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杭州、武汉、桂林为例,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城市景观及其旅游状况。通过分析总结出未来建设山水城市应该怎样更好地利用其山水资源以获得更好的旅游价值。
关键词:山水城市;旅游市场
[基金项目: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PREE的动态模拟、空间整合研究(项目编号:51178163)]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是指中国的城市在建设中要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资源,使城市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在古代,人们对山水资源就非常地感念和尊重,城市在选址的时候也是选在靠近山水、环境优美的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城市选址就注重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如管子“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的思想;汉朝时期,在风景园林塑造的的时候开始融入“天人合一"的思想;隋朝根据"冠山抗殿”“笼山为苑”的理论,在建造仁寿宫时,将殿堂一直建到山顶,营造出一种自然山水与崇高巍峨的建筑群相和谐的氛围;山水文化在唐朝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突出山水意境,充分利用塔和桥等山水建筑,形成虚实相生的城市山水。明清时期,更注重将自然融入生活,造园艺术也趋向于多样化和细微化,自然山水也逐步成为城市中一种不可替代的元素和情感。在当代城市建设中,自然山水资源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中的先决性和重要作用也尤为突出[1]。本文以杭州、武汉、桂林为例,对比分析得出对于未来建设山水城市应该怎样更好地利用其山水资源以获得更好的旅游价值。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杭州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钱塘江下游,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山水交融的自然环境使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观资源,主要分布在环西湖风景区、“两江两湖”、沿天目山及环千岛湖周边的自然景观。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山水城市之一,有着明显的城市山水格局:钱塘江穿城而过,城中有美丽的西湖,四周连绵的山峰从城市中一直延伸到市域尽端[2]。
杭州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两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个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全市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20余处。此外,还有很多名山秀水尚待开发。这些良好的自然山水资源为杭州开展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杭州旅游情况见表1。
2.武汉
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的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处,拥有166个其他大都市罕有的湖泊和众多山峦。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和“江城”的美名。这里也是千年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武汉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碧水蓝天”“显山露水”工程,将山水融入城市,除长江、汉江两江江景外,还将两江之外的湖泊连通,形成相互交融的水系,使山水成为武汉市的靓点和灵魂,使武汉市成为东方水都和山水园林大都市,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等级,充分展大武汉迷人的丰采[3]。近年来武汉旅游情况见表2。
3.桂林
桂林位于南邻山系的西南部,属于典型“喀斯特”熔岩地貌,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历来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并且是国务院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的中心城是在桂林古城空间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环城水系与城市的发展相伴相随,是中心城空间发展的依据,更是中心城空间景观的主体要素。对环城水系的设计即是对桂林中心城空间脉络的重整,在城区整体空间的层面上协调历史与发展、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等种种关系[4]。
桂林中心区的山水格局主要由两江四湖及周边的城市景观形成,桂林市域内水系发达,杉湖、榕湖、桂湖、铁佛塘、木龙湖水域与漓江市区段、桃花江下游,共同构成了桂林环城水系的核心部分。城市中心区内的叠彩山、老人山、伏波山、象鼻山等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与环城水系相互映衬,构成了城市中心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这一独特的城市山水空间格局。用一首诗来总结:叠彩呈玄武,朱雀穿象鼻。月牙印驼身,白虎归西隐。[5]近年来桂林旅游情况见表3。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杭州统计信息网、武汉市统计信息网、桂林市统计局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归纳、整理和分析。
2.对比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各市整理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二、数据分析
杭州旅游市场分析:从表1中整理得出,从2005年至2014年,杭州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12.0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4.36%;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00%;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23%。旅游总收入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2.74%,旅游总收入在第三产业总值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0.29%。
武汉旅游市场分析:从表2中整理得出,从2005年至2014年,武汉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18.63%;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62%;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4.16%;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68%。旅游总收入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6.24%,旅游总收入在第三产业总值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6.30%。
