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需和传统媒体良性互动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国性的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手段日益在大众中普及的时候,地方新媒体该如何定位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根据自己从事报纸编辑采访工作和负责皖西日报社新媒体工作的实践中得出的浅显认识是:地方新闻单位的新媒体如果要生存,甚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新媒体 海量信息 互动 创新
  当因特网诞生之际,关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衰落甚至消亡的声音就不绝于耳。然而,时至今日,虽然新媒体从最初的国际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媒体形式也从网站派生出手机报、手机APP、微博、微信等多种,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也不能更充分地说明传统新闻媒体一定消亡。笔者认为,立足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发展只是改变了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方式,如同当年广播出现没有取代报纸,电视出现也没有取代广播一样,只是让新闻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多样化而已。因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进行新闻或者信息发布,被传播的始终是内容,传播手段只是外在的形式,本质没有变化,形式的多样恰恰满足了人们多元化需求的心理,不会出现谁取代谁的问题,只是受众群体和受众范围发生变化罢了。
  虽说如此,众多新媒体的涌现,对报纸、广播、电视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地方新闻媒体兴办的新媒体生存发展空间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发展同样面临重重危机。那么在全国性的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手段日益在大众中普及的时候,地方的新媒体该如何定位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根据自己从事报纸编辑采访工作和负责皖西日报社新媒体工作的实践中得出的浅显认识是:地方新闻单位的新媒体如果要生存,甚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良性互动。
  首先,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面对受众,必须坚持“内容为王”。
  这一点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不会发生变化,如果非要说变化,只是由内容为王进一步深化成了海量信息。
  过去,人们得到信息的手段单一,一家报社只要办一张报纸,一个电台只要有一套节目,一家电视台,只要有一个频道即可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需求日益丰富和多元,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不能再采用单一运营模式。于是报社从办一张主报逐步走向在主报基础上办更多的子报子刊面向受众。广播电视也分频道运作甚至上星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受众设置内容。到了新媒体时代,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是把信息不分国界、地域的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所有这些,看似复杂,其实都离不开一句话:内容为王。没有内容,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尤其是互联网,更是对信息有海量的需求。
  可以说,海量的信息,是新媒体的存在基础,也是新媒体获得大众认可的必然选择。信息从哪里来,对传统新闻单位来说无外乎记者采写、通讯员投稿、通讯社供稿等方式。这些方式提供的信息源,被报纸、广播、电视刊播出来,受众读到听到看到,完成传播。而互联网,占有这些信息源,和传统媒体相比,更具有优势,因为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的容量无极限的特点和随到随发的优势,让发布的时效性更强、发布的内容更广,覆盖的范围更大而广受欢迎。这就要求传统新闻单位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利用新闻人才集聚的优势,积极创办新媒体,让掌握的新闻信息资源及时扩散到受众中去。
  以皖西日报社为例,报社拥有大量新闻采编人员,在没有创办六安网等新媒体之前,因为版面的限制,也因为传统体制的原因,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无法及时传播给受众,而且报纸出版周期较长,时效性也受到影响。当新闻在报纸刊出的时候,往往在报社之外的各类新旧媒体早就报道过了,新闻价值也就大打折扣。而在创办新媒体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采编人员辛勤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只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都可以物尽其用,可以上报纸,也可以在网站发布,新闻时效性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地方新闻单位要根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对产品进行精耕细作,满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同的受众需求。
  在信息化的今天,地方新闻单位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新媒体事业的重要性。皖西日报社在2009年初就成立了新媒体事业部,到如今,旗下已有网站、手机报、手机APP、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在运作,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传统媒体能否成功创办新媒体,关键在于是否能把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并契合新媒体的特点,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在一起。
