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用语文的意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门课程,它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文本从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观察;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等几方面来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回归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生活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主要内容。新课改中倡导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一理念与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现在的新课改中对于语文课的要求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延伸和
继承。
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结合新课改纲要,贯彻生活即是教育,学校即是社会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学习从课堂上延伸出去,深入到生活中。课堂上充满生活的气息,生活中处处是课堂。这一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如何执行下去,笔者提出如下见解。
一、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情感的表达并不局限于一种方式,每一个学生也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生活化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的学生喜欢用语言表达观点,有的学生喜欢用诗歌表达情感等等,学生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们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鼓励学生们通过正确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性格和特长。生活化教学远比课堂教学涉及的范围更广更深入。例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心中的音乐圣地,有的学生选择了优美的世界名曲来表现维也纳,也有的用画笔来描绘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和街头的雕塑,还有的学生借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录像来帮助自己了解维也纳。他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与展示。
二、课堂生活化是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语文是一门来自生活的学科,生活中与人沟通时讲的语言,看书时的阅读认字等都是语文学科中的教学重点内容。语文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语文的学习脱离不了生活。因此将课堂生活化可以为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例如《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代的故事,在现代的孩子们无法身临其境的体会。因此设计一个小的环节,让学生们想象一下,现在的课堂就是电视台演播室,学生们是赛马体育项目解说员,那学生们如何才能当好这个解说员,将田忌赛马这场比赛解说好呢?如此一来,学生们联想到平时生活中看过的体育新闻和新闻联播,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这种课堂模式将语文课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将原本抽象的故事回到生活当中变的具体而有画面感,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学科整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论中提到过,好的老师不是教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并且提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的生活教育理念。放在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开放式教学理念中,就是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改掉原本填鸭式和压迫式的旧教学模板。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性思维。语文课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人类生活的浓缩,语文课包含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因此学习方式也应该多元化,不能将学习内容局限于课文和课堂上,这种学习禁锢学生的思想,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开放式教学的根本含义。语文学习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大语文”的教学观。例如语文可以与音乐课有机结合,语文中的戏剧故事课文可以与音乐剧结合,学生们可以演,可以唱,可以读,全方位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还应该更广泛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室中随处可见的黑板擦、粉笔、桌椅等都是教学道具,让学生们发散思维给这些物品做创意广告,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报纸新闻中的民生新闻学生们可以即兴评述还可以锻炼学生瞬间组织语言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有语文学习灵活而有趣的方式。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实行开放型的“大语文”教育,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质量,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又提高了分析、领悟、创造能力。真正达到了“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展示和语文素养提高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曹先捷,王思中.陶行知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附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12]GSG026。
(编辑:陈岑)
【关键词】回归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生活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主要内容。新课改中倡导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一理念与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现在的新课改中对于语文课的要求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延伸和
继承。
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结合新课改纲要,贯彻生活即是教育,学校即是社会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学习从课堂上延伸出去,深入到生活中。课堂上充满生活的气息,生活中处处是课堂。这一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如何执行下去,笔者提出如下见解。
一、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情感的表达并不局限于一种方式,每一个学生也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生活化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的学生喜欢用语言表达观点,有的学生喜欢用诗歌表达情感等等,学生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们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鼓励学生们通过正确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性格和特长。生活化教学远比课堂教学涉及的范围更广更深入。例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心中的音乐圣地,有的学生选择了优美的世界名曲来表现维也纳,也有的用画笔来描绘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和街头的雕塑,还有的学生借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录像来帮助自己了解维也纳。他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与展示。
二、课堂生活化是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语文是一门来自生活的学科,生活中与人沟通时讲的语言,看书时的阅读认字等都是语文学科中的教学重点内容。语文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语文的学习脱离不了生活。因此将课堂生活化可以为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例如《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代的故事,在现代的孩子们无法身临其境的体会。因此设计一个小的环节,让学生们想象一下,现在的课堂就是电视台演播室,学生们是赛马体育项目解说员,那学生们如何才能当好这个解说员,将田忌赛马这场比赛解说好呢?如此一来,学生们联想到平时生活中看过的体育新闻和新闻联播,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这种课堂模式将语文课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将原本抽象的故事回到生活当中变的具体而有画面感,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学科整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论中提到过,好的老师不是教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并且提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的生活教育理念。放在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开放式教学理念中,就是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改掉原本填鸭式和压迫式的旧教学模板。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性思维。语文课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人类生活的浓缩,语文课包含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因此学习方式也应该多元化,不能将学习内容局限于课文和课堂上,这种学习禁锢学生的思想,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开放式教学的根本含义。语文学习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大语文”的教学观。例如语文可以与音乐课有机结合,语文中的戏剧故事课文可以与音乐剧结合,学生们可以演,可以唱,可以读,全方位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还应该更广泛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室中随处可见的黑板擦、粉笔、桌椅等都是教学道具,让学生们发散思维给这些物品做创意广告,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报纸新闻中的民生新闻学生们可以即兴评述还可以锻炼学生瞬间组织语言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有语文学习灵活而有趣的方式。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实行开放型的“大语文”教育,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质量,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又提高了分析、领悟、创造能力。真正达到了“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展示和语文素养提高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曹先捷,王思中.陶行知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附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12]GSG026。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