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街:一个“六边形”的述说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rong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的内城,鼓楼、前门大栅栏、东四、西四、东单王府井再加上西单,六个商业街区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六边形”。这个六边形并非一夕而就,而是经元、明、清、民国,历六七百年才逐步形成的。
  六个老商街,岁数最大的,是鼓楼,如果从元代初年算起,至今(2020年)逾700年。岁数最小的,是西单,至今近百年。

元代,三足鼎立


  元代,大都城内的综合性市场区有三处:
  一是“朝后市”,也就是元大都市中心的钟鼓楼(今旧鼓楼大街)及积水潭北岸的斜街( 今鼓楼西大街一带)。
  二是指顺承门里的羊角市( 今西四牌楼一带),有米市、面市、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等。
  三是枢密院角市( 今东四牌楼南灯市口大街一带) 及十市口( 今东四牌樓),有杂货市、柴草市、车市等。
  其中,以钟鼓楼的“朝后市”最为繁盛。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依照周礼 “前朝后市”的规制,钟鼓楼一带的市场区因而称“朝后市”,加之此地是大运河终点码头,水陆交通便利,中外商人云集,故史载“本朝富庶殷实,莫盛于此”。
  “朝后市”的鼓楼,有鹅鸭市、米市、面市、段子( 绸缎) 市、皮帽市、靴子市、铁器市、珠子市、沙剌(“沙剌”即“珊瑚”) 市及穷汉市(劳力市场)等。
  朝后市不但是城市生活必需品及生产资料市场,还是大都城中的国际贸易市场。其商品不仅来自国内各地,还来自高丽、日本、印度、非洲东部及阿拉伯半岛等各国和地区。
  据《析津志辑佚》中记载:“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元代的海子面积远大于今。当时的西斜街“临海子”,是一条沿湖道路。西斜街“率多歌台酒馆”,当是为上流社会服务的餐饮、娱乐业聚集地,而“望湖亭”就是那时高官贵胄休闲游乐之地。
  另外,《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城市”中载,“元时海子岸有万春园,进士登第恩荣宴后,会同年於此。宋显夫诗所云临水亭台似曲江也。今失所在。
  ( 渌水亭杂识)[臣等谨按]万春园久废,以其地考之,当近火神庙后亭云。”这是说在鼓楼南向的万宁桥( 后门桥) 旁的火神庙后,曾有“万春园”,园内有临水亭台,是登第的进士在恩荣宴后同年聚会的场所。平时的万春园,“临水亭台似曲江”,或许也是达官贵人们一个“游赏之地”。
  朝后市、羊角市和枢密院角市这三个点勾勒出的,是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


《析津志辑佚》


《燕都丛考》

明代,四边形格局


  明代,永乐帝建北京城。对商业空间进行布局,是都城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移建钟鼓楼至今中轴线北端,并建朝后市于鼓楼下大街。
  其次,在今东四、西四营建东、西大市街。
  鼓楼、东四、西四,这三个城市中心商业区构造出的,几乎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明朝把元朝不规则的三角形给规范化了。
  随后, 营建廊房。据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刻本出版的《宛署杂记》载:“洪武初,北平兵火之后,人民甫定。至永乐,改建都城,犹称行在,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召民居住,店房十六间半,召商居货,总谓之廊房云。”
  又,查慎行【清顺治八年(1651年) 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所撰《人海记》中“北京廊房”条云:“永乐初,北京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谓之廊房……今正阳门外廊房胡同,犹仍此名。”今天前门外有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廊房四条今名大栅栏,这四个以廊房为名的胡同,就是那时问世的。
  京城的正门正阳门外,建四个廊房胡同(廊房头条至四条),以促成“国门”前商业街区的形成与发展。此举使商业街的三角形格局变化为四边形。
  附带提及,据《燕都丛考》,“正阳门之北,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之南,为棋盘街。昔时四围列肆,百货云集,又名千步廊。朝会时为护卫驻足之地。今则石阑周遭,空旷清廓,两旁为入东、西城孔道,中间仅为行人散步之所。”这个棋盘街还被称为“天街”。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天街和千步廊,都是民间的说法。
  侯仁之先生在所著《北京城的生命印记》一书中,说到明代天安门前的宫廷广场时写道:“在承天门外开辟了T 字形的宫廷广场,名曰‘天街’,外建宫墙。天街东西两端各建‘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自天街向南凸出的部分,止于‘大明门’。大明门内东西两侧,沿宫墙之内,修建千步廊。这样,大明门也就被看作是皇城南面的正门。”明代的“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有的著述中将大清门和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称为天安门的“罩门”或“外门”。
  这就是说,真的天街,是在天安门前;真的千步廊则是自天街向南至大明门,T 字形广场的那一竖。
  而大明门前的所谓天街、千步廊,或所谓棋盘天街,不过是民间的“别称”或“俗称”。还有将这里的市场称为“朝前市”的。据余棨昌先生在所著《故都变迁记略》中说得明白:“棋盘街在正阳门内,中华门之前。昔日周回绕以石栏,四围列肆长廊,百货云集,名千步廊。民国初,开两侧洞子门时,石栏已易为洋灰质,且东西开通,非复旧形,千步廊亦撤废。”


