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乐寺的综合价值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ery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碑刻、古建、历史等角度出发,对普乐寺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考证,由此证明普乐寺不仅是研究清史、民族史、宗教史、古建筑、园林、佛教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更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
  关键词:普乐寺;碑刻价值;古建价值;造像价值;保护价值
  普乐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武烈河东岸磬锤峰麓,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它坐东面西,中轴线正对避暑山庄,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40.4平方米。它的建筑是汉族寺庙传统的“伽蓝七堂”式,寺内的主要建筑有:石雕狮子、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宗印殿、胜因殿、彗力殿、阇城(曼荼罗)等,主体建筑“旭光阁”仿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故俗称“圆亭子”。普乐寺的建立与乾隆皇帝修建普宁寺、安远庙一样,是清王朝统一西北边疆地区历史进程中的产物。这座寺庙,无论是古建艺术还是历史价值,在外八庙中都是独树一帜的,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一下粗浅的认识,不周之处请各方指正。
  一、碑刻价值
  普乐寺的碑亭位于宗印殿后,里边有乾隆御笔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普乐寺碑记》,记述了建造普乐寺的缘起及目的。
  1.历史的生动见证
  此碑碑文中极生动地记述了建庙缘由,为研究外八庙古建筑群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史学材料。乾隆在碑文中说:“惟大蒙之俗,素崇黄教,将欲因其教,不易其俗,缘初构而踵成之。且每岁山庄秋巡,内外扎萨克觐光以来者,肩摩踵接。而新附之都尔伯特,及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亦宜有以遂其仰瞻,兴其肃恭,俾满所欲,无二心焉。”此段碑文说明了建庙的历史背景: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清政府为厄鲁特蒙古建造了普宁寺,达什达瓦族迁移热河后,又给他们建了安远庙。同理,也应当为新归附的哈萨克、布鲁特建造寺庙,为他们的首领来热河聚会举办宗教活动提供场所。故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按照章嘉活佛的建议建造了普乐寺。
  2.古建研究的辅助材料
  此碑文反映了古建的一些特点,是研究外八庙古建不可多得的辅助材料。建庙之初,乾隆曾咨询过章嘉国师,国师云:“大藏所载,有上乐王佛,乃持轮王佛化身,居常东向,洪济群品。必若外辟重堙,疏三涂,中翼广殿,后规阇城,叠磴悬折,而上置龛,正与峰对者,则人天咸遂皈仰。”因此建成了后半部分为实体坛城的普乐寺。
  普乐寺的后半部建筑,是一处很成功的设计。该庙前半部为汉传佛教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及配殿组成,而后半部的坛城,又称阇城。阇城的平面构图为三层正方形坛台上面建造一圆形殿堂的形制。第一层坛台上的四正向建四座门殿,周围以转角厢房相联系,组成正方形庭院;庭院中间为第二层高台,东西台壁中有拱门、蹬道可通台顶。高台上四角及四正面为八座形制相同、颜色各异的琉璃喇嘛塔,四角塔为白色琉璃砖贴面,塔座为八边形石须弥座;四正向塔的颜色为西紫、东黑、南黄、北蓝,塔座为正方形。二层台的中央又砌筑高6.6米的第三层高台,南北台壁有拱门、蹬道可达台顶,三层中央为黄琉璃瓦重檐圆形殿堂——旭光阁。该寺的坛城建筑布局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仅轴线明确,十字构图,以东西向为主轴,寺前半部面西,而后半部阇城面东。平面上方圆互补,三层方形坛台,上托重檐圆殿,象征天圆地方。三层方台又象征着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四正向的四座喇嘛塔代表佛的四智,四隅的四塔代表围绕须弥山的四大天王。其细部装饰也独具匠心。第一层坛台的四门殿象征四大部洲,第二层坛台象征帝释天所居的须弥山上的善见城(台顶边缘有城垛)。第三层坛台为宫殿的台基(周边为汉白玉石栏),中间为宝楼重阁的殊胜殿——旭光阁,面向东方,迎接旭日朝阳,以东为正方向也是金刚曼荼罗的基本规定。总之,普乐寺坛城除了供奉佛尊以外,更着意表现的是佛教的宇宙观、世界观。
