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对《诗经》花草意象之继承及发展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y001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诗经》始,花草意象就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意象对《楚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楚辞》中,花草意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并得以深入运用。本文试从“以花草喻人”之手法、花草之“烘托作用”和“寄于花草之情”三个方面来分析《楚辞》对《诗经》花草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诗经 花草 楚辞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很多篇章中出现了纷繁复杂的花草果木,即花草意象,正如王逸所言:“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这一意象在《楚辞》中得到了更加系统的整理和运用,形成了一套复杂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现以《离骚》和《九歌》为例,分析《楚辞》在花草意象上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一、“以花草喻人”之手法
  《诗经》中运用“以花草喻人”手法的典型代表是以“花草”喻“女子”,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莫属《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集传》云:“夭夭,少好之貌。灼灼,花之盛也。木少则花盛。”诗歌以桃花在春日盛放之貌起兴,引出对新婚女子的描写。朱熹云:“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桃花盛放之时正值女子出嫁之时,诗人用桃花的艳丽比喻新娘的年轻貌美,恰到好处。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桃夭不过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此。”可见《桃夭》一诗将桃花比美人,一方面作为女子美貌的喻体,彰显出女子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桃花又给人吉祥欢乐之感,衬托出女子出嫁的喜乐气氛。《召南·何彼矣》中也出现了以花喻女子的描写:“何彼矣?唐棣之华……何彼矣?华如桃李。”用桃李之花比喻贵族女子,彰其美貌。
  及至《楚辞》,屈原将“以花草喻人”的手法加以继承,并将其由喻女子扩展到喻君王、贤臣、佞臣等范围,在《离骚》中的贯彻尤为突出。屈原慨叹君王被谗佞蒙蔽时,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一句中,用了“荃”一字。王逸云:“荃,香草,以喻君也。人君被服芬芳,故以香草为喻。恶数指斥尊者,故变言‘荃’也。”王夫之《离骚通释》云:“荃,与荪通,似石上菖蒲,而叶无剑脊,亦香草也,以喻君。”由此可见,屈原用“荃”此种香草喻君王,表达对君王受谗人蒙蔽的哀叹和对自己被君王疏远的痛心之感。
  除以花草喻君王之外,《离骚》中还多次出现以花草喻贤臣。“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五臣注文选》中解释道:“椒、菌桂皆香木。”王逸云:“蕙、,皆香草,以喻贤者。言禹、汤、文王虽有盛德,犹杂用众贤,以致于治,非独索蕙,任一人也。”此处用“椒”、“菌桂”、“蕙”、“”等香草香木比喻贤臣,来表现贤君纯粹之美德,善于养贤用贤。此外,屈原在写到自己为君王蓄养贤人时这样写:“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王逸注云:“杜衡、芳芷,皆香草也。言己积累众善,以自洁饰,复植留夷、杜衡,杂以芳芷,芬芳益畅,德行弥盛也。”屈原竭忠尽智,为国家培育人才,希望他们可以枝繁叶茂,为楚国的兴盛出谋献策。“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可是屈原的苦心孤诣却没有得到君王的认可,正是:“以言己修行忠信,冀君任用,而遂斥弃,则使众贤志士失其所也。”屈原并未伤感自己被君王疏离,真正让他悲伤的是自己辛苦培育的众贤士无用武之地,犹如芳草为霜雪所伤而凋落。此处屈原将贤士贤臣比作香草,在彰显贤士贤臣如香草般芬芳美德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于贤臣不见用的惋惜和痛心。
  与以香草喻贤臣相对,屈原在《离骚》中用恶草比喻奸佞。“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对于“”、“”、“”三者,王逸认为“三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滿于侧者也。”屈原此处用盈室恶草比喻自己身边众多的谗佞小人。“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艾”非香草,却被人当作配饰,幽兰反而成了不可佩之物,屈原在此处用艾草来比喻小人。“以言君亲爱谗佞,憎远忠直,而不肯近也。”可见屈原对楚王这种亲谗佞远忠正的做法感到痛心疾首。他用恶草比喻小人和奸臣,与用香草比喻贤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所营造的香草、恶草的象征系统中,表现出对于贤士和小人的不同态度,用花草作比,既含蓄婉约又能够以其性质寄托态度,一举而两得。
