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混沌学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世界图像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既是确定性的,又是随机性的;既是稳定的,又是不稳定的;既是完全的,又是不完全的;既是自相似性的,又是不自相似性的。英语修辞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从混沌学上看,英语修辞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
关键词: 混沌 英语修辞 教学启发
混沌在中国的辞典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古代人想象的世界开辟之前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糊涂、不清楚的意思。随着科学的发展,“混沌” 已成为一种学说,绝不是糊涂而是一种科学。李天岩和约克(Yorke)的著名论文“周期3蕴含混沌” 1975年12月在《美国数学月刊》正式发表,使“混沌”(Chaos)首次被作为科学词使用。近三十年来,混沌学作为一门新科学传播速度之快,波及空间之广,恐怕是前所未有的。李天岩和约克的论文发表后大约过了十年,国际上便形成了一支可观的混沌学专家队伍。
一、混沌学与语言、修辞研究
从人类认识没有穷尽的角度看,混沌是一种终极存在,是世界的一种本来面目。从事实上看,混沌观念古已有之,并且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历代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以他们各自的方式论及混沌,借混沌来阐发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然而,混沌毕竟是混沌,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真正开始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兴起。它从研究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门以整体的观点研究混沌状态的复杂规则性的学问。
21世纪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世纪,语言学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外部横向交叉将促进语言学本身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已成为语言学发展的普遍趋向。语言系统不是一个确定的、简单和谐的模式,它常因系统内部的一些微小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来自系统之外的某些微小干扰,导致大量的、不可预测的波动。混沌学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世界图像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既是确定性的,又是随机性的;既是稳定的,又是不稳定的;既是完全的,又是不完全的;既是自相似性的,又是不自相似性的。于是,平衡和平衡破缺、非线性复杂系统、自相似性、不确定性因素、蝴蝶效应、奇异吸引子等概念渐渐进入人们的头脑,一些社会人文科学工作者试图借用混沌学的理念和方法来观察和研究一些社会和人文现象,比如文化语言学界就有张公瑾先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张公瑾认为,文化语言学的发展,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语言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系统,而是一个多维开放的体系,语言现象与各种文化因素互相纠缠,其中存在许多动态的、不稳定的、随机性的因素,面对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现象,要梳理出其中共同的规律,传统语言学的线性分析方法已经不够用了,我们需要有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分析语言体系演变的复杂性,对语言的演化及语言各种构件的变化的随机性作出合理的解释。
混沌学理论独特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框架正好适用于语言和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分析。但是张公瑾的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探讨上。受张先生的启发,本文试以例说的形式对英语修辞中的混沌现象做些探索。英语修辞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修辞研究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混沌、复杂理论这门新学科与英语修辞研究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复杂系统是自我参照系统,而秩序产生在这些看似混沌的体系,被一种奇怪的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的力量吸引,在修辞中,这种奇异吸引子就是强化表达效果,达到交际目的。由于这些系统极端复杂,秩序就会从最简单的规则里产生,正是这些规则把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等同为一个整体;而这种个体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出稳定性。本文即是一次用混沌学理论观照英语修辞的尝试,对修辞事实进行了具体分析后得出结论: 英语修辞是这样一个统一体,有序和无序的统一,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
二、混沌与英语修辞的有序性和无序性
混沌是从有序中产生的无序运动状态,无序来自有序,无序中蕴含着有序,有序和无序是对立统一的,高一层次上是有序的,而低一层次上是无序的。可以说,英语修辞是有序的,但是有序中又有无序的特点。