桂林旅游市场分析:从表3中整理得出,从2005年至2014年,桂林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12.24%;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9.95%;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7.52%;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56%。旅游总收入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8.10%,旅游总收入在第三产业总值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8.59%。旅游总收入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在2012年就超过了50%,2014年达到了67.45%。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桂林市第三产业中已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从图1中可以看出,杭州、武汉和桂林这3个城市的入境人数每一年都在增加,但是,武汉和桂林的入境旅游人数远不及杭州,杭州每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几乎是武汉和桂林每年入境旅游人数之和。杭州入境旅游人数大于武汉和桂林,主要在于,杭州不仅有很好的山水景观,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如四周有国际大都市上海,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扬州、苏州等。从图2中可以看出,杭州、武汉和桂林这3个城市国内旅游人数在逐年增加,武汉2008年以后的增加速度尤其明显。2009年以后武汉每年的国内旅游人数大于杭州和桂林国内旅游人数之和。武汉国内旅游人数大于杭州和桂林,主要在于,武汉不仅山水景观好,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紧邻中原,无论是南方去北方旅游,还是北方去南方旅游,基本上都会经过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三、结语
通过对这些城市旅游资源的分析,从而提取出山水城市本身所附属的资源。发现山水城市不仅通过其景观功能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山水城市本身包含的各种资源,更是为城市创造了更大的福利和效益。比如杭州的山水还注重体现其文化功能,武汉山水还充分发挥了它的交通功能,桂林山水多方面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山水与文化、交通、景观、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他们的载体,城市是一个多系统交杂的巨系统,通过对山水城市更深刻的剖析,来发掘它内在的纹理,从而更好地把握每个城市的独特之处和它独具的优势,来找到山水城市建设中平衡点。让资源与景观都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城市自身和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获得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向平. 基于“山水城市”视域下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D].河北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2013.
[2]郑涛.杭州市山水格局背景下的绿地系统构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3]邓伟,张春梅.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3):72-73.
[4]张文辉. 城市形态的景观建构——以绍兴绿心城市景观塑造为例[D].东南大学建筑学, 2004.
[5]碧水流不尽青山永长存——桂林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桂江谈桂林市环保工作[J].广西党史, 2000,(S1):104-107.
[7]杭州市统计年鉴2006-2015.
[8]武汉市统计年鉴2006-2015.
[9]桂林市统计年鉴2006-2015.
作者简介:
黄轲,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段汉明,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
孟萌,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山水城市;旅游市场
[基金项目: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PREE的动态模拟、空间整合研究(项目编号:51178163)]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是指中国的城市在建设中要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资源,使城市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在古代,人们对山水资源就非常地感念和尊重,城市在选址的时候也是选在靠近山水、环境优美的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城市选址就注重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如管子“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的思想;汉朝时期,在风景园林塑造的的时候开始融入“天人合一"的思想;隋朝根据"冠山抗殿”“笼山为苑”的理论,在建造仁寿宫时,将殿堂一直建到山顶,营造出一种自然山水与崇高巍峨的建筑群相和谐的氛围;山水文化在唐朝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突出山水意境,充分利用塔和桥等山水建筑,形成虚实相生的城市山水。明清时期,更注重将自然融入生活,造园艺术也趋向于多样化和细微化,自然山水也逐步成为城市中一种不可替代的元素和情感。在当代城市建设中,自然山水资源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中的先决性和重要作用也尤为突出[1]。本文以杭州、武汉、桂林为例,对比分析得出对于未来建设山水城市应该怎样更好地利用其山水资源以获得更好的旅游价值。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杭州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钱塘江下游,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山水交融的自然环境使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观资源,主要分布在环西湖风景区、“两江两湖”、沿天目山及环千岛湖周边的自然景观。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山水城市之一,有着明显的城市山水格局:钱塘江穿城而过,城中有美丽的西湖,四周连绵的山峰从城市中一直延伸到市域尽端[2]。
杭州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两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个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全市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20余处。此外,还有很多名山秀水尚待开发。这些良好的自然山水资源为杭州开展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杭州旅游情况见表1。
2.武汉
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的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处,拥有166个其他大都市罕有的湖泊和众多山峦。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和“江城”的美名。这里也是千年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武汉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碧水蓝天”“显山露水”工程,将山水融入城市,除长江、汉江两江江景外,还将两江之外的湖泊连通,形成相互交融的水系,使山水成为武汉市的靓点和灵魂,使武汉市成为东方水都和山水园林大都市,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等级,充分展大武汉迷人的丰采[3]。近年来武汉旅游情况见表2。