  在《离骚》中,屈原除了将“以花草喻女子”的范围扩大以外,随着《离骚》中情感基调的变化,其中花草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反映出花草所喻之人的变化。“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王逸注云:“言兰芷之草,变易其体而不复香,荃蕙化而为菅茅,失其本性也。以言君子变更为小人,忠信更为佞伪也。”屈原昔日曾视为同仁者未能守住操守,抛弃志向改为与世俗同流合污。兰芷不芳,荃蕙化茅,昔日的香草不能保持芬芳本性,曾经的贤士忠臣变为小人佞臣,正如洪兴祖云:“当是时,守死而不变者,楚国一人而已,屈子是也。”屈原通过对香草性质变化的描写反映出现实中人性的堕落,揭示了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现状,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死不变节的坚贞。
  二、花草之“烘托作用”
  在《诗经》中,用花草植物烘托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已经运用得较为娴熟,花草往往作为环境描写的一部分,烘托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此诗描述的场景是在蒲苇茂盛、莲花盛开的时节,一位女子在水泽旁思念自己钦慕的男子,通过用水泽边的植物香蒲、兰草、莲花起兴,引出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同时,香蒲、菡萏等既是对环境的描写,又是对女子形象的烘托,作者用环境之美衬托出女子容貌之美。《郑风·野有蔓草》也是如此:“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男女相遇是在清晨的田野,芳草萋萋,露水摇曳,整个场景弥漫着清新气息。在此场景下男女主人公相遇,女主角“清扬婉兮”。朱熹注:“清扬,眉目之间婉然美也”,可见女子的美貌也如同相遇场景一般,清新婉丽,开头对环境的描写正是对女子美好容貌的铺垫和烘托。   在《楚辞》中,屈原继承了这一手法并将其运用到人物描写中,在《九歌》中不乏此类描写。《湘夫人》为《湘君》的姊妹篇,描述了赴约的湘君来到与湘夫人的约会地点,却错过了所约之人的怅惘之情。其中有“沅有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一句,王逸注云:“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以兴湘夫人美好亦异于众人也。”由此可见,在写对“公子”的思念之情前先用沅之、澧之兰来表现所思之人的美好品质,以芬芳之物比其品性,烘托出“公子”的完美形象。在此篇中,后有一段湘君幻想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场景:“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诗人用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几种香花异草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就是通过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同时表现出约会之人亦如外部装饰般浪漫优雅的形象。
  除此之外,《楚辞》不仅将花草作为环境的一部分来烘托人物形象,还将其运用到多方面来实现其烘托作用,最典型的是《离骚》中对主人公形象的描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云:“佩,饰也,所以象德。故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以为配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主人公用香草作随身配饰和服装,是其过人才干的外在表现,其内在的美好品质通过外在的配饰和衣着表现出来,而这些花草也对主人公的高洁品质起着烘托作用。
  除了将花草作为衣着和配饰,主人公还终日采摘花草。“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王夫之《楚辞通释》曰:“搴、取也。木兰、香木。辛夷之白者。宿莽、卷。拔心不死。言上陈善道以辅君,下修训典以治民。晨夕不遑。以靖国有功绩也。以上述己素修之志业……急于效能修职之勤劳无怠如此。”通过终日不辍地采撷花草象征自己精勤不息地修养道德,通过香草来衬托主人公的高贵品德。除此之外,以花草为食也表现出主人公的美好品性:“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五臣云:“取其香洁,以合己之德。”将植物的精华作为自己的食物,从服装配饰到饭食饮水都清洁芬芳,可见主人公从内而外都同样贞洁。通过花草的描写,未直言己之品德高洁,但字里行间都可见其美德懿行。
  《楚辞》继承了《诗经》中利用花草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并且在其基础上通过对于花草多维度的描写扩大了其表现范围。花草不再仅仅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它们被更多地用作配饰、服装、饮食等多方面,来多角度地烘托人物形象。通过花草多方面功用的描写,人物形象也在其烘托下进一步地饱满和立体起来。
  三、寄于花草之情
  《诗经》中有为数不少的爱情诗,其中又有不少篇章中写到男女通过互赠礼物来传递爱情,而花草果木往往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良好载体。如《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朱熹注:“荑,茅之始生者……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志所赠,故其物亦美耳。”对诗中男子来说,“荑”已不再是寻常花草,而是自己心仪之人所赠定情之物,“荑”在此诗中作为男女爱情的载体,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在《郑风·溱洧》中,花草也承担了一样的功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郑笺云:“其别则送女以芍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无论学者对“芍药”作何种解释,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在此处“芍药”是作为男女表达爱意的载体存在的。男女将彼此的爱慕之情寄托在芍药之中,用以相赠,它便成了寄托爱情之物。