就修辞学来说,各种“奇异吸引子”使确定系统中出现内在的随机运动,呈现出复杂性,而混沌理论就是研究复杂性本身规律的,例如通感、共轭、移就等修辞都是;在修辞格划分中,讽刺、幽默、象征、通感等都难以进行格的抽象,这些都可以用混沌理论中“有序中的无序”来解释。通常我们认为通感、移就、共轭修辞是超常搭配现象。超常搭配(extraordinary collocation),是一种超出常规的、常理的搭配,是语言运用的规律在有了清楚的认识的情况下,为使表达生动而故意越格的一种语言变异手段。英语中把修饰人的词去修饰物,指人们在对把修饰物的词去修饰人等表达也属于超常搭配。它是一种理性意义的不合逻辑,是表达者的一种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例如人们常用“handsome”修饰人,有“a handsome boy”“a handsome gentleman”之说,这属于正常搭配,但如果说“a handsome income”“a handsome building”就属于超常搭配了。又如在句子“He is not an easy writer.Instantly from the dark holes all round,there was a frenzied rush of Jews”中,“easy writer,frenzied rush ”也是超常搭配。因为“easy”通常不修饰人,“frenzied”也不修饰“rush”。通感的搭配是超常的,如 “I have promised to look in at the Hartlocks’,I believe they have got a mauve Hungarian band that plays mauve Hungarian music.”,此句中的“mauve”只能用视觉来感知,“music”只能用听觉来感受,作者把视觉器官的感受转移到听觉感官上,使音乐染上了颜色,体现了搭配超常。移就的搭配也是超常的,如 “He opened the telegram with nervous fingers.”,按照逻辑,fingers本身是不会nervous的,只有他自己这个人nervous,他的手指才会颤抖。例句中作者把通常用来修饰人的词nervous移用来修饰物fingers,因而 nervous fingers也构成搭配超常。 根据混沌理论,有序成为一个科学概念,被理解为事物空间排列上的规整性和时间延续中的周期性,无序被理解为事物空间排列上的偶然堆砌和时间中的随机变化。通感和移就中发生的超常搭配正是英语修辞中有序中存在无序性的体现。
三、混沌与英语修辞的确定性和随机性
混沌理论是关于系统的整体性质的学科。混沌也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不具有“1 1=2”那样的叠加性,即语言整体不等于各语言部分简单相加,两个输入作用之和引起的行为响应不等于它们分别引起的行为响应之和。如rain cats and dogs不等于rain cats and dogs; eat the hearts out不等于eat the hearts out。理解一个语言单位的意思,必须整体、直观地把握。
与奇怪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相关的运动是混沌运动。系统初始的任意不确定性将导致系统长时间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各种修辞方法的使用都是受到奇怪吸引子的影响,因此都是一种混沌运动。这个奇怪吸引子就是:强化表达效果,达到交际目的。修辞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仅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受到内部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于是便会产生混沌理论中的所谓 “蝴蝶效应” (首先被发现的混沌的基本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或者称为“蝴蝶效应”。意思是说,今天一只蝴蝶在北京的上空拍动一下,就可能会使下个月的纽约有一场暴风雨来临)。即在一定的“阙值条件”(语境,包括上下文的小语境或作为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主观心理的大语境)下,修辞效果或未来行为对出事条件中的变化极为敏感,一个微小的变动或偏差,将会导致修辞效果的巨大差异,而这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修辞行为表现出复杂性,这是由于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是线性的,有些是非线性的。词类实际上是一种混沌状态,和句子成分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又缺乏形态标志,因此事实上只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在英语修辞中,情境适应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化原则。因为“适应”有时是确定的、对应的、稳定的,有时又是不确定、不对应、不稳定的,如果不适应情境,收到的肯定是负面效果,这也符合语用学的说法。因此修辞既是有序的确定性运动,又是随机运动。蝴蝶效应在英语修辞中体现为:对于一篇文章,很可能一个词、一种修辞方法的改动都会影响全文的中心思想。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研究修辞必须抓住两方面的因素:(1)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习惯及体裁形式的遗产,就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2)修辞所须适合的是题旨和情境。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本、凭借;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这两者互依互存,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其中,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和题旨、情境缺一不可,体现了混沌学中初始值对系统可能造成的巨大影响,即对初始条件的敏感。
所以,英语修辞所产生的效果既具有确定性,可以根据表达方法的本身意义来确定,又具有随机性,受到修辞系统中初值及语境的影响。
