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73个重点扶持县和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的南涧县,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南涧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部署,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努力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
高耸绵延横亘南北的巍巍无量山自古神秘秀丽,更因金庸名著《天龙八部》的生花妙笔使人神往。沿着南涧县蜿蜒的山路行驶60余公里,在海拔近2500米的山脉,金庸笔下神奇秀丽的无量山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若是在冬季,您便能看到冬樱花开得汪洋恣肆。
中共南涧县委书记吉向阳、南涧县人民政府县长王绍基等一行从南涧县城赶到无量山上进行调研,向在就近就地务工的当地村民了解其收入情况。
“南涧县是贫困县,无量山区则是贫中贫。”说起无量山过去的贫困状况,中共南涧县委书记吉向阳不无感概地说。
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宝地上,“过去,无量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贫瘠,产业单一,彝族群众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就种点玉米、苦荞,养几头猪,每户人家年收入不过两千多元,大多数人家都生活在贫困线下。”吉向阳说,如今,无量山的彝族同胞们收入增加了,家里的房子重新翻修,家家户户买了摩托车,一些人家甚至买了汽车,“终于告别了贫中贫的历史”。
据南涧县人民政府王绍基介绍,南涧县是一个集“山多、地少、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山区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1738.8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9.3%。属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73个重点扶持县和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南涧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扶贫开发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最大民生工程,抢抓机遇,聚焦“精准”,扎实推进,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金融创新助推扶贫开发迈新步
“扶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中共大理州委书记杨宁在全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干部要把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把组织领导的责任担起来;要把整合资源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把协同作战的责任担起来;要把扶贫攻坚关键环节落到实处,把精准扶贫的责任担起来。
为严格时限,对照标准,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进一步整合项目和资金,落实好“挂图作战”,狠抓工作推进,保质保量完成脱贫任务,南涧县集中资源和资金助力精准扶贫,实施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努力让贫困村和贫困户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
资金是保证扶贫工作推进的核心,也是群众自主脱贫的关键要素。南涧县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努力寻求金融信贷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帮助农民、农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南涧广大山区农民发展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木(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靠山致富的愿望更加迫切。然而,农民群众在自留地、农村承包耕地、轮歇地、荒地上种植的大量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木(果)因不属于林地上种植的资源而无法颁发林权证,不能实施有效抵押而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资本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为真正让农民的资源财富成为银行的有效抵押物,变成促进发展的资本, 南涧县探索推出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木(果)权证核发及抵押贷款工作,使林权证确权范畴以外的经济林(果)资源实现了确权,全县所有核桃、茶园顺利实现资源向资本的转化。这一在全国率先推出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的农金融产品,一举荣获“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十大品牌创新产品”奖和第二届大理州政府创新奖一等奖。其后又与建设银行合作在大理全州率先推出小微企“助保贷”产品,与此同时,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不断将“三农”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往纵深方向发展,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基金贷款、财政扶贫风险担保基金贷款和政企合作担保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重点围绕山区农村优势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将有限的贷款资金用在产业发展上,促使“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六个一”高原特色产业尽快形成贫困农户中有效益、有优势、可持续的经济实体,带动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目前,几大类金融产品先后为2760户农户发放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5.06亿元,贷款余额达3.34亿元;为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1860万元,贷款余额1610万元,财政拨付担保基金补助80万元;已经为3家企业、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80户农户提供财政扶贫担保贷款4300万元,贷款余额4300万元;6户企业列入“小微企业池”获得总计1亿元的信贷授信,2户企业获得1600万元贷款;采取政企合作入股方式,由县政府出资2000万元、无量药谷出资1000万元入股大理州创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并获得担保公司3亿元担保额度,目前,共为县内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扶持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1850万元,在保余额17450万元。