西单商业区商厦林立

清末,商业新贵点画五边


  就大的背景而言,是清末新政加上列强入侵,使“东单·王府井”在19世纪末叶成为京城商业街的耀眼新贵。
  继《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之后,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进一步明确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接踵而来的,是外国银行、保险公司、饭店、洋行等在东交民巷以及东单、王府井的出现。特别是涉外饭店和各国洋行沿东单至王府井涌现。
  在1923年出版的《增订实用北京指南》中,记载了北京百余家洋行,东单·王府井(包括崇文门大街)一带,就占70% 以上。
  据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王府井》一书记载,王府井一带的洋行,不但是在石油、机械、棉纱棉布等方面,更有化妆品、首饰、钟表、服装、呢绒、地毯、皮鞋、陶瓷、自行车、缝纫机及各种西式用品,以致王府井成了当时北京的洋货大市。
  1903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东安市场就在那年问世。
  内城里开市场,还占用了神机营的操场,破了清政府多少年的例禁。1906年,东安市场北门建起了“吉祥茶园”。“茶园”就是戏园子。据说是一个人称湘王的太监集资开办的,内城“永行禁止开设戏馆”的禁令,让宫里的太监给破了。
  逮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据《增订实用北京指南》记述:“东安市场为京师市场之冠,开辟最先,在王府井大街路东,地址宽广,街衢纵横,商肆栉比,百货杂陈 。”市场集洋广百货、珠宝首饰、古玩玉器、中外书刊、美食餐饮乃至戏剧杂耍、茶室球社等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既有集贸市场的传统,又有近代商场的模样。二者“混搭”出的,是俗谚所说━━旱香瓜儿,别个味儿。
  除了东安市场外,王府井街上,还有北平国货售品所、中原公司、利生体育用品商店、盛锡福帽店、同陞和鞋店、新记西服行等店铺名家。即便是路西小小的梯子胡同,也曾经有7家宁波红帮师傅的西服店。从东单到王府井南口路北,侧身外国人办的饭店之间,还有宁波人投资兴建的饭店。如1912年兴建的长安饭店(后更名为长安春饭店),1915年开办的东安饭店,王府井南口东1922年建立的中央饭店,等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被拆除的东单头条胡同东端空地,云集了一些蔬菜摊贩,其中以卖鱼的摊位多,时称东单鱼市场。市场除鱼摊外,还有洋酒、罐头、饼干等专供东交民巷里洋人的商品。1916年由官方投资建成铁棚式菜市,名为东安菜市场,1928年改称东单菜市场。市场经营品种有蔬菜、果品、鸡鸭、肉、杂货、鱼等六类,百余摊位。因为邻近使馆界,东单菜市场主要消费群体是住在周围的外国使馆人员和官僚政客等。在当时,它堪称京城独树一帜的“高档食品购物中心”。
  及至新中国诞生,那些洋行转眼间消失,无影无踪了。王府井却发展成为北京著名的商业“金街”。
  到20世纪30年代,“东单·王府井”已形成以王府井为中心,包括王府井至东单的东长安街路北侧,并及东单北大街,乃至更北的灯市口大街在内的商业街区。至此,北京内城的商业中心区,由原来的四边形,演进为五边形。