四、混沌与英语修辞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对于英语修辞中的混沌系统,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相互转化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动力学过程都是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对立统一,但混沌运动表现得最为分明。混沌有不稳定的一面,也有不稳定的一面,并且它首先是稳定的。奇怪吸引子对外部的轨道有吸引性,一切在吸引子之外(但在吸引域之内)的轨道只有趋达吸引子,系统才肯罢休,这是一种强烈的稳定性因素。奇怪吸引子是稳定的,轨道一旦进入吸引子,就再也不可能走出来。但奇怪吸引子上的轨道彼此之间又相互排斥,出现指数分离,表现了高度的不稳定性。混沌是整体稳定域局部不稳定想同意的一种运动机制。稳定态中实际存在着小的不稳定性因素,稳定性是对不稳定性的限制。能够把不稳定因素限制在许可范围内,便是稳定系统。因此,英语修辞的稳定态仍是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某种统一体。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达,网络语言不断流行。许多原本具有稳定意义的词派生出了新的意义,而这些词义虽然已经为很多人所接受,但还未趋于稳定,如886,nb 等。
五、混沌学对英语修辞研究的启发
英语修辞中有些混沌不分的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混沌问题。分,是一种不确定性初始条件的作用;不分,同样是一种不确定性初始条件的作用。这种局面实际上就是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语言和英语修辞的本来面目。所以对于我们暂时还不能把握的修辞现象,我们也不必担心。正如冯志伟先生所说:“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摆脱了‘非此即彼’的确定性,反映了‘亦此亦彼’的规律性,因此,它是由于互补律破缺而造成的一种不确定性。”也如钱学森的一个猜想,他认为,一个系统在某一层次上运动的混沌性,可能是高一层次宏观规则运动的基础。钱学森的猜想启示我们,混沌可能是实现修辞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过渡的机制。世界本来就是混沌的,事物的发展变化,确定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因素,而不确定中其实又有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混沌是一种必然。英语修辞也是这样一个统一体:有序和无序的统一,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因此,我们有时必须用整体观考察认识一些微观的修辞现象。
参考文献:
[1]Arnold Lazarus,H.Wendell Smith: A Glossary of Literature and Composition,National Councilof Teachers of English,1983.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3]詹姆斯·格莱克,著.张 彦,等译.混沌学——一门新科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4]张公瑾.混沌学与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61265.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2C0582)。
关键词: 混沌 英语修辞 教学启发
混沌在中国的辞典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古代人想象的世界开辟之前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糊涂、不清楚的意思。随着科学的发展,“混沌” 已成为一种学说,绝不是糊涂而是一种科学。李天岩和约克(Yorke)的著名论文“周期3蕴含混沌” 1975年12月在《美国数学月刊》正式发表,使“混沌”(Chaos)首次被作为科学词使用。近三十年来,混沌学作为一门新科学传播速度之快,波及空间之广,恐怕是前所未有的。李天岩和约克的论文发表后大约过了十年,国际上便形成了一支可观的混沌学专家队伍。
一、混沌学与语言、修辞研究
从人类认识没有穷尽的角度看,混沌是一种终极存在,是世界的一种本来面目。从事实上看,混沌观念古已有之,并且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历代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以他们各自的方式论及混沌,借混沌来阐发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然而,混沌毕竟是混沌,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真正开始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兴起。它从研究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门以整体的观点研究混沌状态的复杂规则性的学问。
21世纪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世纪,语言学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外部横向交叉将促进语言学本身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已成为语言学发展的普遍趋向。语言系统不是一个确定的、简单和谐的模式,它常因系统内部的一些微小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来自系统之外的某些微小干扰,导致大量的、不可预测的波动。混沌学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世界图像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既是确定性的,又是随机性的;既是稳定的,又是不稳定的;既是完全的,又是不完全的;既是自相似性的,又是不自相似性的。于是,平衡和平衡破缺、非线性复杂系统、自相似性、不确定性因素、蝴蝶效应、奇异吸引子等概念渐渐进入人们的头脑,一些社会人文科学工作者试图借用混沌学的理念和方法来观察和研究一些社会和人文现象,比如文化语言学界就有张公瑾先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张公瑾认为,文化语言学的发展,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语言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系统,而是一个多维开放的体系,语言现象与各种文化因素互相纠缠,其中存在许多动态的、不稳定的、随机性的因素,面对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现象,要梳理出其中共同的规律,传统语言学的线性分析方法已经不够用了,我们需要有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分析语言体系演变的复杂性,对语言的演化及语言各种构件的变化的随机性作出合理的解释。