  皖西日报社的做法是,启用单位对新媒体事业有信心和兴趣的人员负责和参与新媒体开发工作,成立全媒体工作小组,根据采写和掌握信息的不同特点,分别或者先后在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上发布,同时在报纸上用一定的版面对新媒体上发布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刊发,实现信息立体发布,追求新闻信息时效性和进行深度报道相结合,满足受众对新闻深浅不同层次的需要。此外,在网站、微博等平台上发布的新闻或者信息,还吸引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评论,进行互动,进一步升华了新闻或者信息的内容,也扩大了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做到了“报网互动”。
  第三、地方新闻单位创办的新媒体,要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才能拥有优于传统媒体的表现。
  相比于全国性的新媒体,如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地方新闻单位创办的新媒体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制约。如果一味依靠传统媒体,只能死路一条。因此,必须在创新和服务上下功夫。
  要想做到创新和为本地受众服务,新媒体就必须坚持走多媒体的道路。俗话说,报纸有名、广播有音,电视有影。新媒体要做的第一步是把这些名、音和影集纳到自己的平台,让名更响,音更宽,影更靓。为了做到这些,新媒体就必须把文字、视频和图片在平台上充分展示,把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让受众一次性享有。事实也证明,集纳了传统媒体优势的新媒体,它所传播的内容更有社会影响力,更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皖西日报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别山歌会,就让六安网大显身手,通过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开设专题,专题里面分门别类的刊载歌会的文章、图片、视频,同时引导六安市民对歌会品头论足、为保护和挖掘大别山民歌出谋划策。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这个专题,以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获得了安徽新闻奖(网络新闻)二等奖。时至今日,中国大别山歌会已经举办了六届,已经成为六安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可以视作地方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良性互动的一个成功范例。   第四、地方新媒体要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巩固主流阵地。
  囿于环境制约,地方新媒体的创新,不大可能实现创造发明新技术和新传播媒介。这里说的创新只探讨两层意思:一是密切关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努力跟上这一步伐,而不固步自封,在不知不觉中被新技术所淘汰;二是结合地域特点,随时根据本地受众的需求,调整传播手段,拓展服务范围。
  依然以皖西日报社创办的新媒体对这两层意思做一简析。
  第一层意思是,作为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新媒体技术的采用上,尽可能和先进的接轨,保证新媒体的传播应用能在较长时间里符合时代潮流,这不仅是为了传播,也为了把地方新闻单位投入新媒体很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六安网为了尽快发展壮大,曾在2010年进行过一次改版,等于把以前的老网站推倒重建。当时重建网站有很多种选择。经过反复考量,我们觉得互联网已经发展到web2.0时代,网站建设必须考虑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于是最终决定采用了符合web2.0时代特点的网站建设方案,网站建成时,很多人都认为太超前了,有点浪费。可是,现在回头再看,当时如不采用这种方案,六安网早就无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两年前就又要推倒重来了。适度超前的方案不仅没有浪费,反而为皖西日报社节约了很多资金。改版后的六安网影响力日益增强,目前已经成为了安徽省首届文明网站,权威的网站影响力评估值(谷歌PR值)达到并稳居六安市三甲之列。
  第二层意思是,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必须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需求,必须按照当地民众对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增加和改善传播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除了网站以外,新的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手机报、微博、微信、手机APP纷纷涌现。以微博为例,它开创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当记者。当年,温州动车事故就是一名六安女孩用手机通过微博第一个发布出去,影响了整个事故的处理过程。对这些新的传播手段,作为主流新媒体,要做到应用尽用。皖西日报社的新媒体建设就是紧跟时代潮流稳步前进的,到目前,新媒体已经包括六安网、六安手机报、六安发布(微博)、掌上六安(APP)等,这些新媒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深度及时客观报道了六安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信息内容与六安市民的生活休戚相关,与六安的民生紧密相联,自然就得到了六安人的广泛关注。其中,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委托皖西日报社承办具体内容的六安市委、市政府官方微博@六安发布(新浪微博)自2012年12月31日开通至今仅仅一年半时间,就以其公开政务、关注民生、宣传六安等方面的积极作为,拥有了超过11万的粉丝,六安发布成了2013年度安徽十大影响力政务微博之一,今年第一季度,又获得了安徽省微博外宣五强称号。
