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中,特别是以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及中共十八大这两个重大事件为契机,国内出版业推出了一批对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外文图书,这些书大多采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执政理念等,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开启了对外介绍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新的空间。这类图书也得到了高层的认可,中央有关领导批示“出版一批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模式的图书”。在此背景下,了解和研究国际图书市场上相关图书的情况就成为更好推出此类图书的一个重要参考。本文尝试对201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题材的英文图书进行简单的分析。
本文的图书信息源自亚马逊英文网站。本文以“中国共产党”(CCP)为关键词,对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间出版的英文纸质政治社科类图书进行了搜索,搜索出1229种图书,删除重复书目最终获得1136种图书。其中书名中含有中国、中国共产党等字眼,或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有434种。根据亚马逊网站的分类,这些图书中政治和政府题材的占68.8%,社会科学题材占35.2%,人类学题材占0.65%,哲学题材占0.58%,妇女研究题材占0.26%,考古学题材占0.04%。
由于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搜索关键词,结果中含有“中国”的图书最多,共有382种,占28.9%。此外,还有含台湾的书名21种,含有北京、香港的各6种,含有西藏的7种,含有新疆的2种。除中国外,书名中涉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就是美国(97种)和亚洲(96种,含日本16种,朝鲜12种,印度10种,越南8种,巴基斯坦4种,印度尼西亚2种),都占8.5%左右。其他为欧洲(54种,含俄罗斯17种、英国6种),非洲(12种),澳大利亚(8种),拉丁美洲(6种,含古巴2种、巴西1种)。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的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类图书很难避开中国不谈,而中美关系,中国对亚洲的影响等备受关注。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爱伦·傅莱堡教授的《中美霸权及亚洲霸主之争》(2012.10),战略分析家杰弗瑞·贝德的《奥巴马和中国崛起:一个局内人眼中的美国亚洲战略》(2012.3)、郑明勋(音)和托马斯·罗伯特森合著的《以平等之名:中国与美国及西方关系的重新界定》(2011.11)等。
整体上看,这些图书比较关注对当代世界的探讨。其中书中含有“新”、“21世纪”、“当代”、“未来”等的图书占10.7%。这些书的主要关注点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在入选的图书中,涉及国际政治外交的112种,政府管理和法律制度的98种,市场金融的33种,军事的27种,生态和能源的23种,媒体的21种。还有就是对于普世价值的关注。其中涉及现代化与发展的图书共95种,涉及民主与公民社会的54种,涉及人权的20种,涉及和平的17种,涉及创新的11种。
这些图书主要有两个切入点:一是全球和全球化的角度。这类图书占18.4%,如牛津大学学者傅小兰(音)的《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作用》(2011.11);奥克兰大学的杰拉尔德·陈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新的世界秩序在形成?》(2011.12);乔治华盛顿大学的Doug Guthrie教授的《中国和全球化: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转型》(2012.4)。二是冲突、危机和挑战的视角。这类图书占8.7%,如密歇根大学的迈克尔·巴的《谁惧怕中国?中国软实力的挑战》(2011.10);卡耐基和平基金会的专家迈克尔·斯温的《美国的挑战:21世纪与崛起的中国共处》(2011.6)。有一类题材是国内市场或中国对外图书很少涉及的,就是对冷战的回顾及冷战后时代世界格局的分析。