混沌学理论独特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框架正好适用于语言和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分析。但是张公瑾的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探讨上。受张先生的启发,本文试以例说的形式对英语修辞中的混沌现象做些探索。英语修辞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修辞研究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混沌、复杂理论这门新学科与英语修辞研究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复杂系统是自我参照系统,而秩序产生在这些看似混沌的体系,被一种奇怪的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的力量吸引,在修辞中,这种奇异吸引子就是强化表达效果,达到交际目的。由于这些系统极端复杂,秩序就会从最简单的规则里产生,正是这些规则把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等同为一个整体;而这种个体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出稳定性。本文即是一次用混沌学理论观照英语修辞的尝试,对修辞事实进行了具体分析后得出结论: 英语修辞是这样一个统一体,有序和无序的统一,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
二、混沌与英语修辞的有序性和无序性
混沌是从有序中产生的无序运动状态,无序来自有序,无序中蕴含着有序,有序和无序是对立统一的,高一层次上是有序的,而低一层次上是无序的。可以说,英语修辞是有序的,但是有序中又有无序的特点。
就修辞学来说,各种“奇异吸引子”使确定系统中出现内在的随机运动,呈现出复杂性,而混沌理论就是研究复杂性本身规律的,例如通感、共轭、移就等修辞都是;在修辞格划分中,讽刺、幽默、象征、通感等都难以进行格的抽象,这些都可以用混沌理论中“有序中的无序”来解释。通常我们认为通感、移就、共轭修辞是超常搭配现象。超常搭配(extraordinary collocation),是一种超出常规的、常理的搭配,是语言运用的规律在有了清楚的认识的情况下,为使表达生动而故意越格的一种语言变异手段。英语中把修饰人的词去修饰物,指人们在对把修饰物的词去修饰人等表达也属于超常搭配。它是一种理性意义的不合逻辑,是表达者的一种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例如人们常用“handsome”修饰人,有“a handsome boy”“a handsome gentleman”之说,这属于正常搭配,但如果说“a handsome income”“a handsome building”就属于超常搭配了。又如在句子“He is not an easy writer.Instantly from the dark holes all round,there was a frenzied rush of Jews”中,“easy writer,frenzied rush ”也是超常搭配。因为“easy”通常不修饰人,“frenzied”也不修饰“rush”。通感的搭配是超常的,如 “I have promised to look in at the Hartlocks’,I believe they have got a mauve Hungarian band that plays mauve Hungarian music.”,此句中的“mauve”只能用视觉来感知,“music”只能用听觉来感受,作者把视觉器官的感受转移到听觉感官上,使音乐染上了颜色,体现了搭配超常。移就的搭配也是超常的,如 “He opened the telegram with nervous fingers.”,按照逻辑,fingers本身是不会nervous的,只有他自己这个人nervous,他的手指才会颤抖。例句中作者把通常用来修饰人的词nervous移用来修饰物fingers,因而 nervous fingers也构成搭配超常。 根据混沌理论,有序成为一个科学概念,被理解为事物空间排列上的规整性和时间延续中的周期性,无序被理解为事物空间排列上的偶然堆砌和时间中的随机变化。通感和移就中发生的超常搭配正是英语修辞中有序中存在无序性的体现。
三、混沌与英语修辞的确定性和随机性
混沌理论是关于系统的整体性质的学科。混沌也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不具有“1 1=2”那样的叠加性,即语言整体不等于各语言部分简单相加,两个输入作用之和引起的行为响应不等于它们分别引起的行为响应之和。如rain cats and dogs不等于rain cats and dogs; eat the hearts out不等于eat the hearts out。理解一个语言单位的意思,必须整体、直观地把握。
