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入丰富的补充资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常见举措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多只是让学生看看、读读,浅尝辄止。不仅资料本身的价值未体现,更浪费教学时间。要提高补充资料的利用率与实效性,教师必须将使用目标指向语言实践,“物尽其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表达水平的发展。
一、巧用资料,实践阅读方法
教师要关注所补充的资料的语言信息提取点、概括要点等,指导学生依托这些资料,加强阅读方法的实践,以促进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以及方法、能力的形成。
1.指导选取信息。指导学生选取信息,目标应直接指向搜集、提取语言信息能力的养成。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教学,为了更充分地认识李大钊这一革命伟人,可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交流时,可指导学生先思考“那么多的资料中你为什么要选取这一部分内容?”接着结合交流,让学生根据提示对提供的资料进行分类,如“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当时的时代背景、李大钊个人简介、李大钊主要贡献、李大钊主要著作、李大钊部分故事”等。再引导学生发现“资料一大堆,不是都有用,不能一股脑儿照抄,而应围绕人物形象,从以上几个方面选取”。最后,出示李大钊简介的一小段文字资料,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只这一小段文字就能让人对李大钊有较全面的了解”,进而小结出学会“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的方法。
2.训练组织概括。好的补充资料一般主题清楚,信息要点较集中。利用补充资料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如,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课教学,导入课后出示有关杏林子的两小段简介,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资料中读懂了什么”,交流后再次引发思考:“能否抓住重要信息,把两段话读成两句话?”根据要求,学生大致概括成:“杏林子12岁时身患重病,全身关节损坏”或“杏林子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取得了成功”。在教师的进一步提示下,学生抓住关键词,将两句话又归并成一句话:“杏林子身患重病,但毅力顽强,取得成功。”经历这样的概括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抓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后续的学习中,巧妙地指导运用这一方法,概括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我听心跳”。这样,在补充资料中悟法、学法,并迁移运用于文本学习中,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善用资料,丰厚语言感悟
语文教材内有许多经典的作品,教师们常常会引导学生在语言精彩处品味、感悟。但可惜的是,有时学生的感悟只浮在表面。如果能伺机补充资料,能令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走向丰厚。
1.品味文字内涵。适时的资料补充是品味内涵的好帮手。如,在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司空见惯”,常见的策略是教师问“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出“看得多了,不以为奇”后,解词就结束了,根本谈不上什么内涵品味。我们可以先补充“司空见惯”的有关资料,一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二是“司空见惯”这一成语的典故。在学生充分感知这些资料后,先指导理解“司空见惯”的意思,接着回顾方法时小结:“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典故,学习成语时,如果我们能追根溯源,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单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品味词语的内涵。”这样的资料补充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更引导学习词语理解与品味的方法,同时还指向课文主旨“善于从平常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溯源,才能在生活中发现真理”。
2.感悟文本情感。感知文本语言之后,辅以有效的资料,更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四年级上册《白鹅》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感受白鹅的高傲,抓住文中贬义词的品味,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之后,直接让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感情”就草草结课,未免遗憾。如果能在学生说出体现作者喜爱之情时,补充丰子恺先生在重庆郊外荒村生活时,白鹅成为他寂寞心灵的安慰,进而使他继续追求艺术的一段经历,引导探究“丰子恺先生为什么喜爱白鹅”。在学生再次交流中,就不只是表面空谈“体会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而是有了更丰厚的感悟:“白鹅陪伴他走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丰子恺先生的心里不单喜爱,还有深深的感激!”“苦闷时安慰他的白鹅,将永远留在先生的画笔下。”……这样的感悟才能真正触摸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挖掘到文字背后的奥妙。
三、活用资料,发展表达能力
活用补充资料,可以增强学生对言语表达妙处的体验,促进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1.揣摩文本写法。如,解读文本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写法上两大主要特点:一是“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在结合文本语言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后,为了进一步揣摩“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写法,我们可以抛出问题:“伽利略一生只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吗?”再出示伽利略其他事例资料:“发明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凭着天赋,结合别人的一点描述,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研制天文望远镜”等。指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只选写这一件事情?”让学生感悟写法的精妙之处:文章通过这个典型事例,更能集中体现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2.实践语言运用。紧扣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依托相似元素的补充资料,能更顺利地实现迁移。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文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指导学习句式很好的训练点。教学中,学习这一句子之后,出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建筑之瑰宝故宫、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艺术文化精髓的敦煌莫高窟等资料。要求学生运用这一句式,把“赵州桥”换成其他历史遗产,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有句式可依,有内容参考,说的句子就比较具体、丰富。这样的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岳口小学〓责任编辑:辛铭 )
