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鞋司令陈玉生,驰骋苏中驱日寇”的佳话在苏中家喻户晓;陈玉生的爱人杨桂芳巾帼不让须眉,但涉险筹枪抗日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藏 枪
1938年3月中旬,陈玉生领导的200余人、100多支枪的“抗日救亡大队”被国民党顽固派以发军响、给番号、整训为名,骗到南通缴了械。陈玉生爱人杨桂芳的枪却“漏了网”。原来,杨桂芳随大队一到南通,发现军营满墙标语,却没写“抗日”两字;住处如临大敌,无半点欢迎气氛。她便留了一手,把随身带着的短枪藏在一农户毛缸头篱芭底下。顽固派没收到杨桂芳的枪,派专人盘问,杨桂芳说:“我们老百姓打鬼子,是用命拼,要是有枪,谁还往这里跑哇?”顽固派半信半疑。风头一过,她把枪取了回来。
3月下旬,遭重创冒死突围的陈玉生等人在白蒲一座庙中落脚,又饥又渴。人没了,枪也没了,驱寇豪情降到冰点。杨桂芳走出庙门,从老乡家里弄来了半篮子山芋、花生、萝卜等吃的东西。突围出来的11个人,谁也不肯先伸手。杨桂芳一见急了,大声说道:“大老爷们,阴沟槽都跨不过,还怎么去打鬼子?是个汉子在南通跌倒,到了白蒲就要站起来,这才叫为‘江东父老’长脸呢!”听了这席话,陈玉生接过话茬说:“对,从白蒲开始,先拿伪区公所开刀,把现有人员武装起来,重建抗日队伍。”吃过饭大伙说干就干,有人嘀咕枪是战士胆,10来个人就一杆枪,怎么袭击区公所。杨桂芳说:“老乡家里短锹柄,黑布一裹,夜里蒙伪军小菜一碟。”这支11个人一支枪的队伍,当夜就拿下了白蒲伪区公所,第二天夜里又连袭丁埝、林梓两个区公所,缴获步枪12支,子弹300余发。为陈玉生创建抗日游击队奠定了基础。
借 枪
杨桂芳堂兄杨峰是个铜匠,成天走村窜户修铜盆、铜炉、铜手饰,人脉极广。可以用职业做掩护,是个不用化装的“侦察员”。
杨峰眼尖心细,按照桂芳的吩咐,经过10多天的观察,发现黄桥和季家市的伪军有往来,骑着脚踏车一次不超过3人。杨桂芳接报后,觉得机会难得,为确保信息准确,她沿途走访调查,并意外地发现横巷南边有座伪军必走的桑木桥,便思量着如果能在桥上做点文章,“借”几支枪回来还是有可能的。
杨桂芳把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跟陈玉生一说,陈玉生不但同意,还增派了3名战士。得到了支持,杨桂芳信心满满,她把桥上的“文章”交给了杨峰,桥两头的敌情监视安排给了两名战士。就这样等啊等啊,整整等了8天,从季家市方向传来信息:“伪军来了”。可季家市的伪军没有黄桥的伪军胆子大,桥狭,又无栏杆,不敢骑车上桥,而是下车步行。敌变我变,杨桂芳果断吩咐杨峰他们,操木棍两头夹击。桥上伪军一见这阵势,想掏枪,手里的车子又无处放,一动脚桥板就跷,一时急得无计可施。杨桂芳发话:“把枪放下,桥下说话”。到了桥下,杨桂芳换了副面孔说:“伪军兄弟们,今天不杀你们,命留着杀鬼子,枪‘借’定了,你们什么時候站到抗日队伍里来,枪什么时候还给你们”。
这一小小伏击战,“借”了长枪两支,短枪一把。
缴 枪
同年8月,满沟芦苇,满田高粱,青纱帐把乡村集镇漫得只剩下人的头顶,为游击健儿打鬼子除汉奸提供了天时地利。
一天,杨峰找到桂芳说:“季家市据点里一个小鬼子隔三差五往东头一小寡妇家跑,申时来,酉时走,还背着盒子炮。”得到这一情报,桂芳没有立即回答,她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先去看看再说,也没来得及跟陈玉生商议,当天下午,兄妹俩便冒着火辣辣的太阳上了路。走到街东头,她发现小寡妇家东边有两间破屋,一打听,早已无人居住。杨桂芳心中一喜,一个“引狼入室”的计谋便由然而生,她把行动计划告诉了杨峰。约摸着申时左右,杨峰远远的发现了一个鬼子,大摇大摆往这边走来。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跟杨桂芳开了个玩笑,动手吧,不曾准备,放弃吧,机会稍纵即逝。一向果断的她来不及跟杨峰商议,立即到隔壁的旧衣站购了件女人穿的花布小褂,把杨峰拉进破屋,叮嘱他依计而行,自己则手握木棍,藏在暗处。
小鬼子老远就看见前方有个“花姑娘”,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杨峰真沉得住气,直至小鬼子到了跟前才转身往屋里躲。鬼子不知是计,紧追过来,两手把门一推,震动了杨峰事先放在门框上的沙土,纷纷扬扬洒得小鬼子灰头土脸,眼睛都睁不开,气得嗷嗷叫。杨峰上去就是一扁担,不过心太急打偏了。小鬼子意识到危险,手往腰间摸枪。杨桂芳冲了出来,用木棍顺手往鬼子腰眼头一捣,杨峰又赶上一扁担,结束了鬼子性命。缴了枪,兄妹俩急忙跑进了青纱帐。
