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一种语言和工具,是宗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宗教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礼仪。法国由于受宗教文化影响,它的民族风俗和思维方式与我们的不同。他们注重独立性、自主性、服从性、开放性、变化性、人格的重要性、礼仪的简单性。而在中国文化、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人重视家庭、人际关系、谦虚、含蓄、强调大同,对外开放以后,文化的交流越來越频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法国,无论是留学还是旅游或商业活动,都能感受到中法礼仪文化的碰撞。碰撞包括语言和非言语的差异,产生了许多的误解,本文意在帮助大家通过了解法国的文化来避免两国文化间产生不必要的碰撞。
本人对法国文化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并且和法国留学生交流探讨,所以总结出了几点中法礼仪之间的差异,希望帮助大家增加对法国文化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尊重对方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进各领域间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法礼仪;文化解读
一、见面礼仪的差异
法国和中国在见面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异,其中包括称谓、问候方式、行礼、介绍等方面。
(一)称谓
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待上级不能直呼其名。中国人敬老在称呼中加上如“老大爷”、“老大娘”、“老先生”甚至“某(姓)老”都表示尊敬的意思。对不熟悉的人也会用亲属称谓,如“叔叔”“阿姨”等称呼。对有职位的称呼职务,在学校称老师(先生),以此表示一种尊敬,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知识和对官职权贵崇尚的文化。
法国人见面时,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和职位,一般一律称先生“Monsieur”女士“Madame”或小姐“Mademoisele”,绝不能加姓氏,包括在校园里对老师的称呼也都是如此,以此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敬。如果对长辈直呼其名也会有不敬的感觉,所以普遍场合也会用“oncle”叔叔或者“la tante”阿姨来称呼。相对比而言,法国人在称谓尊卑方面还是比中国的要求要宽松许多,但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随意。
(二)问候语
中国人将“你好”用在正式场合,是对关系不特别熟的人进行问候,而日常则多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无疑而问的问题,如“在写作业呀?”或者一些具体的问题如“中午吃什么?”,目的只是打个招呼对方也可以不作答。针对不同身份级别的人,法国人的问候语是不同的,如对长者、受尊敬者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语多用敬语:“comment allez-vous(您好吗)?”对熟悉和亲近的人用“Comment va-tu?”、“Ca va(你好吗)?”,但年长或职位高的人在交往一定时间后欲跟你拉近关系,会主动请对方不用敬语。这既是表现一种尊敬之情,也体现了法国文化中追求平等,淡化等级观念、和睦相处的观念,特别是在职场上。此外,法国人的问候还分:“Bonjour(早上好)!”、“Bonsoir(晚上好)!”、“Bonnenuit(晚安)!”。如果问候的时辰不对会显得很尴尬。相对比而言,中国人问的问题则偏向于具体内容,以示关切。而法国人如果根据具体问题提问作为问候语,则显得较为尴尬且有窥探隐私,是有失礼貌的行为。
(三)见面行礼及介绍
在中国,正式场合会行握手礼。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在法国,熟悉的人见面甚至道别都会行贴面礼、吻手、吻额头礼,表达一种亲近和友好。行贴面礼时,两个人的脸不必真正触碰,只要用脸左右示意即可,同时嘴部做出亲吻的动作及声音;握手礼是由德高望众者、长者或女士先伸手。在给别人作介绍时,会先把辈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辈分、职位高的人。而中国人的握手、介绍顺序正好相反。两国都是出自尊重的考虑,但思维方式和习惯有偏差。法国人认为,受尊重者应占主动权和先知情;而中国人则认为,受尊重者应优先被认识,这是思维方式的偏差导致的礼仪差异。
二、言谈举止及穿着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交谈话题、内容和一些生活细节方面。
(一)交谈话题和内容
人们普遍认为法国人喜欢聊艺术、音乐、文化,实则不然。法国有一句谚语“不会抱怨的人就不是法国人”。受金融危机影响,法国年轻人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这让大部分的失业或者罢工的法国人常常抱怨生活,所以抱怨政府和生活构成了法国人日常聊天的重要内容。另外如果想要融入法国人的生活,夸赞一下法国文化也会让天生有民族自豪感的法国人增加好感。中国人喜欢出于热情和关心,在寒暄、聊天时询问、谈论个人工作、家庭、收入等情况,而法国人毫无疑问认为这是隐私,忌讳涉及。