南涧县立足县情,精准发力,大胆推动县域金融改革创新,真正做到产融有机结合、社会资本参与、财金紧密联动,用活有限的财政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引导和杠杠作用,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经过创新实践,南涧县成功创造了加强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的“南涧经验”,金融信贷扶贫成为了南涧脱贫攻坚新利器。
精准信贷、破解融资瓶颈,这是南涧县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金融信贷扶贫,困难群众和农企得到了金融信贷扶持,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户和农企发展规模化种养殖资金短缺问题,提高了农户和农企自身“造血”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能力。中共南涧县委副书记茶向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南涧县通过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精准建档、精准发力、精准产业,将实现扶贫工作由原来的“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使贫困户通过自身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各级的帮扶真正实现脱贫。 南涧县围绕六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抓实产业扶贫,积极探索无量山片区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新模式。通过金融创新助力扶贫攻坚这一有利武器,聚焦“精准”,为美丽彝乡走出贫困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实现了“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本、活树变活钱”的目标,促进了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山区群众增收致富。
异地搬迁开启群众幸福新生活
“搬到这里生活,安全而舒心呀!” 在一个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农家小院里,崭新的小洋楼,新买的家具,南涧县拥翠乡大波罗上社村民杨本政大爷高兴地说。
现年72岁的杨本政在大波罗上社生活了60多年。由于大波罗村出现了山体滑坡,南涧县决定对大波罗上社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现在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楼房,多亏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目前,该村27户村民全部入住新居,实现了安居梦。
南涧县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全县99.3%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南涧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州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政策力度以及被列为云南省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示范县的良好机遇,围绕“2015年启动、2016年重点突破、2017年全面推进、2018年扫尾完善”的总体目标,积极整合项目资金,破解资金瓶颈,以实施“39311”易地扶贫搬迁行动计划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山区扶贫开发,探索实践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全面加快彝乡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据王绍基介绍,从2016年开始,南涧县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实施“39311”行动,将通过3年努力,投入9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00户以上、1万人和100个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有效解决搬迁户“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发展难”等问题,并将通过两年的巩固提升,努力实现山区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为了将这一民生工程实施好,南涧县编制规划,建立以乡镇党委、政府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包保责任制,统筹“挂包帮”“转走访”、党政机关挂钩帮扶等各方面的力量,确保每个搬迁安置点都有一名县级领导挂钩、一个县级部门包帮和一个实施方案,每个搬迁户都有一名干部包保、一个搬迁方案和一套扶持政策,做到“搬迁责任不完成、包保干部不脱钩”,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以群众“搬得出、留得住”为目标,南涧县因村施策,精准分类确定搬迁对象和搬迁方式,推行以统规统建、统规代建为主,统规自建为辅的模式,并与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相结合,分别采取集中安置一批、插花安置一批和拆除重建原址安置一批的方式,引导困难群众建新村、住新房;同时,创新扶持新型经营实体发展路子,在搬迁新村设立专业合作社、互助合作基金,引导群众走实发展致富路子。
“能致富”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根本。南涧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民群众增收困难是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吉向阳告诉记者,近年来,南涧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实施桥头堡建设和生态云南建设的战略机遇,认真分析党和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导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安全生产为目标,以扶持和培育贫困乡村增收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推动、项目拉动、示范带动,全面落实“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扶贫政策和措施,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建设,“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六个一”高原特色农业、高山生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吉向阳告诉记者,依托“高山、净土、生态”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颗药”六大产业和实施“美丽彝乡”行动计划,南涧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品牌化导向的发展路子,推进了农业生态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无量山系列生态农产品品牌,做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从而使沿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业迈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在谈到转变发展方式与增加农民收入时,吉向阳语气坚定地说:“南涧必须牢牢把握‘高山净土生态’这一特征,充分挖掘优良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资源,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品牌化导向的发展路子,全面加快‘六个一’的农业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无量山系列生态农产品品牌。”