  《楚辞》对《诗经》“寄情香草”的艺术手法加以继承,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寄之“情”的范围加以拓展。《九歌·大司命》一篇是祭祀大司命之神的歌舞辞,据王夫之《楚辞通释》可知“大司命统人之生死”。此诗中写道:“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洪兴祖《楚辞补注》云:“瑶华,麻花也。其色白,故比于瑶。此花香,服食可致长寿,故以为美,将以赠远。”闻一多《九歌解诂》云:“盖疏麻是隐语,借花草中的疏字以暗示行将分散之意。”赵逵夫认同闻一多的观点,但认为折麻主要是因为麻秆折断后皮仍连在一起,故以“折麻”喻藕断丝连之意。可见此处作者是借“疏麻”这一植物折断后皮仍旧相连的特性,来寄托抒情主人公对大司命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和思念之情。
  少司命是主管人間子嗣之神,因为主管儿童,故称“少司命”。《少司命》一篇开头写道:“秋兰兮糜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王夫之《楚辞通释》云:“糜芜、当归苗。芳草,生于堂下、喻人之有佳子孙。晋人言芝兰玉树,欲其生于庭砌,语本于此,言人皆有美子。如芳草之生于庭,而翳我独无,荪何使我而愁苦乎。此述祈子者之情。”《九歌解诂》引《尔雅翼》卷二云:“兰为国香,人服媚之古以为生子之详,而蘼芜之根主妇人无子,故《少司命》引之。”作者在此句中用生于堂下之芳草比喻人之有子孙,用“秋兰”、“蘼芜”两种与生子有关的植物巧妙地表明此祭祀是为求得子嗣,将求子之情委婉含蓄地寄托在花草之中。
  《楚辞》继承了《诗经》“寄情香草”的艺术手法,并将其所寄托的情感由爱情扩展到“相思离别之情”、“求子之情”等方面。这一发展体现了《楚辞》对花草这一意象运用得更加系统和熟练,而这一手法的运用,也使得花草成为《楚辞》叙事和抒情的重要工具。
  花草意象发源于《诗经》,从以花草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到作为环境烘托人物形象,再到用花草作为传递男女爱情的重要载体,花草意象在《诗经》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楚辞》深受《诗经》影响,在以上三方面继承了花草意象并将其进一步发展。首先,《楚辞》不再局限于用花草喻女子,《离骚》中用不同的香草喻君王、喻贤臣、喻佞臣等,都得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使得抒情叙事委婉含蓄。除此之外,随着花草所喻之人行为、情感的变化,花草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相比于《诗经》显得更加灵活多样。其次,花草在《楚辞》中不再仅作为环境的一部分来烘托人物形象,作者更多地将花草运用到人物的配饰、服装、饮食等多方面,从多个角度来烘托主人公的过人才能和高洁品性。最后,相比于《诗经》借花草寄托男女之情,《楚辞》借花草所寄托的感情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相思离别之情和求子之情,这一发展是对花草意象运用得更加熟练和系统的体现。在《楚辞》中,花草意象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运用,形成了一套复杂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对《楚辞》的叙事和抒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洪兴祖撰,黄灵庚点校.楚辞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 姜亮夫等撰.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 (宋)朱熹集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屈原著,闻一多注.九歌解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作 者:耿英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深入改革,本科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多地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作为英语骨干课程之一的《英美文学》也是如此。事实上,文学作品需依靠读者的二次创造才能完整,这给英美文学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提供了理论支持。具体来说,就是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任务价值,建立积极预期和支持性环境。  关键词:接受反应理论 英美文学 自主学习  目前,我国外
期刊
摘 要:《罪与罚》和《白夜行》两部小说诞生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思想倾向,然而两者都将主人公的谋杀行为设置为关键母题。本文通过对两种谋杀母题的分析,揭示两种谋杀母题背后相通的反叛意识;从福柯的理论视域,探究在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出现相通的反叛意识的根源;最后,分析两种反叛意识在建构方式上的差异,对反叛意识进行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谋杀 母题 反叛意识 《罪与罚》 《白夜行》  一、谋杀
期刊
