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郝田田,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生,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电影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圣殇》海报 提起金基德的电影,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暴力、犯罪与性,是的,他的电影所展示给人们的画面与故事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早期的 《鳄鱼藏尸日记》、《野兽之都》、《收件人不详》,还是中期的以妓女为主题的《漂流欲室》、《坏小子》、《雏妓》、《撒玛利亚女孩》,故事剧情曲折压抑,画面也满含暴力血腥。然而,剧情与画面是传达创作者思想的唯一途径,是导演与观众进行沟通的桥梁。金基德的电影作品的两面性就体现在这里,用血腥残忍的画面与情节,却传达出真实的人生感悟,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将现实的残酷搬上大银幕,让观众去切身感受其中的情感。
金基德自幼热爱绘画,并曾在教堂做过神职工作,这样的经历使他从少年时期就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对绘画的执着与热爱使他在电影的创作中大受裨益,他的电影画面总是充满着如画般的美感。金基德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使他的电影有着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金基德的电影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与独特的美学特点。
一、女性在金基德的电影中占有主要地位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女性往往是矛盾的核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主要力量。这也与金基德童年的生活有很大关系。据金基德自己回忆“父亲从小十分严格,他那令人窒息的谩骂就像‘固定剧目’一样,日复一日在餐桌旁上演。饱受惊吓的孩子要想调节情绪,通常只是胡乱扒拉一口饭便匆匆离开,装作若无其事,就像没胃口或是吃饱了一般。肚饿时,便在后菜园里偷拔一棵白菜充饥。少年的我就是这样想尽一切办法逃避面对可恶的父亲。”[1]少年时期对父亲的畏惧与逃避心理,使得他在后来的电影中多是以女性作为电影的核心人物,使之成为其电影的一大特点。例如在《漂流欲室》中,哑女就是全片主题的集中体现,在她的身上人类本能的占有欲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雏妓》、《撒玛利亚女孩》中塑造的妓女形象也有很大的颠覆,影片中的少女虽然做着被人视为肮脏不洁的工作,却有着纯洁的心。
二、对边缘人的关注
金基德影片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社会边缘,或者离群索居远离社会的人物。《鳄鱼藏尸日记》中长期生活在大桥底部的鳄鱼、因被轮奸而跳河自尽的女人;《漂流欲室》中独自生活在岸边靠出租钓鱼小屋与卖淫为生的哑女、躲避警察而躲在钓鱼小屋中的男人;《收件人不详》中的混血少年和他疯狂的母亲等等。他们都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中,但他们所存在的世界不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世界。金基德通过对这些边缘人物的关注与演绎,从中挖掘出人性纯粹的一面。
三、隐喻的画面与符号
金基德的电影画面中都暗含着象征意义,而他对水的热爱也体现在多部影片中。水是最平静的也是最汹涌的,水是最具侵略性的但又能包容万物,水是毁灭性的却又是生命之本。在《漂流欲室》中,那一面平静的湖水掩藏着人们最原始的欲望,人们在钓鱼小屋中娱乐、偷钱、嫖妓。《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寺庙周围的湖水使影片画面如水墨画般意境悠远。而金基德电影中所隐藏的细节与象征性的符号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在《雏妓》中象征欲望的裸体画一直被少女带在身边;《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四季也隐喻了人的一生如四季一般轮回。
