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以直觉思维对事物进行判断思维。直觉思维就是对问题未进行深入分析而给出答案,这是思维的“预感”。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快速时期,抓住这一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很好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直觉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以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为根据,在思考中采取捷径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就会明显提高,而且学生的逻辑思维会随之優化,学生的多项思维都会得到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一、夯实基础,注重视觉经验积累
心理学家加涅在长期“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研究中发现,个体总是在积累视觉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判断能力,而且随着错误的尝试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直觉思维的培养要靠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学生的基础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要想利用直觉思维是比较困难的,正如建筑高楼,没有夯实的地基是不行的。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时才能有根据,不会盲目分析问题,直觉是需要基础的。小学基础有很多,但是运算是比较多的也是非常基础的,比如:教学“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小学生如果对分数、小数的掌握不牢固,对四则运算的掌握不牢固的话,那么学习这一章节的难度就比较大,其实这一章节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在运算中回忆之前学习的四则运算知识与小数分数知识,分析一下便可以推测混合运算的步骤。教学基础知识后,课后训练同样不能少,足够的训练量才能让学生在推理方面有根据,面对复杂题型做到凭借直觉捕捉重点知识,闪电般思考解题过程。课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多阅读、学习课外知识,掌握课本以外的基础知识。
二、创设情境,唤醒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发现,有些学生不愿意思考,觉得课堂氛围不活跃,投入不了课堂。老师讲解的内容学生半听半忘,培养思维的效率非常低。老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轻松自由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情境下理解知识、学习知识,以后运用时,可以将知识与情境相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学生在思考中联系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初步接触时会觉得不理解,因为在学生看来,测量长度都是利用直尺,圆不是直线,那么应该怎么测量呢?有学生说卷尺测量,这便是生活经验了,其他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老师便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开课前,先拿一个篮球到班级,问一问有没有学生喜欢打篮球,为什么喜欢打呢?篮球有什么特点呢?接着让学生从不同面观察篮球,学生发现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一个圆。接着老师拿一根绳子绕篮球一圈,拿下来之后让学生观察绳子,绳子是一个圆,那么展开以后呢?是不是圆的周长呢?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到如何化曲为直。
三、化繁为简,捕捉不同因素间关系
数学知识的因果关系明显,每个知识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直觉思维,学生要拥有化繁为简的能力,观察问题要观察到重点。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往往含有非常简单的点,学生要学会寻找到这个点,接着将问题简单化,才能简捷地思考出问题。多次训练后,慢慢在复杂问题中找到简单的联系点,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才能通过直觉思维,直接找到问题所在。通过这样把问题简单化,不同因素之间关系变得更明朗,从而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这样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问题。比如解决这样一道题目:小张、小明两人隔着200米,如果两人同时相向出发,且小张的速度是10m/min,小明的速度是6m/min,但是小张带着一只宠物狗,狗以每分钟15米的速度向小明跑去,遇到小明后立刻返回再跑向小张,遇到小张后又立刻返回跑向小明,如此往复,直到小张、小明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则此段时间中狗一共跑了多远?这道问题看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如果找到不变的量,也就是小张、小明的速度,通过画图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等路程一一求出,步骤虽然多了一点却不繁琐,算的过程也比较简单。
四、优化认知,培养数学直觉思维
小学生利用直觉思维认识事物,这是小学生认识活动的起始阶段,一个人认识事物之后大脑中总会产生某种具体概念。因此,良好的认知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直觉意识。因为学生在认识方面做到正确、有规律,那么分析复杂问题时,学生可以正确分析问题,并且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直觉分析。要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知识结构要有一定的优化。而且分析问题时,要拥有技巧,找到问题存在的规律。如教学“找规律”时,小学要求不是太高,主要让学生找到数字之间的联系。老师可以首先展示两串非常长的数字,如3.14159265358979323846和0.142857142857142857142857,让学生在一分钟内挑战前面的数字,然后用一分钟记忆另一个,学生记忆之后肯定会说后面比较简单,为什么呢?因为后面的有规律,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规律学生只记忆6个数字就可以了,任务非常简单。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分析问题就会变得更简单,解决问题时直接可以利用直觉思维,将问题思路清晰找出。
