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城市生态园林概念与理念以及发展生态园林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提出了生态园林建设原则,并对发展生态园林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这些对发展城市生态园林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思考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美丽复杂的动态和生态系统。它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组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而城市的绿色环境是人类再造的一项自然绿色工程,是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生存和生物生存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巳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现代人向往自然、崇尚自然、强调生态环境和绿色空间,寻求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美好环境。
一、城市生态园林概念与理念
对生态园林概念的正确认识,是建设生态园林的前提。生态园林就是在城市及市郊范围内建立人与自然共存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区域生态系统;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复合型人工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类、动物、植物造景、造园。它是指在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生态原理指导下,所建成的园林绿地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生态群落中,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建设生态园林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建设生态园林,首先是依靠科学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其次是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音,调节生态平衡;三是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三、因地制宜和遵从生态位原则配置植物
城市园林植物是城市自然植物和人工栽培植物的总称。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的植物群落组成。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植物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以大同市为例,杨、柳、榆、槐、椿、油松、枣、杏、沙枣、沙棘、黄刺玫等植物,都属于本地树种。它们生命力强、成荫快、栽植管护成本低,能够反映出大同市生态环境,从而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特征。同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培植植物种类,避免种之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染、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如乔木、灌木、草坪、林下、地被、藤本植物等相结合来造景。这样既可以避免种间竞争,又可以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四、遵从“互惠共生”原则
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但有些植物的分泌物却对其他植物生长不利,松树与云杉、胡桃和苹果、白桦与松树却不宜栽在一起。种植草坪时黑麦草和早熟禾混播,既可快速达到绿化效果,又能保护早熟禾不受杂草侵袭。
五、保持生物多样性
保持生物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命资源的总和,生物多样性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生态学家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落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多方面都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因此,在绿化中就应当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同时要提倡野花、野草的种植。
六、改变传统绿地设计思想,提倡生态设计
传统的城市园林绿化只考虑视觉效果、艺术性,形式通常是:“一条路、两行树。十字街,圆花坛,中间栽棵树,绿篱围个边,一堆石头堆个山”。在现代城市中,这种零星的植树种花、块块点点的园林绿地,对改善城市的严重污染作用已经显得十分有限和微弱了。而生态设计是用生态的观念和方法塑造新的景观,把城市看成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人和景观客体当成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只有园林、城市、人三者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才能充分满足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通过生态设计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在城市郊区,大力营造环境保护林、风景林、果木 林、环城林带,开辟森林公园和市内 的植树造林、景点绿化同步进行;并且把生态设计应用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景观设计,根据不同的地区,组成不同的活动空间。尽可能满足人对自然的需求,如养生保健型、环保防护型、经济效益型、生产型、游憩观赏型、文化环境型等生态植物群落。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应是城乡结合一体化格局,均衡分布点(公园、花园)、线(街道绿化树荫带)、面(专用绿地)的结合,满足居民休息游览的需求。同时,要建成区域性绿色生态网络,维持生物生息地的联结性和生物群体种的多样性,为都市内外的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和迁移廊道,减少野生动植物生存分布、迁移的不利因素。
七、对发展城市生态园林的思考
1、目前我国发展生态园林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包括大同市)的生态园林发展相对滞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植物的种类及主要物种的 遗传性不够;植物种类的种类地域特色不明显,盲目追求外来植物;对人侵植物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搬移大树甚至古树进城,在生态演替、节约资源、能源再利用、生态手段缺乏。
2、对发展生态园林的建议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树木种子资源的保护与研究。
坚持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树种的区划布局,增加群落中乔灌木、蕨类、藤本植物种类。
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树种资源,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
重视挖掘利用优良乡土树种,不肓目引种。充分发挥本地树种潜力,充分体现本地地域特色。
大量营造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大量种植湿生、水生植物。
建设城市节约型绿地,一定要节约用水、节约能源;慎植草坪;高需 水植物与低需水植物分片种植;采用雨水传感器、滴灌、根灌系统、截流喷 嘴、覆盖表层等措施达到节约用水。
八、建设生态园林前景展望
建設生态园林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不仅要创建一个和谐、健康、生态的最佳城市、人居生存环境,而且要在资源节约和再利用上作出贡献。自觉地树立新型资源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循环经济运作,最后达到低成本、少污染、高效益的目的。发展生态园林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如生态旅游与经济林结 合及节约能源净化水质,而且其成果将为陆续开发出的新产业创造条件,成为城市各行业为达到ECO的一个环节,从而创造出巨大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园林是本世 纪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加快发展生态园林的步伐,会使城市居民在不久的将来生活在一个绿树成荫、果树成林、花开满城、绿带环抱、鸟语花香、人与环境和谐的自然、洁净、健康、优美的绿色环境里。
参考文献
[1]周向频著.生态意识和规划的应对——基于生态原则城市景M划概念及方法.
[2]宋永昌,由文辉,王详荣.城市生态建设〔J〕.城市生态报,2008.
