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照研究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肺功能影响。方法为31名危重烧伤患者进行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干预,另取以往收治的62个接受常规治疗的病例作为参照。对照2 组伤后3-10 d液体出入量差值,ARDS在烧伤后2周内的发生率、感染及其他脏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液体出入量观察期期间,在伤后4-6d期间,临床组液体出入量差值低于参照组。伤后2 周内两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FMS可促进体液回收及体液平衡的恢复,让患者尽早脱离机械通气及肺功能改善,间接提高救治率。
【关键词】烧伤;水电解质平衡;肺水肿;肺氧合功能;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7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22-01
在严重烧伤后的早期,肺脏最易发生水肿。肺水肿可使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呼吸功能障碍陆续发生,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而导致死亡[1]。严重烧伤引发肺水肿是因为烧伤后肺内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进而可引发细胞内液外渗、在组织间隙中过多滞留,蓄积大量体液所致。在整体上讲,这是由于患者在发生烧伤休克时其体液发生入多出少的失衡所致。目前,临床上对此缺乏成熟的应对方案。我院采用了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RFMS)对严重烧伤后的患者进行肺水肿干预及肺功能保护研究,即在科学控制患者液体输入的同时,采用利尿剂增加患者的体液排出量,这样可使患者在特定时段内处于一个相对的体液负平衡状态。该临床干预疗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肺损伤、优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功能,使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长大大缩短,术后并发症几率大大降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31个病例样本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年龄在17-63岁之间,平均41±6岁。所有患者体表烧伤面积均大于50%,且休克期治疗成功,血液循环状态稳定,尿量在05-10mL/h·kg之间。同时,所有患者均排除以下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肺疾病史。②合并骨折、路脑外伤等复合伤。③发生重度吸入性损伤。将上述所有病例归入临床组,采用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进行治疗。另以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2个病例其综合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作为参照组,进行两组1:2比例配对比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程度等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临床组患者若是其血液循环状态良好,应在进入休克期后7日内开始控制其液体入量。同时,输注胶体后需静推呋塞米5-10mg,每日4-6次。日总剂量为20-35mg,促进体液排出。输注胶体剂量如下:白蛋白30-40g/日,血浆400-800mL/日。参照组患者输液剂量类似临床组,但基本不使用呋塞米。
13观察指标患者在烧伤后的第3天开始,每日为其记录其液体出入量差值,并根据其病情每日或每2日进行血培养统计其血液感染情况,采用肺部听诊+痰培养+胸部X线联合检查来确定其肺部感染情况。烧伤2周后统计ARDS等脏器并发症的发生、治愈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获取数据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检验,以P<005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液体出入量差值比对在液体出入量观察期期间,参照组患者液体出入量差逐渐下降,而在伤后10d该值达到最低点。临床组液体出入量差值在伤后3-6d逐渐下降,在6d达到最低点后,便开始略微回升。而在伤后4-6d期间,临床组液体出入量差值与参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最新引入的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采用利尿疗法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为患者加速体液排出,使患者体液呈负平衡状态,可以使肺部毛细血管血液降低,使肺间质液体在液压作用下进入到血管内,改善肺水肿,有益于肺顺应性及肺内气体交换(主要指氧合指数)[2]。虽然该疗法无法明显控制感染情况的发生、亦无法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但由于患者肺功能得以有效改善,呼吸机使用时长明显缩短,且患者的死亡率间接得到了遏制[3]。烧伤早期的剧烈应激及验证可引发细胞内液外渗,再加上静脉补液,会加剧脏器水肿。一旦患者进入细胞内液的回吸收期,使水肿迅速加剧,引发生命危险。故本次研究在回收期采用RFMS干预,加快回收的进程、促进肺水肿消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预后,且行之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晋丽,王芙蓉呼吸功能训练在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09):2014
[2]徐鹏,方勇,俞为荣,倪涛,顾钏,李晓光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早期患者肺组织的保护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2):1474-1476
[3]王晓伟,吕振宇呼吸机辅助治疗重度烧伤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8(S1):78-79
【关键词】烧伤;水电解质平衡;肺水肿;肺氧合功能;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7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22-01
在严重烧伤后的早期,肺脏最易发生水肿。肺水肿可使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呼吸功能障碍陆续发生,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而导致死亡[1]。严重烧伤引发肺水肿是因为烧伤后肺内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进而可引发细胞内液外渗、在组织间隙中过多滞留,蓄积大量体液所致。在整体上讲,这是由于患者在发生烧伤休克时其体液发生入多出少的失衡所致。目前,临床上对此缺乏成熟的应对方案。我院采用了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RFMS)对严重烧伤后的患者进行肺水肿干预及肺功能保护研究,即在科学控制患者液体输入的同时,采用利尿剂增加患者的体液排出量,这样可使患者在特定时段内处于一个相对的体液负平衡状态。该临床干预疗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肺损伤、优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功能,使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长大大缩短,术后并发症几率大大降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31个病例样本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年龄在17-63岁之间,平均41±6岁。所有患者体表烧伤面积均大于50%,且休克期治疗成功,血液循环状态稳定,尿量在05-10mL/h·kg之间。同时,所有患者均排除以下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肺疾病史。②合并骨折、路脑外伤等复合伤。③发生重度吸入性损伤。将上述所有病例归入临床组,采用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进行治疗。另以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2个病例其综合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作为参照组,进行两组1:2比例配对比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程度等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临床组患者若是其血液循环状态良好,应在进入休克期后7日内开始控制其液体入量。同时,输注胶体后需静推呋塞米5-10mg,每日4-6次。日总剂量为20-35mg,促进体液排出。输注胶体剂量如下:白蛋白30-40g/日,血浆400-800mL/日。参照组患者输液剂量类似临床组,但基本不使用呋塞米。
13观察指标患者在烧伤后的第3天开始,每日为其记录其液体出入量差值,并根据其病情每日或每2日进行血培养统计其血液感染情况,采用肺部听诊+痰培养+胸部X线联合检查来确定其肺部感染情况。烧伤2周后统计ARDS等脏器并发症的发生、治愈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获取数据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检验,以P<005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液体出入量差值比对在液体出入量观察期期间,参照组患者液体出入量差逐渐下降,而在伤后10d该值达到最低点。临床组液体出入量差值在伤后3-6d逐渐下降,在6d达到最低点后,便开始略微回升。而在伤后4-6d期间,临床组液体出入量差值与参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最新引入的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采用利尿疗法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为患者加速体液排出,使患者体液呈负平衡状态,可以使肺部毛细血管血液降低,使肺间质液体在液压作用下进入到血管内,改善肺水肿,有益于肺顺应性及肺内气体交换(主要指氧合指数)[2]。虽然该疗法无法明显控制感染情况的发生、亦无法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但由于患者肺功能得以有效改善,呼吸机使用时长明显缩短,且患者的死亡率间接得到了遏制[3]。烧伤早期的剧烈应激及验证可引发细胞内液外渗,再加上静脉补液,会加剧脏器水肿。一旦患者进入细胞内液的回吸收期,使水肿迅速加剧,引发生命危险。故本次研究在回收期采用RFMS干预,加快回收的进程、促进肺水肿消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预后,且行之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晋丽,王芙蓉呼吸功能训练在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09):2014
[2]徐鹏,方勇,俞为荣,倪涛,顾钏,李晓光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早期患者肺组织的保护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2):1474-1476
[3]王晓伟,吕振宇呼吸机辅助治疗重度烧伤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8(S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