法国人还喜欢赞美他人,喜欢用一些浪漫的话夸赞女性,听者往往要立刻表示感谢。中国人一般不太爱当面赞美别人,尤其是男性对待女性,过分夸奖会有些轻浮之意。但是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在这方面也逐渐西化,逐渐的放松对赞美的限制并且对于客套的回应“哪里、哪里”,取而代之的是“谢谢”,当然中国人对比法国人还是体现出了含蓄和谦逊的品格。
(二)生活细节
法国人喜欢安静,也会给他人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即使是打哈欠、喷嚏、咳嗽这些生理现象,也要捂着嘴转过身,降低声响,以免伤及他人,在公交车上尤为安静。对打喷嚏的人,朋友之间也会送上祝福话语“Bonnesant!”(身体健康)或者英文的“Bless you”表示祝愿对方早日康复。
中国人喜欢热闹,在公共场所也会高声谈吐,随意、高声成为了一种习惯,不过我认为大声说话的原因这并不是大家常说的中国人素质低,这和中国人口多原因有关。由于人口密集,中国人不得不习惯性的增加音量让对方听清楚,所以中国人便自小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这也是环境因素所导致的。
在正式场合,法国男式西装革履,剃剪胡须、鼻毛;女士着各式的套裙或晚礼服,剃剪腋毛。在进行家庭晚餐时或者餐厅进餐也会尽量挑正式的服装而中国出席晚餐的服饰要求则比较随意并不强制;中国在正式场合与法国着装无异,不过女士修剪腋毛并不普及,这可能和服饰文化有关。在国人看来,朴素、自然是人的美德,对女性袒肩露背的服饰视为不雅观,所以女士少有露出腋下的情况。法国虽然是时尚的发源地,但是一般人还是主要以穿着舒适为主,并不追求时尚元素或者鲜艳的颜色,穿着要符合年龄要求并且颜色不花哨,以大方简洁为主。反之中国人则讲究颜色的搭配。年龄长的女士以打扮年轻或者颜色艳丽为主,其余女性则比法国女性更注重服饰搭配,服饰较为繁琐。
结语:法国是西方现代礼仪的创立者,法国现代礼仪是西方现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适用于法语及其他西方国家,随着全球国际化发展,它正逐渐适用于更广的范围。中法礼仪的差异并非都可用优劣划分,中华民族不少礼仪习惯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但有些礼仪习俗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改善和与国际接轨。同时,中法礼仪文化也不断在相互理解中融合,如法国人也能够接受中国人对龙形象的崇拜,在中法跨文化交际中,由于礼仪上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尴尬时有发生。这些差异源于两个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及其文化渊源有利于我们在对法语国家乃至对西方其他国家的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交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作者简介:王畹汀(1994.03--);女;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学历:硕士;毕业于在读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本人对法国文化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并且和法国留学生交流探讨,所以总结出了几点中法礼仪之间的差异,希望帮助大家增加对法国文化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尊重对方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进各领域间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法礼仪;文化解读
一、见面礼仪的差异
法国和中国在见面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异,其中包括称谓、问候方式、行礼、介绍等方面。
(一)称谓
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待上级不能直呼其名。中国人敬老在称呼中加上如“老大爷”、“老大娘”、“老先生”甚至“某(姓)老”都表示尊敬的意思。对不熟悉的人也会用亲属称谓,如“叔叔”“阿姨”等称呼。对有职位的称呼职务,在学校称老师(先生),以此表示一种尊敬,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知识和对官职权贵崇尚的文化。
法国人见面时,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和职位,一般一律称先生“Monsieur”女士“Madame”或小姐“Mademoisele”,绝不能加姓氏,包括在校园里对老师的称呼也都是如此,以此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敬。如果对长辈直呼其名也会有不敬的感觉,所以普遍场合也会用“oncle”叔叔或者“la tante”阿姨来称呼。相对比而言,法国人在称谓尊卑方面还是比中国的要求要宽松许多,但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随意。
(二)问候语