  3.研究乾隆的真实史料
  此碑文反映了乾隆帝的生活和思想,为研究乾隆的一生提供了真实的史料。如碑文中以乾隆的口吻记述了当时的西域人民生活已经达到极端困难的境地,因此作为他们的皇帝就首先为他们谋求安宁。他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纷纷前来朝见皇帝。既宁又安之后,更进一步的就是要使他们生活得愉快高兴,就像鸽子得到佛影的保护一样,再也没有恐怖与畏惧,由此产生欢快喜悦之心。人们祈求不管在短暂的瞬间还是长生不老,都应该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游玩,得到这种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到达这一境地呢?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乾隆所以接着“普宁”、“安远”两寺之后,又兴建这座庙,并且起名叫“普乐”的缘故。它既是自慰,更主要的是用以自勉,并不只是像梵文中仅仅是为了什么种善因求福利之类的说法。此段碑文实际上是乾隆为了个人的想法而找了个理由罢了。
  二、古建价值
  1.构图布局意义深远
  普乐寺的建筑布局是各具特色而又统一的两部分,前半部构设是规则的,呈轴线对称的七组汉式建筑风格,后半部模仿喇嘛教文化中常见的曼陀罗构图形式,明显地强调了高度上的等级,而且与设置各种神灵及皇权的显示相吻合。据碑文讲,此寺庙是由乾隆的好友、中国喇嘛教的领袖之一章嘉喇嘛设计的。乾隆皇帝修建普乐寺很明显有其特定的用意——通过争取重要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佛教影响,象征性地把皇帝至高威严与神授的大自然的力量结合在一起。
  2.建筑手法内涵鲜明
  普乐寺的建造是用象征手法来体现它的建筑风格。凡是象征都有具体的涵义,也是象征对象限定的主题内涵,但建筑艺术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内涵可以合乎逻辑地外延出去,直至相当广阔的范围。盛清建筑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设计者(包括康熙、乾隆)自觉地认识到了这一特征,广泛运用象征的手法,把有限的内涵尽量外延出去,使建筑艺术发挥出伦理的和政治的实际效用。这些手法体现在:第一用具体的形象来说明主题思想。如曼荼罗本来是密宗经典中关于法坛布置的图像说明,是一幅神佛菩萨次序图,普乐寺是完全按照密宗金刚界羯磨曼荼罗法式的建筑,它的内涵本是一种宗教法式,但在乾隆时期却得到大力提倡,并在当时又赋予了它们新的涵义:以教义中的五方方位,主佛(大日如来)居中,群佛配列比附国土社稷和皇帝与群僚外藩的位置;而那种方圆同心,“井”字分隔,十字对称的构图,也可以引申为帝王居中,永恒不变的意义,总之都体现了五权集中,唯我独尊,天下一统的思想,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的理想图像。这对专家学者研究坛城提供了较好的史料。   3.天花藻井光彩夺目
  普乐寺的天花有“六字真言”和“二龙戏珠”两种,“六字真言”天花,是在圆光内的莲花图案上画六个梵语符号。“二龙戏珠”天花是横方上绘有“一统天下”的图案,即在粉框中画一条黑线,象征皇帝以万乘之尊,一统天下,这种彩饰不同于其它寺庙。藻井是高级的天花,有方形、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普乐寺旭光阁的藻井是外八庙最精美的一处,采用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形式,层层缩小,井深七层,外层往里依次是云龙、斗拱、龙、凤、双重斗拱和团龙戏珠,中心的浮雕团龙口衔宝珠垂下约一米。这条龙似飞腾云天之际,姿态矫健,虽经几百年的沧桑,仍然光彩夺目。
  4.大胆创造主题突出
  普乐寺在运用象征的手法触发人们对某一主题的认识时,对陪衬关系的处理也是颇具匠心的。外八庙的中心主题是纪念对蒙古地区的最终统一,但它的陪衬却是包括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在内的整体环境处理,即再现中国的全貌于这一环境之中,有了这个陪衬的背景,外八庙的象征纪念意义才更加突出。也正有了这个“移天缩地”的环境作为陪衬,外八庙中的“曼荼罗”才更能体现出向心集中,宇内归一的主题思想。就普乐寺来说,它们所表现的主体都在后半部,但庙宇的宗教主体(神佛的地位和建筑的等级)却在前半部,这里就有很巧妙的处理。如普乐寺的主题是以大曼荼罗象征皇权一统,体现在以旭光阁为中心的后半部;但宗教主体是以奉八大菩萨的宗印殿为主体的一组,将宗教的主体处理成艺术上的陪衬,反衬得艺术上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这的确是很大胆新颖的处理方法,然而唯其大胆创造,主题形象才特别鲜明。从这里可以看出,辩证地处理主题与陪衬的关系,是能发挥出巨大的象征力量的。
  三、造像价值
  普乐寺后半部主体建筑旭光阁内圆形石砌须弥座上建有木质曼陀罗(坛场),用三十七块木头做成,据说是代表释迦牟尼的三十七种学问,即佛教的宇宙观。此殿最神圣的部分是由青铜雕塑而成的立于木质曼陀罗之上的上乐王佛双身像,是普乐寺的主尊,此殿也正是为他而修的。