·电影理论郝田田:爱与罪金基德的特立独行使他备受争议,他的电影似乎已被标注上暴力、血腥、另类、边缘、情色等字眼。对于暴力,金基德说,“我更喜欢把它称为一种肢体语言。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身体上的表达而非单纯的消极暴力。我的人物所受到的伤害和被烙下的疮疤也是年轻人在他们还不能真正对外在的创伤做出回应的年龄段所经历过的”,“因为种种的失望让他们失去了信仰和对他人的信任,于是不再言语。他们转而寻求暴力。” [2]正如金基德把暴力理解为一种肢体语言,用来传达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心理诉求,我把金基德向人们展现出的暴力、血腥、边缘的电影画面理解为金基德独有的电影语言,他通过这种电影语言向人们所传达的恰恰是与画面相反的纯粹的爱,这就是金基德电影中的两个极端。金基德电影中所突出的人类原始的本能并非是性与欲望,而是爱。金基德将想要表现的爱隐藏在电影画面、故事情节、符号隐喻之后,爱才是人类原始的本能。
就拿金基德最近的一部影片《圣殇》为例,这部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狮奖”。画面风格延续了一贯的金氏风格,影片开头便是一起残酷的自杀事件,影片主人公岗作无依无靠也无牵无挂,每天靠替人讨债为生,影片中出现许多残忍的镜头,岗作的暴力与无情令人发指。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母亲”的出现使这个无情且无所畏惧的男人也懂得了爱与在乎,也开始害怕失去。然而这个女人在骗取岗作信任之后却有更深的阴谋。原来女人是片头自杀的青年的母亲,青年被岗作追债无力偿还而选择自杀。最后以两人的自杀结束了整个故事。看完之后,你无法去责怪无情残暴的岗作,因为他也是可怜之人,你也无法责怪欺骗折磨岗作的女人,她也是一位可怜的母亲。母亲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复仇,但是她为复仇而对岗作表现出的温情与爱却拯救了他。报复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杀了他,而是给他一直渴望却无法拥有的东西,然后再让他眼睁睁的失去。故事的结尾,母亲原谅了岗作也放过了自己,她从楼上跳下脱离了恨与欺骗。母亲自杀前的泣语给这个冰冷无比的故事添上了一抹无可奈何的暖色,爱最终化解了仇恨和罪恶,当影片末尾三人在坟墓中依偎在一起时,金基德将人性及现实的极大悲悯和对爱与救赎的诠释展现得淋漓尽致。
金基德对爱与罪做出了他的诠释,并将二者在影片中完美的结合起来,罪是表象,爱是本质。金基德的电影中将两个极致相融合,任何罪恶都是可以因为爱而得到救赎。
金基德通过黑暗的画面向人们展示出人性中纯粹原始也是美好的一面,他的两面性在他的电影中时刻体现着。邪恶的人也会有其善良的一面,罪孽深重的人也可以因爱而改变。金基德的电影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人性中黑暗压抑的一面,也体现了他深刻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爱的阐释和另类解读。
参考文献:
[1][2](韩)金基德.野生金基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58.
【基金项目】电影《圣殇》海报 提起金基德的电影,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暴力、犯罪与性,是的,他的电影所展示给人们的画面与故事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早期的 《鳄鱼藏尸日记》、《野兽之都》、《收件人不详》,还是中期的以妓女为主题的《漂流欲室》、《坏小子》、《雏妓》、《撒玛利亚女孩》,故事剧情曲折压抑,画面也满含暴力血腥。然而,剧情与画面是传达创作者思想的唯一途径,是导演与观众进行沟通的桥梁。金基德的电影作品的两面性就体现在这里,用血腥残忍的画面与情节,却传达出真实的人生感悟,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将现实的残酷搬上大银幕,让观众去切身感受其中的情感。
金基德自幼热爱绘画,并曾在教堂做过神职工作,这样的经历使他从少年时期就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对绘画的执着与热爱使他在电影的创作中大受裨益,他的电影画面总是充满着如画般的美感。金基德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使他的电影有着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金基德的电影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与独特的美学特点。
一、女性在金基德的电影中占有主要地位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女性往往是矛盾的核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主要力量。这也与金基德童年的生活有很大关系。据金基德自己回忆“父亲从小十分严格,他那令人窒息的谩骂就像‘固定剧目’一样,日复一日在餐桌旁上演。饱受惊吓的孩子要想调节情绪,通常只是胡乱扒拉一口饭便匆匆离开,装作若无其事,就像没胃口或是吃饱了一般。肚饿时,便在后菜园里偷拔一棵白菜充饥。少年的我就是这样想尽一切办法逃避面对可恶的父亲。”[1]少年时期对父亲的畏惧与逃避心理,使得他在后来的电影中多是以女性作为电影的核心人物,使之成为其电影的一大特点。例如在《漂流欲室》中,哑女就是全片主题的集中体现,在她的身上人类本能的占有欲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雏妓》、《撒玛利亚女孩》中塑造的妓女形象也有很大的颠覆,影片中的少女虽然做着被人视为肮脏不洁的工作,却有着纯洁的心。