一、巧用资料,实践阅读方法
教师要关注所补充的资料的语言信息提取点、概括要点等,指导学生依托这些资料,加强阅读方法的实践,以促进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以及方法、能力的形成。
1.指导选取信息。指导学生选取信息,目标应直接指向搜集、提取语言信息能力的养成。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教学,为了更充分地认识李大钊这一革命伟人,可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交流时,可指导学生先思考“那么多的资料中你为什么要选取这一部分内容?”接着结合交流,让学生根据提示对提供的资料进行分类,如“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当时的时代背景、李大钊个人简介、李大钊主要贡献、李大钊主要著作、李大钊部分故事”等。再引导学生发现“资料一大堆,不是都有用,不能一股脑儿照抄,而应围绕人物形象,从以上几个方面选取”。最后,出示李大钊简介的一小段文字资料,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只这一小段文字就能让人对李大钊有较全面的了解”,进而小结出学会“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的方法。
2.训练组织概括。好的补充资料一般主题清楚,信息要点较集中。利用补充资料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如,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课教学,导入课后出示有关杏林子的两小段简介,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资料中读懂了什么”,交流后再次引发思考:“能否抓住重要信息,把两段话读成两句话?”根据要求,学生大致概括成:“杏林子12岁时身患重病,全身关节损坏”或“杏林子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取得了成功”。在教师的进一步提示下,学生抓住关键词,将两句话又归并成一句话:“杏林子身患重病,但毅力顽强,取得成功。”经历这样的概括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抓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后续的学习中,巧妙地指导运用这一方法,概括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我听心跳”。这样,在补充资料中悟法、学法,并迁移运用于文本学习中,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善用资料,丰厚语言感悟
语文教材内有许多经典的作品,教师们常常会引导学生在语言精彩处品味、感悟。但可惜的是,有时学生的感悟只浮在表面。如果能伺机补充资料,能令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走向丰厚。
1.品味文字内涵。适时的资料补充是品味内涵的好帮手。如,在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司空见惯”,常见的策略是教师问“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出“看得多了,不以为奇”后,解词就结束了,根本谈不上什么内涵品味。我们可以先补充“司空见惯”的有关资料,一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二是“司空见惯”这一成语的典故。在学生充分感知这些资料后,先指导理解“司空见惯”的意思,接着回顾方法时小结:“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典故,学习成语时,如果我们能追根溯源,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单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品味词语的内涵。”这样的资料补充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更引导学习词语理解与品味的方法,同时还指向课文主旨“善于从平常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溯源,才能在生活中发现真理”。
2.感悟文本情感。感知文本语言之后,辅以有效的资料,更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四年级上册《白鹅》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感受白鹅的高傲,抓住文中贬义词的品味,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之后,直接让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感情”就草草结课,未免遗憾。如果能在学生说出体现作者喜爱之情时,补充丰子恺先生在重庆郊外荒村生活时,白鹅成为他寂寞心灵的安慰,进而使他继续追求艺术的一段经历,引导探究“丰子恺先生为什么喜爱白鹅”。在学生再次交流中,就不只是表面空谈“体会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而是有了更丰厚的感悟:“白鹅陪伴他走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丰子恺先生的心里不单喜爱,还有深深的感激!”“苦闷时安慰他的白鹅,将永远留在先生的画笔下。”……这样的感悟才能真正触摸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挖掘到文字背后的奥妙。
三、活用资料,发展表达能力
活用补充资料,可以增强学生对言语表达妙处的体验,促进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1.揣摩文本写法。如,解读文本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写法上两大主要特点:一是“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在结合文本语言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后,为了进一步揣摩“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写法,我们可以抛出问题:“伽利略一生只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吗?”再出示伽利略其他事例资料:“发明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凭着天赋,结合别人的一点描述,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研制天文望远镜”等。指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只选写这一件事情?”让学生感悟写法的精妙之处:文章通过这个典型事例,更能集中体现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2.实践语言运用。紧扣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依托相似元素的补充资料,能更顺利地实现迁移。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文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指导学习句式很好的训练点。教学中,学习这一句子之后,出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万里长城、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建筑之瑰宝故宫、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艺术文化精髓的敦煌莫高窟等资料。要求学生运用这一句式,把“赵州桥”换成其他历史遗产,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有句式可依,有内容参考,说的句子就比较具体、丰富。这样的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岳口小学〓责任编辑:辛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