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这门课在许多学生心目中就是枯燥的代名词,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思想品德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所涉及内容比较丰富:有活动、探究、体验、反思、讨论、分享、交流、实践等栏目,使学生进入感觉看似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状态,反而在课堂中缺乏学习情趣。鉴于此,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想办法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改变单一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也能学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和谐,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1.先学后教。根据洋思教学的基本模式,首先让学生自学,这是一节课中的大环节,而自学的成功又是上好这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自学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自学前,教师给出自学的提纲,让学生抓住知识点靠船下篙,提出问题,突出重点,明确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上课喜欢走神的学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提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提示”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2.鼓励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感,提出问题,小组间相互讨论,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拓宽问题的宽度,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及时总结。在学生自学时,老师已经给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当通过师生讨论、生生探究、小组交流、同桌分享等环节后,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这时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做学习笔记、写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当时间不足时,尽量让同桌学生相互提问,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我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并把课堂总结粘贴在教材相应的位置,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便于今后的复习和巩固,也使学生对学习这门学科没有了后顾之忧,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教材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本身实践性很强。但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生存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现在的教材设置有活动、探究、体验、反思、讨论、分享、交流、实践等栏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优化课堂氛围,突出教学的风趣性
思想品德课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为了避免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枯燥感,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风趣性。
1.概念观点的简单化。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应该多使用有趣的例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得理论观点的分析过程变得简明、扼要。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都包含着精深的哲理。
2.语言表达的幽默化。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
3.教学手段多样化。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这种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朝着师生对话、人机对话模式方向的演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传统的、压抑的被迫学习转变为轻松、独立的主动学习。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新教育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他人先进可行方法的同时,努力充实自己的教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有了德育和智育功能。
(责编 袁 妮)
一、改变单一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也能学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和谐,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1.先学后教。根据洋思教学的基本模式,首先让学生自学,这是一节课中的大环节,而自学的成功又是上好这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自学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自学前,教师给出自学的提纲,让学生抓住知识点靠船下篙,提出问题,突出重点,明确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上课喜欢走神的学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提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提示”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2.鼓励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感,提出问题,小组间相互讨论,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拓宽问题的宽度,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及时总结。在学生自学时,老师已经给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当通过师生讨论、生生探究、小组交流、同桌分享等环节后,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这时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做学习笔记、写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当时间不足时,尽量让同桌学生相互提问,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我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并把课堂总结粘贴在教材相应的位置,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便于今后的复习和巩固,也使学生对学习这门学科没有了后顾之忧,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教材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本身实践性很强。但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生存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现在的教材设置有活动、探究、体验、反思、讨论、分享、交流、实践等栏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优化课堂氛围,突出教学的风趣性
思想品德课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为了避免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枯燥感,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风趣性。
1.概念观点的简单化。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应该多使用有趣的例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得理论观点的分析过程变得简明、扼要。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都包含着精深的哲理。
2.语言表达的幽默化。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
3.教学手段多样化。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这种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朝着师生对话、人机对话模式方向的演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传统的、压抑的被迫学习转变为轻松、独立的主动学习。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新教育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他人先进可行方法的同时,努力充实自己的教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有了德育和智育功能。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