摘 要:改编自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同名小说的电影《香水—— 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多被视为对一个残酷杀人犯离奇一生的讲述。然而此电影实际揭示了社会等级差异、人性变异和解放以及狂烈艺术家对于美的极限追求等诸多深刻主题。本论文主要从对比手法、叛逆手笔和特殊意象诠释三种表现方式的运用,探析它们在传达电影另类思想和美感体验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香水》 人性 展露手法  电影《香水—— 一个谋杀犯的
期刊
摘 要:17世纪的西方古典主义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性因素,但通过对《熙德》《安德洛玛克》《伪君子》三部古典主义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文学仍然潜藏着非理性因素,并且在古典主义各个时期呈现出各种相异的表现形态。  关键词:非理性 疯癫 福柯 悖论  正如众多教科书所说,古典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崇尚理性是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并不是古典主义选择了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豆沙段的实地调研,分析了五尺道豆沙段遗址的保存现状及开发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旅游开发对豆沙关古镇旅游业发展与保护的作用,从而论证了古道遗址保护与现代旅游业开发相结合的可行性,故对盐津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 五尺道豆沙段 遗址 旅游开发  先秦开道,秦开五尺道,汉武时期开通了南夷道,隋唐时期开石门道,盐津豆沙都是必经要塞,被誉为“锁钥
期刊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然而乡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思想解放、物质生活富裕、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乡村文化失落、社会结构解体、乡村价值被抛弃等严重问题。本文采用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Hello!树先生》中的影像呈现,来反思中国的乡村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Hello!树先生》 乡村现代化 乡村价值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的城镇化
期刊
要: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明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在不知不觉中被解构,对民族身份的追索及对现代人境遇的关注成为一个时代性问题。影视作品《塔洛》把视角引入了这个普遍性的焦点。展现了“塔洛”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边缘化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文化指向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塔洛》 符号 现代化 位移 边缘  2016年,在中外大片以强大的魅力风靡全球时,少数民族电影的幽谧芬芳却在逐
期刊
摘 要:京味文学百余年,走到叶广岑这一代,与其所负载的传统文化记忆已渐行渐远。红砖金瓦下的高贵、肃穆宁静的京城为时代的洪流所湮没,于是北京的传统形象及文化记忆亦无迹可寻。而叶广岑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在当代京味作家群中脱颖而出,完成了自己独特的京味美学。本文将从贵族遗韵、戏剧影响、回忆理性、视野方向等方面对叶广岑家族小说中的京味进行解读。  关键词:叶广岑 家族小说 京味  一、贵族有遗韵 贵族精神
期刊
摘 要:文字编辑和装帧设计者都是图书产品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不仅如此,由于具有视觉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装帧设计还是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最有效的载体。书海出版社围棋文化系列图书在注重装帧设计增加图书辨识度,增强读者黏性等品牌建设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图书品牌 装帧设计 沟通机制  互联网时代,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方式和选择多样化。虽然图书与网络相比较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特性,但是图书市场受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说《红楼梦》和《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对比阅读,分析女主人公黛玉与芬妮的相似与不同,呈现出家庭关系、教养和亲密关系对她们的塑造和影响,主要体现在爱与责任、情感与利益的家庭关系的差别和她们在这样的关系中建构起来的品格的差别,而其背后可追寻的却是来自信仰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 《曼斯菲尔德庄园》 黛玉 芬妮  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主要原因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