二、对边缘人的关注
金基德影片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社会边缘,或者离群索居远离社会的人物。《鳄鱼藏尸日记》中长期生活在大桥底部的鳄鱼、因被轮奸而跳河自尽的女人;《漂流欲室》中独自生活在岸边靠出租钓鱼小屋与卖淫为生的哑女、躲避警察而躲在钓鱼小屋中的男人;《收件人不详》中的混血少年和他疯狂的母亲等等。他们都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中,但他们所存在的世界不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世界。金基德通过对这些边缘人物的关注与演绎,从中挖掘出人性纯粹的一面。
三、隐喻的画面与符号
金基德的电影画面中都暗含着象征意义,而他对水的热爱也体现在多部影片中。水是最平静的也是最汹涌的,水是最具侵略性的但又能包容万物,水是毁灭性的却又是生命之本。在《漂流欲室》中,那一面平静的湖水掩藏着人们最原始的欲望,人们在钓鱼小屋中娱乐、偷钱、嫖妓。《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寺庙周围的湖水使影片画面如水墨画般意境悠远。而金基德电影中所隐藏的细节与象征性的符号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在《雏妓》中象征欲望的裸体画一直被少女带在身边;《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四季也隐喻了人的一生如四季一般轮回。
·电影理论郝田田:爱与罪金基德的特立独行使他备受争议,他的电影似乎已被标注上暴力、血腥、另类、边缘、情色等字眼。对于暴力,金基德说,“我更喜欢把它称为一种肢体语言。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身体上的表达而非单纯的消极暴力。我的人物所受到的伤害和被烙下的疮疤也是年轻人在他们还不能真正对外在的创伤做出回应的年龄段所经历过的”,“因为种种的失望让他们失去了信仰和对他人的信任,于是不再言语。他们转而寻求暴力。” [2]正如金基德把暴力理解为一种肢体语言,用来传达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心理诉求,我把金基德向人们展现出的暴力、血腥、边缘的电影画面理解为金基德独有的电影语言,他通过这种电影语言向人们所传达的恰恰是与画面相反的纯粹的爱,这就是金基德电影中的两个极端。金基德电影中所突出的人类原始的本能并非是性与欲望,而是爱。金基德将想要表现的爱隐藏在电影画面、故事情节、符号隐喻之后,爱才是人类原始的本能。
就拿金基德最近的一部影片《圣殇》为例,这部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狮奖”。画面风格延续了一贯的金氏风格,影片开头便是一起残酷的自杀事件,影片主人公岗作无依无靠也无牵无挂,每天靠替人讨债为生,影片中出现许多残忍的镜头,岗作的暴力与无情令人发指。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母亲”的出现使这个无情且无所畏惧的男人也懂得了爱与在乎,也开始害怕失去。然而这个女人在骗取岗作信任之后却有更深的阴谋。原来女人是片头自杀的青年的母亲,青年被岗作追债无力偿还而选择自杀。最后以两人的自杀结束了整个故事。看完之后,你无法去责怪无情残暴的岗作,因为他也是可怜之人,你也无法责怪欺骗折磨岗作的女人,她也是一位可怜的母亲。母亲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复仇,但是她为复仇而对岗作表现出的温情与爱却拯救了他。报复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杀了他,而是给他一直渴望却无法拥有的东西,然后再让他眼睁睁的失去。故事的结尾,母亲原谅了岗作也放过了自己,她从楼上跳下脱离了恨与欺骗。母亲自杀前的泣语给这个冰冷无比的故事添上了一抹无可奈何的暖色,爱最终化解了仇恨和罪恶,当影片末尾三人在坟墓中依偎在一起时,金基德将人性及现实的极大悲悯和对爱与救赎的诠释展现得淋漓尽致。
金基德对爱与罪做出了他的诠释,并将二者在影片中完美的结合起来,罪是表象,爱是本质。金基德的电影中将两个极致相融合,任何罪恶都是可以因为爱而得到救赎。
金基德通过黑暗的画面向人们展示出人性中纯粹原始也是美好的一面,他的两面性在他的电影中时刻体现着。邪恶的人也会有其善良的一面,罪孽深重的人也可以因爱而改变。金基德的电影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人性中黑暗压抑的一面,也体现了他深刻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爱的阐释和另类解读。
参考文献:
[1][2](韩)金基德.野生金基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