总之,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发挥自身想象,将想法表现出来,联系生活经验及数学知识,不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基础优化认识,学习解决问题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价值。
一、夯实基础,注重视觉经验积累
心理学家加涅在长期“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研究中发现,个体总是在积累视觉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判断能力,而且随着错误的尝试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直觉思维的培养要靠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学生的基础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要想利用直觉思维是比较困难的,正如建筑高楼,没有夯实的地基是不行的。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时才能有根据,不会盲目分析问题,直觉是需要基础的。小学基础有很多,但是运算是比较多的也是非常基础的,比如:教学“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小学生如果对分数、小数的掌握不牢固,对四则运算的掌握不牢固的话,那么学习这一章节的难度就比较大,其实这一章节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在运算中回忆之前学习的四则运算知识与小数分数知识,分析一下便可以推测混合运算的步骤。教学基础知识后,课后训练同样不能少,足够的训练量才能让学生在推理方面有根据,面对复杂题型做到凭借直觉捕捉重点知识,闪电般思考解题过程。课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多阅读、学习课外知识,掌握课本以外的基础知识。
二、创设情境,唤醒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发现,有些学生不愿意思考,觉得课堂氛围不活跃,投入不了课堂。老师讲解的内容学生半听半忘,培养思维的效率非常低。老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轻松自由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情境下理解知识、学习知识,以后运用时,可以将知识与情境相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学生在思考中联系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初步接触时会觉得不理解,因为在学生看来,测量长度都是利用直尺,圆不是直线,那么应该怎么测量呢?有学生说卷尺测量,这便是生活经验了,其他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老师便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开课前,先拿一个篮球到班级,问一问有没有学生喜欢打篮球,为什么喜欢打呢?篮球有什么特点呢?接着让学生从不同面观察篮球,学生发现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一个圆。接着老师拿一根绳子绕篮球一圈,拿下来之后让学生观察绳子,绳子是一个圆,那么展开以后呢?是不是圆的周长呢?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到如何化曲为直。
三、化繁为简,捕捉不同因素间关系
数学知识的因果关系明显,每个知识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直觉思维,学生要拥有化繁为简的能力,观察问题要观察到重点。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往往含有非常简单的点,学生要学会寻找到这个点,接着将问题简单化,才能简捷地思考出问题。多次训练后,慢慢在复杂问题中找到简单的联系点,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才能通过直觉思维,直接找到问题所在。通过这样把问题简单化,不同因素之间关系变得更明朗,从而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这样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问题。比如解决这样一道题目:小张、小明两人隔着200米,如果两人同时相向出发,且小张的速度是10m/min,小明的速度是6m/min,但是小张带着一只宠物狗,狗以每分钟15米的速度向小明跑去,遇到小明后立刻返回再跑向小张,遇到小张后又立刻返回跑向小明,如此往复,直到小张、小明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则此段时间中狗一共跑了多远?这道问题看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如果找到不变的量,也就是小张、小明的速度,通过画图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等路程一一求出,步骤虽然多了一点却不繁琐,算的过程也比较简单。
四、优化认知,培养数学直觉思维
小学生利用直觉思维认识事物,这是小学生认识活动的起始阶段,一个人认识事物之后大脑中总会产生某种具体概念。因此,良好的认知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直觉意识。因为学生在认识方面做到正确、有规律,那么分析复杂问题时,学生可以正确分析问题,并且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直觉分析。要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知识结构要有一定的优化。而且分析问题时,要拥有技巧,找到问题存在的规律。如教学“找规律”时,小学要求不是太高,主要让学生找到数字之间的联系。老师可以首先展示两串非常长的数字,如3.14159265358979323846和0.142857142857142857142857,让学生在一分钟内挑战前面的数字,然后用一分钟记忆另一个,学生记忆之后肯定会说后面比较简单,为什么呢?因为后面的有规律,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规律学生只记忆6个数字就可以了,任务非常简单。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分析问题就会变得更简单,解决问题时直接可以利用直觉思维,将问题思路清晰找出。
总之,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发挥自身想象,将想法表现出来,联系生活经验及数学知识,不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基础优化认识,学习解决问题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