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实施义务教育的今天,新课改在不断的深入,可是农村语文教学的效果依然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针对这个现象,我萌生了探究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的想法。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介绍语文教学现状;二是分析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三是提高对策。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我在乡村从教十八九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从教学上看,新观念、新方法在课堂上有所体现,课堂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但总的来说,教学效率还是不高;从客观条件上看,国家政策的倾斜、家庭条件的改善,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可是新课堂教学理念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师生负担有增无减,学生仍旧穷于应付的现状,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依旧低下。
二、农村初中教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的教育环境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及子女的发展,农村教师工作地点多数在坝区或山区,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办学条件落后,信息较为闭塞。一方面学校不具备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配备,无法满足教师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学历普遍较低;再次,乡村老师的流动性大,多数优秀教师都想调到交通便利、生活方便的城区,导致了教师资源的短缺。
2.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乡村中学学生学习语文环境的局限性所致。乡村中学大部分地处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落后的边远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落后,生产力低下,因而造成农村地域的封闭性,使得学生视野较窄,见识较少,语言表达较弱;其次,大多数学生,由于家庭文化水平较低,学生不可能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素养的积累,语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较欠缺。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乡村,教师资源的短缺,科任教师不跟班的现象很常见,每年所任的班级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也就没有安全感,责任感差一点的随便教;责任感强一点就教好这一年,管好这一年的事,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去组织教学。教学的这个链条就出现了脱节,学生也就难以养成持久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家长的素质普遍低下,对子女的学习监管力度不够,尤其是隔代监管。不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不到常抓不懈。
4.课外阅读狭窄,语言积累不够
这么多年与学生相处,发现90%的农村学生,除了教材所学的文章以外,学习渠道单一,几乎没有其它阅读和延伸,而且缺乏语言材料的积累,导致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宽、语文素养欠缺也就不言而喻了。
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是读书无用的
在农村,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影响着部分的农村的在校学生,他们通过节日聚会、电话等,将自己打工生活的信息不断传递给所熟悉的在校生,使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分心,甚至想早日加入打工行列;其次,有些家长看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又听说一些不读书的孩子去打工反而发了点小财或找了份工作,于是对上学不重视。还有些孩子看到自己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做生意,挣钱,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
三、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效率的对策
1.实实在在开放图书馆
国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每周都要开放图书馆,可规定归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图书馆就成了摆设,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呼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能把这一规定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不再是一张“空头支票”。
2.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适当政策倾斜
教育公平的重要特征是起点公平,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保证所有学校配备额定数量的优秀老师、硬件设施和工资水平等。针对农村教师而言,工资水平应在同一级别范围内有所区别,特别要对边远山区和校点教师工资进行适当倾斜。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对农村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福利;提高农村教师晋级、评优的人数比例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倾斜,解决农村教师不合理的单向流的困境,就等于保留了农村教师资源,教学效率就会得到稳步发展。
3.加强校方与家长之间的配合、沟通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如果教师不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现,二者相互脱节,就会形成教育的盲区,不利于孩子的培养。
4.教学要注重“养成”
语文不是一门可以速成的学科,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来源于“养成”,激发学生大量阅读是语文之“养成”的重要点。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让学生养成大量阅读习惯、你是否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良好习惯,在阅读复习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你教给学生答题技巧、思路、规则和方法,最后你却发现学生根本做不了题,因为学生读不懂文章,无法理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由于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导致的,所以注重“养成”很重要。如果教学只有教教材,那么教学之路就会越走越窄,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厚积,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放远眼光,淡去功利,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素养之“养成”,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就会得到更多收益。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农村中学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低谷,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利用好一切机会,为语文教学创建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其次我们语文教师也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增强魅力,优化语文教学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主张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步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管理,提高教学。学生语文教学的提高才能成为现实,才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我在乡村从教十八九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从教学上看,新观念、新方法在课堂上有所体现,课堂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但总的来说,教学效率还是不高;从客观条件上看,国家政策的倾斜、家庭条件的改善,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可是新课堂教学理念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师生负担有增无减,学生仍旧穷于应付的现状,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依旧低下。
二、农村初中教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的教育环境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及子女的发展,农村教师工作地点多数在坝区或山区,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办学条件落后,信息较为闭塞。一方面学校不具备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配备,无法满足教师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学历普遍较低;再次,乡村老师的流动性大,多数优秀教师都想调到交通便利、生活方便的城区,导致了教师资源的短缺。
2.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乡村中学学生学习语文环境的局限性所致。乡村中学大部分地处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落后的边远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落后,生产力低下,因而造成农村地域的封闭性,使得学生视野较窄,见识较少,语言表达较弱;其次,大多数学生,由于家庭文化水平较低,学生不可能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素养的积累,语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较欠缺。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乡村,教师资源的短缺,科任教师不跟班的现象很常见,每年所任的班级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也就没有安全感,责任感差一点的随便教;责任感强一点就教好这一年,管好这一年的事,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去组织教学。教学的这个链条就出现了脱节,学生也就难以养成持久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家长的素质普遍低下,对子女的学习监管力度不够,尤其是隔代监管。不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不到常抓不懈。
4.课外阅读狭窄,语言积累不够
这么多年与学生相处,发现90%的农村学生,除了教材所学的文章以外,学习渠道单一,几乎没有其它阅读和延伸,而且缺乏语言材料的积累,导致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宽、语文素养欠缺也就不言而喻了。
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是读书无用的
在农村,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影响着部分的农村的在校学生,他们通过节日聚会、电话等,将自己打工生活的信息不断传递给所熟悉的在校生,使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分心,甚至想早日加入打工行列;其次,有些家长看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又听说一些不读书的孩子去打工反而发了点小财或找了份工作,于是对上学不重视。还有些孩子看到自己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做生意,挣钱,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
三、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效率的对策
1.实实在在开放图书馆
国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每周都要开放图书馆,可规定归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图书馆就成了摆设,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呼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能把这一规定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不再是一张“空头支票”。
2.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适当政策倾斜
教育公平的重要特征是起点公平,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保证所有学校配备额定数量的优秀老师、硬件设施和工资水平等。针对农村教师而言,工资水平应在同一级别范围内有所区别,特别要对边远山区和校点教师工资进行适当倾斜。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对农村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福利;提高农村教师晋级、评优的人数比例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倾斜,解决农村教师不合理的单向流的困境,就等于保留了农村教师资源,教学效率就会得到稳步发展。
3.加强校方与家长之间的配合、沟通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如果教师不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现,二者相互脱节,就会形成教育的盲区,不利于孩子的培养。
4.教学要注重“养成”
语文不是一门可以速成的学科,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来源于“养成”,激发学生大量阅读是语文之“养成”的重要点。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让学生养成大量阅读习惯、你是否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良好习惯,在阅读复习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你教给学生答题技巧、思路、规则和方法,最后你却发现学生根本做不了题,因为学生读不懂文章,无法理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由于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导致的,所以注重“养成”很重要。如果教学只有教教材,那么教学之路就会越走越窄,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厚积,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放远眼光,淡去功利,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素养之“养成”,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就会得到更多收益。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农村中学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低谷,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利用好一切机会,为语文教学创建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其次我们语文教师也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增强魅力,优化语文教学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主张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步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管理,提高教学。学生语文教学的提高才能成为现实,才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