与奇怪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相关的运动是混沌运动。系统初始的任意不确定性将导致系统长时间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各种修辞方法的使用都是受到奇怪吸引子的影响,因此都是一种混沌运动。这个奇怪吸引子就是:强化表达效果,达到交际目的。修辞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仅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受到内部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于是便会产生混沌理论中的所谓 “蝴蝶效应” (首先被发现的混沌的基本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或者称为“蝴蝶效应”。意思是说,今天一只蝴蝶在北京的上空拍动一下,就可能会使下个月的纽约有一场暴风雨来临)。即在一定的“阙值条件”(语境,包括上下文的小语境或作为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主观心理的大语境)下,修辞效果或未来行为对出事条件中的变化极为敏感,一个微小的变动或偏差,将会导致修辞效果的巨大差异,而这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修辞行为表现出复杂性,这是由于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是线性的,有些是非线性的。词类实际上是一种混沌状态,和句子成分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又缺乏形态标志,因此事实上只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在英语修辞中,情境适应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化原则。因为“适应”有时是确定的、对应的、稳定的,有时又是不确定、不对应、不稳定的,如果不适应情境,收到的肯定是负面效果,这也符合语用学的说法。因此修辞既是有序的确定性运动,又是随机运动。蝴蝶效应在英语修辞中体现为:对于一篇文章,很可能一个词、一种修辞方法的改动都会影响全文的中心思想。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研究修辞必须抓住两方面的因素:(1)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习惯及体裁形式的遗产,就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2)修辞所须适合的是题旨和情境。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本、凭借;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这两者互依互存,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其中,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和题旨、情境缺一不可,体现了混沌学中初始值对系统可能造成的巨大影响,即对初始条件的敏感。
所以,英语修辞所产生的效果既具有确定性,可以根据表达方法的本身意义来确定,又具有随机性,受到修辞系统中初值及语境的影响。
四、混沌与英语修辞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对于英语修辞中的混沌系统,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相互转化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动力学过程都是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对立统一,但混沌运动表现得最为分明。混沌有不稳定的一面,也有不稳定的一面,并且它首先是稳定的。奇怪吸引子对外部的轨道有吸引性,一切在吸引子之外(但在吸引域之内)的轨道只有趋达吸引子,系统才肯罢休,这是一种强烈的稳定性因素。奇怪吸引子是稳定的,轨道一旦进入吸引子,就再也不可能走出来。但奇怪吸引子上的轨道彼此之间又相互排斥,出现指数分离,表现了高度的不稳定性。混沌是整体稳定域局部不稳定想同意的一种运动机制。稳定态中实际存在着小的不稳定性因素,稳定性是对不稳定性的限制。能够把不稳定因素限制在许可范围内,便是稳定系统。因此,英语修辞的稳定态仍是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某种统一体。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达,网络语言不断流行。许多原本具有稳定意义的词派生出了新的意义,而这些词义虽然已经为很多人所接受,但还未趋于稳定,如886,nb 等。
五、混沌学对英语修辞研究的启发
英语修辞中有些混沌不分的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混沌问题。分,是一种不确定性初始条件的作用;不分,同样是一种不确定性初始条件的作用。这种局面实际上就是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语言和英语修辞的本来面目。所以对于我们暂时还不能把握的修辞现象,我们也不必担心。正如冯志伟先生所说:“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摆脱了‘非此即彼’的确定性,反映了‘亦此亦彼’的规律性,因此,它是由于互补律破缺而造成的一种不确定性。”也如钱学森的一个猜想,他认为,一个系统在某一层次上运动的混沌性,可能是高一层次宏观规则运动的基础。钱学森的猜想启示我们,混沌可能是实现修辞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过渡的机制。世界本来就是混沌的,事物的发展变化,确定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因素,而不确定中其实又有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混沌是一种必然。英语修辞也是这样一个统一体:有序和无序的统一,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因此,我们有时必须用整体观考察认识一些微观的修辞现象。
参考文献:
[1]Arnold Lazarus,H.Wendell Smith: A Glossary of Literature and Composition,National Councilof Teachers of English,1983.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3]詹姆斯·格莱克,著.张 彦,等译.混沌学——一门新科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4]张公瑾.混沌学与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61265.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2C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