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的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就题论题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笔者以一个例题教学案例的改进过程为切入点,提出数学例题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数学 例题 教学
数学教学中,经常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学习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受,讲课的时候学生听得明明白白,一旦学生独立做题又不知从何处入手。不久前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研讨了一节例题教学课,感觉有益于解决上述困惑,于是把所见所为所思记录下来,以供参考。
一、原例题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是教学y=ax2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教师自己选编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抛物线型实物的应用题,属于近年来各级各类考试的热点题型。首先,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带领学生复习了y=ax2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随后出示例题:
有一抛物线型拱桥,桥顶O离水面AB高4米时,水面宽度AB为10米,如上图建立了直角坐标系。
(1)若水面上涨了0.76米,此时水面CD宽度为多少米?
(2)水面上涨后,有一竹排运送一只货箱欲从桥下经过,已知货箱长8米,宽4米,高2.5米(竹排与水面持平),问该货箱能否顺利通过该桥?
第(1)题是通过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解决的:
问题1:根据题意,点A、B的坐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点A的坐标是(-5,-4),点B的坐标是(5,-4)。
问题2:怎样求出拱桥所在抛物线的关系式?
学生较容易地用待定系数法求得y=-4/25x2。
问题3:怎样运用抛物线的关系式求出点C、D的坐标?
学生求出两点坐标分别为(-4.5,-3.24),(4.5,-3.24),进而求得CD=9米。
第(2)题则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演示,说明当货箱恰好在拱桥下面正中间时,货箱宽被y轴平分,过水面CD上距y轴2米处的点作CD的垂线,只需求出这条垂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到水面CD的距离,再与2.5米相比较即可。讲解思路清楚,学生接受也无障碍。例题讲完后,完整的解题过程便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又出示了一个类似的题目进行巩固训练,看到学生面露难色,教师又像例题一样进行了讲解。
下课后,授课教师不好意思地说,学生基础太差,练习题跟例题差不多,可还是有困难。于是我们利用课间进行了研究,对内容和过程做了一些调整,隔一节课,在另一个班再次进行了这个例题的教学。
二、改进后教学简述
首先提出一个“引例”:
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经过点A(2,2),B(-1,a),C(b,2.5),试求这三点到x轴和y轴的距离。解完此题后你有哪些方法值得总结?
学生比较容易解答,并且主要总结到:(1)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时,已知一点坐标即可以求出关系式;(2)由已知抛物线上点的横坐标可以求出纵坐标,由纵坐标也可以求出横坐标;(3)由点的坐标可以求出点到坐标轴的距离。教师予以肯定。
在此基础上出示原来设计的例题,开始学生也是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但是经过一会儿便有许多人脸上露出了笑容。第一小题比较顺利地由学生说出思路,老师只是规范一下解题格式。第二小题显然学生还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可以先画出货箱经过拱桥时的示意图,请思考货箱能否通过,主要取决于哪些量?如何求出呢?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不久学生们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题后教师又问: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总结哪些方法呢?待学生纷纷回答后教师作结:有关抛物线型实物的实际问题,要善于把已知条件中的距离转化为直角坐标系中有关点的坐标,把求距离的问题也转化为求点的坐标,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求解。
接下来仍然是练习巩固,所选习题不变,只是允许同座间互相交流,同学中出现了小声议论的现象,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三、几点思考
这节课下来,这位老师比较满意,但还有些疑惑,为什么内容大体相当,而效果迥异呢?我们一起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1. 例题教学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好教学“脚手架”。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改进前的教学设计就是这个“差距”过大,使学生面对问题无从下手,只好老师亲自出马;改进后所设计的“引例”与学生的原有水平之间、例题与“引例”之间的差距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跳一跳能够得着,起到了教学“脚手架”的作用。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他倡导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首先为学生设计一个能把握所授知识的本质,对新知识具有引导性、起同化作用的知识结构——组织者,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课对“引例”的解答与总结,便是学生认知结构中新知识的固着点,为完成例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好了准备。
2. 例题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最核心的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原设计虽然提出了几个问题,看似学生解答了题目,实则讲授与灌输,学生对为什么要解答这几个问题缺乏理性思考,也难怪学生练习时不知所措。改进后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使其经历了思维过程,由机械学习变成了理解学习,即有意义的学习。
3. 例题教学要善于归纳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从例题中提炼思想方法是例题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抽象、概括乃至创新能力都可从中得到培养。 但教学中就题论题现象仍很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不得不去记忆与模仿,例题教学很难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本课改进后注重了方法的归纳,学生也感到数学方法是学得到、用得上的,使单纯的解题过程升华为方法的习得。
4. 数学教师要善于进行自我反思。
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是非常必要的,要经常回过头来审视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加以解决。在本课研究过程中教师开始把问题归结为学生基础差,就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倾向在教学实践中也不是个别的,如果我们数学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中的问题,首先应从反省自己开始,那么方法的改进、质量的提高就为时不远了。
关键词:数学 例题 教学
数学教学中,经常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学习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受,讲课的时候学生听得明明白白,一旦学生独立做题又不知从何处入手。不久前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研讨了一节例题教学课,感觉有益于解决上述困惑,于是把所见所为所思记录下来,以供参考。
一、原例题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是教学y=ax2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教师自己选编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抛物线型实物的应用题,属于近年来各级各类考试的热点题型。首先,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带领学生复习了y=ax2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随后出示例题:
有一抛物线型拱桥,桥顶O离水面AB高4米时,水面宽度AB为10米,如上图建立了直角坐标系。
(1)若水面上涨了0.76米,此时水面CD宽度为多少米?