中国人将“你好”用在正式场合,是对关系不特别熟的人进行问候,而日常则多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无疑而问的问题,如“在写作业呀?”或者一些具体的问题如“中午吃什么?”,目的只是打个招呼对方也可以不作答。针对不同身份级别的人,法国人的问候语是不同的,如对长者、受尊敬者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语多用敬语:“comment allez-vous(您好吗)?”对熟悉和亲近的人用“Comment va-tu?”、“Ca va(你好吗)?”,但年长或职位高的人在交往一定时间后欲跟你拉近关系,会主动请对方不用敬语。这既是表现一种尊敬之情,也体现了法国文化中追求平等,淡化等级观念、和睦相处的观念,特别是在职场上。此外,法国人的问候还分:“Bonjour(早上好)!”、“Bonsoir(晚上好)!”、“Bonnenuit(晚安)!”。如果问候的时辰不对会显得很尴尬。相对比而言,中国人问的问题则偏向于具体内容,以示关切。而法国人如果根据具体问题提问作为问候语,则显得较为尴尬且有窥探隐私,是有失礼貌的行为。
(三)见面行礼及介绍
在中国,正式场合会行握手礼。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在法国,熟悉的人见面甚至道别都会行贴面礼、吻手、吻额头礼,表达一种亲近和友好。行贴面礼时,两个人的脸不必真正触碰,只要用脸左右示意即可,同时嘴部做出亲吻的动作及声音;握手礼是由德高望众者、长者或女士先伸手。在给别人作介绍时,会先把辈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辈分、职位高的人。而中国人的握手、介绍顺序正好相反。两国都是出自尊重的考虑,但思维方式和习惯有偏差。法国人认为,受尊重者应占主动权和先知情;而中国人则认为,受尊重者应优先被认识,这是思维方式的偏差导致的礼仪差异。
二、言谈举止及穿着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交谈话题、内容和一些生活细节方面。
(一)交谈话题和内容
人们普遍认为法国人喜欢聊艺术、音乐、文化,实则不然。法国有一句谚语“不会抱怨的人就不是法国人”。受金融危机影响,法国年轻人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这让大部分的失业或者罢工的法国人常常抱怨生活,所以抱怨政府和生活构成了法国人日常聊天的重要内容。另外如果想要融入法国人的生活,夸赞一下法国文化也会让天生有民族自豪感的法国人增加好感。中国人喜欢出于热情和关心,在寒暄、聊天时询问、谈论个人工作、家庭、收入等情况,而法国人毫无疑问认为这是隐私,忌讳涉及。
法国人还喜欢赞美他人,喜欢用一些浪漫的话夸赞女性,听者往往要立刻表示感谢。中国人一般不太爱当面赞美别人,尤其是男性对待女性,过分夸奖会有些轻浮之意。但是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在这方面也逐渐西化,逐渐的放松对赞美的限制并且对于客套的回应“哪里、哪里”,取而代之的是“谢谢”,当然中国人对比法国人还是体现出了含蓄和谦逊的品格。
(二)生活细节
法国人喜欢安静,也会给他人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即使是打哈欠、喷嚏、咳嗽这些生理现象,也要捂着嘴转过身,降低声响,以免伤及他人,在公交车上尤为安静。对打喷嚏的人,朋友之间也会送上祝福话语“Bonnesant!”(身体健康)或者英文的“Bless you”表示祝愿对方早日康复。
中国人喜欢热闹,在公共场所也会高声谈吐,随意、高声成为了一种习惯,不过我认为大声说话的原因这并不是大家常说的中国人素质低,这和中国人口多原因有关。由于人口密集,中国人不得不习惯性的增加音量让对方听清楚,所以中国人便自小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这也是环境因素所导致的。
在正式场合,法国男式西装革履,剃剪胡须、鼻毛;女士着各式的套裙或晚礼服,剃剪腋毛。在进行家庭晚餐时或者餐厅进餐也会尽量挑正式的服装而中国出席晚餐的服饰要求则比较随意并不强制;中国在正式场合与法国着装无异,不过女士修剪腋毛并不普及,这可能和服饰文化有关。在国人看来,朴素、自然是人的美德,对女性袒肩露背的服饰视为不雅观,所以女士少有露出腋下的情况。法国虽然是时尚的发源地,但是一般人还是主要以穿着舒适为主,并不追求时尚元素或者鲜艳的颜色,穿着要符合年龄要求并且颜色不花哨,以大方简洁为主。反之中国人则讲究颜色的搭配。年龄长的女士以打扮年轻或者颜色艳丽为主,其余女性则比法国女性更注重服饰搭配,服饰较为繁琐。
结语:法国是西方现代礼仪的创立者,法国现代礼仪是西方现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适用于法语及其他西方国家,随着全球国际化发展,它正逐渐适用于更广的范围。中法礼仪的差异并非都可用优劣划分,中华民族不少礼仪习惯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但有些礼仪习俗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改善和与国际接轨。同时,中法礼仪文化也不断在相互理解中融合,如法国人也能够接受中国人对龙形象的崇拜,在中法跨文化交际中,由于礼仪上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尴尬时有发生。这些差异源于两个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及其文化渊源有利于我们在对法语国家乃至对西方其他国家的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交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作者简介:王畹汀(1994.03--);女;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学历:硕士;毕业于在读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