3.桂林
桂林位于南邻山系的西南部,属于典型“喀斯特”熔岩地貌,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历来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并且是国务院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的中心城是在桂林古城空间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环城水系与城市的发展相伴相随,是中心城空间发展的依据,更是中心城空间景观的主体要素。对环城水系的设计即是对桂林中心城空间脉络的重整,在城区整体空间的层面上协调历史与发展、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等种种关系[4]。
桂林中心区的山水格局主要由两江四湖及周边的城市景观形成,桂林市域内水系发达,杉湖、榕湖、桂湖、铁佛塘、木龙湖水域与漓江市区段、桃花江下游,共同构成了桂林环城水系的核心部分。城市中心区内的叠彩山、老人山、伏波山、象鼻山等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与环城水系相互映衬,构成了城市中心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这一独特的城市山水空间格局。用一首诗来总结:叠彩呈玄武,朱雀穿象鼻。月牙印驼身,白虎归西隐。[5]近年来桂林旅游情况见表3。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杭州统计信息网、武汉市统计信息网、桂林市统计局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归纳、整理和分析。
2.对比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各市整理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二、数据分析
杭州旅游市场分析:从表1中整理得出,从2005年至2014年,杭州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12.0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4.36%;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00%;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23%。旅游总收入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2.74%,旅游总收入在第三产业总值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0.29%。
武汉旅游市场分析:从表2中整理得出,从2005年至2014年,武汉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18.63%;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62%;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4.16%;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68%。旅游总收入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6.24%,旅游总收入在第三产业总值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6.30%。
桂林旅游市场分析:从表3中整理得出,从2005年至2014年,桂林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12.24%;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9.95%;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7.52%;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56%。旅游总收入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8.10%,旅游总收入在第三产业总值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长8.59%。旅游总收入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在2012年就超过了50%,2014年达到了67.45%。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桂林市第三产业中已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从图1中可以看出,杭州、武汉和桂林这3个城市的入境人数每一年都在增加,但是,武汉和桂林的入境旅游人数远不及杭州,杭州每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几乎是武汉和桂林每年入境旅游人数之和。杭州入境旅游人数大于武汉和桂林,主要在于,杭州不仅有很好的山水景观,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如四周有国际大都市上海,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扬州、苏州等。从图2中可以看出,杭州、武汉和桂林这3个城市国内旅游人数在逐年增加,武汉2008年以后的增加速度尤其明显。2009年以后武汉每年的国内旅游人数大于杭州和桂林国内旅游人数之和。武汉国内旅游人数大于杭州和桂林,主要在于,武汉不仅山水景观好,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紧邻中原,无论是南方去北方旅游,还是北方去南方旅游,基本上都会经过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三、结语
通过对这些城市旅游资源的分析,从而提取出山水城市本身所附属的资源。发现山水城市不仅通过其景观功能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山水城市本身包含的各种资源,更是为城市创造了更大的福利和效益。比如杭州的山水还注重体现其文化功能,武汉山水还充分发挥了它的交通功能,桂林山水多方面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山水与文化、交通、景观、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他们的载体,城市是一个多系统交杂的巨系统,通过对山水城市更深刻的剖析,来发掘它内在的纹理,从而更好地把握每个城市的独特之处和它独具的优势,来找到山水城市建设中平衡点。让资源与景观都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城市自身和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获得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向平. 基于“山水城市”视域下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D].河北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2013.
[2]郑涛.杭州市山水格局背景下的绿地系统构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3]邓伟,张春梅.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3):72-73.
[4]张文辉. 城市形态的景观建构——以绍兴绿心城市景观塑造为例[D].东南大学建筑学, 2004.
[5]碧水流不尽青山永长存——桂林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桂江谈桂林市环保工作[J].广西党史, 2000,(S1):104-107.
[7]杭州市统计年鉴2006-2015.
[8]武汉市统计年鉴2006-2015.
[9]桂林市统计年鉴2006-2015.
作者简介:
黄轲,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段汉明,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
孟萌,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