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博物馆在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化社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等博物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建设发展存有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深化基本理论研究、优化展陈体系等6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展陈;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博物馆条例》的公布,是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博物馆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博物馆建设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深刻认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这个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切实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并闪亮起来。
一、深刻认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博物馆已从早期的收藏、保护、展示珍品的场所,逐步拓展为跨人文和科技等领域,并同时将科研、教育、交流等也作为主要职能,通过满足大众的文化知识需求来服务于社会的公共服务机构,并逐步发展成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化社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博物馆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第一,博物馆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共有的“精神家园”。博物馆不仅给广大民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和知识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归属和心灵上的净化,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博物馆这个“精神家园”,并多次在相关博物馆举办重要活动。如,2012年12月29日,习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提出了“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建设目标。特别是2014年,习总书记三次带领党和国家领导人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博物馆出席相关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化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
第二,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共有的“文化绿洲”。现代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以简单的高楼大厦数量来度量,而是由其所拥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数量及规模来度量。当前,博物馆群已成为一座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含量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它将城市的传统文化积淀为城市的灵魂,能够增强广大民众对自己家乡、祖国的认知和热爱、眷恋之情,激发民众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为维护城市形象、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积极贡献。
第三,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特有的“知识殿堂”。博物馆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类文化知识收藏的殿堂,有其无可比拟的文化象征优势。由于具有浓郁的学习、休闲氛围,很多博物馆已发展成为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地理自然旅游、科技知识学习、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新型旅游场所,并逐步拓展成广大民众接受文明的熏陶、享受文化权益的知识殿堂。
(二)博物馆是强化社会教育的重要力量
第一,博物馆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就重点将“教育”和“为公众服务”视为博物馆核心要素。博物馆凝聚了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展示了人类文明与智慧,充分发挥博物馆这一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组成更加健全的社会教育网络,对于国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博物馆履行教育职能的需要,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第二,博物馆是抵御腐朽文化侵蚀的重要防火墙。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断的向其他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输出和普及,直接影响到该国国民的理想信念、思想行为、审美心理等,让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发生变化。包括文化娱乐化、语言失范化等不良文化生活方式正逐步消解着国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作为优秀文化载体的博物馆,有义务用其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丰富馆藏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国民提供更为丰富、品质更高的文化生活,使国民自觉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
第三,博物馆是“社会大学”的重要教学场所。为强化教学效果,很多国家直接将课堂搬进了博物馆的展厅。如,美国有不少课程在博物馆的展厅进行,国内也有不少学校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就将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列入现地教学计划。此外,很多国家的博物馆还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相继推出了博物馆之友系列文博教育体验活动,让观众在现场体验各种文物所带来的震撼,感知文物背后的故事。由于这些活动在于自主体验,而并非被动接受,从而使被动的“教育”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使观众在博物馆获得了跟多的知识,无形中强化了教学效果。
(三)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博物馆是民众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为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博物馆条例》等一系列重要的规章制度,施行了免费开放等一系列重要的扶持举措。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走进博物馆,他们更多更公平的享受到了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成果,有效提升了公民文明素质,强化了人文关怀,促进了社会和谐。
第二,博物馆是见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物证。出于人类社会物质层面的需要,跨国家和跨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组织日益增多且达成了诸多共识。但出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一些国家不自觉的扬弃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在这种形势下,博物馆有义务抢救、发掘最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有义务教育、宣传国民珍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义务讲好本民族故事、传播好本民族声音、阐释好本民族特色、弘扬好本民族文化,塑造好本民族形象。
