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对话”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理念,更是一种对完美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的追求,它不仅仅是师生思维过程的一种表达,更是对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与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灵融合和智慧的碰撞。课堂上没有师生的有效对话,就没有师生的真情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也就不能称之为本真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对话教学呢?我们不妨先看这则案例:
案 例
《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的内容,当教师说到“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时,一段对话生成了……
学生A:我不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
此话一出,全班哗然。
教师愕然,迅速平静:为什么?
学生A:我爸爸原来是××厂的职工,现在下岗了,靠给人送煤气罐为生,每月只能挣几百元。妈妈做点零工也没几个钱,还要供我们姐妹二人读书,有时交学费都要向别人借,我没觉得社会主义好在哪里!
教师: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学生B:我从报纸上看到美国工人失业了还有一份很高的失业金,他们拿的失业金有时比上班还高呢!我阿姨住在香港,生活条件不知道比我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也觉得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好!
学生C:我认为他们两个的理由是片面的,不能因为个别家庭的贫困就认为整个社会主义不好。从国家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是辉煌的;美国失业金高是因为美国经济水平高,但它的经济水平高不是因为制度优越,而是因为它的侵略和掠夺。
学生A:那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叫人下岗呢?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没有下岗,人人就业当然好,但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吗?看待一种制度是否优越关键是看什么?是看有没有下岗吗?
学生D:看待一种制度是否优越关键是看这种制度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不可能提供充分的就业。适当的下岗,是社会主义的自我调整和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劳动者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E:我赞成D的说法。再说了,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几十年,经济水平当然没这些国家高了。
学生B:那按你们的观点,这些下岗工人应该过苦日子,过贫困的日子吗?
学生F:当然不应该。所以我国建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制度,给予他们培训;也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首先,A、B两位同学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难免形成这样的想法,这恰好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他们的想法又是片面的、不成熟的,没有从国情、历史、国家的角度去全面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决定了它必然优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完善有一个过程,正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地方看起来比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社会主义制度正在逐渐完善,终有一天它的优越性将全面体现。A同学,你说呢?
学生A:谢谢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解答揭开了我心中的疑团,让我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在对话中那么自然得体,使同学们始终有一种如沐春风、沉浸其中的感受。他能够充分利用一些动态生产的资源,充满智慧地开展对话活动,使课堂对话充盈着师生的真情和智慧,从而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对话。结合上面的案例,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对话,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以人为本,实现双方人格的平等
真诚与平等是有效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课堂上教师的态度、想法会影响甚至决定对话的质量。所谓平等,是指对话双方都是独立的主体,双方是“我——你”的关系,而非“我——他”关系。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对话使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消解,并失去了以往的专制地位,需要教师以学习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跟学生展开对话。教师只有放弃 “教师至上”的地位,以伙伴的身份,以平视的姿态,以尊重的态度,蹲下来跟学生进行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才能从各种束缚、依附中解放出来,跟教师零距离接触,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灵活的接纳和情感的交融,教育双方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以人为本的环境中敞开心灵,真诚交流,打破了传统的“我——他”关系,从而确立起“我——你”型的师生关系。
对话教学中,不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学业成绩等的不同,课堂是一些所谓“好学生”的天下,他们拥有跟教师对话的权利,而那些所谓的“差生”则被冷落和忽视,他们逐渐地封闭自己,放弃了思考和表达的权利,沦为对话的“奴隶”。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以同样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创造相互对话的机会,这样,课堂才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大家也就成了对话的主人。
俗话说:“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案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A同学的问题可以说是他深思后的困惑,对于这样“深刻”的困惑,教师不仅没有回避,反而对其所提出的问题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轻轻的一句话,彰显出教师在小心翼翼地尊重着学生的人格,保护着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良苦用心。
智慧开放,捕捉不可预设的生成
教师拥有智慧才能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本真的课堂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唯有不断生成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有效的。有效对话尊重教师的自身引导,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成就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对话是开放而难以预设的,具有极强的生成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许多对话的情形都是出乎意料的。课堂对话是一种创造性地、生成性地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展开心灵与智慧的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能忽视精心的预设,更应当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案例中,学生的问题抛出,教师开始着实“惊”了一下,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与经验,冷静并妥善的处理,将问题的“皮球”抛给了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难以回答问题的尴尬局面,而且还为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赢得了时间,并调动了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思考的闪光点。教师要在复杂的对话情境中生成智慧,在复杂的情境中选择最为恰当与艺术的方式。正是由于面对复杂的对话情境,他被“逼”出了另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这一方法在他的教案中是没有的,而接下来的课堂对话就不是一种能够预设的过程,而是一种生成的、真实的课堂对话实践。课堂中许多偶发的因素构成了对话情境的复杂性,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偶发的对话资源“一石激起千层浪”,才使得课堂对话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盈着师生的真情。
