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玉韘佩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中提到项羽的谋士范曾为暗示项羽杀掉刘邦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这里范曾暗示项羽所用的道具玉玦,很可能就是今人所谓的玉韘佩。2011年青岛土山屯汉墓M6内出土一件螭虎玉韘佩,在该棺内墨书木牍遣册内有“玉玦一”字样,通过实物与文字的印证,可以秦汉文献中所记载的“玉玦”,应该就是今人所谓的玉韘或玉韘佩。
  玉韘佩最早是由实用器“韘”演变过来的,《说文》曰“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是古代射箭时套拇指上拉弓用的工具,即所谓的扳指。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玉韘见于在商代妇好墓中出土,西周时期玉韘与商代形制类似,都是呈一面斜口的圆柱状。东周时期玉韘形制由圆柱状变为心形盾状,玉韘一侧出现钩形的鋬。心形盾状的主体、位于主体中部的穿孔以及上身侧伸出的鋬,成为这一时期玉韘最基本的三个特征,并且这三个特征也是后来出现的韘形玉佩(玉韘佩)所具备的。
  江苏徐州古称彭城,是两汉时期楚国、彭城国统治的中心区域,西汉一朝自楚元王刘交开始至王莽居摄三年(8)“贬刘纡为公,明年废”前后共有楚王12位,东汉初光武帝刘秀立庶子刘英为楚王,后刘英被告谋反,国除。后改彭城国传5代彭城王。也正是封国都城之所在,徐州地区成为汉代刘姓皇亲贵族的一大聚居区,两汉400年间这里保存了诸多各种规格等级的汉代墓葬。本文基于目前所见考古发掘简报及徐州博物馆官网公布的资料,将徐州地区汉墓出土的汉代玉韘佩作一简单梳理。
  徐州地区汉墓中所见玉韘佩多见西汉楚国王室成员或地位较高的官员贵族墓葬。由于这些墓葬时代的连续性,出土的玉韘佩为研究西汉玉韘佩形制演变提供了理想的参考资料,西汉早期玉韘佩其主体部分与战国玉韘相似,保留实用器的风貌。若盾形,正面凸出,背面内凹,中间有一孔洞,一侧鋬部分有保留痕迹。同时这一时期玉韘佩的风格,也逐渐与战国玉韘脱离,玉韘两边开始出现附属纹饰。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北洞山西汉早期楚王墓出土玉韘佩,1986年在徐州茅村北洞山楚王墓中土了两件玉韘佩,其一(图1)长7.1、宽4.5厘米,玉佩呈青黄色,平面前尖后圆,中部鸡心隆起,有一椭圆形孔。正背面分别雕刻一龙一凤。将原来韘身侧伸出的鋬,以圆雕技法雕琢成斜向上并列凸出龙首及凤首,玉佩凹面边端处阴线刻饰勾连云纹。这件玉韘佩大体保留了控弦工具韘的主体形态,与战国时期的玉韘形制基本类似,是实用器向装饰品的过渡式样。另一件玉韘佩(图2),长5、宽3.9厘米,重18克,玉佩整体受沁呈鸡骨白状,表面有一层温润的黄白色包浆。玉佩正面透雕三只盘绕的螭龙,主体一只螭龙自玉佩背面踏足而出,探出螭首张口瞠目伸出体外,这种设计既体现了螭龙的立体感,同时探出的螭首也暗示這是代表玉韘上的“鋬”。玉佩背面亦雕有二只螭龙蟠绕。上部正中雕有一双面螭首,螭口佩挂穿系之孔,孔道极细,只有2毫米。这件玉韘佩虽保留了心形盾状主体及钩鋬的部分,但出于装饰设计考虑,玉韘主体上的穿孔被螭龙身体所覆盖。
  后楼山汉墓出土玉韘佩,1990年徐州茅村乡洞山村北后楼山汉墓出土一件玉韘佩(图3),玉佩长4.8、宽4.3、厚0.5厘米,白玉,夹淡黄色沁,素面,中有一孔,一侧透雕行走状的螭虎,另一侧透雕凤鸟纹,造型颇为少见。后楼山汉墓为西汉早期竖穴墓,从出土的陪葬品规格来看,墓主人身份较高,该墓与北洞山楚王墓相距不足百米,属于当时王陵范围,墓主可能是楚王的亲属或近臣。
  火山刘和墓出土玉韘佩,1996年徐州拾屯火山刘和墓中出土有2件玉韘佩,其一(图4)长6.5、缘厚0.65厘米,青玉质地,顶部为尖角状,中间有一圆孔直径2.65厘米,边缘雕刻有走兽及云纹,在主体部分装饰有勾连云纹。另一件(图5),青玉质地,两侧分别雕有走兽及云纹。虽史书并未有关于刘和的记载,但刘和墓中出土有完整的银缕玉衣,此人当属于刘姓高等级贵族,从出土的四铢半两钱和随葬器物的判断,刘和墓的时代大致应为西汉文景时期。
  韩山汉墓出土玉韘佩,1992年在徐州韩山汉墓中出土3件韘形佩,均为白玉质。其中1件编号M1:83(图6),长4.8、宽4.4、厚0.4厘米,玉佩有残损,扁平心形,顶部呈尖角状,中间有一直径1.2厘米的圆孔,玉佩正面为长尾走兽,体态矫健有力,玉佩两侧分别雕有龙纹和云纹。另外两件玉佩两侧雕有云纹。据简报分析韩山汉墓的年代大致为西汉早期,其墓主人刘    可能是楚王国女性贵族。
  簸箕山宛朐侯刘埶墓出土玉韘佩,1994年徐州九里山北侧簸箕山刘埶墓出土一件玉韘佩(图7),玉佩长4.9、宽2.9、厚0.5厘米,青玉质,顶部呈尖角状,中间有一圆孔,佩两侧分别雕饰有云纹及龙纹,并以阴刻线饰龙嘴、眼等。宛朐侯刘埶是楚元王的儿子,《汉书·楚元王传》载汉景帝即位“以亲亲封元王宠子五人,子礼为平陆侯,富为休侯,岁为猶侯,埶为宛朐侯,调为棘乐侯”,后刘埶于汉景帝三年因参与“七国之乱”而身死,刘埶墓中出土的这件玉韘佩的年代应为西汉前期。这件玉韘佩造型近似扁平,形制与战国时期的玉韘已有极大的不同。
