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的确,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有浏览法、精读法、跳读法、整体阅读法、快速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而比较阅读则是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
比较阅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比较,识别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以使我们能清楚地认识读物的特征,加深对作品高层次的理解。例如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时我们可联系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这两篇散文内容上完全不同:前者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写的是白杨树,歌颂的是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后者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的是松树,歌颂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把两篇作品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它们在表达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从具体事物的描写中引出其象征意义,歌颂某一精神品质;在结构上都是先咏物后抒情。通过比较阅读,这类散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就可以清楚地被我们所认识。
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首先是要选取比较的对象。要想从众多的文章中筛选出一篇合适的比较对象确非易事,这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识别和联想能力,要善于从不同的作品或同一作品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选准比较对象。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选取比较材料的方法:(1)筛选同一题材的作品。如上文的《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都通过写树来抒发情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柳宗元的《江雪》都是景中寓情。(2)选取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进行比较。比如同写乡愁有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两首诗,同写人间亲情的朱自清的《背影》和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3)选取有同一类型人物形象的作品或比较同一作品中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如同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鲁迅《故乡》中的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前后变化。此外,随着不断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我们还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
其次要明确比较点。当我们选好了比较阅读的材料之后,我们就要确定所选材料的比较点,比较点可着眼于文章的主题,可侧重于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可落在文中的人物形象上或其他可比的地方。比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写于不同时代,故事情节不同,但都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遭遇,在内容上存在联系,因此我们可把比较点放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主题上。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为了通过科举制度获取功名利禄,而蒙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之害,包括思想受毒害,形体受折磨,性格变迂腐,精神变畸形。不同点是孔乙己在潦倒一生中悲惨地死去,范进在几十次科场失利之后,突然中举,一跃而爬进上层社会。虽然如此,但他们的不同遭遇却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上的毒害和形体上的摧残,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制度的罪恶。
选好比较对象,确定了比较点之后,接下来就要精读所选的作品,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以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提高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同是咏梅,陆游笔下的梅花生长在驿道外断桥边,在日暮黄昏中独自开放,听任群芳妒忌,在风雨中凋零之后,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然保留其原有的香气,整体形象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却仍要保持其高洁。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却反其道而行之,即使大雪纷飞,冰冻百丈,她仍在悬崖上,争妍斗俏,她只是春天的信使,却并不与群芳争春,“待到山花烂漫时”只与群芳一起欢笑。作品内容不同,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差异。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身世背景,便不难看出其产生差异的原因。陆游的词是他在北伐之旅失败后,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之下,抗金抱负不得施展而倍感孤独寂寞的反映,是为了表现他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坚持自己高尚情操的傲岸性格。而毛泽东的词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勇于坚持斗争,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再以鲁迅《故乡》中的人物闰土为例,对其前后变化可比较如下。1.外貌上: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时身材增加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且开裂,像是松树皮。2.动作语态上:少年时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质朴、生动,热情、纯真,有智有勇;中年时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3.对“我”的态度:少年时“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中年时对“我”恭恭敬敬,称“我”为老爷,和“我”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4.对生活的态度:少年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中年时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我们很快便了解了20年前后闰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认识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地主的剥削,军阀的混战;是“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以及“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渴望改变整个旧制度的目的。
通过比较阅读,把所学文章联系起来,不仅能使我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甚至可在我们认真分析作品之后,借鉴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可见,坚持比较阅读,对于中学生无论是从素质培养方面还是从应试角度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比较阅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比较,识别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以使我们能清楚地认识读物的特征,加深对作品高层次的理解。例如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时我们可联系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这两篇散文内容上完全不同:前者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写的是白杨树,歌颂的是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后者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的是松树,歌颂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把两篇作品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它们在表达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从具体事物的描写中引出其象征意义,歌颂某一精神品质;在结构上都是先咏物后抒情。通过比较阅读,这类散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就可以清楚地被我们所认识。
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首先是要选取比较的对象。要想从众多的文章中筛选出一篇合适的比较对象确非易事,这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识别和联想能力,要善于从不同的作品或同一作品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选准比较对象。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选取比较材料的方法:(1)筛选同一题材的作品。如上文的《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都通过写树来抒发情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柳宗元的《江雪》都是景中寓情。(2)选取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进行比较。比如同写乡愁有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两首诗,同写人间亲情的朱自清的《背影》和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3)选取有同一类型人物形象的作品或比较同一作品中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如同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鲁迅《故乡》中的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前后变化。此外,随着不断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我们还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
其次要明确比较点。当我们选好了比较阅读的材料之后,我们就要确定所选材料的比较点,比较点可着眼于文章的主题,可侧重于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可落在文中的人物形象上或其他可比的地方。比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写于不同时代,故事情节不同,但都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遭遇,在内容上存在联系,因此我们可把比较点放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主题上。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为了通过科举制度获取功名利禄,而蒙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之害,包括思想受毒害,形体受折磨,性格变迂腐,精神变畸形。不同点是孔乙己在潦倒一生中悲惨地死去,范进在几十次科场失利之后,突然中举,一跃而爬进上层社会。虽然如此,但他们的不同遭遇却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上的毒害和形体上的摧残,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制度的罪恶。
选好比较对象,确定了比较点之后,接下来就要精读所选的作品,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以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提高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同是咏梅,陆游笔下的梅花生长在驿道外断桥边,在日暮黄昏中独自开放,听任群芳妒忌,在风雨中凋零之后,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然保留其原有的香气,整体形象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却仍要保持其高洁。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却反其道而行之,即使大雪纷飞,冰冻百丈,她仍在悬崖上,争妍斗俏,她只是春天的信使,却并不与群芳争春,“待到山花烂漫时”只与群芳一起欢笑。作品内容不同,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差异。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身世背景,便不难看出其产生差异的原因。陆游的词是他在北伐之旅失败后,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之下,抗金抱负不得施展而倍感孤独寂寞的反映,是为了表现他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坚持自己高尚情操的傲岸性格。而毛泽东的词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勇于坚持斗争,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再以鲁迅《故乡》中的人物闰土为例,对其前后变化可比较如下。1.外貌上: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时身材增加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且开裂,像是松树皮。2.动作语态上:少年时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质朴、生动,热情、纯真,有智有勇;中年时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3.对“我”的态度:少年时“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中年时对“我”恭恭敬敬,称“我”为老爷,和“我”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4.对生活的态度:少年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中年时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我们很快便了解了20年前后闰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认识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地主的剥削,军阀的混战;是“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以及“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渴望改变整个旧制度的目的。
通过比较阅读,把所学文章联系起来,不仅能使我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甚至可在我们认真分析作品之后,借鉴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可见,坚持比较阅读,对于中学生无论是从素质培养方面还是从应试角度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