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相伴终生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bon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房花烛,应该是一生中最喜庆的事吧,可是,她的心却像房内跳跃的烛火,忽闪闪地,无法安宁。没有办法不忐忑,那个将要与自己相伴终生的人,是个在日留学的青年才俊,是主张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的时尚人士,他可以今天洞房,明天一转脸,把新娘抛到身后,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她不知道,迎接她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他的心也同样地忐忑,他还年轻,不想那么早被家庭拖累,而且,就算要成亲,他也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灵魂伴侣,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捆绑在一起。可是,父母眼巴巴地望着他早日成亲,他不忍伤了老人的心,只能勉强答应下来。他也不知道,迎接他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只是,谁也没想到,很多的不知道,仅仅一晚后,全都知道了。他没有想到,自己一直抵触的新娘,居然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简直就是上天按照他梦中情人的样子送来的,让他欣喜若狂。她没有想到,从未谋面的新郎,俊雅博学,和她有那么多共同的语言,简直就是梦里出现了无数次的白马王子,让她做梦都能笑醒。
  执手相看,相见恨晚,还好,虽然晚了点,毕竟没有错过。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唯有尽情沉浸在新婚的甜蜜里,缱绻缠绵,如蝶翩跹。
  从此,她的名字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刘韵秋,轻念一遍,唇齿留香,而他的名字,成了她生命里最重要的音符,欧阳予倩,轻吐出口,便从嘴里甜到心里。
  蜜月过后,欧阳予倩依依不舍地惜别新婚妻子,去奔前程事业。既是高干子弟,又有留洋经历,家里人都希望,他进入政界,做个光宗耀祖的大官,可是,他偏偏对戏剧情有独钟,在上海学戏、演戏,居然慢慢地有了些名气。父母又气又急,在他们眼里,戏子是上不了台面的职业,他们怎么能允许自己的儿子入这一行呢?他们天天在韵秋面前念叨,让她赶紧写信给夫君,劝他“改邪归正”。
  对于公婆的如临大敌,韵秋不以为然,她不管丈夫的职业是否高贵,是否能够给她带来富贵安逸,她只知道,丈夫喜欢唱戏,能够在唱戏中得到快乐,那为什么不让他唱呢?只是,公婆苦苦相逼,巨大的压力下,她也只能无奈地写信给丈夫,问他是否可以考虑改行,欧阳予倩的回答无比坚决:“挨一百颗子弹也不灰心!”
  这句话,让她知道了丈夫的决心,从此,再也不提改行的事,还经常在信里给丈夫鼓励,她说:“就是演戏也要有学问有人格才行。”这句话,欧阳予倩牢记在心,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信来信往,秋去冬来,一转眼,他们已结婚9年,只是,这9年,聚少离多,思念像藤蔓,将两人紧紧缠绕。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夫妻团聚,只是家里规矩严,不许夫人轻易离开,不过,什么也不能打消他团聚的决心,在上海站稳脚跟后,他便瞒着家里人,偷偷将她接到身边。就像落单的孤雁终于飞到亲人身边,从此,他们再不愿分开一分一秒。
  那时,他在上海的名声已经如日中天,清俊而又才华横溢的男子,哪个女子不爱呢?常有一些太太、小姐与欧阳予倩套近乎,或言语暧昧,或物质诱惑,或极力追捧。只是,无论别人如何笑脸相迎,欧阳予倩始终冷脸相见,这些花花草草,不抵韵秋万分之一,多看一眼,都是对韵秋的污辱。
  韵秋的身边也不乏追求者,她是如此醒目的才女,有人倾慕再正常不过,不时地,总有一些人给她写热辣的情书,还有一些人偷偷往她包里塞东西,每次,韵秋都言辞拒绝,不留一丝余地,彻底打消对方所有的幻想。她的生命里,有了欧阳予倩,又岂能容得他人插足?
  任何时代,诱惑都无处不在,那些能够坚守底线,不为诱惑所动的人,一定是爱得最深最浓最懂爱的人,而欧阳予倩和刘韵秋,恰恰就是这样一对璧人。不用猜疑,不用防范,不用提心吊胆,不用草木皆兵,对爱有信心的人,即使身处漩涡,又有何惧?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能干的女人,而她,就是他最骄傲的贤内助,他的戏衣,是她亲手缝制,一针一线都别出心裁,让他任何时候上台,都毫无暇疵。她帮他整理剧本,帮他画舞台布景,帮他做各种各样的小道具,甚至,他开办了戏剧学校,太忙无法上课时,她就代他去讲课,并给他的学生们慈母一样的关怀。
  五卅运动中,欧阳予倩写了反帝传单,自己花钱印刷,而夫人韵秋,带着儿子,和他一起冒险到街头散发;抗日战争期间,她和他一起,在昭平、黄姚一带山区坚持斗争;抗战结束后,她又和他一起,将被战火摧毁的艺术馆重新建立起来。只要他在的地方,不论多么危险,她都紧紧跟随,只要他做的事,不论多么艰难,她都不皱一下眉头,愿意用生命去支持。
  这样的相知相随,即使苦难重重,也是人人羡慕的神仙伴侣,他们的婚姻,让田汉、梅兰芳这样的大家都称赞不已,欧阳予倩更是在《自我演戏以来》一书中写道:“虽然是旧式婚姻,爱情之深厚,并不输于自由恋爱,且有过之。”这样的言辞,经由他的口说出来,对于她来说,一定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吧?