“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贫困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核心和关键。”吉向阳介绍道,南涧县要在精准建档的基础上,引导和扶持贫困户通过“种、养、加、商、劳、资、政”多渠道增加收入,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增收脱贫。
基于南涧县农业发展特点,对口帮扶单位清华大学在做好既有帮扶项目的同时,探索提出了高校精准扶贫新模式——“农校对接”,筹划在南涧县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将南涧县优质特色农产品引入清华,提升南涧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品牌效应,助力南涧县特色农业升级发展,带动南涧县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美丽彝乡唱响整族脱贫主旋律
“我们赶上了好政策,没有‘整族脱贫’,我家的房子还不知要等到啥时候才能改造呢。”手指着浓绿的核桃深处一破败的院落,苗族村民熊文玉告诉记者,“这是我们一家住了快50年的土坯房,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盖不起新房,一家三代人一直住在一间屋子里。”
“‘整族脱贫’将圆我们的住房梦!”不仅仅是熊文玉,南涧县碧溪乡松林村委会亦可妈库村的27户苗族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据了解,亦可妈库村改造工程是南涧县苗族布朗族整族脱贫发展工作的一个缩影,为努力构建全面小康南涧,2016年起,该县计划采取专项扶持、部门资金整合、信贷投入、社会帮扶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对29个苗族居住村和8个布朗族居住村实施差异化扶持,进行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扶持、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 南涧县公郎镇落底河村位于该镇东南部,属三州市(大理、普洱、临沧)三县(南涧、景东、云县)交界处,是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聚居区,也是漫湾电站移民安置区。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47户755人,居住着以布朗族为主的汉、彝、回、傈僳、苗6个民族,其中布朗族 84户349人。王绍基告诉记者,南涧县认真践行“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承诺,以“生态移民、项目支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思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引领,以布朗族整族脱贫为主线,以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实施了落底河易地搬迁、扶少项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移民新村等民生工程,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优化。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南涧县7个世居民族中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的苗族和布朗族,两个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民族群众贫困程度较深,是南涧全县扶贫开发的重点攻坚对象,也是脱贫摘帽需要帮扶的重点人群。
“我们对苗族、布朗族这两个民族村落实施了整村脱贫摘帽战略,将集中力量帮扶,把这两个民族村打造成为更高水准的示范村。加快示范村建设,对于南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南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做到的是,让我们的人民群众活得有尊严,示范村的打造,是我们带领人民群脱贫致富的一把利刃。”吉向阳对记者说。
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内有21个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11.3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0.3%,其中,彝族人口10.62万人,世居有汉、彝、回、白、苗、布朗、傈僳族7个民族,是大理州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南涧县按照“民族工作关键是团结,民族地区重点是发展”的工作思路,坚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实施苗族布朗族整族脱贫帮扶工程,兑现“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两个民族居住地区。
“农民增收是民族团结进步和精准扶贫的核心,其终极目标就是‘治穷’,群众不穷也就脱贫了。” 吉向阳表示,要从村民素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使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彝乡南涧,做好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王绍基告诉记者,为使民族工作得到充分重视,南涧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为组长,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31个县级部门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实行“一把手工程”,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落实,由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挂苗族和布朗族整族脱贫,做到既“挂帅”又“出征”。
“整族脱贫助我们梦想成真!” 除了言语间的感谢与激动,苗族、布朗族等民族同胞们眼中更多地流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正在村村寨寨发生着——盏盏太阳能路灯点亮美丽村寨;条条平坦的公路连接着幸福生活;生机勃勃的特色经济绘出各族群众的甜蜜生活画卷。
人居环境改善了,山区农民的精神面貌焕发了,如何让贫困山乡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摆脱贫困?南涧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庭院经济、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通过开展把农村党员骨干培养成经济能人,促进农村能人队伍建设。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南涧实际紧密结合,美丽彝乡南涧创造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跨越发展的可喜局面。
滔滔浩浩的澜沧江高峡出平湖向东奔流,万亩高山生态茶园茗香四溢,中国最大的三七连片种植示范园无量药谷正在崛起,激情奔放的彝族跳菜舞跳进伦敦兰卡斯特宫享誉世界……“共产党来帮助,家家门前石板路,自来水引进户,有广场能散步,山腰铺上水泥路,路两旁栽上树,牛羊烤烟做支柱,核桃变为摇钱树,全村走上致富路。”这是南涧县公郎镇落底河村委会落龙寨村民小组村墙上的一组歌谣,反映的正是近年来南涧县扶贫的成果。今天的南涧,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浇灌出一朵朵扶贫开发幸福花,谱写出一曲曲“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幸福新南涧华美篇章。