第三,博物馆具有促进城市转型的强大推力。当前,由于信息化革命正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城市的转型也随之无时不在。通过文化振兴来实现城市发展,已被证明是一种促进城市转型的可行途径。如,毕尔巴鄂政府和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决定,于1991年在工业时代的废墟上筹建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使毕尔巴鄂脱胎换骨为一座充满魅力的文化城市,该馆也因此被业界誉为是由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推进城市转型的最佳案例[1]。 二、推进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还存在着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教育、研究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源于对博物馆的基本理论缺乏研究,对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理论和运行规律缺乏了解,应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基本理论研究
为确保建成后的博物馆满足时代要求,必须强化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建设、管理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研究,强化具有本馆特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确实搞好顶层规划设计工作。如,针对本博物馆的定位、内涵、功能、展品数质量、展陈形式、公共服务、社会效益、资金投入、开放运维等基本要素,开展系统专业的规划和论证工作[2],力避因博物馆定位不准、展品缺乏、藏品不足、收集不力、运维不善,而导致出现名不副实、展品虚缺、观众稀少、难以为继等窘况。
(二)优化展陈体系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因此,博物馆应顺应现代博物馆建设潮流,及时推陈出新,加大引进展览和临时展览的力度,逐步优化并形成以体现本馆核心收藏的基本陈列、反映某一历史文化区域特点的专项陈列,以及特展为主要内容的陈列架构体系。当前,馆际交流展览甚至国际性交流展览逐渐增多,并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热点。此外,还应根据不同观众群体增设相应的临展项目。
(三)更新展陈方式
现代博物馆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只重展教,必须强化虚拟交互、沉浸式交互、体验式交互等项目的开发与展示,应顺应现代博物馆发展趋势,合理采用融声、光、电、多媒体、虚拟互动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现代化展馆;适度运用实物场景复原、大型模拟场景、全息四维场景、全(半)景画等展陈手段。此外,还应顺应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发展潮流,加强二维码介绍、虚拟导览、自动解说等手持终端的信息化改造,以及微博、微信、手机APP应用等技术的应用。
(四)改善教育方法
适应时代和观众需求,增加博物馆展教活动的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积极形成以讲解为核心,参与、交互、体验等多种教育方式为补充的教育方法体系,使观众真正从被动接受改为主动探索,从而有助于博物馆教育发生本质上的跨越,最终达成博物馆使民众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的最终教育目的。
(五)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球化时代,博物馆要不被社会遗忘、不被边缘化,就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凝练自己的文化品牌,引入市场的营销策略,通过广电媒体、平面媒体、户外广告、数字展馆、手机APP等多种手段,积极宣传博物馆的精品藏品、最新展览等动态,以获得社会与公众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提高博物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六)拓展文创产品
挖掘藏品内涵,加大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的融合程度,积极开发文创衍生产品,是博物馆增强发展能力、塑造自身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3]。作为博物馆文化展示和教育活动的延伸,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塑造博物馆整体形象,已成为继核心展品之后的另一个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宫廷系列萌娃、中国航空博物馆推出的装备模型,就有力发挥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对本博物馆的重要推介作用。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48-49.
[2]李可可,张巧玲.我国水利博物馆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水利,2012(11):59-61.
[3]杨支军.对太原市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赴浙江省博物馆等地考察学习报告[J].文物世界,2013(5):45-49.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展陈;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博物馆条例》的公布,是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博物馆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博物馆建设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深刻认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这个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切实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并闪亮起来。
一、深刻认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博物馆已从早期的收藏、保护、展示珍品的场所,逐步拓展为跨人文和科技等领域,并同时将科研、教育、交流等也作为主要职能,通过满足大众的文化知识需求来服务于社会的公共服务机构,并逐步发展成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化社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博物馆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第一,博物馆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共有的“精神家园”。博物馆不仅给广大民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和知识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归属和心灵上的净化,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博物馆这个“精神家园”,并多次在相关博物馆举办重要活动。如,2012年12月29日,习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提出了“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建设目标。特别是2014年,习总书记三次带领党和国家领导人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博物馆出席相关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化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
第二,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共有的“文化绿洲”。现代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以简单的高楼大厦数量来度量,而是由其所拥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数量及规模来度量。当前,博物馆群已成为一座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含量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它将城市的传统文化积淀为城市的灵魂,能够增强广大民众对自己家乡、祖国的认知和热爱、眷恋之情,激发民众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为维护城市形象、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积极贡献。
第三,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特有的“知识殿堂”。博物馆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类文化知识收藏的殿堂,有其无可比拟的文化象征优势。由于具有浓郁的学习、休闲氛围,很多博物馆已发展成为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地理自然旅游、科技知识学习、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新型旅游场所,并逐步拓展成广大民众接受文明的熏陶、享受文化权益的知识殿堂。
(二)博物馆是强化社会教育的重要力量