在书名中有中国、中国共产党等字眼,或以此为主要内容的434种图书中,含有“共产主义(者)”的共21种,其中15种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涉及毛泽东的书名12种。现收入与中国共产党有关书目如下:《对共产主义的坚持和改变:中国、古巴、朝鲜和越南政体的维持》、《党:中国共产党领袖的秘密世界》、《中国共产党的结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词典》、《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资本主义革命:市场的政治影响》、《管理转型: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法团主义与霸权》、《中国共产党党国的思想改造运动》、《新疆和中国共产党权力的扩张:20世纪的喀什》、《中国的去集权化主义:后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地方精英的控制》、《共产主义中国的一座新教教堂:上海沐恩堂1949—1989》、《中国的党员资本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毛氏经济学: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比我们更会当资本家》、《东亚的政党、党派系统和民主化》、《党的路线:当代中国媒体如何塑造公众舆论》、《中国的选票箱:最后一个党国的草根民主》、《中国哲学简史:从神话时代到毛泽东的主要思潮》、《从毛泽东到市场:中国变脸》、《毛泽东和尼赫鲁的国际野心:国家效能信仰和外交政策的制定》、《毛泽东主义有关“文化大革命”言论选》、《毛的中国与中苏分裂:意识形态的困境》、《赛先生和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当代中国的科学与技术》。
通过对上述434种图书的分析,可以发现国际上的与中国、中国共产党有关的图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学术类为主。这些书的作者基本上为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学者,他们的作品很多是由大学的出版社出版的。近二十位作者以每年一本左右的速度出版中国问题方面的著述。如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沈大伟的《中国走向全球:偏颇的力量》、《21世纪中国转型:中美视角下的战略研究》、《纠缠的巨人:美国和中国》;凯利·布朗的《胡锦涛:沉默的领导人》、《中国的选票箱:最后一个党国的草根民主》;郑永年的《中国:发展与治理》等。
二、以丛书形式出版的占相当大的份额(41.5%)。这组图书中有180种是作为丛书出版的,共涉及96套丛书。其中劳特里奇出版的34套丛书涉及92种书。其中以中国命名的丛书就有当代中国系列(27种)、中国经济研究系列(13种)、中国政策系列(9种)、中国转型研究系列(7种)、中国与世界(3种)、大中华的社会工作、政策及发展系列(1种),和台湾研究系列(4种)。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的11套丛书涉及15种图书。 三、国内有影响力的著作和作者为国际出版机构所关注。首先是我党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李大钊文集》(2012.1),刘少奇的《关于党》(2011.9)、《论共产党员》(2011.10),《林彪文集》(2011.10)《邓小平文选(1938—1965)》(2011.5),《毛泽东主义有关“文化大革命”言论选》(2011.5)等。其次是国内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著作,如劳特里奇的中国经济研究系列出版了薛暮桥、郭树清、王梦奎等著名经济学家谈中国经济改革的专著。此外是在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具有西方学术背景的知名学者的著作。如阎学通的《古代中国思想和现代中国力量》(2011.3)、郭苏建的《中国政治和政府:权力、意识形态和组织》(2012.9)、郁建兴的《中国公民社会之路:温州工业协会的个案研究》(2012.2)、郭苏建与郁建兴合著的《中国的公民社会和治理》(2012.3)、贺卫方的《以公正的名义:为法治中国而奋斗》(2012.11)、李培林主编的《中国社会:变化和转型》(2012.6)、张千帆的《中国的宪法:情景分析》(2012.8)等。以上作者均活跃在国内最优秀的大学或学术机构,大多接受过西方的学术训练,既熟悉中国国情也熟悉西方语境。还有一部分是独立作者关于敏感题材的著作。如杨继绳的《墓碑:中国大饥荒1958—1962》(2012.10)、马建波(音)的《中国的土地开发游戏》(2012.11)。从以上列举的书目也可以看出,与我们目前做的介绍我党的外宣图书相比,这些书更善于从“小处着手”,在选题上也更为贴近西方舆论关注的焦点。