责任编辑:施凤仙
高耸绵延横亘南北的巍巍无量山自古神秘秀丽,更因金庸名著《天龙八部》的生花妙笔使人神往。沿着南涧县蜿蜒的山路行驶60余公里,在海拔近2500米的山脉,金庸笔下神奇秀丽的无量山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若是在冬季,您便能看到冬樱花开得汪洋恣肆。
中共南涧县委书记吉向阳、南涧县人民政府县长王绍基等一行从南涧县城赶到无量山上进行调研,向在就近就地务工的当地村民了解其收入情况。
“南涧县是贫困县,无量山区则是贫中贫。”说起无量山过去的贫困状况,中共南涧县委书记吉向阳不无感概地说。
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宝地上,“过去,无量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贫瘠,产业单一,彝族群众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就种点玉米、苦荞,养几头猪,每户人家年收入不过两千多元,大多数人家都生活在贫困线下。”吉向阳说,如今,无量山的彝族同胞们收入增加了,家里的房子重新翻修,家家户户买了摩托车,一些人家甚至买了汽车,“终于告别了贫中贫的历史”。
据南涧县人民政府王绍基介绍,南涧县是一个集“山多、地少、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山区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1738.8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9.3%。属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73个重点扶持县和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南涧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扶贫开发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最大民生工程,抢抓机遇,聚焦“精准”,扎实推进,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金融创新助推扶贫开发迈新步
“扶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中共大理州委书记杨宁在全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干部要把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把组织领导的责任担起来;要把整合资源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把协同作战的责任担起来;要把扶贫攻坚关键环节落到实处,把精准扶贫的责任担起来。
为严格时限,对照标准,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进一步整合项目和资金,落实好“挂图作战”,狠抓工作推进,保质保量完成脱贫任务,南涧县集中资源和资金助力精准扶贫,实施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努力让贫困村和贫困户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
资金是保证扶贫工作推进的核心,也是群众自主脱贫的关键要素。南涧县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努力寻求金融信贷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帮助农民、农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南涧广大山区农民发展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木(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靠山致富的愿望更加迫切。然而,农民群众在自留地、农村承包耕地、轮歇地、荒地上种植的大量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木(果)因不属于林地上种植的资源而无法颁发林权证,不能实施有效抵押而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资本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为真正让农民的资源财富成为银行的有效抵押物,变成促进发展的资本, 南涧县探索推出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木(果)权证核发及抵押贷款工作,使林权证确权范畴以外的经济林(果)资源实现了确权,全县所有核桃、茶园顺利实现资源向资本的转化。这一在全国率先推出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的农金融产品,一举荣获“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十大品牌创新产品”奖和第二届大理州政府创新奖一等奖。其后又与建设银行合作在大理全州率先推出小微企“助保贷”产品,与此同时,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不断将“三农”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往纵深方向发展,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基金贷款、财政扶贫风险担保基金贷款和政企合作担保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重点围绕山区农村优势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将有限的贷款资金用在产业发展上,促使“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六个一”高原特色产业尽快形成贫困农户中有效益、有优势、可持续的经济实体,带动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目前,几大类金融产品先后为2760户农户发放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5.06亿元,贷款余额达3.34亿元;为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1860万元,贷款余额1610万元,财政拨付担保基金补助80万元;已经为3家企业、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80户农户提供财政扶贫担保贷款4300万元,贷款余额4300万元;6户企业列入“小微企业池”获得总计1亿元的信贷授信,2户企业获得1600万元贷款;采取政企合作入股方式,由县政府出资2000万元、无量药谷出资1000万元入股大理州创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并获得担保公司3亿元担保额度,目前,共为县内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扶持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1850万元,在保余额17450万元。
南涧县立足县情,精准发力,大胆推动县域金融改革创新,真正做到产融有机结合、社会资本参与、财金紧密联动,用活有限的财政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引导和杠杠作用,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经过创新实践,南涧县成功创造了加强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的“南涧经验”,金融信贷扶贫成为了南涧脱贫攻坚新利器。