  到西汉中期玉韘除保留有玉韘原盾形主体与孔洞外,鋬部分全然消失,在盾形主体的两侧一般都有透雕的对称附饰。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有:
  小龟山一号墓“丙长翁主”墓中出土玉韘佩,1972年在小龟山“丙长翁主”墓中出土有两件玉韘佩,其一(图8)长4.5、宽3.8、厚0.3厘米,青玉质地,沁泽较重,主体呈心形,中间穿圆孔,两侧镂雕抽象凤鸟纹,正反两面略有不同,正面呈圆弧形,背面内凹。另一件(图9)长5.1厘米,青白玉质,表面带浅黄沁,两侧透雕凤鸟纹。据分析小龟山一号墓是二号墓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夫妇墓的附葬墓,因此该墓葬年代属于西汉中期,这两件玉韘佩皆带有西汉中期玉韘佩的时代特征。
  拖龙山汉墓群出土玉韘佩,1998年徐州拖龙山汉墓M3出土一件玉韘佩(图10),玉佩通长4.6、厚0.3厘米,青白玉。整体呈心形,背部内凹,中有圆形孔。正反两面均阴刻精细卷云纹及网格纹,两侧透雕大致对称的卷云纹。据发掘报告介绍,拖龙山汉墓的时代大致为西汉中期后段至西汉晚期前段,即汉宣帝至汉成帝早期阶段。其中M3规模居墓群之首,应该是墓群中身份最高的,墓主人的身份应大致相当于列侯或更高。
  西汉晚期玉韘佩,盾形主体逐渐弱化并趋于细长,原玉韘用于拇指穿戴的中孔逐渐退化为一椭圆形小孔,两侧及上部都有透雕附饰并且较之前更为夸张发达。如徐州东洞山二号楚王后墓出土玉韘佩,1982年徐州东洞山二号楚王后墓中出土一件玉韘佩(图11),玉佩长7.1、宽4.3、厚0.4厘米,白玉质地,心形主体瘦长,略呈圭形,中间有一椭圆形孔,正面微鼓,背面略凹,两面均饰阴线流云纹,佩体两侧附饰透雕变形动物纹。东洞山楚王后墓据推测墓主可能是第八代楚王刘延寿,年代大致为西汉中晚期,这件玉佩的风格也与西汉晚期玉韘佩风格一致。
  西汉末至东汉初,玉韘佩的透雕附饰更加发达,包围在心形主体的四周,具体见刘楼村后山汉墓出土玉韘佩,2006年徐州鼓楼区刘楼村后山汉墓中出土一件玉韘佩(图12),玉佩长6、宽5、厚0.29厘米,青白玉,大体呈椭圆形,中心为一圆孔,正反两面阴线刻卷云纹,边缘出廓透雕龙纹、螭纹和凤纹。据发掘简报介绍,后山汉墓为一座上下两层的墓葬,下层为西汉早期,已遭破坏;上层为新莽时期。此件玉佩出土于上层合葬石椁中,从位置看应是系在男性墓主人腰部。墓中出土的器物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有玉枕、玉佩饰、蝉形玉琀、铜镇、铁矛等随葬器物,反映出墓主人具有较高的身份等级,可能是有一定的军事背景的地方中级官吏。
  徐州地区出土玉韘佩除属于墓主人生前佩戴的佩玉外,还见有专为敛葬而制作的玉韘佩,这种属于葬玉范围内的玉韘佩大都材质不佳,且制作粗糙不堪。1995年徐州狮子楚王墓有这类玉韘佩出土,其一(图13)长4.9、宽3.9、厚0.2厘米,青白玉,玉质较差,表面多有沁斑。正反两面均阴刻云纹,两侧透雕卷云纹。其二(图14)长5.2、宽3.7、厚0.5厘米,沁蚀严重,两侧附卷云纹,器身仅以阴线刻出轮廓,中间圆孔未穿透,应为半成品,但作为明器使用当时人也就不多考究了。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医学模式转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全科医学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在此阐述了全科医学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文献基础。
摘要:桃源刺绣诞生于桃源,其繁衍与楚文化有关,桃源刺绣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扎根于湘西北沅水流域“古濮地”,其绣品真实地展现了当代人的生活,也是一代代桃源绣女凭借对生活的热爱,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表现力,绣出了气韵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刺绣品。对桃源刺绣产品的创新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一、对时尚性产品的创新研究;二、对技艺创新的产品研究;三、对图案创新的产品研究;四、传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结合角色扮演模式的教学效果.方法 60名学生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采用PBL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2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演练,评估两者的实战表现;笔试评价2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组学生接受问卷调查,对教学方法进行反馈.结果 笔试成绩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演练中,观察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
