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由案例和数据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放学路上,一名幼儿园的孩子,背在奶奶的背上,嘴里却不停地骂着:“老不死的老太婆!你不给我买玩具,老太婆!”手用力地砸在奶奶那驮着的背上……
案例二:一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有的学生敬仰科学家、文学家,还有的学生景仰老师,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扩大,“6 1”的家庭现象日趋普遍,人们的生活重心都落到了孩子身上。然而在这样生活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们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心胸狭窄、自私冷漠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付出那么多,可孩子却不以为然,更别说崇拜父母了。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要改变这种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让每个孩子都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真正缓解并解决小学生自私、冷漠的心理问题,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健康品德的公民。
二、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感恩教育的几个措施
(一)开发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都可以成为教育课程的资源。教师(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的历史风俗习惯,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及发展水平,进一步开发传统节日教育资源。
(二)利用地方资源,发挥“江南第一家”这一德育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
1.参观“江南第一家”,听取工作人员的报告,了解“江南第一家”发展史。研究“江南第一家”内的碑文、郑义门匾额、楹联等,挖掘其所涵盖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
2.参观“孝感泉”,开展“向同居始祖郑绮学习”等系列活动,使孩子体会到同居始祖郑绮对母亲的孝敬之心,并能拿出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参观“东明书院”,探索吴莱、宋濂等学者的求学、治学、为人之道。
4.组建“探索江南第一家”小分队,了解“江南第一家”的乡土文化,继承和发扬郑氏优秀传统。
(三)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
通过挖掘语文、品德、数学、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例如语文课程中就有许多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母亲的呼唤》、《地震中的父与子》,表达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掌声》、《假如》,表达了他人的鼓励、帮助之恩。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讨论使其明白感恩的道理。充分挖掘各个学科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施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开展家庭感恩教育,激发孩子感恩之情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1.在家里开展礼貌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尊重家人。对待家人要和蔼、耐心。和蔼、和气地倾听家人向你的倾诉,并且耐心地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家长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在孩子逐渐有了一定的意识后,家长切忌向孩子灌输自私的观念,让孩子在家人之间、邻居之间、同伴之间学习谦让,让孩子在谦让的氛围中长大。
3.家长对孩子进行互助教育。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家长不要再为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适当时可以以“协作”的角色进行帮助,使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
(五)组织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并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孩子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
1.微团感恩行动。如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由家委会组织孩子和父母一起走进社区,带上纸和笔,书写新春对联,把祝福送给社区的人们。重阳节组团敬老小分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老人们送去一片爱心和孝心。
2.亲子竞赛活动。如端午节,孩子和父母一起参加一些身体力行的节日劳动,包粽子、做香囊等,体验父母持家的辛苦,或在全校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学校邀请部分家庭参加亲子活动,赏月吃月饼。
3.亲子共读感恩故事。亲子共读,能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是感恩培养的有效载体。国庆节,和孩子一起阅读,了解祖国的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4.观影活动。迎合传统节日氛围,利用优秀的影视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情怀,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颗感恩的种子,相信孩子们会变得更加阳光、感恩。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伴是最直接的目标!”教育家卢梭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教师、家长的努力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是无效的,只有对学生的爱真正触及并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才能是使教育产生最大的效应。那么,为学生树立同伴榜样目标可能是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了。同伴的态度和行为是他们最容易、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开辟感恩墙,定期评选“小孝星”,树立同伴中的感恩明星。孩子们为了能登上“孝星榜”,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帮助别人、关心同伴的好事。虽然他们仅为做好事而做好事,但孩子们渐渐地从同伴感激的语言、老师欣赏的眼神、家长由衷的赞叹中,开始得到了成功、快乐的积极体验,这种体验的积累则是感恩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同伴们的相互模仿和竞争中,孩子们从外在动力的驱使下逐渐转变成内心主动自愿的行为。
感恩意识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案例一:放学路上,一名幼儿园的孩子,背在奶奶的背上,嘴里却不停地骂着:“老不死的老太婆!你不给我买玩具,老太婆!”手用力地砸在奶奶那驮着的背上……
案例二:一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有的学生敬仰科学家、文学家,还有的学生景仰老师,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扩大,“6 1”的家庭现象日趋普遍,人们的生活重心都落到了孩子身上。然而在这样生活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们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心胸狭窄、自私冷漠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付出那么多,可孩子却不以为然,更别说崇拜父母了。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要改变这种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让每个孩子都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真正缓解并解决小学生自私、冷漠的心理问题,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健康品德的公民。
二、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感恩教育的几个措施
(一)开发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都可以成为教育课程的资源。教师(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的历史风俗习惯,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及发展水平,进一步开发传统节日教育资源。
(二)利用地方资源,发挥“江南第一家”这一德育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
1.参观“江南第一家”,听取工作人员的报告,了解“江南第一家”发展史。研究“江南第一家”内的碑文、郑义门匾额、楹联等,挖掘其所涵盖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
2.参观“孝感泉”,开展“向同居始祖郑绮学习”等系列活动,使孩子体会到同居始祖郑绮对母亲的孝敬之心,并能拿出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参观“东明书院”,探索吴莱、宋濂等学者的求学、治学、为人之道。
4.组建“探索江南第一家”小分队,了解“江南第一家”的乡土文化,继承和发扬郑氏优秀传统。
(三)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
通过挖掘语文、品德、数学、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例如语文课程中就有许多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母亲的呼唤》、《地震中的父与子》,表达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掌声》、《假如》,表达了他人的鼓励、帮助之恩。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讨论使其明白感恩的道理。充分挖掘各个学科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施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开展家庭感恩教育,激发孩子感恩之情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1.在家里开展礼貌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尊重家人。对待家人要和蔼、耐心。和蔼、和气地倾听家人向你的倾诉,并且耐心地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家长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在孩子逐渐有了一定的意识后,家长切忌向孩子灌输自私的观念,让孩子在家人之间、邻居之间、同伴之间学习谦让,让孩子在谦让的氛围中长大。
3.家长对孩子进行互助教育。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家长不要再为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适当时可以以“协作”的角色进行帮助,使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
(五)组织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并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孩子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
1.微团感恩行动。如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由家委会组织孩子和父母一起走进社区,带上纸和笔,书写新春对联,把祝福送给社区的人们。重阳节组团敬老小分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老人们送去一片爱心和孝心。
2.亲子竞赛活动。如端午节,孩子和父母一起参加一些身体力行的节日劳动,包粽子、做香囊等,体验父母持家的辛苦,或在全校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学校邀请部分家庭参加亲子活动,赏月吃月饼。
3.亲子共读感恩故事。亲子共读,能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是感恩培养的有效载体。国庆节,和孩子一起阅读,了解祖国的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4.观影活动。迎合传统节日氛围,利用优秀的影视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情怀,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颗感恩的种子,相信孩子们会变得更加阳光、感恩。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伴是最直接的目标!”教育家卢梭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教师、家长的努力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是无效的,只有对学生的爱真正触及并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才能是使教育产生最大的效应。那么,为学生树立同伴榜样目标可能是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了。同伴的态度和行为是他们最容易、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开辟感恩墙,定期评选“小孝星”,树立同伴中的感恩明星。孩子们为了能登上“孝星榜”,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帮助别人、关心同伴的好事。虽然他们仅为做好事而做好事,但孩子们渐渐地从同伴感激的语言、老师欣赏的眼神、家长由衷的赞叹中,开始得到了成功、快乐的积极体验,这种体验的积累则是感恩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同伴们的相互模仿和竞争中,孩子们从外在动力的驱使下逐渐转变成内心主动自愿的行为。
感恩意识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