[3]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中国园林,2003(5).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思考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美丽复杂的动态和生态系统。它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组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而城市的绿色环境是人类再造的一项自然绿色工程,是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生存和生物生存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巳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现代人向往自然、崇尚自然、强调生态环境和绿色空间,寻求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美好环境。
一、城市生态园林概念与理念
对生态园林概念的正确认识,是建设生态园林的前提。生态园林就是在城市及市郊范围内建立人与自然共存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区域生态系统;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复合型人工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类、动物、植物造景、造园。它是指在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生态原理指导下,所建成的园林绿地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生态群落中,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建设生态园林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建设生态园林,首先是依靠科学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其次是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音,调节生态平衡;三是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三、因地制宜和遵从生态位原则配置植物
城市园林植物是城市自然植物和人工栽培植物的总称。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的植物群落组成。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植物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以大同市为例,杨、柳、榆、槐、椿、油松、枣、杏、沙枣、沙棘、黄刺玫等植物,都属于本地树种。它们生命力强、成荫快、栽植管护成本低,能够反映出大同市生态环境,从而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特征。同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培植植物种类,避免种之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染、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如乔木、灌木、草坪、林下、地被、藤本植物等相结合来造景。这样既可以避免种间竞争,又可以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四、遵从“互惠共生”原则
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但有些植物的分泌物却对其他植物生长不利,松树与云杉、胡桃和苹果、白桦与松树却不宜栽在一起。种植草坪时黑麦草和早熟禾混播,既可快速达到绿化效果,又能保护早熟禾不受杂草侵袭。
五、保持生物多样性
保持生物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命资源的总和,生物多样性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生态学家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落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多方面都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因此,在绿化中就应当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同时要提倡野花、野草的种植。
六、改变传统绿地设计思想,提倡生态设计
传统的城市园林绿化只考虑视觉效果、艺术性,形式通常是:“一条路、两行树。十字街,圆花坛,中间栽棵树,绿篱围个边,一堆石头堆个山”。在现代城市中,这种零星的植树种花、块块点点的园林绿地,对改善城市的严重污染作用已经显得十分有限和微弱了。而生态设计是用生态的观念和方法塑造新的景观,把城市看成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人和景观客体当成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只有园林、城市、人三者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才能充分满足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通过生态设计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在城市郊区,大力营造环境保护林、风景林、果木 林、环城林带,开辟森林公园和市内 的植树造林、景点绿化同步进行;并且把生态设计应用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景观设计,根据不同的地区,组成不同的活动空间。尽可能满足人对自然的需求,如养生保健型、环保防护型、经济效益型、生产型、游憩观赏型、文化环境型等生态植物群落。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应是城乡结合一体化格局,均衡分布点(公园、花园)、线(街道绿化树荫带)、面(专用绿地)的结合,满足居民休息游览的需求。同时,要建成区域性绿色生态网络,维持生物生息地的联结性和生物群体种的多样性,为都市内外的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和迁移廊道,减少野生动植物生存分布、迁移的不利因素。
七、对发展城市生态园林的思考
1、目前我国发展生态园林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包括大同市)的生态园林发展相对滞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植物的种类及主要物种的 遗传性不够;植物种类的种类地域特色不明显,盲目追求外来植物;对人侵植物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搬移大树甚至古树进城,在生态演替、节约资源、能源再利用、生态手段缺乏。
2、对发展生态园林的建议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树木种子资源的保护与研究。
坚持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树种的区划布局,增加群落中乔灌木、蕨类、藤本植物种类。
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树种资源,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
重视挖掘利用优良乡土树种,不肓目引种。充分发挥本地树种潜力,充分体现本地地域特色。
大量营造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大量种植湿生、水生植物。
建设城市节约型绿地,一定要节约用水、节约能源;慎植草坪;高需 水植物与低需水植物分片种植;采用雨水传感器、滴灌、根灌系统、截流喷 嘴、覆盖表层等措施达到节约用水。
八、建设生态园林前景展望
建設生态园林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不仅要创建一个和谐、健康、生态的最佳城市、人居生存环境,而且要在资源节约和再利用上作出贡献。自觉地树立新型资源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循环经济运作,最后达到低成本、少污染、高效益的目的。发展生态园林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如生态旅游与经济林结 合及节约能源净化水质,而且其成果将为陆续开发出的新产业创造条件,成为城市各行业为达到ECO的一个环节,从而创造出巨大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园林是本世 纪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加快发展生态园林的步伐,会使城市居民在不久的将来生活在一个绿树成荫、果树成林、花开满城、绿带环抱、鸟语花香、人与环境和谐的自然、洁净、健康、优美的绿色环境里。
参考文献
[1]周向频著.生态意识和规划的应对——基于生态原则城市景M划概念及方法.
[2]宋永昌,由文辉,王详荣.城市生态建设〔J〕.城市生态报,2008.
[3]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中国园林,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