四、在西方学术机构或大学任职的有中国背景的作者参与的图书约占37%。近1/4的入选图书是这类作者的专著或合著,还有12%左右是与西方学者的合著。具有中国背景的学者的加入对于国际社会从更多元化和平衡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出版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在434中图书中2011年出版的为184中,2012年出版数量为227种。由此可以看出同类图书的市场在不断扩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们的党的外宣图书与国际市场主流的同类图书在定位上有一定的差异。我们比较侧重通俗性,而国际上的同类图书大多更具有学术性。定位上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在内容上更侧重基础信息的普及,而国外的同类图书更侧重对某一领域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对公民社会、宪政、人权、民主等传统外宣图书较少尝试的内容,国际市场恰恰较为关注。这一方面与英文图书总体上处在西方语境中有关,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的图书信息源自亚马逊英文网站。本文以“中国共产党”(CCP)为关键词,对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间出版的英文纸质政治社科类图书进行了搜索,搜索出1229种图书,删除重复书目最终获得1136种图书。其中书名中含有中国、中国共产党等字眼,或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有434种。根据亚马逊网站的分类,这些图书中政治和政府题材的占68.8%,社会科学题材占35.2%,人类学题材占0.65%,哲学题材占0.58%,妇女研究题材占0.26%,考古学题材占0.04%。
由于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搜索关键词,结果中含有“中国”的图书最多,共有382种,占28.9%。此外,还有含台湾的书名21种,含有北京、香港的各6种,含有西藏的7种,含有新疆的2种。除中国外,书名中涉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就是美国(97种)和亚洲(96种,含日本16种,朝鲜12种,印度10种,越南8种,巴基斯坦4种,印度尼西亚2种),都占8.5%左右。其他为欧洲(54种,含俄罗斯17种、英国6种),非洲(12种),澳大利亚(8种),拉丁美洲(6种,含古巴2种、巴西1种)。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的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类图书很难避开中国不谈,而中美关系,中国对亚洲的影响等备受关注。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爱伦·傅莱堡教授的《中美霸权及亚洲霸主之争》(2012.10),战略分析家杰弗瑞·贝德的《奥巴马和中国崛起:一个局内人眼中的美国亚洲战略》(2012.3)、郑明勋(音)和托马斯·罗伯特森合著的《以平等之名:中国与美国及西方关系的重新界定》(2011.11)等。
整体上看,这些图书比较关注对当代世界的探讨。其中书中含有“新”、“21世纪”、“当代”、“未来”等的图书占10.7%。这些书的主要关注点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在入选的图书中,涉及国际政治外交的112种,政府管理和法律制度的98种,市场金融的33种,军事的27种,生态和能源的23种,媒体的21种。还有就是对于普世价值的关注。其中涉及现代化与发展的图书共95种,涉及民主与公民社会的54种,涉及人权的20种,涉及和平的17种,涉及创新的11种。
这些图书主要有两个切入点:一是全球和全球化的角度。这类图书占18.4%,如牛津大学学者傅小兰(音)的《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作用》(2011.11);奥克兰大学的杰拉尔德·陈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新的世界秩序在形成?》(2011.12);乔治华盛顿大学的Doug Guthrie教授的《中国和全球化: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转型》(2012.4)。二是冲突、危机和挑战的视角。这类图书占8.7%,如密歇根大学的迈克尔·巴的《谁惧怕中国?中国软实力的挑战》(2011.10);卡耐基和平基金会的专家迈克尔·斯温的《美国的挑战:21世纪与崛起的中国共处》(2011.6)。有一类题材是国内市场或中国对外图书很少涉及的,就是对冷战的回顾及冷战后时代世界格局的分析。
在书名中有中国、中国共产党等字眼,或以此为主要内容的434种图书中,含有“共产主义(者)”的共21种,其中15种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涉及毛泽东的书名12种。