  总之,笔者通过工作实践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地方的新媒体必须依靠传统媒体,与之良性互动,用海量信息超越内容为王,把和网民互动同传统媒体与网络互动结合、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及适时搭建新媒体各种平台,做好新媒体的推广才能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外传播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对外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而如何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则是对外传播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本文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结合海外活动,阐述换位思考、国际表达、摒弃主观等理念的重要性。  【关键词】对外传播 电视符号 传播效果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安徽电视周”活动是在海外主流电视平台集中展示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时间,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事件也屡屡发生。本文将从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差别的角度,分析“清华博士杀人案”报道侵权的始末,从而总结新闻工作者应该注意的方面,以减少甚至远离新闻报道侵权事件。  【关键词】真实 “清华博士”侵权 名誉权    在现代生活中,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纠纷屡见不鲜,甚至有很多都对簿公堂,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胜诉的往
【摘要】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城管”一词已经丧失了“城市管理”的原意,逐渐成为“暴力执法”的代名词。本文选取《羊城晚报》2014年的“城管”报道为研究样本,力图归纳“城管”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媒介表现及问题,以期从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并针对这类不恰当的媒介现象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城管刻板印象沉默的螺旋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出于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需要,北京等城市陆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家文化”为圆心辐射,生活体验类真人秀节目《向往的生活》和《忘不了餐厅》,都将场景布置成为一个“家”,节目通过在特殊场域下的代际互动,在情感共鸣上下足了功夫,但也存在着走过场的飞行嘉宾阵容及对疾病认识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家文化;慢综艺;情感表达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家文化”为圆心辐射,遵从长幼有序的基本伦常,跟西方社会中的家庭成员平等关系迥然不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摘 要】《东北大学周刊》创刊于1926年10月,1931年出版至110号终刊。作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高等学府东北大学的校刊,该刊文理合一,接受稿件多样,除学术稿件,不乏文艺作品,且内容涉及领域广,颇受读者欢迎。  【关键词】东北大学周刊;创办宗旨;栏目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近代辽宁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5AXW001。  东北大学
【摘 要】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格局,政务微信因其“强关系”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党政机关强化社会关系、促进政民沟通的新平台。通过梳理分析安徽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微信公众号的现状和问题,探索积极发挥政务微信的作用,突破传统教育治理由于观念和管理机制所触发的“路径依赖”,创新教育治理体系,为教育主体获取信息、表达诉求提供渠道,构建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管理、协同处置教育事务
【摘 要】微博等社交媒体迅猛发展,成为各级政府打造阳光政务的一个有效平台。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务微访谈,佛山电台连续三年成功运作“两会热线——市长微博访谈”,使其成为一个全新的政民互动平台,一个佛山“两会”的另类市长见面会。通过巧妙借力新媒体,既增强了电台——这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又成功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点滴做法,对于传统媒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务微博 传统媒体 共赢 互动  诞
【摘 要】目前,大部分省级电视台以及一些市级台,都开办了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收看早间新闻节目,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然而,一些省级台的早间新闻节目定位不明确,内容雷同率较高,缺少早间特色,竞争力不够。本文对电视早间新闻的特点 、分类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从定位、形态、板块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探索其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早间新闻;媒体融合; 创新发展  一、当下电视早间新闻节目
【摘 要】平潭综合实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探索海峡两岸区域合作的试点,是两岸合作交流先试先行的示范区,平潭的最大优势即对台优势,开发建设平潭是推进闽台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本文通过分析“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两岸交流的部分,结合平潭综合实验区新近动态发展,试谈闽台传媒共同市场的发展新前景。  【关键词】闽台传媒 平潭开发 实验区  一、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成立与发展给两岸传媒合作带
【摘要】从2007年至今,汽车广告中渐渐大牌云集、星光璀璨。本文聚焦名人代言汽车广告,浅析其现状、出现的原因和效果,并提出建议,以期我国汽车广告能够更加成熟地发展。  【关键词】名人代言 汽车广告 意义迁移    新晋红人“小沈阳”代言长城酷熊;  电影《南京 南京》女主角秦岚取代刘翔代言凯迪拉克;  羽毛球世界冠军林丹成为东风悦达起亚新车福瑞迪的品牌代言人  ……    从2007年广州车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