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全面掌握河西地区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力量,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等)所属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或星级宾馆等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标准、需求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开展了大型调研。
一、被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性质
针对旅行社,本次调研共涉及20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股份企业5家、个体私营12家。针对景区景点,本次调研涉及10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4家、民营股份企业3家、个体私营3家。针对酒店,本次调研共涉及24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9家、民营股份企业8家、个体私营7家。
(二)企业未来员工学历要求(根据访谈统计)
三类企业对未来员工的学历要求:要求研究生学历的企业为零,10%的企业要求本科学历,70%的企业要求专科学历,20%的企业要求高中、中专及以下。
(三)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
调研表明,企业普遍表示人才紧缺,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的人才尤其紧缺。多数企业都选用“非常紧缺”或“紧缺”表示对中级及其以下岗位人才的渴求。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企业对高职旅游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四)企业更注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调研中发现,企业要求学生首先应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与忠诚度,其次是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最缺乏的是敬业精神、工作热情、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而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时最看中的素质是服务意识,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是文化基础知识。60%以上的企业都表示最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其次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
(五)关于校企合作
企业希望学校能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技能型的旅游服务人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单位的员工思想素质及技术技能成正比,员工思想素质及技术技能对企业发展同等重要,企业认为有必要与学校合作,可以选派管理人员在学校兼职,也可输送学生顶岗实习,校方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招聘优秀学生就业,企业重点对学生进行素质和技能考核,校企合作应建立在制度约束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
二、调研基本结论
从问卷和访谈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一是企业中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相对较少,从旅行社、景区景点到酒店,高、中级岗位管理人员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但职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二是三类企业中专科层次人员比例比较集中,数额较大,更高学历或更低学历人员比例相对较少;三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中高层管理人员相对缺乏;四是旅游企业亟待提高一线员工学历和专业素养,特别是景区景点和酒店企业;五是企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非常迫切;六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七是企业愿意与学校以各种形式进行深度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寻求最大利益。
三、高职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应把握的几点
旅游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专业培养目标要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调查表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定位为技术型为60%,战略型为10%,商务型为30%。
旅游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因此,旅游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提高服务质量。这也就要求学校应着眼于学生服务技能的培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需求要相适应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建立新的课程结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教学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以市场、职场的变化为风向标,确立“实用、够用、能用”的课改原则;二是调整教学内容,专业知识与岗位实务知识相结合,及时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三是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培训相结合,参照工作现场的操作标准规程,设计专业实训的方案,努力使实训与培训、学业与就业零距离贴近,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根据具体情况开发和建立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如将原来分散在不同课程中的技能进行整合,作为基础,开发能够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提高能力。也可以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应按照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开发实训学习项目、加强工学结合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参加技能比赛,以点带面,强化学生技能;通过增设选修课,发展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深入了解本土文化。
改革评价方式,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可采用笔试、口试、综合作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五)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家指导、省市骨干培训、境外交流等方式,不断改善专业师资结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转换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六)合理使用和配置实训基地
要加强实训基地的使用与管理,进一步拓展其使用功能,特别是加强社会培训职能,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生就业指导
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上应开发体现职业素质和行业规范要求等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提供就业渠道。一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要形成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群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三是注重“创业”教育。结合行业的特点,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主动创业。
此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管理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培养。
(刘全明,1967年生,甘肃玉门市人,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教育管理)
一、被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性质
针对旅行社,本次调研共涉及20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股份企业5家、个体私营12家。针对景区景点,本次调研涉及10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4家、民营股份企业3家、个体私营3家。针对酒店,本次调研共涉及24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9家、民营股份企业8家、个体私营7家。
(二)企业未来员工学历要求(根据访谈统计)
三类企业对未来员工的学历要求:要求研究生学历的企业为零,10%的企业要求本科学历,70%的企业要求专科学历,20%的企业要求高中、中专及以下。
(三)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
调研表明,企业普遍表示人才紧缺,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的人才尤其紧缺。多数企业都选用“非常紧缺”或“紧缺”表示对中级及其以下岗位人才的渴求。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企业对高职旅游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四)企业更注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调研中发现,企业要求学生首先应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与忠诚度,其次是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最缺乏的是敬业精神、工作热情、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而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时最看中的素质是服务意识,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是文化基础知识。60%以上的企业都表示最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其次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
(五)关于校企合作
企业希望学校能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技能型的旅游服务人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单位的员工思想素质及技术技能成正比,员工思想素质及技术技能对企业发展同等重要,企业认为有必要与学校合作,可以选派管理人员在学校兼职,也可输送学生顶岗实习,校方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招聘优秀学生就业,企业重点对学生进行素质和技能考核,校企合作应建立在制度约束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
二、调研基本结论
从问卷和访谈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一是企业中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相对较少,从旅行社、景区景点到酒店,高、中级岗位管理人员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但职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二是三类企业中专科层次人员比例比较集中,数额较大,更高学历或更低学历人员比例相对较少;三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中高层管理人员相对缺乏;四是旅游企业亟待提高一线员工学历和专业素养,特别是景区景点和酒店企业;五是企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非常迫切;六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七是企业愿意与学校以各种形式进行深度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寻求最大利益。
三、高职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应把握的几点
旅游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专业培养目标要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调查表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定位为技术型为60%,战略型为10%,商务型为30%。
旅游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因此,旅游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提高服务质量。这也就要求学校应着眼于学生服务技能的培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需求要相适应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建立新的课程结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教学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以市场、职场的变化为风向标,确立“实用、够用、能用”的课改原则;二是调整教学内容,专业知识与岗位实务知识相结合,及时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三是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培训相结合,参照工作现场的操作标准规程,设计专业实训的方案,努力使实训与培训、学业与就业零距离贴近,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根据具体情况开发和建立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如将原来分散在不同课程中的技能进行整合,作为基础,开发能够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提高能力。也可以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应按照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开发实训学习项目、加强工学结合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参加技能比赛,以点带面,强化学生技能;通过增设选修课,发展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深入了解本土文化。
改革评价方式,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可采用笔试、口试、综合作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五)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家指导、省市骨干培训、境外交流等方式,不断改善专业师资结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转换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六)合理使用和配置实训基地
要加强实训基地的使用与管理,进一步拓展其使用功能,特别是加强社会培训职能,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生就业指导
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上应开发体现职业素质和行业规范要求等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提供就业渠道。一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要形成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群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三是注重“创业”教育。结合行业的特点,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主动创业。
此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管理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培养。
(刘全明,1967年生,甘肃玉门市人,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