  上乐王佛又称欢喜佛,是藏传佛教密宗的本尊之一, 这尊欢喜佛像为铜铸鎏金,大约1.05米高,重400千克,是个实心的铸造物。乾隆皇帝及普乐寺的设计者选择供奉此佛,暗示了天子之皇权在其广阔帝国内超越于一切宗教和信仰之上。这种阴、阳相结合、创造生命和世间万物的观念,在普乐寺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二合一”的上乐王佛以其动感的姿势和富于夸张的表情使人浮想联翩,这一双身像代表着男性与女性,禅定与智慧以及行动与知识两个觉悟因素的完美结合。它造型优美、工艺精细,比例准确,大部分通体鎏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四、保护价值
  1.历史价值,多民族统一的象征
  普乐寺的兴建,主要还是从政治上着眼,目的是为了团结蒙古、维吾尔以及哈萨克、布鲁特各族上层人物。生活在巴尔喀什湖一带的左、右哈萨克族及生活在葱岭以北的东西布鲁特(柯尔克孜族),过去都倍受准噶尔族叛乱势力的压榨、欺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彻底平定了准噶尔部封建贵族的叛乱活动。从此,他们摆脱了这种厄运。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夏,清军粉碎了“回部”霍集占兄弟的暴乱,至此,西北边疆日趋稳定。继厄鲁特蒙古的杜尔伯特部之后,南疆各地区维族首领、哈萨克和布鲁特的首领等均按期到山庄朝见,接受封赏,并随乾隆去围场行猎。为了表示对西北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进一步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所以乾隆决定建造普乐寺。当然,乾隆的用心,也是想以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宗教艺术,来显示大清朝的威严和富庶;同时,也给了他自己记了一功。当然,抛开统治者的个人居心来看,这些寺庙的建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
  2.艺术价值,融汇了各民族的文化
  外八庙的建筑形式,融汇了汉、蒙、藏等多民族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巧妙的借鉴与组合,神同形异地将多民族的著名建筑,再现于此,是中国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建筑上所取得的空前成就。普乐寺融合了汉藏建筑艺术精华,突出了皇家寺庙建筑特色,使人感受到“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权威。它坐东面西,依山就势,面向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其他寺庙呈众星捧月般环绕避暑山庄周围。普乐寺的平面布局南北稍短,东西稍长,平面、立面十字对称,是外八庙中布局最严谨的一座寺庙。它的中轴线设计非常巧妙,其东端与磬锤峰相对,西端与避暑山庄的永佑寺舍利塔相垂直,使人工创造与天然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旭光阁的天花藻井,雕工精细,光彩夺目,藻井的整个图案表现了清朝工艺水平的高超与绝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庙内所遗留的文物藏品,造型完美,制作精湛,工艺精良,质地讲究,体现出清代工艺品的较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3.社会价值,科研的实物资料
  普乐寺是游客避暑消夏、参观游览、陶冶情操,丰富知识、感受古典园林和宗教文化艺术的极佳场所,它的建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诸如: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政治学,艺术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且它具有高超的建筑艺术,对当代的园林营造及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兆才 《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1986年.
  [2]杨天在 《避暑山庄的碑刻及其历史价值》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1986年.
  [3]安永瑜 王建平、张孝纪 《保护好规划好历史文化名城——承德》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1986年.
  [4]王世仁 《环境 造型 象征手法——承德古建筑体现的中华民族建筑审美观》    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1986年.