为考查医学生的实际临床诊疗能力,在医学教育中引入计算机模拟病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结合ASP.NET技术和模拟病例技术的计算机模拟病例考核系统,能较逼真地模拟医生看病的过程,实现对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客观全面的测评.该系统在医学教学发展和临床技能培训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整合教学资源,将临床技能教学所需要的文字、课件、图片、动画、视频和试题等素材,建设成临床技能教学网络资源库,从而实现优秀教学资源交互与共享.针对当前国内教育资源库建设普遍薄弱的现状,设计出临床技能教学网络资源库建设的内容、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定位、功能和管理运行机制,并针对具体观念和建设上的问题给予相应建议,以期推动临床技能教学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优化改进。
我国使用香料的历史非常悠久,与香熏相伴而生的熏炉自然也有漫长的历史。据记载,我国在公元前4000年已经开始使用天然香料。从历史朝代的更迭来看,香熏的发展大约分为几个阶段:新石器时期的萌芽阶段、黄帝时期的初始阶段、周至汉时期的形成阶段、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宋代时期的鼎盛阶段、元明清时期的稳定阶段、清末民初时期的衰退阶段。  从主流风格角度来说,汉晋时代的香熏炉多山林之气,隋唐时代的香熏炉多庙堂之气,
在神经病学教学实践中,引进并应用“三级健康干预”理论,在临床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健康管理基本技能,使神经病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全面,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针对教学医院、带教教师和实习学生存在的问题,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分析国内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选修课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以“心的临床应用解剖学”选修课为例,交流改革教学方法,将解剖选修课的教学联系临床应用实际;尤其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拓展知识及跟踪临床医学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出改革“心的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方式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强调基础医学选修课也必须注重实践操作。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着力构筑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该计划实施4年多,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作风以及学习主动性,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并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选题的开凿点过大、样本量较少等问题,存在着“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现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