(杨长虎 张德新 丁帮林整理)
藏 枪
1938年3月中旬,陈玉生领导的200余人、100多支枪的“抗日救亡大队”被国民党顽固派以发军响、给番号、整训为名,骗到南通缴了械。陈玉生爱人杨桂芳的枪却“漏了网”。原来,杨桂芳随大队一到南通,发现军营满墙标语,却没写“抗日”两字;住处如临大敌,无半点欢迎气氛。她便留了一手,把随身带着的短枪藏在一农户毛缸头篱芭底下。顽固派没收到杨桂芳的枪,派专人盘问,杨桂芳说:“我们老百姓打鬼子,是用命拼,要是有枪,谁还往这里跑哇?”顽固派半信半疑。风头一过,她把枪取了回来。
3月下旬,遭重创冒死突围的陈玉生等人在白蒲一座庙中落脚,又饥又渴。人没了,枪也没了,驱寇豪情降到冰点。杨桂芳走出庙门,从老乡家里弄来了半篮子山芋、花生、萝卜等吃的东西。突围出来的11个人,谁也不肯先伸手。杨桂芳一见急了,大声说道:“大老爷们,阴沟槽都跨不过,还怎么去打鬼子?是个汉子在南通跌倒,到了白蒲就要站起来,这才叫为‘江东父老’长脸呢!”听了这席话,陈玉生接过话茬说:“对,从白蒲开始,先拿伪区公所开刀,把现有人员武装起来,重建抗日队伍。”吃过饭大伙说干就干,有人嘀咕枪是战士胆,10来个人就一杆枪,怎么袭击区公所。杨桂芳说:“老乡家里短锹柄,黑布一裹,夜里蒙伪军小菜一碟。”这支11个人一支枪的队伍,当夜就拿下了白蒲伪区公所,第二天夜里又连袭丁埝、林梓两个区公所,缴获步枪12支,子弹300余发。为陈玉生创建抗日游击队奠定了基础。
借 枪
杨桂芳堂兄杨峰是个铜匠,成天走村窜户修铜盆、铜炉、铜手饰,人脉极广。可以用职业做掩护,是个不用化装的“侦察员”。
杨峰眼尖心细,按照桂芳的吩咐,经过10多天的观察,发现黄桥和季家市的伪军有往来,骑着脚踏车一次不超过3人。杨桂芳接报后,觉得机会难得,为确保信息准确,她沿途走访调查,并意外地发现横巷南边有座伪军必走的桑木桥,便思量着如果能在桥上做点文章,“借”几支枪回来还是有可能的。
杨桂芳把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跟陈玉生一说,陈玉生不但同意,还增派了3名战士。得到了支持,杨桂芳信心满满,她把桥上的“文章”交给了杨峰,桥两头的敌情监视安排给了两名战士。就这样等啊等啊,整整等了8天,从季家市方向传来信息:“伪军来了”。可季家市的伪军没有黄桥的伪军胆子大,桥狭,又无栏杆,不敢骑车上桥,而是下车步行。敌变我变,杨桂芳果断吩咐杨峰他们,操木棍两头夹击。桥上伪军一见这阵势,想掏枪,手里的车子又无处放,一动脚桥板就跷,一时急得无计可施。杨桂芳发话:“把枪放下,桥下说话”。到了桥下,杨桂芳换了副面孔说:“伪军兄弟们,今天不杀你们,命留着杀鬼子,枪‘借’定了,你们什么時候站到抗日队伍里来,枪什么时候还给你们”。
这一小小伏击战,“借”了长枪两支,短枪一把。
缴 枪
同年8月,满沟芦苇,满田高粱,青纱帐把乡村集镇漫得只剩下人的头顶,为游击健儿打鬼子除汉奸提供了天时地利。
一天,杨峰找到桂芳说:“季家市据点里一个小鬼子隔三差五往东头一小寡妇家跑,申时来,酉时走,还背着盒子炮。”得到这一情报,桂芳没有立即回答,她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先去看看再说,也没来得及跟陈玉生商议,当天下午,兄妹俩便冒着火辣辣的太阳上了路。走到街东头,她发现小寡妇家东边有两间破屋,一打听,早已无人居住。杨桂芳心中一喜,一个“引狼入室”的计谋便由然而生,她把行动计划告诉了杨峰。约摸着申时左右,杨峰远远的发现了一个鬼子,大摇大摆往这边走来。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跟杨桂芳开了个玩笑,动手吧,不曾准备,放弃吧,机会稍纵即逝。一向果断的她来不及跟杨峰商议,立即到隔壁的旧衣站购了件女人穿的花布小褂,把杨峰拉进破屋,叮嘱他依计而行,自己则手握木棍,藏在暗处。
小鬼子老远就看见前方有个“花姑娘”,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杨峰真沉得住气,直至小鬼子到了跟前才转身往屋里躲。鬼子不知是计,紧追过来,两手把门一推,震动了杨峰事先放在门框上的沙土,纷纷扬扬洒得小鬼子灰头土脸,眼睛都睁不开,气得嗷嗷叫。杨峰上去就是一扁担,不过心太急打偏了。小鬼子意识到危险,手往腰间摸枪。杨桂芳冲了出来,用木棍顺手往鬼子腰眼头一捣,杨峰又赶上一扁担,结束了鬼子性命。缴了枪,兄妹俩急忙跑进了青纱帐。
(杨长虎 张德新 丁帮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