精准信贷、破解融资瓶颈,这是南涧县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金融信贷扶贫,困难群众和农企得到了金融信贷扶持,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户和农企发展规模化种养殖资金短缺问题,提高了农户和农企自身“造血”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能力。中共南涧县委副书记茶向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南涧县通过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精准建档、精准发力、精准产业,将实现扶贫工作由原来的“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使贫困户通过自身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各级的帮扶真正实现脱贫。 南涧县围绕六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抓实产业扶贫,积极探索无量山片区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新模式。通过金融创新助力扶贫攻坚这一有利武器,聚焦“精准”,为美丽彝乡走出贫困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实现了“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本、活树变活钱”的目标,促进了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山区群众增收致富。
异地搬迁开启群众幸福新生活
“搬到这里生活,安全而舒心呀!” 在一个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农家小院里,崭新的小洋楼,新买的家具,南涧县拥翠乡大波罗上社村民杨本政大爷高兴地说。
现年72岁的杨本政在大波罗上社生活了60多年。由于大波罗村出现了山体滑坡,南涧县决定对大波罗上社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现在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楼房,多亏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目前,该村27户村民全部入住新居,实现了安居梦。
南涧县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全县99.3%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南涧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州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政策力度以及被列为云南省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示范县的良好机遇,围绕“2015年启动、2016年重点突破、2017年全面推进、2018年扫尾完善”的总体目标,积极整合项目资金,破解资金瓶颈,以实施“39311”易地扶贫搬迁行动计划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山区扶贫开发,探索实践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全面加快彝乡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据王绍基介绍,从2016年开始,南涧县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实施“39311”行动,将通过3年努力,投入9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00户以上、1万人和100个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有效解决搬迁户“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发展难”等问题,并将通过两年的巩固提升,努力实现山区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为了将这一民生工程实施好,南涧县编制规划,建立以乡镇党委、政府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包保责任制,统筹“挂包帮”“转走访”、党政机关挂钩帮扶等各方面的力量,确保每个搬迁安置点都有一名县级领导挂钩、一个县级部门包帮和一个实施方案,每个搬迁户都有一名干部包保、一个搬迁方案和一套扶持政策,做到“搬迁责任不完成、包保干部不脱钩”,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以群众“搬得出、留得住”为目标,南涧县因村施策,精准分类确定搬迁对象和搬迁方式,推行以统规统建、统规代建为主,统规自建为辅的模式,并与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相结合,分别采取集中安置一批、插花安置一批和拆除重建原址安置一批的方式,引导困难群众建新村、住新房;同时,创新扶持新型经营实体发展路子,在搬迁新村设立专业合作社、互助合作基金,引导群众走实发展致富路子。
“能致富”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根本。南涧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民群众增收困难是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吉向阳告诉记者,近年来,南涧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实施桥头堡建设和生态云南建设的战略机遇,认真分析党和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导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安全生产为目标,以扶持和培育贫困乡村增收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推动、项目拉动、示范带动,全面落实“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扶贫政策和措施,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建设,“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六个一”高原特色农业、高山生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吉向阳告诉记者,依托“高山、净土、生态”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颗药”六大产业和实施“美丽彝乡”行动计划,南涧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品牌化导向的发展路子,推进了农业生态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无量山系列生态农产品品牌,做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从而使沿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业迈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在谈到转变发展方式与增加农民收入时,吉向阳语气坚定地说:“南涧必须牢牢把握‘高山净土生态’这一特征,充分挖掘优良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资源,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品牌化导向的发展路子,全面加快‘六个一’的农业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无量山系列生态农产品品牌。”
