
期刊
摘 要:前蜀王建墓,即永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西南地区的一座帝陵,虽面积不大,但对研究五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冯汉骥先生撰写的发掘报告中提及墓中十二神雕像应源于道教文化。王建的石刻造像放于墓中是否也基于道教的观念,本文主要围绕这一疑问进行讨论。  关键词:王建墓;永陵;地宫;石刻;道教  前蜀王建墓,史称永陵,于1940年成都西北郊修建防空洞时发现,1942年至1943年由冯汉骥带领考古小组对其
期刊
摘 要:明清以来随着“木材贸易”而兴起的区域性经济活动,使清水江流域的人工林极度繁荣,相应地产生了大量从事林业生产的栽手。但人工林的运作周期长仅靠单个栽手独立难为,利润的趋使促使了栽手间的相互合作 。其形式有客亲等具亲属关系的群体,也有外来移民组成的群体,另外还有不少女性参与营林的群体。 通过林农间合作栽杉,促使了清水江流域传统婚姻习俗的变革,也促进了外来移民村寨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清水江流域林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