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课堂上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并及时将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得以开发。
一、捕捉动态生成,及时“变更”教学环节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教师已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如笔者听过“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圆片的周长后,出示大屏幕的圆,看能否用绕、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揭示矛盾,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的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这位教师比较机智,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随机“变更”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全过程。正是教师这种审时度势和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重视动态生成,随机“变奏”教学流程
现在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和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觉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教师要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进行教学,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使课堂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关注动态生成,适时“升降”预设目标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学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这时,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另外,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的勇于创新。在课堂上是不可能预设到的,教师应大为赞赏。预设目标中添入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水平,实现超越,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把握动态生成,相机“更新”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应该融入这些新理念,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1.谈话式的课堂氛围。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学生猜出后教师提问:“谁知道这个节目在每天的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播放时间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就是在18:30开始的。”由此,教师顺利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2.合作式的探究活动。乐于交朋友,与朋友一起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合作完成一项探究任务时,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老师,我可以和×××合作吗?”“老师,能不能让×××加入我们这一组?”面对这样的请求,教师应该适时改变预设的合作方法,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3.超市式的练习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学生做答。这时,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脸上出现了不满、失望的表情。如果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革新”练习形式,将之改为“超市式”练习,让学生在各个层次的练习中选择符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习题,学生练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这样的练习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五、赏识动态生成,灵机“优选”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倡导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一些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机会,使课堂异彩纷呈。
一、捕捉动态生成,及时“变更”教学环节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教师已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如笔者听过“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圆片的周长后,出示大屏幕的圆,看能否用绕、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揭示矛盾,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的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这位教师比较机智,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随机“变更”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全过程。正是教师这种审时度势和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重视动态生成,随机“变奏”教学流程
现在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和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觉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教师要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进行教学,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使课堂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关注动态生成,适时“升降”预设目标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学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这时,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另外,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的勇于创新。在课堂上是不可能预设到的,教师应大为赞赏。预设目标中添入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水平,实现超越,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把握动态生成,相机“更新”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应该融入这些新理念,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1.谈话式的课堂氛围。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学生猜出后教师提问:“谁知道这个节目在每天的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播放时间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就是在18:30开始的。”由此,教师顺利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2.合作式的探究活动。乐于交朋友,与朋友一起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合作完成一项探究任务时,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老师,我可以和×××合作吗?”“老师,能不能让×××加入我们这一组?”面对这样的请求,教师应该适时改变预设的合作方法,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3.超市式的练习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学生做答。这时,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脸上出现了不满、失望的表情。如果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革新”练习形式,将之改为“超市式”练习,让学生在各个层次的练习中选择符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习题,学生练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这样的练习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五、赏识动态生成,灵机“优选”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倡导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一些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机会,使课堂异彩纷呈。