收放自如,追求课堂对话的效度
生成是对对话过程灵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与延伸,它不能实现被完全地预定,它会在对话中不断地变换,这主要是由于对话方式及其活动过程所决定的。然而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有目的、有方向、有价值的自主构建。
如果只顾课前的预设,而在课前预设的时候又缺乏对对话“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的弹性设计,不具体考虑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对话,就会导致课堂对话的放任自流,敷衍收场,或走过场,最后由教师给个标准答案了事,或出现“学生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说什么都有道理”的现象。这些行为看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是因为教师引领作用的缺失,使学生的认知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最终导致对话的低效或无效,失去的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反映的是教师缺乏对课堂对话有效性的追求。要追求课堂对话的有效生成,就需要教师通过指点迷津、提供资料、引领讨论等手段来提升师生“对话”的效度。
在生生对话中,也要重视对话效度。生生对话有时是师生对话的延伸,有时是师生对话的前奏。正因为如此,教师往往把生生对话视作“点缀”,学生主要有对话形式就行了,至于如何开展生生对话,如何组织生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法与要求有哪些问题等,教师则不大关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实践保障,要现场适度调控,尊重学生的权利、意志与需要,保证对话的有效正常进行。
案例中对话的有效性,恰好是由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既让学生有话要说,也让学生有话可说。
思想正确,坚持主流价值的引导
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把思想品德课当作灌输道德知识的途径,把书本知识和社会规范作为课堂全部的德育,那是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异化。只有让学生在共同的道德话题和平等的对话环境中,充分暴露其真实的思想,在怀疑、反思、追求、探索等不确定的变化中,促进其道德认知,考验其道德水准,引导其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案例中学生的困惑正反映了当前存在的社会主义信仰危机,虽然这超出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但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澄清,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对这一错误观点的默认,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就那样去做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坚持主流价值的引导,塑造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灵,这是思想品德课课堂对话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本课程的灵魂所在。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学生难免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然而,课堂对话是为塑造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灵而服务的,服务性是它的职能,而教育性才是对话的生命所在。案例中学生的观点虽有些离谱,让人觉得可怕,但教师在对话中没有立刻给予否定,而是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充分参与对话的活动中,在对话的情境中展开深入的讨论。即使学生有了思想上的困惑或错误的认识,也不急于把正确的东西灌输给他们,而是引导大家分析“看待一种制度是否优越关键是看什么”,最后进行总结,指导学生走出迷惘!这些都表现出教师是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的引导。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坑镇东坑中学)
案 例
《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的内容,当教师说到“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时,一段对话生成了……
学生A:我不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
此话一出,全班哗然。
教师愕然,迅速平静:为什么?
学生A:我爸爸原来是××厂的职工,现在下岗了,靠给人送煤气罐为生,每月只能挣几百元。妈妈做点零工也没几个钱,还要供我们姐妹二人读书,有时交学费都要向别人借,我没觉得社会主义好在哪里!
教师: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学生B:我从报纸上看到美国工人失业了还有一份很高的失业金,他们拿的失业金有时比上班还高呢!我阿姨住在香港,生活条件不知道比我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也觉得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好!
学生C:我认为他们两个的理由是片面的,不能因为个别家庭的贫困就认为整个社会主义不好。从国家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是辉煌的;美国失业金高是因为美国经济水平高,但它的经济水平高不是因为制度优越,而是因为它的侵略和掠夺。
学生A:那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叫人下岗呢?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没有下岗,人人就业当然好,但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吗?看待一种制度是否优越关键是看什么?是看有没有下岗吗?
学生D:看待一种制度是否优越关键是看这种制度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不可能提供充分的就业。适当的下岗,是社会主义的自我调整和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劳动者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E:我赞成D的说法。再说了,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几十年,经济水平当然没这些国家高了。
学生B:那按你们的观点,这些下岗工人应该过苦日子,过贫困的日子吗?
学生F:当然不应该。所以我国建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制度,给予他们培训;也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首先,A、B两位同学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难免形成这样的想法,这恰好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他们的想法又是片面的、不成熟的,没有从国情、历史、国家的角度去全面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决定了它必然优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完善有一个过程,正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地方看起来比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社会主义制度正在逐渐完善,终有一天它的优越性将全面体现。A同学,你说呢?