(2)水面上涨后,有一竹排运送一只货箱欲从桥下经过,已知货箱长8米,宽4米,高2.5米(竹排与水面持平),问该货箱能否顺利通过该桥?
第(1)题是通过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解决的:
问题1:根据题意,点A、B的坐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点A的坐标是(-5,-4),点B的坐标是(5,-4)。
问题2:怎样求出拱桥所在抛物线的关系式?
学生较容易地用待定系数法求得y=-4/25x2。
问题3:怎样运用抛物线的关系式求出点C、D的坐标?
学生求出两点坐标分别为(-4.5,-3.24),(4.5,-3.24),进而求得CD=9米。
第(2)题则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演示,说明当货箱恰好在拱桥下面正中间时,货箱宽被y轴平分,过水面CD上距y轴2米处的点作CD的垂线,只需求出这条垂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到水面CD的距离,再与2.5米相比较即可。讲解思路清楚,学生接受也无障碍。例题讲完后,完整的解题过程便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又出示了一个类似的题目进行巩固训练,看到学生面露难色,教师又像例题一样进行了讲解。
下课后,授课教师不好意思地说,学生基础太差,练习题跟例题差不多,可还是有困难。于是我们利用课间进行了研究,对内容和过程做了一些调整,隔一节课,在另一个班再次进行了这个例题的教学。
二、改进后教学简述
首先提出一个“引例”:
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经过点A(2,2),B(-1,a),C(b,2.5),试求这三点到x轴和y轴的距离。解完此题后你有哪些方法值得总结?
学生比较容易解答,并且主要总结到:(1)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时,已知一点坐标即可以求出关系式;(2)由已知抛物线上点的横坐标可以求出纵坐标,由纵坐标也可以求出横坐标;(3)由点的坐标可以求出点到坐标轴的距离。教师予以肯定。
在此基础上出示原来设计的例题,开始学生也是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但是经过一会儿便有许多人脸上露出了笑容。第一小题比较顺利地由学生说出思路,老师只是规范一下解题格式。第二小题显然学生还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可以先画出货箱经过拱桥时的示意图,请思考货箱能否通过,主要取决于哪些量?如何求出呢?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不久学生们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题后教师又问: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总结哪些方法呢?待学生纷纷回答后教师作结:有关抛物线型实物的实际问题,要善于把已知条件中的距离转化为直角坐标系中有关点的坐标,把求距离的问题也转化为求点的坐标,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求解。
接下来仍然是练习巩固,所选习题不变,只是允许同座间互相交流,同学中出现了小声议论的现象,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三、几点思考
这节课下来,这位老师比较满意,但还有些疑惑,为什么内容大体相当,而效果迥异呢?我们一起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1. 例题教学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好教学“脚手架”。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改进前的教学设计就是这个“差距”过大,使学生面对问题无从下手,只好老师亲自出马;改进后所设计的“引例”与学生的原有水平之间、例题与“引例”之间的差距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跳一跳能够得着,起到了教学“脚手架”的作用。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他倡导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首先为学生设计一个能把握所授知识的本质,对新知识具有引导性、起同化作用的知识结构——组织者,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课对“引例”的解答与总结,便是学生认知结构中新知识的固着点,为完成例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好了准备。
2. 例题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最核心的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原设计虽然提出了几个问题,看似学生解答了题目,实则讲授与灌输,学生对为什么要解答这几个问题缺乏理性思考,也难怪学生练习时不知所措。改进后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使其经历了思维过程,由机械学习变成了理解学习,即有意义的学习。
3. 例题教学要善于归纳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从例题中提炼思想方法是例题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抽象、概括乃至创新能力都可从中得到培养。 但教学中就题论题现象仍很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不得不去记忆与模仿,例题教学很难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本课改进后注重了方法的归纳,学生也感到数学方法是学得到、用得上的,使单纯的解题过程升华为方法的习得。
4. 数学教师要善于进行自我反思。
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是非常必要的,要经常回过头来审视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加以解决。在本课研究过程中教师开始把问题归结为学生基础差,就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倾向在教学实践中也不是个别的,如果我们数学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中的问题,首先应从反省自己开始,那么方法的改进、质量的提高就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