“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贫困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核心和关键。”吉向阳介绍道,南涧县要在精准建档的基础上,引导和扶持贫困户通过“种、养、加、商、劳、资、政”多渠道增加收入,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增收脱贫。
基于南涧县农业发展特点,对口帮扶单位清华大学在做好既有帮扶项目的同时,探索提出了高校精准扶贫新模式——“农校对接”,筹划在南涧县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将南涧县优质特色农产品引入清华,提升南涧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品牌效应,助力南涧县特色农业升级发展,带动南涧县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美丽彝乡唱响整族脱贫主旋律
“我们赶上了好政策,没有‘整族脱贫’,我家的房子还不知要等到啥时候才能改造呢。”手指着浓绿的核桃深处一破败的院落,苗族村民熊文玉告诉记者,“这是我们一家住了快50年的土坯房,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盖不起新房,一家三代人一直住在一间屋子里。”
“‘整族脱贫’将圆我们的住房梦!”不仅仅是熊文玉,南涧县碧溪乡松林村委会亦可妈库村的27户苗族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据了解,亦可妈库村改造工程是南涧县苗族布朗族整族脱贫发展工作的一个缩影,为努力构建全面小康南涧,2016年起,该县计划采取专项扶持、部门资金整合、信贷投入、社会帮扶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对29个苗族居住村和8个布朗族居住村实施差异化扶持,进行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扶持、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 南涧县公郎镇落底河村位于该镇东南部,属三州市(大理、普洱、临沧)三县(南涧、景东、云县)交界处,是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聚居区,也是漫湾电站移民安置区。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47户755人,居住着以布朗族为主的汉、彝、回、傈僳、苗6个民族,其中布朗族 84户349人。王绍基告诉记者,南涧县认真践行“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承诺,以“生态移民、项目支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思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引领,以布朗族整族脱贫为主线,以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实施了落底河易地搬迁、扶少项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移民新村等民生工程,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优化。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南涧县7个世居民族中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的苗族和布朗族,两个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民族群众贫困程度较深,是南涧全县扶贫开发的重点攻坚对象,也是脱贫摘帽需要帮扶的重点人群。
“我们对苗族、布朗族这两个民族村落实施了整村脱贫摘帽战略,将集中力量帮扶,把这两个民族村打造成为更高水准的示范村。加快示范村建设,对于南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南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做到的是,让我们的人民群众活得有尊严,示范村的打造,是我们带领人民群脱贫致富的一把利刃。”吉向阳对记者说。
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内有21个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11.3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0.3%,其中,彝族人口10.62万人,世居有汉、彝、回、白、苗、布朗、傈僳族7个民族,是大理州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南涧县按照“民族工作关键是团结,民族地区重点是发展”的工作思路,坚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实施苗族布朗族整族脱贫帮扶工程,兑现“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两个民族居住地区。
“农民增收是民族团结进步和精准扶贫的核心,其终极目标就是‘治穷’,群众不穷也就脱贫了。” 吉向阳表示,要从村民素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使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彝乡南涧,做好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王绍基告诉记者,为使民族工作得到充分重视,南涧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为组长,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31个县级部门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实行“一把手工程”,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落实,由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挂苗族和布朗族整族脱贫,做到既“挂帅”又“出征”。
“整族脱贫助我们梦想成真!” 除了言语间的感谢与激动,苗族、布朗族等民族同胞们眼中更多地流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正在村村寨寨发生着——盏盏太阳能路灯点亮美丽村寨;条条平坦的公路连接着幸福生活;生机勃勃的特色经济绘出各族群众的甜蜜生活画卷。
人居环境改善了,山区农民的精神面貌焕发了,如何让贫困山乡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摆脱贫困?南涧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庭院经济、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通过开展把农村党员骨干培养成经济能人,促进农村能人队伍建设。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南涧实际紧密结合,美丽彝乡南涧创造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跨越发展的可喜局面。
滔滔浩浩的澜沧江高峡出平湖向东奔流,万亩高山生态茶园茗香四溢,中国最大的三七连片种植示范园无量药谷正在崛起,激情奔放的彝族跳菜舞跳进伦敦兰卡斯特宫享誉世界……“共产党来帮助,家家门前石板路,自来水引进户,有广场能散步,山腰铺上水泥路,路两旁栽上树,牛羊烤烟做支柱,核桃变为摇钱树,全村走上致富路。”这是南涧县公郎镇落底河村委会落龙寨村民小组村墙上的一组歌谣,反映的正是近年来南涧县扶贫的成果。今天的南涧,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浇灌出一朵朵扶贫开发幸福花,谱写出一曲曲“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幸福新南涧华美篇章。
责任编辑:施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