民国,西单收官完美第六边


  西单商业街的形成与发展,是晚近至20世纪30年代的事了(参见《北京纪事》2021年第一期《说故西单商业街》一文)。其时由西单商场的出现和基本格局的定型为标志,西单商业街发展成为有北京全市影响的商业街区。与此同时,西单商业街就把鼓楼、东四、西四、前门大栅栏、东单王府井所勾勒的五边形,变化为一个完整的六边形。
  有趣的是,西单商场在西单北大街的位置,正与王府井东安市场大致遥相对应。

六边形里的“最大”与“最小”


  1933年,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创立“中心地理论”。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被认为是20 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简单而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是指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其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商业网点”。中心地有大有小,是分等级的,向下兼容。高一级的中心地涵盖低一级中心地的商品和服务,并提供其没有的商品和服务。任何中心地的生存都靠着两个“距离”:一个是“最大销售距离”,即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最大出行距离,超过这个距离消费者就会到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一个是“门槛距离”,商家生存的底线决定于最小顾客数量,要维持这个数量的顾客所需的最小腹地的半径称“门槛距离”,即最低必须销售距离。小于这个距离,商家就要倒闭。
  以“最大销售距离”画出一个大圆,是商家最希望得到的,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以“门槛距离”画出的是一个小圆,是商家的生命圈,决定着商家的生存。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北京的商业服务业空间布局作专门课题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历史和地理因素有一定干扰,北京市区的中心地结构还是十分典型的。”换言之,即北京市区的商业空间布局,切合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年创立的“中心地理论”。
  在旧城圈里,鼓楼、西四、东四、前门大栅栏、东单王府井和西单所组成的六边形,简直可以称之为北京“中心地”的基准。其他的商业热点街区基本上是在这个基准六边形的基础上,随着北京城市发展,逐渐生长起来。而这个基准六边形又是以中轴线为依据,且对称于中轴线。
  北京那个“中心地”的基准六边形的形成过程中,鼓楼、东四、西四和前门大栅栏等四个传统商业街区是规划建设出来的,只东单王府井和西单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促成。但这六个商业街区就都仿佛按照某种规律,最后走出六边形的格局。