  [5]方咸孚《乾隆时期的建筑活动与成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1986年.
  [6]《承德寺庙与佛像》 冯术林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2月.
  [7]《普乐寺》 陈振远编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8月.
  [8]《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讲解概要》赵玲编《地质出版社》 1999年7月.
  [9]《外八庙匾联注释》 张占生编 《地质出版社》1988年5月.
  [10]《中国佛学旅游指南》李克域编《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2年7月.
  [11]《承德普乐寺》承德——莱顿 合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6月.
  [12]《避暑山庄与外八庙》 李月辉编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 12月.
  [13]故宫博物院《清宫藏传佛教文物》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1992年.
  [14]齐敬之 《外八庙碑文注释》.
  [15]孔宪梁  韩宝庄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颗瑰丽明珠》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1986年.
  作者简介:李晖(1969-),女,河北省承德市人,承德市文物局文博副研究馆员。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幼儿进行常规习惯的教育受到普遍关注。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常规;关爱;兴趣;情境教育  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为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
期刊
摘 要:美术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在农村初中教学中认识程度不足,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把重点放在中考科目上,美术课程却成了“鸡肋”。本文将围绕初中美术教育作出探讨,指出问题并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问题;美术教育;对策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對于陶怡情操、启迪智慧、提升品位
期刊
摘 要:喀什大学图书馆属于高校馆系统,与研究院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系统都属于文化教育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从服务对象和内容上,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介绍年鉴类文献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分类,结合本校图书馆所藏年鉴类文献收藏和使用情况作初步统计分析。  关键词:图书馆;年鉴;地方志;收藏使用;统计和分析  2006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颁布的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期刊
摘 要:我国各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国家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日益增强。迁安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目前,迁安市被列为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本文将对“迁安皮影雕刻”价值点、价值量及存续环境进行要点分析。  关键词:迁安皮影雕刻;存续环境;保护措施  皮影戏,在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它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皮影戏
期刊
摘 要:从古至今,一直有很多的研究学者对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在此,本文从《五柳先生传》一文是否为陶渊明自传、此文创作的背景时间、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该文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这五个方面展开简要阐述。并简要地提出自己对此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思想境界  古往今来研究《五柳先生传》的学者和评论工作者不在少数,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
期刊
摘 要:技工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因为国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来推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及转型升级。同时,工匠精神也是技工学校学生个人發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需要。因此,当前技工学校应当积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本文主要探讨了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希望对广大技工学校教师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技工学校 工匠
期刊
摘 要:在彝民族历史里,《玛牧特依》被彝族人们奉为《训世诗》,《教育经》等等。它是彝族先民在几千以来的生产生活中积累、锤炼形成的教育经典,几乎影响、主导、教化着几千年来彝族人们的道德,行为等。本文从《玛牧特依》中截取部分进行浅析它是怎样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彝族人们。  关键词:《玛牧特依》 ;彝族;道德;教育  一、《玛牧特依》的形成  彝族是一支古老而传统的民族,是一个诗性的民族,彝族人们习惯以诗性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唐宋名家吟咏潇湘的作品中选取《渔翁》、《江雪》、《东山》、《题黄才叔看山亭》、《送友人牧永州》等进行鉴赏,从绘画美的独特视角,深入解析了唐宋名家诗文中所蕴含的简约的构图之美、鲜明的色彩之美、空灵的意境之美,生动再现了钟灵毓秀的潇湘山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文章探索了从文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角度欣赏诗词的路径。  关键词:潇湘;唐宋;诗歌;绘画美  永州、零陵自古一地两名,因潇水、湘江在这
期刊
摘 要:情境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的具体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言环境;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就是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具体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期刊
寰宇之辽,囊品类之盛矣。芼芳草兰枝,觏碧落云缕,耽冈峦山色,清明焉,华雍焉,缀缀其间。人亦其然也,或功高自倨,或位卑含羞,或友恭相待,或尔虞我诈。乐山者仁,乐水者智,沉稳者与下愚者,莫不同存。余尝闻人欲之为人心大弊也,亦尝闻人志之为人心灵明也。或宣处世平淡之理,或崇主道奋激之性,人物纷繁,万殊大异,百家争鸣,曲直难辨。志异则行不同,心异则道不一。及流言飞语,烦扰颇多,恐惧甚矣。  然,何为欲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