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包括中职和高职两大板块,过去各自独立。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协调发展、有效衔接,而课程的对接又是关键,本文依托食品专业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旨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素质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147-01
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方式将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发展潮流的主要趋势,专业衔接在中高职各项衔接中占据重要地位,专业的衔接具体要落实到课程的衔接[1]。经过对几所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食品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展开广泛、深入的调查,下面就课程体系中的素质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在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
1.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多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即素质与能力模块、专业平台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基本素质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0%以上。有的中职学校同样采用模块化教学,包括文化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模块,像德育、体育等素质教育课程包含在文化课模块,在第一、二学年都要进行学习,学时较多,但开设的课程门数较少。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意见》明确提出: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及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职学生年龄小,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心智等各方面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学校、老师积极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素养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课程,如文学、艺术、美学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2.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因为不存在升学压力,学校、老师普遍对这些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基础知识欠缺,文化底子薄弱[2]。首先从学校层面应充分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基础课程的开设。“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要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程。要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专业课程
食品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学校被归为专业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设置齐全,凸显实用性。高职院校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各模块层次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同属职业教育,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课程的重复开设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卫生。但在授课教材和教学内容上,中职严重滞后,有的学校甚至采用食品类高教教材,学生在中职学一遍,“有幸”进入高职再学一遍,学习内容的重复化、无序化是中高职缺乏沟通和衔接的最大弊端,轻则没有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重则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中高职学校都要重视这个问题,在对食品专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基础上,上下沟通协作或成立第三方委员会,遵循必要的原则,共同探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专业教材,使专业课课程体系实现统筹性、连续性、渐进性、合理性衔接[3]。中职专业课的学习应注重专业基础的培养(宽基础),适当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活模块),由易到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逐步树立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高职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避免学科内容的重复教学,加大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的力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
4.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都能紧密加强与当地食品企业的合作,打破关起门来办教育的模式,主动“走出去,引进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重点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一起制定实践课程标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化系食品与营养检测专业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相衔接,设计“三级实训、三段实习”能力递进、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中养成和提高,进一步提高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度。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朱琳佳,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职教论坛.2012(22).
[2]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何威,张建.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初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7).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素质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147-01
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方式将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发展潮流的主要趋势,专业衔接在中高职各项衔接中占据重要地位,专业的衔接具体要落实到课程的衔接[1]。经过对几所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食品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展开广泛、深入的调查,下面就课程体系中的素质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在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
1.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多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即素质与能力模块、专业平台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基本素质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0%以上。有的中职学校同样采用模块化教学,包括文化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模块,像德育、体育等素质教育课程包含在文化课模块,在第一、二学年都要进行学习,学时较多,但开设的课程门数较少。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意见》明确提出: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及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职学生年龄小,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心智等各方面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学校、老师积极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素养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课程,如文学、艺术、美学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2.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因为不存在升学压力,学校、老师普遍对这些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基础知识欠缺,文化底子薄弱[2]。首先从学校层面应充分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基础课程的开设。“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要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程。要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专业课程
食品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学校被归为专业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设置齐全,凸显实用性。高职院校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各模块层次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同属职业教育,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课程的重复开设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卫生。但在授课教材和教学内容上,中职严重滞后,有的学校甚至采用食品类高教教材,学生在中职学一遍,“有幸”进入高职再学一遍,学习内容的重复化、无序化是中高职缺乏沟通和衔接的最大弊端,轻则没有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重则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中高职学校都要重视这个问题,在对食品专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基础上,上下沟通协作或成立第三方委员会,遵循必要的原则,共同探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专业教材,使专业课课程体系实现统筹性、连续性、渐进性、合理性衔接[3]。中职专业课的学习应注重专业基础的培养(宽基础),适当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活模块),由易到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逐步树立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高职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避免学科内容的重复教学,加大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的力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
4.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都能紧密加强与当地食品企业的合作,打破关起门来办教育的模式,主动“走出去,引进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重点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一起制定实践课程标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化系食品与营养检测专业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相衔接,设计“三级实训、三段实习”能力递进、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中养成和提高,进一步提高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度。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朱琳佳,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职教论坛.2012(22).
[2]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何威,张建.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初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