  (摘自《现代妇女爱尚》)
其他文献
请随我们飞到瑞典北部的拉普兰地区,进入北极圈,在雪橇犬的引领下滑行于这片神奇的大地。这趟逼近极点、追寻极光的旅程,会使你深深爱上冰雪浩瀚的极地世界。  肯特·穆雪(Kent Eejilborg Musher)坐在我身旁,他是我们此行驾驭雪橇犬的导游。不久前,摩纳哥第一王子阿尔伯特也是坐在我这个位置和肯特一起狩猎的,但王子只有在20℃的时候才会来这里,而今天的温度大概有零下10℃。  “这天气不算特
期刊
这是一个无雪的新年。站在楼顶,有冷冷的风吹过头顶,一弯上弦月静静地挂在天空,像初秋的一个夜晚。  小城的冬天,城市的上空永远有风猎猎,有雨潇潇,而今夜,仲冬之月,葭月之际,竞有朦胧的月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城市浸在一片澄静之中,喧嚣的霓虹眨着调皮的眼睛。凉凉的风吹来,吸一口,人就整个感到从头到脚透明起来。  子夜的钟声响起了,蓄谋了一载的鞭炮声冲天而起,五彩的焰火也相互攀援着绽放瞬间的绚烂
期刊
“班纳吉,把那本课外书看完,早点还回图书馆。”母亲总是这么催促自己,弄得好像偌大的图书馆,就差他手上借的这一两本书。  母亲是一家盲人学校三年级的班主任,平时总是习惯于让班纳吉,要懂得珍惜光明带来的便捷,这包括借点课外阅读的书,都叫他别一直占着公共资源。12岁的班纳吉忽然抬起头好奇地问母亲:“你班上的学生怎么看书呢?”母亲笑着说:“他们也有属于视障人的书呀,只是没有你的丰富,因为打印一本盲人书,消
期刊
徐新洋躺在床上用筷子打字  2014年11月19日,大冶作家徐新洋新写的小说《忏悔》发表在泰国的《中华日报》上。算上这篇能够统计到的文章,2014年下半年来,他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了32篇小说作品,此外,他还有3篇小说获了奖。  谁能知道,徐新洋成绩背后的艰辛:他患有脑瘫后遗症,全身关节僵直,四肢枯萎变形。现在,他多数时候是躺在床上,用手指夹住筷子敲击键盘打字,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他要半天才
期刊
“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玛霞儿(玩耍)!”维吾尔族的这句谚语,曾被作家王蒙多次提及,“维吾尔族人如果有两个馕,他只吃一个,另一个留着敲打——哪怕饿着,他也能唱歌跳舞。”帕尔哈提的身上也流淌着这种乐生文化,连续几天的采访拍摄里,他时不时问记者,你觉得好不好玩儿?好玩儿就对了!  把我唱给你听  相识14年的死党迪力开玩笑说,“我才是第一个对他转身的人。”迪力当年在酒吧听帕尔哈提唱歌,被他
期刊
从1997年11月他的第一首小诗变成铅字开始,十余年间,他在文学的梦想之路上不断坚持,不断攀越,一次次完成自己的人生飞跃。  2009年初,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年3月份,他走进鲁迅文学院,成为鲁院十一届中青年作家班的一名学员!  鲁院开学典礼那天,他激动得有点恍惚。当他与出席典礼仪式的铁凝主席握手,与她同乘电梯下楼,说着这里饭菜的味道,他才真的确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而就在他今天踏足的地方
期刊
中共从诞生之日起,中央机关多数时间设在上海。1926年夏,北伐军攻克武汉。张国焘在中央紧急会议上,提议中央机关应迁往革命的前沿和中心武汉,不要总在上海的亭子间对各地的革命和战争遥作书面指导。  鉴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中共对湖北和武汉的工作更趋重视,调项英、林育南、罗章龙、聂荣臻等充实湖北区委;李立三、毛泽东、刘少奇、恽代英、张太雷等也陆续前往武汉;瞿秋白亦随后到达。但整个机关向武汉的迁移,却直到蒋
期刊
1948年9月17日,是农历传统的中秋节。  这时中央警备团团部驻在石家庄市郊的东里村。由于前一段时间比较艰苦,现在进城了,团长刘辉山决定在团部举行一次会餐,趁着中秋节让战士们改善一下伙食,打次牙祭。  当日中午,警备团在石家庄的战士们都来到了团部。刘辉山说:“这次吃大灶,大家敞开肚皮吃。”  张廷桢政委说:“上防空哨监视敌机的战士,路程较远,还没赶来呢!”  “菜都好了,不等了。”刘辉山挥着手说
期刊
随着世事的变迁,尽管现在的守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除夕守岁与其说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不如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  守岁之风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时光上游。西晋周处《风土志》把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长幼聚饮号为“分岁”,夜以待晓命为“守岁”。隋唐时期守岁之风盛行,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雅士对这一习俗作了多种描绘,给后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章。  最早的守岁
期刊
当我家庭院中其它的花草树木倘在冬眠的时候,独有那株海棠活泛了枝条,冒出了淡褐色的嫩芽。起初如米如豆,逗引得木瓜树鼓芽弄苞地次第开来,小院逐渐有了春的消息。  今年春来得早,腊月十九“打春”时,先是腊梅花开了。腊梅的开放证明了大自然天造地化之神功,它不着一叶,却尽显风流,映衬在没有被严寒摧掉叶子的橡皮牡丹、栀子树和夜来香中,花朵灼灼,点缀得恰如其分。迎春花在腊梅花熏染下也竟相开放,恰在九九年的春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