第一,博物馆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就重点将“教育”和“为公众服务”视为博物馆核心要素。博物馆凝聚了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展示了人类文明与智慧,充分发挥博物馆这一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组成更加健全的社会教育网络,对于国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博物馆履行教育职能的需要,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第二,博物馆是抵御腐朽文化侵蚀的重要防火墙。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断的向其他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输出和普及,直接影响到该国国民的理想信念、思想行为、审美心理等,让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发生变化。包括文化娱乐化、语言失范化等不良文化生活方式正逐步消解着国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作为优秀文化载体的博物馆,有义务用其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丰富馆藏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国民提供更为丰富、品质更高的文化生活,使国民自觉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
第三,博物馆是“社会大学”的重要教学场所。为强化教学效果,很多国家直接将课堂搬进了博物馆的展厅。如,美国有不少课程在博物馆的展厅进行,国内也有不少学校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就将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列入现地教学计划。此外,很多国家的博物馆还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相继推出了博物馆之友系列文博教育体验活动,让观众在现场体验各种文物所带来的震撼,感知文物背后的故事。由于这些活动在于自主体验,而并非被动接受,从而使被动的“教育”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使观众在博物馆获得了跟多的知识,无形中强化了教学效果。
(三)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博物馆是民众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为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博物馆条例》等一系列重要的规章制度,施行了免费开放等一系列重要的扶持举措。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走进博物馆,他们更多更公平的享受到了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成果,有效提升了公民文明素质,强化了人文关怀,促进了社会和谐。
第二,博物馆是见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物证。出于人类社会物质层面的需要,跨国家和跨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组织日益增多且达成了诸多共识。但出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一些国家不自觉的扬弃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在这种形势下,博物馆有义务抢救、发掘最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有义务教育、宣传国民珍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义务讲好本民族故事、传播好本民族声音、阐释好本民族特色、弘扬好本民族文化,塑造好本民族形象。
第三,博物馆具有促进城市转型的强大推力。当前,由于信息化革命正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城市的转型也随之无时不在。通过文化振兴来实现城市发展,已被证明是一种促进城市转型的可行途径。如,毕尔巴鄂政府和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决定,于1991年在工业时代的废墟上筹建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使毕尔巴鄂脱胎换骨为一座充满魅力的文化城市,该馆也因此被业界誉为是由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推进城市转型的最佳案例[1]。 二、推进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还存在着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教育、研究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源于对博物馆的基本理论缺乏研究,对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理论和运行规律缺乏了解,应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基本理论研究
为确保建成后的博物馆满足时代要求,必须强化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建设、管理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研究,强化具有本馆特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确实搞好顶层规划设计工作。如,针对本博物馆的定位、内涵、功能、展品数质量、展陈形式、公共服务、社会效益、资金投入、开放运维等基本要素,开展系统专业的规划和论证工作[2],力避因博物馆定位不准、展品缺乏、藏品不足、收集不力、运维不善,而导致出现名不副实、展品虚缺、观众稀少、难以为继等窘况。
(二)优化展陈体系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因此,博物馆应顺应现代博物馆建设潮流,及时推陈出新,加大引进展览和临时展览的力度,逐步优化并形成以体现本馆核心收藏的基本陈列、反映某一历史文化区域特点的专项陈列,以及特展为主要内容的陈列架构体系。当前,馆际交流展览甚至国际性交流展览逐渐增多,并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热点。此外,还应根据不同观众群体增设相应的临展项目。
(三)更新展陈方式
现代博物馆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只重展教,必须强化虚拟交互、沉浸式交互、体验式交互等项目的开发与展示,应顺应现代博物馆发展趋势,合理采用融声、光、电、多媒体、虚拟互动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现代化展馆;适度运用实物场景复原、大型模拟场景、全息四维场景、全(半)景画等展陈手段。此外,还应顺应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发展潮流,加强二维码介绍、虚拟导览、自动解说等手持终端的信息化改造,以及微博、微信、手机APP应用等技术的应用。
(四)改善教育方法
适应时代和观众需求,增加博物馆展教活动的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积极形成以讲解为核心,参与、交互、体验等多种教育方式为补充的教育方法体系,使观众真正从被动接受改为主动探索,从而有助于博物馆教育发生本质上的跨越,最终达成博物馆使民众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的最终教育目的。
(五)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球化时代,博物馆要不被社会遗忘、不被边缘化,就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凝练自己的文化品牌,引入市场的营销策略,通过广电媒体、平面媒体、户外广告、数字展馆、手机APP等多种手段,积极宣传博物馆的精品藏品、最新展览等动态,以获得社会与公众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提高博物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六)拓展文创产品
挖掘藏品内涵,加大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的融合程度,积极开发文创衍生产品,是博物馆增强发展能力、塑造自身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3]。作为博物馆文化展示和教育活动的延伸,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塑造博物馆整体形象,已成为继核心展品之后的另一个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宫廷系列萌娃、中国航空博物馆推出的装备模型,就有力发挥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对本博物馆的重要推介作用。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48-49.
[2]李可可,张巧玲.我国水利博物馆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水利,2012(11):59-61.
[3]杨支军.对太原市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赴浙江省博物馆等地考察学习报告[J].文物世界,2013(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