现收入与中国共产党有关书目如下:《对共产主义的坚持和改变:中国、古巴、朝鲜和越南政体的维持》、《党:中国共产党领袖的秘密世界》、《中国共产党的结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词典》、《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资本主义革命:市场的政治影响》、《管理转型: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法团主义与霸权》、《中国共产党党国的思想改造运动》、《新疆和中国共产党权力的扩张:20世纪的喀什》、《中国的去集权化主义:后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地方精英的控制》、《共产主义中国的一座新教教堂:上海沐恩堂1949—1989》、《中国的党员资本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毛氏经济学: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比我们更会当资本家》、《东亚的政党、党派系统和民主化》、《党的路线:当代中国媒体如何塑造公众舆论》、《中国的选票箱:最后一个党国的草根民主》、《中国哲学简史:从神话时代到毛泽东的主要思潮》、《从毛泽东到市场:中国变脸》、《毛泽东和尼赫鲁的国际野心:国家效能信仰和外交政策的制定》、《毛泽东主义有关“文化大革命”言论选》、《毛的中国与中苏分裂:意识形态的困境》、《赛先生和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当代中国的科学与技术》。
通过对上述434种图书的分析,可以发现国际上的与中国、中国共产党有关的图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学术类为主。这些书的作者基本上为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学者,他们的作品很多是由大学的出版社出版的。近二十位作者以每年一本左右的速度出版中国问题方面的著述。如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沈大伟的《中国走向全球:偏颇的力量》、《21世纪中国转型:中美视角下的战略研究》、《纠缠的巨人:美国和中国》;凯利·布朗的《胡锦涛:沉默的领导人》、《中国的选票箱:最后一个党国的草根民主》;郑永年的《中国:发展与治理》等。
二、以丛书形式出版的占相当大的份额(41.5%)。这组图书中有180种是作为丛书出版的,共涉及96套丛书。其中劳特里奇出版的34套丛书涉及92种书。其中以中国命名的丛书就有当代中国系列(27种)、中国经济研究系列(13种)、中国政策系列(9种)、中国转型研究系列(7种)、中国与世界(3种)、大中华的社会工作、政策及发展系列(1种),和台湾研究系列(4种)。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的11套丛书涉及15种图书。 三、国内有影响力的著作和作者为国际出版机构所关注。首先是我党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李大钊文集》(2012.1),刘少奇的《关于党》(2011.9)、《论共产党员》(2011.10),《林彪文集》(2011.10)《邓小平文选(1938—1965)》(2011.5),《毛泽东主义有关“文化大革命”言论选》(2011.5)等。其次是国内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著作,如劳特里奇的中国经济研究系列出版了薛暮桥、郭树清、王梦奎等著名经济学家谈中国经济改革的专著。此外是在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具有西方学术背景的知名学者的著作。如阎学通的《古代中国思想和现代中国力量》(2011.3)、郭苏建的《中国政治和政府:权力、意识形态和组织》(2012.9)、郁建兴的《中国公民社会之路:温州工业协会的个案研究》(2012.2)、郭苏建与郁建兴合著的《中国的公民社会和治理》(2012.3)、贺卫方的《以公正的名义:为法治中国而奋斗》(2012.11)、李培林主编的《中国社会:变化和转型》(2012.6)、张千帆的《中国的宪法:情景分析》(2012.8)等。以上作者均活跃在国内最优秀的大学或学术机构,大多接受过西方的学术训练,既熟悉中国国情也熟悉西方语境。还有一部分是独立作者关于敏感题材的著作。如杨继绳的《墓碑:中国大饥荒1958—1962》(2012.10)、马建波(音)的《中国的土地开发游戏》(2012.11)。从以上列举的书目也可以看出,与我们目前做的介绍我党的外宣图书相比,这些书更善于从“小处着手”,在选题上也更为贴近西方舆论关注的焦点。
四、在西方学术机构或大学任职的有中国背景的作者参与的图书约占37%。近1/4的入选图书是这类作者的专著或合著,还有12%左右是与西方学者的合著。具有中国背景的学者的加入对于国际社会从更多元化和平衡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出版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在434中图书中2011年出版的为184中,2012年出版数量为227种。由此可以看出同类图书的市场在不断扩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们的党的外宣图书与国际市场主流的同类图书在定位上有一定的差异。我们比较侧重通俗性,而国际上的同类图书大多更具有学术性。定位上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在内容上更侧重基础信息的普及,而国外的同类图书更侧重对某一领域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对公民社会、宪政、人权、民主等传统外宣图书较少尝试的内容,国际市场恰恰较为关注。这一方面与英文图书总体上处在西方语境中有关,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