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慢阻肺稳定期社区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68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增加肺康复治疗,随访观察1年。结果:治疗组的肺功能指标和6分钟步行距离测定均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活动能力。
关键词 慢阻肺 康复锻炼 综合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8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基层医院的常见病,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及肺功能减退,还可导致体重减低、骨骼肌萎缩等肺外效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在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取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稳定期慢阻肺患者68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1]。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54~73岁,病程5~14年;每年急性发作次数2~6次;有吸烟史54例;体重低于标准体重3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方法: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舒张支气管、祛痰等常规对症治疗,进行戒烟及合理膳食指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开展规范的康复治疗,具体措施有:①有氧运动: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行走、慢跑、爬坡、骑自行车、太极拳、健身操等。开始每次5~10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次>30分钟,每次运动量以出现轻度气喘或轻度出汗为宜,2次/日,每周≥5天。②呼吸训练:采用腹式缩唇呼吸,以自主舒适体位,用鼻吸气,吸气时鼓腹;用口呼气,呼气时收腹,口唇缩成吹哨状,让气流通过缩窄的口唇均匀缓慢地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保持在1∶2~1∶3,呼吸频率每分钟10~12次,开始每次训练5~15分钟,2~3次/日,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次数。③营养支持:调整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给予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尽快将体重恢复到理想水平。④耐寒锻炼:根据体质情况,尽量坚持用冷水洗脸、擦浴,提高抗寒能力。
观察指标:①自觉症状改善情况。②肺功能指标,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0)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0%),观察患者肺功能状况。③6分钟步行距离,测定6分钟内患者尽力行走的距离,观察患者的活动能力情况。
结 果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年后治疗组的自觉症状、肺功能指标及6分钟步行距离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症状:①慢性咳嗽: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②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③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④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的喘息。⑤其他: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稳定期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急性发作,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尽可能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的减退。
康复治疗对提高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强肌肉力量、纠正营养不良起着重要作用。呼吸训练能增强膈肌、腹肌及下胸部肌肉的协调活动,使呼吸肌做功效率提高,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腹式呼吸能增大膈的活动范围,提高肺的伸缩性,增大肺通气量[2];缩唇呼吸能增加呼气出口阻力,减慢呼吸道内压力下降速度,防止呼气时气道陷闭狭窄,利于肺泡内气体排出,促进气体交换,改善肺功能;有研究报道,深慢腹式阻力呼吸对呼吸肌肌力和耐力均有明显改善,能明显减慢呼吸频率,潮气量增加[3]。运动锻炼能增加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全身耐力,改善心肺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4]。运动量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量力而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提高耐力更为安全有效,易为患者接受,能长期坚持。
防治慢阻肺需要预防、康复、药物、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的长期干预。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促进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是减缓慢阻肺患者病情发展、改善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经济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2 励建安.社区康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01-304.
3 梁永华,黄美杏.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4):477-478.
4 冯利君,易新华.运动并呼吸训练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0,25(3):212-213.
关键词 慢阻肺 康复锻炼 综合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8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基层医院的常见病,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及肺功能减退,还可导致体重减低、骨骼肌萎缩等肺外效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在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取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稳定期慢阻肺患者68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1]。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54~73岁,病程5~14年;每年急性发作次数2~6次;有吸烟史54例;体重低于标准体重3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方法: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舒张支气管、祛痰等常规对症治疗,进行戒烟及合理膳食指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开展规范的康复治疗,具体措施有:①有氧运动: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行走、慢跑、爬坡、骑自行车、太极拳、健身操等。开始每次5~10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次>30分钟,每次运动量以出现轻度气喘或轻度出汗为宜,2次/日,每周≥5天。②呼吸训练:采用腹式缩唇呼吸,以自主舒适体位,用鼻吸气,吸气时鼓腹;用口呼气,呼气时收腹,口唇缩成吹哨状,让气流通过缩窄的口唇均匀缓慢地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保持在1∶2~1∶3,呼吸频率每分钟10~12次,开始每次训练5~15分钟,2~3次/日,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次数。③营养支持:调整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给予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尽快将体重恢复到理想水平。④耐寒锻炼:根据体质情况,尽量坚持用冷水洗脸、擦浴,提高抗寒能力。
观察指标:①自觉症状改善情况。②肺功能指标,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0)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0%),观察患者肺功能状况。③6分钟步行距离,测定6分钟内患者尽力行走的距离,观察患者的活动能力情况。
结 果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年后治疗组的自觉症状、肺功能指标及6分钟步行距离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症状:①慢性咳嗽: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②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③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④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的喘息。⑤其他: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稳定期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急性发作,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尽可能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的减退。
康复治疗对提高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强肌肉力量、纠正营养不良起着重要作用。呼吸训练能增强膈肌、腹肌及下胸部肌肉的协调活动,使呼吸肌做功效率提高,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腹式呼吸能增大膈的活动范围,提高肺的伸缩性,增大肺通气量[2];缩唇呼吸能增加呼气出口阻力,减慢呼吸道内压力下降速度,防止呼气时气道陷闭狭窄,利于肺泡内气体排出,促进气体交换,改善肺功能;有研究报道,深慢腹式阻力呼吸对呼吸肌肌力和耐力均有明显改善,能明显减慢呼吸频率,潮气量增加[3]。运动锻炼能增加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全身耐力,改善心肺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4]。运动量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量力而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提高耐力更为安全有效,易为患者接受,能长期坚持。
防治慢阻肺需要预防、康复、药物、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的长期干预。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促进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是减缓慢阻肺患者病情发展、改善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经济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2 励建安.社区康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01-304.
3 梁永华,黄美杏.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4):477-478.
4 冯利君,易新华.运动并呼吸训练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0,25(3):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