学生A:谢谢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解答揭开了我心中的疑团,让我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在对话中那么自然得体,使同学们始终有一种如沐春风、沉浸其中的感受。他能够充分利用一些动态生产的资源,充满智慧地开展对话活动,使课堂对话充盈着师生的真情和智慧,从而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对话。结合上面的案例,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对话,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以人为本,实现双方人格的平等
真诚与平等是有效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课堂上教师的态度、想法会影响甚至决定对话的质量。所谓平等,是指对话双方都是独立的主体,双方是“我——你”的关系,而非“我——他”关系。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对话使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消解,并失去了以往的专制地位,需要教师以学习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跟学生展开对话。教师只有放弃 “教师至上”的地位,以伙伴的身份,以平视的姿态,以尊重的态度,蹲下来跟学生进行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才能从各种束缚、依附中解放出来,跟教师零距离接触,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灵活的接纳和情感的交融,教育双方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以人为本的环境中敞开心灵,真诚交流,打破了传统的“我——他”关系,从而确立起“我——你”型的师生关系。
对话教学中,不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学业成绩等的不同,课堂是一些所谓“好学生”的天下,他们拥有跟教师对话的权利,而那些所谓的“差生”则被冷落和忽视,他们逐渐地封闭自己,放弃了思考和表达的权利,沦为对话的“奴隶”。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以同样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创造相互对话的机会,这样,课堂才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大家也就成了对话的主人。
俗话说:“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案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A同学的问题可以说是他深思后的困惑,对于这样“深刻”的困惑,教师不仅没有回避,反而对其所提出的问题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轻轻的一句话,彰显出教师在小心翼翼地尊重着学生的人格,保护着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良苦用心。
智慧开放,捕捉不可预设的生成
教师拥有智慧才能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本真的课堂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唯有不断生成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有效的。有效对话尊重教师的自身引导,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成就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对话是开放而难以预设的,具有极强的生成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许多对话的情形都是出乎意料的。课堂对话是一种创造性地、生成性地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展开心灵与智慧的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能忽视精心的预设,更应当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案例中,学生的问题抛出,教师开始着实“惊”了一下,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与经验,冷静并妥善的处理,将问题的“皮球”抛给了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难以回答问题的尴尬局面,而且还为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赢得了时间,并调动了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思考的闪光点。教师要在复杂的对话情境中生成智慧,在复杂的情境中选择最为恰当与艺术的方式。正是由于面对复杂的对话情境,他被“逼”出了另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这一方法在他的教案中是没有的,而接下来的课堂对话就不是一种能够预设的过程,而是一种生成的、真实的课堂对话实践。课堂中许多偶发的因素构成了对话情境的复杂性,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偶发的对话资源“一石激起千层浪”,才使得课堂对话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盈着师生的真情。
收放自如,追求课堂对话的效度
生成是对对话过程灵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与延伸,它不能实现被完全地预定,它会在对话中不断地变换,这主要是由于对话方式及其活动过程所决定的。然而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有目的、有方向、有价值的自主构建。
如果只顾课前的预设,而在课前预设的时候又缺乏对对话“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的弹性设计,不具体考虑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对话,就会导致课堂对话的放任自流,敷衍收场,或走过场,最后由教师给个标准答案了事,或出现“学生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说什么都有道理”的现象。这些行为看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是因为教师引领作用的缺失,使学生的认知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最终导致对话的低效或无效,失去的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反映的是教师缺乏对课堂对话有效性的追求。要追求课堂对话的有效生成,就需要教师通过指点迷津、提供资料、引领讨论等手段来提升师生“对话”的效度。
在生生对话中,也要重视对话效度。生生对话有时是师生对话的延伸,有时是师生对话的前奏。正因为如此,教师往往把生生对话视作“点缀”,学生主要有对话形式就行了,至于如何开展生生对话,如何组织生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法与要求有哪些问题等,教师则不大关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实践保障,要现场适度调控,尊重学生的权利、意志与需要,保证对话的有效正常进行。
案例中对话的有效性,恰好是由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既让学生有话要说,也让学生有话可说。
思想正确,坚持主流价值的引导
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把思想品德课当作灌输道德知识的途径,把书本知识和社会规范作为课堂全部的德育,那是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异化。只有让学生在共同的道德话题和平等的对话环境中,充分暴露其真实的思想,在怀疑、反思、追求、探索等不确定的变化中,促进其道德认知,考验其道德水准,引导其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案例中学生的困惑正反映了当前存在的社会主义信仰危机,虽然这超出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但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澄清,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对这一错误观点的默认,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就那样去做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坚持主流价值的引导,塑造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灵,这是思想品德课课堂对话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本课程的灵魂所在。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学生难免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然而,课堂对话是为塑造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灵而服务的,服务性是它的职能,而教育性才是对话的生命所在。案例中学生的观点虽有些离谱,让人觉得可怕,但教师在对话中没有立刻给予否定,而是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充分参与对话的活动中,在对话的情境中展开深入的讨论。即使学生有了思想上的困惑或错误的认识,也不急于把正确的东西灌输给他们,而是引导大家分析“看待一种制度是否优越关键是看什么”,最后进行总结,指导学生走出迷惘!这些都表现出教师是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的引导。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坑镇东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