廊房胡同“國门”前商业街

  平面几何老师在讲圆周率时,说到“π”就是靠着无限细分的正N 边形计算出来的。老师说,一个平面中,如果用相同的圆形去覆盖,圆与圆之间,总会有空隙,而不能将平面全部填满。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三种图形可以完全填满平面,既不互相重叠,也不留下空隙。三种图形中,如果同样的周长,正六边形的面积最大。也就是说,六边形具有“完全充填”和“最具效率”的双重优势。这就是空间填充原理。没想到生活中,北京老商街居然有这种原理的应用——商圈不是圆的。它们早就有对“最大销售距离”(居民步行去离自己最近的商业街区的最大出行距离)和“门槛距离”(商家最低必须销售距离)的考虑。
  上中学时,物理老师说,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着尽可能短的路径行进。“自然界总是使作用量减到最小”,这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中轴对称,不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在城市中的应用!它让在中轴线两侧的人们,只要位置对等,就能以同样的距离、时间到达中轴线。
  由此回想北京城的“朝后市”鼓楼和东西两大市(东四、西四),莫非明代作城市规划时,就从京城的“方圆”和三个市级商业中心的位置,考虑过人们往返其间的“时间成本”,也要在其中给居民一个普遍的“对等”和“公平”?
  其实,“中轴突出,两翼对称”就解答了这个疑问。
其他文献
提起香厂路,老宣武的许多人都知道,老天桥人就更别说了。香厂路在天桥西面,先农坛的北面。但现在,这里的人对香厂路已经没有什么过多的印象。何谓香厂路?该路位于现在的西城区东南部,东起留学路,西至阡儿胡同。明清时期,胡同附近为低洼之地,称为香厂,传说是由于此地多有制作香贩香者而得名。而香厂路在北京城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今的年轻人恐怕知道的不多。印证北京最早的市政建设历史  香厂路, 曾是
期刊
在北京城市中轴线的西侧,有一条街道,遍布经营文献典籍、书法字画、碑帖尺牍、文房四宝、古玩玉器、古旧书刊的店铺,文化氛围浓郁,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琉璃厂。对顾客以“年兄”相称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沃尔玛进入我国的前后,“顾客是上帝”,“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顾客如果有错误,请参看第一条”,“谁是第一,顾客”等一连串的沃尔玛口号,也随之传来,并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流行语
期刊
“绿色风尚”环保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8年。前门西河沿街作为垃圾不落地的试点街巷,在2018年7月份陆续撤除街巷内的固定垃圾桶。居民将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分开,每日两个时段定时交给环卫工人集中回收。前西社区为了推进街巷垃圾不落地工作、宣传垃圾分类及引导居民自觉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及定时投放垃圾的习惯,于2018年7月,成立了“绿色风尚”环保志愿服务队,由20名社区志愿者组成。环保队的
期刊
如今,70岁靠上的北京人大都是喝井水长大的。资料表明,1949年全市自来水利用率只有30%。那时,水井在大街小巷仍然是灿若星宿。北京人打井取水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也就是说水井在这块土地上,已经“横行”了近3000年。在那一口口水井下面,窝藏着深不可测的历史,也窝藏着数不清的愉悦和凄惶。北京与水井的特殊缘分  聪明的北京人从诞生那天起,就知道依水而居。不管是“ 北京人”“田园人”“山顶洞人”,还是“
期刊
最近一次去首都体育馆(简称“首体”),大概是在几年前。那时候的首体,基本上被花样翻新的展销会与音乐会所占据。这与我儿时印象中的首都体育馆并不完全一致。前不久,我从首体门前路过,发现那里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场馆改造,希望改造后的首体,还能多多少少地留下些值得人们回味的东西。首都体育馆,年代的记忆第一次邂逅在睡梦中度过  儿时的首体,不过是参观了北京动物园、北京天文馆之后的顺带“景点”。当然,对于体育活
期刊
童话的美  我家是在1997年升级用上了彩色电视机,仍然清晰地记得看的第一部剧是动画片,彩色世界带给我的视觉冲击至今记忆如新,用惊为天人也不足以形容。树是红橙黄绿青千姿百态,花是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天上的云要么白得洁净,要么蓝得透澈,要么黑得发亮,连脚下的泥土石块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我生命中上的第一节审美课,这种美实难用言语穷尽,我想唯童话能概之。时隔二十几年,观看湖南省木偶戏皮影艺术保护中
期刊
尽管面前的是一张朴素的铅笔画,然而,强烈的光影对比,让我感受到了阳光的耀眼。静谧而灰色的砖墙上爬满了丝瓜叶子,每一片叶子都在努力投射出阳光的温度。水缸、花盆、斜倚着墙的自行车……甚至门口站立的那只小狗都让这幅只有灰白色彩的画作产生了极强的动感。仿佛我就站在这老北京院落的门口,勃勃的生机与古老的青砖灰瓦瞬间立体起来,下一刻我就要走进那古老的胡同中。  这就是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中北京胡同的魅力。看似画的
期刊
我生在胡同,长在胡同,是满族镶红旗人,从民国时期起,我家就定居在北京地安门内的四合院。这个胡同叫东吉祥,胡同不长,我家的那个院子,在东吉祥胡同的尽西头,而胡同的东头,就是东板桥。少年时,我就读东板桥小学。所以我心中一直潜藏着的,对于老北京文化的眷恋,都被深深地打上了东板桥这个印痕。  十年知青铸梦,返城回京,目睹了古城的拆迁改造。当我看到这么多的胡同被拆毁消逝,儿时的记忆没有了心灵的寄托,一種北京
期刊
“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近些年,相声艺术逐渐成为娱乐圈的一门“显学”。对于赵保乐而言,则是自40 多年前起,相声就成了他毕生为之追求的艺术生命,也是让他不断跨界出圈、载誉而归的人生支柱。  谈起相声艺术,赵保乐的话总是特别多。从小在“戏迷”父亲的影响下,他7 岁就登台表演京剧。父亲在幕布下悠悠地拉着京胡,他吱吱呀呀开嗓亮唱的画面,是赵保乐对于艺术的最初始印象。第二个与艺术有关的人生画面,该是那
期刊
2020年12月25日,一场新奇、有趣、充满挑战而意义非凡的云端对“画”课程——《有趣的撕画》,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和云南兰坪三小同步进行。  主人公是北京与云南两地的小学部分三年级学生,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方法是撕画结合,沟通的方式是云互动、云沟通。一次特殊的课堂教学  通过“云端”,两地的孩子们在撕与画的过程中实现了异地间同课同授、异地间教师共享。两地间学生在共享中比肩学习、互助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